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我來讀歷史

    是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下令燒燬圓明園。並派遣戈登執行火燒圓明園命令,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這是人類歷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佔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援下,下令燒燬圓明園。

    額爾金,英國貴族封號,1633年6月,原蘇格蘭設立“埃爾金伯爵”貴族封號,並將其頒賞給聲名顯赫的布魯斯家族。蘇格蘭併入英國之後,這一封號保留下來。布魯斯家族第七代傳人托馬斯·布魯斯、第八代傳人詹姆斯·布魯斯因劫掠希臘帕特農神廟和火燒中國圓明園而惡名昭著。

    擴充套件資料:

    在10月18日,英軍指揮官、八世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卜魯斯(James Bruce,他是惡名昭著的古希臘石雕收集者七世額爾金伯爵之子)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

    在其後的兩天時間裡,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尤為慘重的損失是帝國的圖書及檔案館(指文源閣——譯者注),約一萬零五百捲圖書檔案,包括有關中國歷史、科技、哲學及藝術最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額爾金的大火中灰飛湮滅。

  • 2 # 西門不帶刀

    謝謝邀請。參與過搶破壞劫圓明園的有: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奧匈帝國這8個國家。同時這8個國家也都參與過放火焚燒,這個罪大惡極的行為。而其中的英國,那個標榜最紳士的國家,分別在1860年和1900年放火燒過兩次,百年恥辱一定要牢記。

    1860年,被英法聯軍這兩個強盜搶劫,搶劫是法華人先開始的,放火是英國乾的。 搶劫的是英華人和法華人,放火毀屍滅跡的是英華人。 英華人和法華人,聯合一起殺害了圓明園,並把圓明園的精美物品進行了搶劫和破壞。

    英華人怕罪行暴露,毀屍滅跡,又放火燒了圓明園。 後來清政府想把圓明園修起來,但修了一部分發現沒錢了,畢竟圓明園太大了。於是也就放任不管了。

    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大發其財的事兒,傳出去了。引起了世界上,其他6個強盜的貪慾。於是發生了1900年英法美日德意奧俄這8個強盜一起再次洗劫了圓明園,共計搶劫了150多萬件文物,拿不走的被破壞掉的不計其數。為了掩蓋他們的罪行,這八個強盜再次火燒圓明園。

    圓明園這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150多年修建起來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萬園之園,就因為滿清政府的懦弱失敗,被這8個強盜,流氓屢次打砸搶掠燒。

    再後來的清政府和割據軍閥以及那些無知的平民,就像食腐動物一樣,將圓明園裡面的石料,土壤全部挖走。

    圓明園兩次被燒,證明了一個千古不破的道理:落後就要捱打,落後就要被侵略。沒有強大的國家,一切財富都守不住。

  • 3 # 星光永動

    圓明園管他誰燒哇?與中華民族何干呢?滿清不冤也不屈,滿清亡我中華,罄竹難書!比日寇殘忍何止百倍千倍,中華民族差一點就絕種了,而剩下來的都成為了奴隸和走狗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當牢記的歷史使命,肅清滿清思想任重而道遠啊!滿清雖然覆滅了,卻從來沒有進行徹底的歷史清算,以致當今社會還在夢想著大清能延續到現在該有多美多好,只可惜歷史不能倒流!

  • 4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我們的圓明園是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下令放火燒燬圓明園,3500名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圓明園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以及海淀鎮都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內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萬圓之園的世界名園,被燒成一片廢墟,大火連燒三天三夜不滅,英法聯軍犯下世界文明史上罕見暴行,圓明園文物被英法聯軍掠奪數量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和奇珍奇寶,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喪權辱國,割地賠款,開放五口通商,但是根本無法滿足需求,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的大門,要求擴大開放力度,均遭清廷拒絕,1856年10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在通州談判,清廷扣押英法談判人員,並且虐待人質,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以換約受阻,解救人質為借囗,攻入北京,清廷歸還人質,但是39人只存活18人,其餘人在扣押期間全部被殺,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你說清廷手下官員會不會辦事,還給英法聯軍攻打北京找借囗,為了報復,英法聯軍開始瘋狂搶劫和破壞,為了讓清廷接受議和條件,英法聯軍於1860年10月18日開始進入圓明園進行搶劫並放火燒了圓明園,英國隨軍牧師羅伯特,這樣寫道,語氣中毫無愧疚,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裡再無宮殿的痕跡吧,現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己告成。

  • 5 # 九命貓耳

    圓明園彙集了當時江南園中之園的手法,它不僅是中國的瑰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珍寶館,藝術館。

    火燒圓明園不是一次,而是兩次,第一次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英法聯軍入侵,第二次則是發生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時候,為了掩蓋當時的罪行而再次放火!

    火燒圓明園當時的背景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美、俄因為利益而組成了聯盟,由英國首先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他們的攻打下,很快攻下大沽口,張家灣,通州,八里橋,這個時候咸豐皇帝倉皇出逃帶著自己的妃子跑到了熱河,而讓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去與洋人談和。

    1860年9月,恭親王派出載垣,僧格林沁,英國派出公使巴夏禮和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奇打著停戰的白旗前往通縣和清政府談判,被載垣、僧格林沁逮捕。和此前被伏擊活捉的一隊英法聯軍士兵一起押到北京,一共39位,在刑部大牢監禁了一個多月,地點:圓明園。

    這些代表全部用浸泡過水的皮繩捆住了手腳,沒過多久便腐爛生蛆,也沒有給他們吃東西,沒過多久,有的人抗受不住就死了,在英法聯軍的強烈要求下,釋放其餘的人質,一看當時派出去的39個人的代表團,回來19個。

    於是,在攻入北京城之後,火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是英國額爾金伯爵。額爾金下令燒燬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因為他們的使節就是被關押在圓明園的,於是,1860年10月6日晚上七點攻佔圓明園,開始了一場暴行,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文物,科技都在額爾金的大火中灰飛煙滅。

    火燒圓明園無疑是歷史上最為惡劣的文化毀滅行動之一,華人永遠不會忘記這屈辱的教訓,成為華人永遠的殤!

  • 6 # 隨雨飄渺

    英國法國的聯軍與漢奸乾的。

    為什麼要這麼講,從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朝修建完成的,耗費了數億兩白銀,歷經一百五十年時間,透過四處盤剝百姓,壓榨百姓而獲得的鉅額苛捐雜稅,害的大清百姓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窮困潦倒。

    修建皇帝自家園林,宋元明三朝近六百年陸、海絲綢之路貿易順差,帶來的鉅額財富積累,歷朝歷代陶瓷工匠們、茶農們、絲綢作坊手工業者辛勤耕耘,才換來的鉅額社會財富積累,這就是國賊,盜搶社會財富,為自己家揮霍無度,修建了舉世無雙圓明園,供自己家享樂。

    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後,龔自珍的漢奸兒子充當帶路黨,英法聯軍一起鬨搶洗劫一空,又怕以後清算歸還珍寶,英法聯軍有組織的,四處放火,來個毀屍滅跡。

    這次一燒燬,使世界文化遺產明錄上又少了一個,集中了東西方園林文化之大成,建築物風格迥異,但巧奪天工,堪稱奇蹟。

    大清朝是國不知民間苦難,搞得民不聊生,民也不知有國家概念,只知有皇家,這個國家一盤散沙,面對侵略者才無動於衷,才使英法聯軍幾千人,二三十門大炮,輕易佔領了北京城,並燒燬了世界萬園之園。

    所以內有國賊、汗奸,外有侵略者,三者禍害了這片土地,禍害了這片土地上的百姓。

    最終天價鉅額的戰爭賠款,又是大清百姓當冤大頭來買單,皇帝一分不少繼續揮霍無度。

    今天強盜們至今為止,也沒有歸還東方的文化藝術珍寶,這是華人民心中永遠的傷痛,永遠不會忘記的歷史性災難。

  • 7 # 春秋正義

    結論在前:

    圓明園的毀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英法聯軍在第二次戰爭中對圓明園進行了巨大的破壞,放火行為也發生在那個時候。

    在同治、光緒年間清政府財政壓力大,無力修繕,保護不力,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後,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西狩,一些落魄的旗人、土匪、當地群眾趁機進入園內進行二度大規模洗劫,造成殘存建築和名貴木材損失,這便是流傳的第二個版本:華人自己燒燬了圓明園。

    宣統退位以後,中國陷入長期的軍閥混戰中,由北洋政府、軍閥為主大肆拆毀圓明園內石料,導致圓明園成為廢墟,直至新中國成立開始有效保護,才成為今天這個模樣。

    1.火燒圓明園的由來

    1860年8月,此時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進行了四年,廣州、天津接連失陷,但是佔據城市並不是英法聯軍的主要目的,其意圖仍然是逼迫清政府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以便將中國的殖民化進一步加深,服務英法的資本主義體系。因此派出使團39人到北京與清政府進行交涉。

    此時的清政府仍然秉持夷狄之分的觀念,外交上連“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傳統都不遵循,更別提近現代平等的外交禮節。清政府不僅將外交使團扣下,給了英法聯軍解救使團的口實。

    同年10月6日,經過簡單戰鬥,英法聯軍擊潰了北京城北的清軍僧格林沁、瑞麟殘部,闖入位於北京城西北郊外的圓明園。咸豐帝早已以北狩的名義倉皇逃到熱河避暑山莊,英法聯軍除了洗劫圓明園外,同時洗劫了京郊的其他皇家園林,如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搶劫行動持續了兩天,英法聯軍於10月13日攻入北京城,發現使團39人僅剩18人,有11人被清政府碎屍和折磨至死,搶劫行動隨即轉化成毀滅行動,用英軍統帥格蘭特的話來說就是“燒燬他(皇帝)的行宮,給他一個教訓”。

    10月18日,英法聯軍派出三千五百餘人的騎兵團進入皇家“三山五園”(即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進行放火,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煙霧籠罩京城久久不散。此時正值十月份,秋風蕭瑟,北京的乾燥天氣,加之古代園林以木製結構建築為主,加速了火速的蔓延。圓明園只是這次人為破壞的其中一個受害者。

    2.火災的始作俑者

    毫無疑問,此次火災是英法聯軍有組織、有預謀的放火導致的,因為圓明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非人為的有組織的放火不足以造成全園被毀的大火災。

    有旗人、土匪、當地群眾參與洗劫圓明園的說法,在上述圓明園的毀滅過程中有提及,這更多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當時北京城秩序大亂,是趁機而為。考慮到鴉片戰爭中民眾對清政府與外敵的軍事衝突冷眼旁觀(英法聯軍攻打廣州有大量民眾“隔岸觀火”,與己無關的態度),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時給聯軍當苦力、幫助聯軍越過城牆的行為,但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搶劫只是小規模的,即便放火,也只會燒燬園內部分建築,不至於造成這麼大的損害。

    事後清朝官員查核損失,發現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與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燬。

    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記錄:“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裡再無宮殿的痕跡吧。現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

    民間諺語:“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雨果1861年那段著名的話:“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無論是侵略者自己,民間諺語,還是咸豐皇帝的批示,亦或是千里之外大文豪,無不把放火的罪魁禍首指向英法聯軍。

    3.毀園之後的喪權辱國

    火燒圓明園後,英法聯軍以焚燬紫禁城相逼,要求清政府儘快簽訂割地賠款條約。嚇破了膽的咸豐皇帝指示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全部承諾英法聯軍的一切條件,簽訂《北京條約》,開天津、大連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允許西方傳教士到中國租買土地及興建教堂,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承認1858年的《璦琿條約》的有效性,並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此中國失去了東北地區對日本海的出海口。

    不但發動戰爭的英法,甚至俄羅斯、美國都從這場戰爭中撈得大量好處,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進一步加深。

    4.人類文明瑰寶的浩劫

    古有項羽燒阿房宮、李自成燒紫禁城,近有英法聯軍燒圓明園、日軍洗劫故宮文物,再到最近的巴黎聖母院的大火,人類流傳下來的文明瑰寶,經歷了無數天災人禍,到我們手中完好無缺的所剩無幾。

    無比敬佩《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那種工匠精神,也感嘆二戰中東京的古建築未被的幸運,我們不能過於自私,將這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明遺產據為己有、不知憐惜,正所謂“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們將給我們的後代留下些什麼,如何不讓千百年的文明瑰寶在我們手中斷送,如何將我們的文明傳承下去,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引用圓明園遺址公園官方微博《文明 不能承受之殤》對巴黎聖母院火災的話,“衷心祈願文物都能夠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 8 # 高了高

    現在說“我們的圓明園”沒有錯,但在清朝,它是皇族的,不是我們的。

    相反,它是遭到當地百姓仇視的。

    它是滿清皇族,從康熙開始,為了享樂,而大肆建造的。

    目的是什麼?看戲。

    清朝皇帝很高雅,不愛看一般的戲曲,京劇是後來才有的,康熙的時候,一直到慈禧太后之前,最愛看的,都是崑曲。

    慈禧太后時代開始,才喜歡上了京劇。

    崑曲為什麼死了?

    因為太高雅,因為太大。

    一齣戲,演幾天算短的,十幾天演完算正常,一個月演完也常有。

    規模何其浩大!

    慈禧太后她老公咸豐皇帝,逃到了熱河行宮(那時圓明園已經被英法聯軍燒了),也忘不了看戲。

    死之前的一天,他還在看戲,硬挺著也要看。

    看了一上午,忽然發現皇帝快挺屍了,這才把他拖回寢宮搶救,第二天死掉了。

    說他是看戲看死的,也不為過。

    咸豐皇帝如此,康熙、乾隆、道光他們,也差不到哪裡去。

    可是,如此之漫長、高雅的崑曲,排演起來,工程浩大,場地必須相當固定,否則沒法演完。

    所以,皇帝想到了建一個專門的宮殿,用來看戲。

    這就是圓明園的最初出處——它是看戲看出來的,不是你想象的,為了建設偉大的中華文化、體現中華文明而出現的。

    康熙雖然喜歡,但很剋制,圓明園最初就是個戲園子,戲園子再大,能大到哪裡去?

    所以康熙時期,規模很小的。

    到了乾隆,了不得了,這皇帝本就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開始毫無節制修建,於是有了後來的宏大規模,性質也完全從戲園子變成了豪華的行宮。

    它和故宮完全不同。故宮是明朝修建的,清朝皇帝入關之後,很自覺,沒有另外修建皇宮,而是直接用了明朝的宮殿。

    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很為史學家稱道。

    所以,對京城老百姓而言,皇宮還是那個皇宮,只是裡面的人換了,對他們毫無影響,老百姓也就很容易順從。

    圓明園就不同了,是奢侈、揮霍、享受的產物,老百姓十分仇視。

    所以英法聯軍殺入的時候,老百姓不僅不保護,反倒趁火打劫。

    活該!

    至於誰燒的,這恐怕永遠說不清楚了。

    因為英法聯軍的確來了,的確搶走了不少東西,也的確有縱火的動機和嫌疑。

    但,戰亂中間,誰說得清?

    老百姓搶的就少嗎?英法聯軍遠道而來,帶回的東西,都是珍貴而相對小巧的。可還有珍貴而笨重的呢!

    誰搶走了?

    老百姓,以及盜賊,流寇,企圖發財的流民。

    都有盜搶的嫌疑,至於誰燃起了第一把火,恐怕永遠沒人說得清。

    但有一點是絕對的:

    這把火燃起來之後,沒有人管,沒有人救,任其蔓延,將豪華宮殿燒光了。

    圓明園很大,如果有人救火,很難全部燒光。

    為什麼?因為民心。

  • 9 # 阿勳剪輯

    其實我們所說的“火燒圓明園”其實不僅僅是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這三山五園分別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看看,圓明園只是其中一部分,而當時焚燬的範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有兩次,第一次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也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期間。第二次燒燬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期間。

    19世紀的英法聯軍可謂世界無敵,在186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其實英法聯軍剛剛在歐洲結束了另外一場戰爭,也就是世界史上非常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

    1853年至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作戰雙方一邊是強大的俄國,另一邊就是英法聯軍。俄國當時號稱歐洲憲兵,世界無敵,歐洲各國莫不聞風喪膽。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來臨,英法開始將蒸汽機運用到戰場上,在克里米亞戰爭中,俄國老大敗了,英法從此崛起。

    蒸汽機,這玩意成了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戰爭武器。

    所以你會看到一個驚奇的現象,克里米亞戰爭打完之後,英法都不帶休息的,直接開船從歐洲到南海,隨後炮轟廣州。

    兩次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打到北京之後,咸豐皇帝帶著慈禧跑到了熱河,於是,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燬了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毀於大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想把圓明園夷為平地的,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所以,一些偏僻的地方,以及被水隔離的景點倖免於難。

    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英法聯軍走後,園內還有13處建築儲存完好。比如圓明園的蓬島瑤臺、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都還在。

    鴉片戰爭之後,咸豐皇帝簽了一堆不平等條約,第二年就死了,留下了孤苦伶仃的慈禧老佛爺。

    同治皇帝上臺,別的先不幹,面子工程要保住,於是開始籌備重修圓明園,當然了,錢都是從老百姓手裡收刮的。

    由於剛剛賠了英華人和法華人的錢,而且太平天國又在南方搗蛋,同治皇帝重修圓明園的事也只是吆喝幾聲,然後就只能洗洗睡。反正,剩下的那些房子也夠他住的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搗毀圓明園,使這裡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到掠奪。

    當然,放點火總是免不了的。

    圓明園內樹木重多,搶了東西不過癮,直接一把火,把後山的樹給燒了。

    華人自己也放過火

    還是那句話,山太多,水太多,八國聯軍並沒有完全把圓明園燒完。

    最後的一把火,是華人自己放的。

    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留著也是留著,倒不如燒成木炭,還能賣點錢花,於是在圓明園內,老百姓們交易繁忙,到處都是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到了民國初期,軍閥像走馬燈一樣的更迭,他們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比如溥儀時期就有檔案記錄:

    “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

    實際上,華人自己燒燬和拆賣圓明園的情況遠比八國聯軍要嚴重得多。

    有檔案記載,民國總統徐世昌也幹過偷雞摸狗的事,這哥們在當總統期間,拆走了圓明園屬鳴春園和鏡春園的木材。

    王懷慶,徐世昌的第一心腹,這哥們也跟著他的老大拆了不少,圓明園裡的安佑宮大牆和西洋樓的石料就是被他拿走的。

    圓明園裡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到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蒐羅乾淨,斷斷續續被華人自己搞了20多年!

    從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蕩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經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修了新房子,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

    1940年以後,日本人佔領北京,那時候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農戶們陸續進入圓明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

    至此,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 10 # 溪曦爸爸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

    不過,歷史真相併非如此簡單,根據現存的一些史料,參與那次浩劫的,除了罪魁禍首英法聯軍外,我們民族中的敗類也充當了不光彩的角色。  

    王門運(1832-1916)著的《圓明園詞》說:“敵兵未至雍門荻,牧童已見驪山火。”其自注曰:“夷人入京,至園宮,見陳設巨麗,相戒弗入,雲恐以失物索償也。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王當時在權臣產部尚書肅順的幕府中幹事,據他所見所聞,認為當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後,最先進入圓明園盜掠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當地土著,是海淀附近的滿漢窮人。

    《花隨人聖庵摭冊》一書的作者黃浚(1890--1937)也提到這段疑案。對此,黃浚評曰:“圓明園—役,其始聯軍僅焚園外官吏房,或為軍事上必要之舉動。而許多旗人土匪,即乘機劫掠,於是聯軍旋亦入園。”據英法聯軍將士的回憶錄,他們是10月6曰追趕滿兵,進入圓明園的。當日,為了戰事,在圓明園外圍燒了幾間房子。來自鄉下的英法兵土,住在宮殿裡,眼界大開,垂涎三尺,已經在議論盜掠珍寶。但據說第一天還好,只有幾個法國士兵拿了幾件小東西,權作紀念,沒有動手。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華人下手了,他們不敢搶外國大兵佔據的宮殿,就搶那些無人看管的傭人、管家和太監的住房。圓明園被劫掠,英法聯軍固是罪魁禍首,但“奸民”罪責難逃。等到英法聯軍正式開搶以後,北京的暴民們便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搶劫。據說,河裡、溝裡都是罈罈罐罐,是搬不動扔下的。此後的時間裡,圓明園裡,無有寧日。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動亂,或平時官兵有所疏忽,就拖著板車奔海淀。從楠木、金磚,到石塊、瓦片,皇上的東西,什麼都往家裡搬。運氣好的,在廢墟里還能找到拼得起採的瓷器、玉器。因此,外界看來,是華人先搶燒的圓明園。英法聯軍當然不是善類,他們早已在園內有組織有紀律地分贓、搬運、拍賣圓明園財物。等到英國公使額爾金為報復清政府殺害人質而決定火燒圓明園時,悲劇早就預定了。 或許,許多善良的華人會懷疑以上記載的真實性,但上半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攻佔巴格達後的情景卻是有目共睹的。伊拉克博物館被洗劫一空,電視畫面上一些伊拉克人肩扛手拿往家搶東西,連中國駐伊使館也未能倖免。中國歷史常說的“趁火打劫”一詞,我想打劫的不僅僅是外來的侵略者,恐怕還有的是“自己人”吧?秦末項羽大燒咸陽,放火的是楚兵,搶劫者中想必夾有大量當地人,不然為什麼史載大火“三月不滅”。明末“闖王”李自成進北京,也是北京城裡的當地人先搶了起來,一發而不可收。辛亥革命期間,在北京、南京、武漢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有人想趁亂搶掠,但是因為有一批商人、政客、士紳出面維持,不準擄掠,才是歷來的改朝換代中情況較好的一次。國內外,歷史上,一次次出現的“趁火打劫”現象足以表明,這不是某一個國家人民文化素質高低的問題,也不是某一個民族性格缺陷的問題,而是一個體制問題。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不鼓勵人民有自己獨立的財產、事業、信仰和追求,不能享有參與治理國家的權利,沒有公民的意識,他們就不會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就會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一旦有機會打劫就會一哄而起,成為暴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