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看浮沉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時,庫存石油所剩無幾,石油讓德國的戰車停止轉動,走向投降桌!一、德國自身資源的匱乏。

    德國作為歐洲一個貧油國,其石油資源十分貧乏。戰前德國的石油主要依靠進口,主要的石油進口國是羅馬尼亞,羅馬尼亞是歐洲的第二大產油國(蘇聯產油第一)。戰爭前期,羅馬尼亞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德國則支援羅馬尼亞各種武器和裝備。後期由於英國對海上輸油線路的封鎖,聰明德國不得已採用了煤焦油的方法代替石油,因為德國的煤炭資源是豐富的。

    二、“閃電戰”也是“窮人的戰爭”。

    德國前期發動的“閃電戰”可以說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閃電戰”也窮人的戰爭,德國看到自身石油資源的短缺,採用閃電戰的方式,短時間沒集中力量擊敗對手,從而掠奪佔領國的石油資源,補充自己的戰爭損耗。

    古德里安的這一策略短期內是有效,德國用這套戰法完成了對敵國的“秒殺”,27天內征服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尤其是在對法國實施的“黃色計劃”中,英法聯軍面對有時己方還吃著飯時就從側翼鑽出來的德軍坦克幾乎喪失了戰鬥意志,被俘人員竟多達150萬。

    三、石油扼殺了持久戰。

    二戰後期,特別是“巴巴羅薩”計劃後,德軍在對蘇聯作戰失利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使得德軍的“閃電戰”,成為了持久戰。此時的德軍確在四面出擊,對石油依賴越來越強。同時英國大批次的出動飛機轟炸德國的石油設施和石油補給線,瑞典學者博·黑恩貝克稱,四個月內,德國“每一個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廠至少被空襲過兩次,六十九座煉油廠、許多儲存裝置及若干各種各樣的液體燃料工廠也都遭到了空襲”。

    1945年德國投降時,空軍還存有2000餘架作戰飛機,海軍U型潛艇還有200餘艘,但是這些沒有石油,就是一堆鋼鐵而已。

    這不能不讓人想起那句名言:“戰爭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於我們不能將它只交給軍人去考慮。”

  • 2 # 月來越白

    法西斯德國投降是因其戰敗,無力迴天;戰敗的原因是個綜合因素,其中一環便是石油耗盡了。

    首先,德國自身是個貧油國,幾乎沒有石油產出,需要靠進口石油來維持工業的運轉。發動戰爭更是一件需要石油儲備作為支撐的事。德國的閃擊戰更是需要石油來支撐飛機坦克的執行。要說攻擊波蘭還有驗證閃擊戰的實踐效果的意圖,之後的便是赤裸裸的衝著石油資源去的。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德軍用了112天將整個西歐納入自己麾下,自然也包括豐富的石油資源。

    其次,德國最一開始還是很忌憚蘇聯的,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略條約,也正是蘇聯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閃擊波蘭才得以成功。稱霸西歐之後,希特勒深知要稱霸世界,石油儲備是重中之重。而蘇聯是世界上的第一產油大國,在蘇聯有一座城市叫巴庫,當時年產石油1100萬噸,是全世界的一半,蘇聯對於希特勒的誘惑可想而知。當時德軍擁有的石油儲備可供德軍的坦克和飛機作戰三個月。但是隨著秋雨的到來,作戰進入僵持階段;冬天的寒流又將戰爭拖入持久戰,沒有充足石油的補寄,德軍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不死心,掙扎到石油耗盡,最後選擇自殺。德國最後選擇投降。

  • 3 # 圖文繪歷史

    德國作為一個二戰時候一個工業強國,他的民用、軍工的石油消耗,一年大約是1000萬噸,德國本土只能生產幾十萬噸,所以想要維持這麼一場戰爭的格局,特別是要維持閃電戰的這個模式,它必須要取得可靠的石油來源。而環顧整個歐洲大陸,最可靠石油基地就是羅馬尼亞,而羅尼尼亞大油田的產量每年也是1000萬噸左右,但是羅尼尼亞的這1000萬噸要供給周圍很多個國家,所以說德國始終處在一種緊平衡狀態之下,石油始終還是不夠的。

    圖為二戰時羅馬尼亞的油田。

    希特勒和他的軍事本部為缺油這事常年發愁,所以德國採取的辦法是先控制羅馬尼亞,跟羅馬尼亞結盟,剩下的石油從美洲,比如墨西哥、美國、委內瑞拉等進口一些,大約進口了500多萬噸,羅馬尼亞再給它提供300萬噸,還有的缺口德國就研製煤制油。二戰前,德國已建成了17個煤制油煉油廠,每年能生產200萬噸油供德國使用,這樣就基本能滿足德國使用。

    一座大型的煤制油工廠能趕上整個柏林市的居民用電量,二戰德國失敗後的煤制油裝置和技術全運回了蘇聯。

    於是納粹德國集存了250萬噸石油的儲備在1939年閃擊波蘭爆發二戰,但是在幾年後的1942年德國折戟在了蘇聯戰場,盟軍的大反攻,德軍全線潰退,德國的石油產量越來越不足,1944年開始盟軍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主要轟炸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通訊,但是並沒有遏制德國的軍事生產能力,到了1945年3月改了轟炸戰略,目標改為煉油廠和合成油基地,一次轟炸900多架飛機摧毀德國的煉油設施,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德國的燃油產量降到了20萬噸。

    圖為二戰時德國最大的化工集團IG法本公司,最高峰時此公司一年生產500萬噸的航空燃油。

    20萬噸是什麼概念,就是德軍的坦克動不了,飛機飛不上天了。德國IG法本公司的一個煉油分廠在二戰最後的2年內被轟炸了600多次,基本成天天上掉炸彈,到了1945年5月份時,德國的煉油產量降到了十幾萬噸。而在此之前的羅馬尼亞油田早在1944年被蘇聯佔領收回,而德國從美洲石油運輸線早被英美封鎖,所以等待德國的只有滅亡。

  • 4 # 使用者5770541302

    基本已經耗盡了。

    二戰結束時,納粹德國其實還有很多戰機、坦克等技術裝備,但是都成了停放在一邊的廢鐵。首先就是嚴重缺乏燃油,而沒了燃料,這些裝備就成了無用的廢鐵。其次就是人員缺乏,當時德軍的飛行員、坦克駕駛員等嚴重缺乏,沒有足夠的人去操作這些武器。

    二戰中德軍一直飽受燃料不足的問題所困擾,在一戰中也同樣如此,當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很多物資進口途徑被封鎖,無法獲得足夠的物資,這也很重大程度上導致了德國的失敗。而其實早在德國發動二戰之前,納粹德國就已經研究了很多戰略物資代用品技術,這其中就有煤變油技術,德國本身有很多煤礦,但是缺乏油田,因此為了保證必要的石油資源,德國當時就建立了一些煤制油生產廠。

    但是受制於產能,德軍還是需要很多油田的補充。因此德軍的作戰計劃中,他國的油田就成了具有戰略價值的目標。比如高加索戰役,德軍就是為了爭奪高加索油田,但是最終失敗,沒能奪取這一地區。

    而二戰中德軍十分依賴的就是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德軍燃料中很大一部分就源自於這裡。因此包括蘇軍、美軍都對這裡進行了不斷的戰略轟炸,嚴重削弱了德軍的燃料補給。而在1944年蘇軍攻下羅馬尼亞之後,德國就喪失了燃料的補給,只能依賴煤制油工廠,而杯水車薪的產量也已經決定了德軍的戰敗時是一個時間問題。

  • 5 # 軍武小咖

    德國的國內煤礦很多,但是油田卻很少,因此燃料問題一直是困擾德軍的一個大問題。希特勒曾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得不到足夠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由此可見德國的石油緊缺到什麼程度,同時希特勒也意識到石油問題將是制約德軍行動的一個關鍵。1938年7月12日,德國提出“凱琳大廈計劃”,計劃到1944年初德國石油產量實現1100萬噸,但是希特勒的野心顯然讓他等不到那個時候。於是希特勒制定了在戰爭中獲取資源的戰略,同時加緊了石油的進口儲備,光1939年一年德軍的石油進口數量就達到了516.5萬噸,其中有進口自羅馬里亞的石油最多。另外當時的蘇聯也是給德國提供石油的重要國家之一,讓蘇聯意想不到的是德國會用著他們自己的石油來侵略自己。

    由於德國入侵蘇聯的不順,希特勒在戰爭中獲取資源的戰略,並沒有達成,以至於德軍後期極度缺乏燃料,很多的裝甲車輛無法使用,這也是德軍戰敗的原因之一。

    希特勒和他的夫人在地下室自殺後,讓在他們的屍體上澆上汽油,以避免盟軍得到他的屍體,這可能是德軍的最後一點燃料了。

  • 6 # 世界真的很大

    有一種極端的說法,德國最終輸掉戰爭,正是輸在石油上。1933年,希特勒從上臺伊始,就以各種方式增加石油儲備。但是,到1944年底,德國的燃料儲備,包括汽油和合成燃料,已所剩無幾。

    德國本土石油生產量不大。1933年至1939年,德國的原油生產,每年約450萬桶。同期,美國的原油產量為每天300萬-370萬桶。到1945年戰爭結束前,美國每天的原油產量升至470萬桶。

    為此,希特勒一方面大量從蘇聯和羅馬尼亞進口石油,一方面下令生產合成燃料。蘇德戰爭爆發以前,德國共從蘇聯進口了4500萬桶石油。二戰初期,德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他們從佔領的國家中,搶到不少石油。如法國的2000萬桶,荷蘭的1200萬桶和比利時的800萬桶。

    德軍每支野戰部隊中,都有一個石油突擊隊,專門負責佔領、保衛所佔領國家的油田和煉油廠。巔峰時期,這支部隊有1.5萬人。他們當中,許多人是拿起槍能打仗,放下槍會煉油、會檢測和搶修煉油裝置的技術專家。

    發動二戰之前,希特勒已經儲備了數量非常可觀的燃油。這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偏愛閃電戰的原因之一,他們想集中兵力閃電襲擊,在能源還不短缺的時候拿下戰爭。但是,戰爭的時間表沒有按照希特勒的計劃來。

    一個裝甲師每前進一英里,需要消耗30桶油。“巴巴羅薩行動”,德軍動用了300萬兵力、60萬輛摩托車,還有巨大數量的裝甲車和其他重武器。那時為了省油,每個集團軍還配備了5500匹馬運送武器和補給。

    二戰德國的燃油,58%來自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希特勒發動戰爭的初衷,不過是想南下佔領烏克蘭和亞塞拜然肥沃的黑土地下面的油田。有人說,希特勒對石油的夢想,遠超過他對原子彈、航空母艦和黑科技的渴望。

    1943年8月1日,美國發起“浪潮行動”,開始空襲羅馬尼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摧毀了這一地區80%的燃油生產能力。斯佩爾說,從那時起,戰爭的結局就已經決定了。到突出部戰役時,德國的許多坦克、裝甲炮,因為缺油,只能扔在野地裡。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期間,歐洲戰場的盟軍消耗了70億桶油,其中60億桶來自美國。何況美國的油田遠離戰場,處於安全地帶,還受到高度保護。而德國既不如此富油,更沒有如此幸運。戰爭輸在石油上之說,雖偏頗,卻也不是沒有道理。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大家知道,石油資源一直是國家的命脈,一個國家想要發動戰爭,充足的石油儲備是必不可少的。那麼二戰結束時德國還有多少石油儲備呢?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據史料記載,二戰結束時期德國的國家石油儲備庫裡早已經空空如也,實際上這也是各地德軍不得不投降的原因,沒有石油汽車開不了,飛機變成了“座機”,這仗還怎麼打?

    那麼為何富得流油的德國會無油可用呢?

    這個原因很好理解。首先德國本就是貧油國,並不出產石油。德國儲備的石油多是戰前從英國,美國進口而來,二戰爆發後,美國給德國斷了油,德國的石油自然越用越少,加之德國四處征戰,戰略資源消耗極快,到了二戰末期,德國自然也就無油可用了。

  • 8 # 史論縱橫

    德國的失敗跟石油的短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如果在二戰中,德國的石油儲備夠用的話,對於盟軍來說,即使想要勝利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今天縱橫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德國在投降時庫存石油還剩多少,以及石油和戰爭之間的關係。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因為是依靠蒸汽動力,煤的能源地位至關重要,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石油作為機械動力的資源,重要性逐漸增加,而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之前的日俄戰爭等戰爭都是發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我們可以理解為,正因為石油能源讓人們有了更多的動力,所以才有精力去發動更多的戰爭。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飛機等新式武器投入戰爭,石油更是成了世界列強在戰爭時爭奪的資源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斯大林更是直言不諱,誰擁有更多的石油,誰就能在戰爭中佔據指揮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產品的需求量空前巨大,已經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而擁有廣泛殖民地的英法美等國家和國土面積廣大的蘇聯都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只有德意日三個國家缺乏資源,不滿於當時的世界秩序。

    1937年的時候,希特勒就表示“經濟上的困難也是德國發展的動力”,為此德國“別無選擇”,最終演變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對外擴張掠奪資源的過程中,也是一個迅速消耗資源的過程,尤其是石油,一直都是德國緊繃的一根弦。

    在二戰開始前,因為英法的資源封鎖,德國的石油供應從來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主要是依賴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有學者指出,德國閃電戰發動的基礎就是羅馬尼亞的石油,除了羅馬尼亞外,蘇聯也是德國石油的重要供應國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佔領西遊,獲得了加利西亞以及法國的石油庫存,然而正當德國在和法國作戰時,蘇聯就開始向羅馬尼亞下手,想要奪取羅馬尼亞的資源,1940年6月26日,蘇聯要求羅馬尼亞24小時內歸還比薩拉比亞,割讓北布科維納。

    對於希特勒來說,簡直就是一個難以置信的事件,羅馬尼亞是德國最重要的石油供給國,有資料顯示,當時德國從羅馬尼亞進口的石油相當於德國總用量的94%,正因為如此,蘇聯的動作讓希特勒感覺到巨大的威脅。

    1941年3月,德國相關部門警告,德國的石油儲備堅持不到當年的10月。

    緊接著就是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開始進攻蘇聯,只有奪得了蘇聯的資源才能在後續的戰爭中佔據主動的地位,當然這也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作戰,一旦蘇聯先下手,對德國來說後果無法預估。

    希特勒曾經對墨索里尼說“一千蘇聯算不上有什麼威脅,但是蘇聯的飛機可以直接對地中海進行空襲,將羅馬尼亞油田炸燬,軸心國將面臨巨大的災難。”

    斯大林垂涎希特勒後院的石油,而希特勒看斯大林的石油也是直流口水,兩個人一拍就打起來了,從這點來說,蘇德戰爭的爆發就是對石油的掠奪。

    蘇聯石油儲備是當時世界上探明的石油儲備最多的國家,年產量達2800萬噸,針對當時蘇德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英美已經無法坐視不管,《紐約時報》當時就寫道,一旦德國佔領了蘇聯的石油,後果將不可想象。由此可見,美國援助蘇聯也有這樣的因素在其中。

    在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兵分三路對蘇聯進攻,實際上南路至關重要,目的就是攻下基輔後,佔領克里米亞,當時希特勒還說,如果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當然,希特勒的計劃並沒有得逞,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希特勒希望奪取高加索的石油,因為軍事上的遲滯,德國並未奪到,只是對蘇聯的石油開採進行了打擊,當然,德軍沒有得逞蘇聯的石油,自身的石油供給也受到蘇聯極其盟友的攻擊。

    1944年蘇軍攻下羅馬尼亞後,德國基本喪失了染料的補給,於是希特勒想將合成石油作為重要的染料供應,透過技術的革新,帶來新的能源,盟軍早就看透了希特勒的心思,於是開始對德國的合成染料工業進行優先轟炸,從1944年5月轟炸開始,德國的石油迅速下降,最低谷的時候只有一萬噸的產量。

    到1945年初,德國航空汽油產量已經銳減到1944年同一時期的1%都不到,到戰爭最後的幾個月連飛機都無法升空作戰,德國最終投降,也是因為石油的枯竭。

  • 9 # 軍武吐槽君

    德國從希特勒執政開始就大刀闊斧的開建高速公路,增加汽車產量,因此德軍也理所當然的開始向全摩托化轉變,不僅大炮使用車拉,人員也使用汽車輸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步兵得以跟上裝甲叢集的行動步伐,閃電戰成為了可能,最終支援德軍在短時間內橫掃了大半個歐洲,但是後果也很嚴重,石油在短時間內被東線戰場耗盡,摩托化部隊只能再次降格為騾馬機動,最終戰鬥力大減,迅速被擊敗,真可謂是成也石油,敗也石油!

    德國本身是一個貧油國,但是迅速的工業化又需要海量的石油才能支撐,所以最終不得不選擇進口石油。可是富產石油的中東地區又被英法所控制,德國想要在這個地區重新分割勢力範圍的企圖得不到滿足,最終也成為了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到了二戰前夕,德國吸取了一戰教訓,利用自身豐富的煤礦產量建立了煤制油工業,又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進口了大量石油作為戰略儲備,僅僅1938年1年,德國就進口了超過一百萬噸原油(閃擊波蘭後羅馬尼亞被英國控制)。

    (羅馬尼亞油田)

    1940年5月進攻法國前期,德國已經儲備了大約800萬噸和原油以及成品油,後來在西歐的閃電戰速勝,不僅原油消耗很少,而且還繳獲數百萬噸油品戰利品,德軍的原油儲備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總量超過1000萬噸,在此之後,德國還在1941年透過扶持安東內斯庫從英華人手裡奪回了羅馬尼亞的油田,而羅馬尼亞一年可以向德國供應超過300萬噸原油,也就是說德華人在1941年原油儲備達到了最高峰的接近1500萬噸。

    (德國在法國的勝利閱兵)

    而這1500萬噸原油儲備也差不多夠德軍消耗一年了,所以到了1941年,德軍憑藉這些原油發動了對蘇聯的進攻,而目標也還是高加索地區的石油,所以就有了慘絕人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只不過這次德華人顯然低估了蘇聯的潛力,在冬季戰事中被活活拖死,最後不僅高加索的油田沒得到,自己本來就不多的石油儲備也被消耗殆盡,此消彼長,結果可想而知。(蘇軍繳獲德軍裝備和納粹旗幟)

    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僅僅憑藉羅馬尼亞油田那年產量300萬噸的石油根本滿足不了德軍大兵團作戰的需求,德軍只能丟棄大量沒有燃油供應的汽車、裝甲車、坦克,大量摩托化部隊重新迴歸騾馬化,戰鬥力大幅縮水,雖然1943年,羅馬尼亞盡全力提高生產,但是也只提供了350萬噸原油,德軍依靠這些石油打了一場迴光返照式的庫爾斯克會戰後,也就基本上宣告涼涼了。到了1944年中旬,隨著蘇軍佔領羅馬尼亞,德軍更是命懸一線,只能一路被動挨打,一路潰敗到柏林。

    (庫爾斯克會戰被擊毀的賓士軍車)

    德國在後期能夠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煤制油工業,而這隻能提供一年100萬噸的供給,而且消耗大量電力,其他化學工業、金屬工業也要因為電力短缺而受到連累,所以後期虎式坦克的質量也大幅度下降,連鋼板都不過關,製造飛機所需要的鋁材也得不到滿足,德軍完全失去制空權,戰敗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根據初步統計,德軍在二戰後期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原油儲備了,有的話也絕對不會超過年產量100萬噸這個數目。

  • 10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1945年5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德國戰敗收場,那麼,擁有當時世界最先進武器的德國為什麼會敗?這些武器中部分武器領先當時的其他國家三十年以上,德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答案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石油。

    希特勒戰前石油儲備。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充分認識到石油的重要性,因此,德國和羅馬尼亞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德國本國煤炭資源豐富,但是石油資源匱乏,因此,羅馬尼亞為德國提供了近94%的石油。

    而德國其他的石油,則透過進口其他國家石油和本國的少量油田提供。

    所以,在希特勒發動大戰之前,德國儲存的石油,從羅馬尼亞和蘇聯進口的石油,這部分有大約500萬噸,而德國也透過煤制油,儲存了大約250萬噸,佔領波蘭之後,德國透過“閃電戰”,迅速佔領丹麥,挪威,法國等地,掠奪了800多萬噸石油,而當時英國控制伊拉克和非洲地區,石油年產量有1000多萬噸,蘇聯石油年產量2000多萬噸。

    因此,希特勒發動“德蘇大戰”之前,石油儲備最多是1500~2000萬噸之間。

    蘇德合約。

    1939年8月23日,德蘇在莫斯科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得到蘇聯的中立態度後,全力發動對波蘭的侵略戰爭。

    1939年9月1日4時45分, 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 分北、西、南三路進逼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裡面,同時包含了一項《秘密附屬議定書》,在這個議定書裡面,德國承認了蘇聯在歐洲東南部的勢力範圍,此範圍德國要支援蘇聯,並且不能隨意插手。

    蘇德戰爭的經過。

    1940年4月24日,蘇聯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對羅馬尼亞下了最後通碟,要求羅馬尼亞在24小時內,歸還“比薩拉比亞”,同時割讓“北布科維納”。

    羅馬尼亞屈服了,蘇聯迅Superb遣空軍和陸軍佔領了比薩拉比亞,這讓希特勒非常惱火。

    1940年7月29日, 希特勒曾對他推行侵略政策的最親密的顧問之一約德爾說, 如果俄國佔領羅馬尼亞油田, 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國作戰。希特勒極需羅馬尼亞的石油, 於是積極扶持反蘇的安東尼斯庫上臺, 在羅馬尼亞建立親德的軍事獨裁製度。

    德國包圍蘇聯 。

    1940年10月, 德軍進駐羅馬尼亞後, 蘇聯的黑海出口受到嚴重威脅。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 相繼加人德、意、日軍事同盟, 大大加強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南翼力量。至於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國, 形式上雖然保持中立, 但實際上都站在親德反蘇的立場上。總之, 法西斯德國在人侵蘇聯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戰略態勢。波蘭滅亡後, 德蘇之間的、“緩衝地帶”業已消失。被德軍佔領的那部分波蘭領土, 成了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集結地區。德國佔領丹麥、挪威後, 不僅改善了對西歐作戰的戰略態勢, 同時也有了東侵蘇聯的跳板。荷、比、盧、法投降, 英國退守英倫三島, 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東進的後顧之憂。至1941年4月初法西斯佔領了希臘等巴爾幹國家後, 最後完成了對蘇聯西部月牙形的包圍。

    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3月,德國戰時經濟與軍備部聯合向希特勒發出報告,德國石油儲備將在10月份耗盡。希特勒緊急召開高層會議,會議最後決定,想要解決這個嚴峻問題,唯有拿下蘇聯,因為蘇聯當時也是石油大國,有很多油田和豐富的石油儲備。

    1941年4月22日, 星期天, 凌晨3時, 法西斯德國出動約200架飛機, 突然襲擊蘇聯西部4個機場以及其他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 並以數千門大炮猛烈轟炸蘇聯西部邊境地域。德軍以裝甲和摩托化部隊為先導, 由空降到蘇軍防禦縱深內的空降部隊配合, 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公里寬的正面, 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0年~1945年全球石油產量。二戰後期,德國窘況。

    在二戰後期,由於德國多線作戰,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德軍和蘇軍陷入了持久戰,德國石油儲備迅速枯竭,以至於在和蘇聯的交戰中,蘇聯軍隊經常在戰場撿到德軍成色非常新的坦克,拉回兵工廠稍微修理之後,又開出來奔赴戰場,將炮口對準德軍開炮。並且根據相關資料記錄,德軍在後期,甚至依靠馬匹來拉著坦克前進,可見當時德軍石油匱乏的困境有多麼嚴重。

    1944年5月,英美開始重點轟炸合成燃料工廠,並從義大利南部起飛轟炸普羅耶什蒂油田,8月,蘇軍佔領普羅耶什蒂,才使德國的石油命脈再次收緊。9月,合成燃料月產量下降92.2%,跌至僅1.7萬噸,德國空軍的18萬噸燃料需求只能滿足3萬噸,已無法正常出動。

    所以後來希特勒就說了:如果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後來根據德國的機密檔案記載,法西斯德國的石油儲備僅夠9天正常用量,也就是說,後期德軍的石油儲備,以無力撐起這規模龐大的世界戰爭了。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商到底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和實體店相比誰的貢獻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