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迪學中醫

    先生已然仙逝,所以我們就各抒己見吧。

    聽過一句話,“一就是二,二就是一”,覺得這就是中國文化最讓人沉醉的地方之一。太極一分就是兩儀,兩儀一合就是太極,只有華人能明白這個道理,你給老外說,他們怎麼都不懂,他們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小迪為什麼引申這麼一段話呢,就是再次陳述一個事實,萬物一體兩面,負陰抱陽。

    所以聖人,賢者們從不只看事情的一面,任何事情也不會只有一面。流傳最廣的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所以,一件事有多好,就有多壞,因為“平衡”才是這個世界的最基本法則。小迪還有一句話,本不當講,若有不妥之處,望大家海涵,就是“除了聖賢以外,任何人,你有多善,潛在就有多惡”

    當時了,不是讓我們不行善,必須行善,怎麼行?“為善無近名”,只有我們把行善當做日常,心裡沒有絲毫行善念頭,這樣才能騙過法則,給我增加純粹的善,玄幻一點說法,就是隻有這樣才能增加生命質量,磁場能量。

    不然你行了一輩子善,但善念也在心裡存了一輩子,認為自己是個好人,善人。說句不好聽的話,法則早都給你平衡了,不是好人沒好報,我始終認為好人有好報,只是我們開啟方式不對。(僅一家之言,望海涵!)

    扯遠了,回到問題,由此可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話一點沒錯,一體兩面,魯迅先生也是個明白人啊。

  • 2 # 張文禪

    用魯迅的話說,可憐之人往往受到社會各種勢力的欺負,結果受到這種惡劣教育的人反過來會認同這種文化,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加以接受,這樣子他自己就變成了一個可恨的人。是社會或者家庭的犧牲品,同時自己又變成助紂為虐的幫兇!

    綜上所述,魯迅這段話是揭示生活哲學問題和對少部份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標準衡量,一種人貌似可憐之人現實的不如意,定是由於之前的過錯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錯了還屢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時此類人的可恨之處。萬望我們大家切勿做這一類人。善哉!善哉!

  • 3 # 喬鞅人物誌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揭示的是對一部分可憐又墮落、又無用、又無恥的人的批判。意思是用通常的道德標準衡量,一個貌似可憐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往往是由於自己之前的過錯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錯了還屢教不改,完全是咎由自取,這就是這種人的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確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凡那種生活中境遇欠佳,總是磕磕絆絆,做什麼什麼都做不好的人,日子過得磕磕巴巴,不僅僅只是經濟拮据,很有可能各方面總是屢屢遭受挫折或者打擊,似乎老天爺總是跟他過不去,這樣的遭遇的確難免不讓人同情。但如果把他這些可憐的遭遇和處境細加分析,從中找出具體原因時,或許可以發現,恰恰和他個人的為人處世或者個性有著莫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往往是由於自己身上一些令人可恨、可氣的缺點或缺陷造成他可憐的處境或遭遇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比如契訶夫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中的主人公這名小公務員,他可憐不?可憐!而且是非常可憐!只因看戲時忍不住一個噴嚏,結果居然斷送了自己一條性命!這個遭遇的確是讓人十分同情。但他可恨不?可恨!而且是非常可恨!應該說他不小心噴嚏而冒犯了的這名將軍,對他並沒有什麼過分之處。是他自己奴性十足、膽小怕事的脆弱心理,把自己一步步引入深深的恐懼之中,一次次反覆地糾纏將軍,要向將軍道歉,將軍本來不當回事,被他先後六次莫名其妙糾纏的道歉惹怒了,終於衝他吼叫,要他滾出去,這名小公務員由此徹底崩潰,以致殞命,這實在是他咎由自取啊!

    但是也要防範別有用心的人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當作自己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託詞。現實生活中,不排除有這樣的人或者事發生:當真正出現一些特殊情況,某人因為一些客觀的原因、人力不可抗的原因而遭受了災難或者打擊,儘管遭受災難或打擊的人努力自救,表現出各種積極的、向上的精神,但還是深陷困境,這個時候,往往需要更多人們對他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幫助他走出困境、渡過難關。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就不能不問青紅皂白,一律以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予以冷酷、生硬的拒絕。如果是這樣,那這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成了冷酷無情、自私自利的託詞了!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災的人數達上百萬,這些災民是最可憐的人,如果有人在這種情況下對災民說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就簡直是自私無情到了極點,和冷血動物差不多了!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1.這話是否是魯迅先生所說,尚需證據!“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充滿了嚴肅的批判性與深刻的哲理性,意思是現在勢單力薄、貌似可憐、孤立無援、處境艱難的人往往有前因後果,甚至咎由自取。2.明知自己痼疾附身、積重難返,還剛愎自用、固執己見,處處碰壁、時時遭厄卻屢教不改,所以某些人境遇欠佳、窮困潦倒、挫折打擊、眾叛親離等等,實際上是自己在生活中自甘沉淪、苟且偷生、沒有奮發圖強導致的!

    3.魯迅先生對生活在黑暗腐朽的舊社會中,不覺悟的、精神麻木的人們懷有既同情又憤恨的感情。即對他們的疾苦和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對他們逆來順受、委屈求全、不懂得主動抗爭的性格表示憤怒,《吶喊》、《彷徨》充分體現了先生這層思想意識!4.這種似乎矛盾的憤恨心情飽含了魯迅對舊中國底層人民的熱愛及關注之情,彰顯了先生悲天憫人的情懷;為這一類人,魯迅先生吶喊了半生,在小說中也不遺餘力地塑造了典型形象, 如祥林嫂、孔乙己、阿Q、閏土等,彰顯了先生憂國憂民的思想意示!

    5.魯迅先生有類似的表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5 # 哏兒都事兒

    魯迅先生有句話大家都知道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先生原文用這句話來形容孔乙己的意思是,與其可憐他不如怒其不爭恨他迂腐不進步的那一面,而並不是真的恨孔乙己。孔乙己,好喝懶做,偷雞摸狗,最後淪為“可憐之人”。打個比方,這種人就像一些違法犯罪的人,出獄後,還不思悔改,繼續幹違法犯罪的事情,最後生活窮困潦倒,變成可憐之人。

    這句感嘆不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罷了。

  • 6 # 阿楚故事

    如果按照我們世俗的眼光來看,一個人是可憐的,讓人同情的。那麼她在某個程度上,一定到了事情的極致。比如說我們以前有個阿叔,一直在學校裡是破爛,無兒無女,無親無故,只有一個人。

    風雨無阻,就一個人出來拾破爛。我們都覺得他很可憐,後來一打聽,他年輕的時候拋棄子,不理家人,也不養孩子,到老了他孩子一個也不管他。

    從他以後,我就深刻的理解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基本上百分之80%都是有弱點跟可恨之處的。只有少數的人是真的被老天安排左右,沒有辦法的。所以,這句話我是十分相信的。

  • 7 # 文化風向

    魯迅先生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等多個領域有重大貢獻,其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的人們,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出現多個悲劇人物,《阿Q正傳》的阿Q,《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他們生活可憐,傳統古板。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可憐之人為什麼必有可恨之處呢?這句話過於以偏概全,但卻能反映大部分社會現狀。

    第一,可憐之人,大部分不值得可憐。就如一個身體健康的乞丐,不去從事勞動,而是選擇乞討,不勞而獲,部分乞討人員把乞討當做職業,下班後開車回家,毫無羞恥可言。

    第二,可憐之人,大部分咎由自取。孔乙己的形象雖然樸實善良,但思想迂腐頑固,所謂“盜”和“偷”的論斷可見其思想古板。

    總結:作為一個批評家和思想家,魯迅一生不畏強權,致力於喚醒麻木的人們,讓他們站起來抗爭,尤其是善於用文章表現人們的悽慘遭遇,來怒其不爭。同時也告誡那些善心氾濫的人,不要助長歪風邪氣。

  • 8 # 且聽雨打窗

    這句話被大眾所知應該感謝魯迅先生,《孔乙己》這篇小說成功塑造了一個可憐又可恨的孔乙己形象,面對這樣一個既可憐又可恨的人物,魯迅先生引用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俗語。

    要理解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我們先了解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迂腐懶惰、竊書不算偷的孔乙己,在酒館喝酒被酒客們鬨笑,分茴香豆給鄰居小孩的孔乙己,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就這麼一個可憐之人可恨在哪裡呢,他雖然窮酸、迂腐,但是也有人性的閃光點,孔乙己善良的一面體現在他教小孩子認字和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的兩個細節上。

    要理解“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我們還需要結合這句話的下半部分,”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那個雖然有些迂腐的孔乙己並不該收到那樣的待遇,在那個新舊社會的交替時代連秀才都不是的孔乙己是失敗的,落得奚落和取笑。但是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啊。魯迅先生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並非痛罵這些可憐人,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短暫氣憤,氣憤之後便又自胸中生出一股子文人的悲憫情懷。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魯迅先生用這一整句俗語說盡了這世間所有人物的悲與苦、愛與恨!

  • 9 # 杏林文化

    原話出自魯迅先生,由來是評價自己筆下人物孔乙己,揭示的是生活哲學問題和對少部分人的批判。

    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標準衡量,一個人貌似可憐之人現實的不如意,定是由於之前的過錯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錯了還屢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類人的可恨之處。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現在佔街乞討的學生和求助路費的人,他們有健全的身體,但想不勞而獲,透過這種卑微的方式去獲利,看似可憐其實可恨。

  • 10 # 遙望左岸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出自魯迅先生,由來是評價自己筆下人物孔乙己,揭示的是生活哲學問題和對少部分人的批判。

    其實吧,可憐分“真可憐”和“裝可憐”。前者是自己經過不斷努力但境況仍然不佳或黴運砸到了自己身上,這種“可憐”相當於“不幸”或者叫做“精神可嘉”,求助與施助雙方在心理上是一樣的,比如地震後重生依然樂觀的汶川兄弟姐妹們。後者則是有些人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偽裝起來,用於謀利的手段或博取他人的同情直至達到自己目的,比如:街頭的“假乞丐”,明明四肢健全,也能說話(在眾人背後),偏偏要扮作一副可憐樣,裝聾作啞,博取大眾的可憐、同情。所謂的“痴情女”遇到不是男人的男人對其施暴和出軌,經過大家勸解和幫助,仍然執迷不悟沉浸其中,最後造成嚴重後果。

    其實這句話說放在當下來看,說的有點絕對了些~~其實可憐之人,倘若有著很好的人品,看似出身不好,但素質比較高,我個人覺得解釋這句話,不能按字面意思來解釋,我的解釋是這樣的:人要時常警戒自己不要做那個招人恨的小人,就算你最後落泊的可憐樣,同樣還是有很多人會恨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架殲20戰鬥力到底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