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默凡

    烽火戲諸侯,並無此事?

    《史記》者為“烽火戲諸侯’。”,而於《史記》成書基且由秦丞相呂不韋作客撰《呂氏春秋》之為“擊戲諸侯”:“周宅豐、鎬,近戎。幽王與諸侯約:為高褒於王道,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聞,諸侯之兵皆至救王戎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視之大曰,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鼓。諸侯兵數至而無寇。至其後,戎果至,幽王鼓,諸侯之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是《史記》與《呂氏》,其所載皆有共同點,則申侯一夥率先攻幽王。而國學師錢穆於《國史綱》則以為,非是申侯率先攻打幽,而幽王率先攻申侯,“此委巷小人之言。諸侯並不見烽同至,至而無寇聞,亦必休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須舉烽。”。” 此外,年來生之《清華大學藏戰國策》所載與錢穆先生之意暗同。《清華大學藏戰國策》明記載道:幽王娶於西申,生平王。王取褒人之女,為姒,生伯盤服。。褒姒嬖於王,王與伯盤逐王,王行西申。王起師,還王於西申,申人弗界。曾(繒)人乃降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死亡。”。” 自“王起師,還王於西申”觀,是幽王先伐申之,申侯乃與繒、西擊幽。既然如此,幽則不必燃烽火臺召諸侯前來勤王,亦有“烽火戲諸侯”之事。由此可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事無稽誤。

  • 2 # 三分鐘歷史角

    周幽王(?―前771年),姬姓,名宮湦(shēng),周宣王之子,母姜後,西周第十二任君主,也是西周最後一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

    而烽火戲諸侯的女主褒姒就更有神秘色彩了。《史記》記載,“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餘,襃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餎於襃。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

    意思大概是,夏朝要滅亡的時候,有兩條龍來到了夏朝的皇宮,不管是驅逐還是殺戮都不好,最後是把兩條龍的口水儲藏起來了。而這口水一直藏到周厲王的時候。周厲王好奇就打開了,結果口水化成玄黿,闖進後宮碰到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長大後自己就懷孕了,生下了褒姒。女孩因害怕獲罪就把女孩拋棄了,後來又被一對夫婦帶進了褒國,最後褒國又因為獲罪拿褒姒獻給周幽王抵罪。

    要是按照現代人不迷信的說法,就是褒姒很可能是宮女給周幽王戴綠帽後生的。然後瞎編了個神話故事矇騙過去。

    而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由來,史記是這樣說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意思大概是,褒姒不喜歡笑,周幽王想了很多方法讓她笑,而褒姒偏偏不笑,周幽王最後點了烽火,褒姒才笑了。而後來為了看褒姒笑,又點了幾次,再後來怎麼點諸侯都不來了。

    結果後來狼來了的故事發生了。“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華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像周幽王這樣的做法,古人只會說國之將亡,必出妖孽,而褒姒就是這個妖孽了。不過我們現在只會評價一句,“no zuo no die”。

  • 3 # 猶記伊人耳邊語

    西周滅國真的怪褒姒,商朝滅亡怪妲己,安史之亂怪楊玉環,吳國滅亡怪西施,好像總是女人禍國殃民,而亡國之君“本來都是好人,是被紅顏禍水給坑了。”那麼秦漢唐宋滅亡又該找哪個女人來背黑鍋呢?總不能說這些朝代的後宮都是妖孽吧?

    “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很多寫歷史的道貌岸然君子,一邊偎紅倚翠,一邊拿起筆來沾著濃濃的墨汁來抹黑女人,好像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他們編造出的烽火戲諸侯故事,估計連他們自己都不信,因為那裡面漏洞百出,連小孩子都不會相信。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典故:周幽王“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光燭天。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驪山。”這邊一舉烽火,那邊諸侯馬上就帶兵趕到,好像諸侯早就厲兵秣馬等著烽火燃起了,但是當時已經是“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承平世界,諸侯們怎麼會枕戈待旦?這是要防備外敵還是時刻準備著要幹掉周幽王?

    再說了,周朝有規定,“百里內不得封侯”,孔融還拿這件事批評過曹操,說曹操和兒子們的封地離京城太近,不符合周禮。要知道,在西周時期,木頭軲轆的馬車都很少見,騎兵更是一個都沒有,絕大多數軍隊都是拿腳跑的,而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做乾糧,也要準備一兩天,諸侯們不會餓著肚子跋涉幾百里路,那不是“勤王”,而是送死。

    但是在“烽火戲諸侯”裡,諸侯們不管路程遠近,好像約好了一樣,同時趕到京城,難不成他們建了一個手機朋友圈,天天商量到京郊吃燒烤?最後犬戎來攻打鎬京,好像是空降的,因為他們居然沒有路過任何一個諸侯的封地,沒有遇到任何抵抗,鎬京被圍乃至攻破,曠日持久,諸侯們居然一點訊息都沒得到,只是懷疑周幽王又在“烽火其諸侯。”

    但是故事畢竟是故事,經不起史料驗證。2012年發現的戰國竹簡明明記載著是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也就是說,所謂的“烽火戲諸侯”就是一個故事,而褒姒不過是周幽王攻打褒姓諸侯時候捎帶得到的“戰利品”……

  • 4 # 農青快界

    ------我們讀書時老師就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所以,我還是很熟悉這故事,來講給大家聽聽。

    ------周幽王西周時期的一個王,周幽王名字叫姬宮涅。戎人距西周很近,西周很怕戎人就在距戎很近的地方做很多哨所。只有點狼煙,西周的兵馬就來救周天子的駕!------周幽王有個很寵幸的妃子叫褒姒,褒姒很美,但不愛笑。周幽王就總想方法逗她笑,zh只要褒姒笑!花多大代價周幽王都覺得很好,只要妃子笑就行!有次戎人來襲擊周,哨所點狼煙後。軍隊迅速出動,打退戎人。褒姒覺得很好笑,就笑了。------周幽王覺得褒姒笑的好美,就想帶愛妃去哨所點狼煙。只要妃子開心就行,於是周幽王帶上褒姒去了哨所。周幽王命人把狼煙點著,不一會帶兵的諸侯都來了。可沒有敵人來襲,褒姒看見諸侯們的狼狽像。笑的可好了,周幽王高興的說:點烽火是我逗愛妃笑呢!諸侯一個個都氣的咬牙,覺得把戰爭當遊戲的國王不值得信任。諸侯們都氣呼呼的走了!------周幽王沒用覺查諸侯的反映,第二次又帶褒姒去點狼煙。可半天都沒有人來,原來諸侯知道周幽王逗他們。所以都沒去,就在這時戎人大軍來攻城。可週幽王失信於諸侯,沒有人救他!城破了,人們在城下發現了他的屍體!------故事告訴我們信用很重要,有的事是不能開玩笑的,我們要嚴肅對待每件事情!至於周幽王老牛吃嫰草,哪個皇帝不愛年輕美麗的女人呢!

  • 5 # 三觀粉碎機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完全是編造的,這個其他答主也有說過,就不多累述了。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周幽王為帝怎麼樣,只能說周幽王確實不怎麼樣,並且西周的滅亡,褒姒確實要背一部分鍋。

    那事實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關於周幽王為人如何,如今並沒有一個完全可以證實的確切史料去記載他的為政舉措,我們只能從零散的資料中得知周幽王為人慵懶好色,任用奸臣虢石父掌管朝政,導致百姓怨言四起。

    不過以上這個說法,也並沒有得到完全的證實。但是關於西周亡國有一點可以確定,當初西周都城鎬京一代發生大地震,可能還會伴隨著瘟疫的四起,這是西周中央國力劇烈下降最重要的因素。

    也正是這個檔口,周幽王的內宮又亂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於是便把原來的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給廢了,立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新太子。這次權力更迭引起了朝政內部勢力的不滿,姬宜臼則跑到自己外公家裡,既申後的老爸,向當時申國的國君申候告狀。隨後申候聯合犬戎進攻周幽王,並與公元前771殺死周幽王。

    幽王既死,褒姒又被打成了妖姬,前太子黨在這場政變中大獲全勝,姬宜臼也順利登機,號周平王,建立東周。

  • 6 # 冷兵器研究所

    幽王元年(前781年),宣王之子宮涅繼位,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去除由東周史官編造而經司馬遷加工的“烽火戲諸侯”那個已經被證偽的故事,我們梳理《國語》、《竹書紀年》和《史記》等古籍可以歸納出有關西周滅亡的三個事實:

    其一、自然災異頻發。

    幽王二年(前780年),發生了大旱災,涇河、渭河和洛河枯竭,《穀風》中描繪說“習習穀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岐山崩(大地震)。《十月之交》對此進行了描繪中:“燁燁震電,不令不寧,百川沸騰,山冢皋崩。高山為谷 ,深谷為陵”。

    幽王三年(前779年),冬天有大雷電。

    幽王四年(前778年),夏天六月下霜,《正月》中描繪道“正月繁霜,我心憂傷”。

    幽王六年(前776年),冬天發生了日食。

    幽王十年(前775年),秋天九月桃杏結果。

    《桑柔》中記載了一場大蝗災:“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哀恫中國,具贅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蒼”。

    在古人看來,災異連連是因為君王無道,獲罪於天,無疑是昏君禍國論、女色亡國論的鐵證,幽王時的諷刺詩作者們就直接稱為“天降喪亂”。但從今天來看,這隻能表明幽王時期自然災害頻發,自然會帶來經濟的凋敝、人口的死亡和逃亡,給風雨飄搖中的周王朝帶來更大的壓力

    而另兩個和西周滅亡的事實就是——

    其二、幽王易儲,申侯聯合曾侯和西戎夾擊;

    其三、當宗周遭到攻擊時,諸侯大多袖手旁觀。

    傳統學說要解釋這兩點其實只剩下一個命題:昏君論,儘管在史籍中還是儘可能出於為尊者諱的傳統將責任推給褒姒,但還是隻能用幽王喜好女色,結果為了寵愛褒姒而廢長立幼,招致了亡國之禍。

    那麼問題來了,事實的真相便是如此嗎?

    傳統上都把幽王三年(前779年)褒姒入宮視作西周末日的開始。但實際上真正解開西周滅亡之謎的關鍵時間點卻是幽王五年(前777年),因為在這一年有兩個重要人物被迫離開鎬京。這兩個人物的離開證明了幽王並非傳說中僅僅貪戀女色的昏庸無為之君,但也正因此加速了西周國祚的結束。

    第一個大人物是宣王時代的重臣皇父尹吉甫:“幽王五年,皇父作都於向”。早在宣王二年(前826年)時他就被任命為太師,此後輔佐這位先王達四十二年之久,包括參與東征淮夷和西伐西戎的戰爭。幽王繼位時,他又再次被任命為太師、卿士,這位重臣擁有如此大的權力和威望,也可以從金文中只有兩例大臣被加以皇的尊號看出來(另一位是成王時的太保召公)。然而僅僅四年之後,這位三朝元老(從他宣王二年就被任命為太師來看,皇父肯定在厲王時代擔任過高階官職)就被迫離開他度過了大半生的鎬京,遷移到向地(今河南濟源)。很顯然,能逼迫他離開鎬京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幽王自己。這並非簡單地新君清洗前朝舊臣的行動,而是疲弱不振的王權對日益增長的貴族勢力的本能恐懼和自衛,因為這些貴族甚至曾推翻正統的厲王、擁立共伯和攝行天子事而居然沒有受到宣王的任何懲罰。

    函皇父鼎,皇父所作青銅器群中的一件,現藏陝西曆史博物館

    然而,這次政治清洗卻沒有帶來王朝的新生,反而成為取禍之道。在《十月之交》中作者列舉了皇父的政治盟友們:司徒番、冢宰家伯、膳夫仲允、內史棸子、趣馬蹶、師氏楀,而其中有好幾位是宣王時的重臣或其後人(番、仲允、蹶)。很顯然,隨著皇父的失勢和東遷,這些重臣即便不隨其東遷也不可能再得到幽王的重用。取代他們的是兩位出身顯赫的新貴,一位是虢氏家族的首領虢石父,他代替皇父成為卿士,虢氏不但從懿王開始就成為西六師的指揮者,多次主持與西戎的戰爭,而且虢石父的長輩虢公長父、虢文公分別為厲王和宣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歷來便與王室關係密切。另一位則是幽王的叔叔、宣王的弟弟鄭伯多父(也就是鄭桓公),作為大貴族中與宣王血緣最親近的人之一,他被任命為司徒。然而較之經營幾十年的皇父集團,這個新的權力架構未免顯得太過於單薄了,而且大批朝廷重臣被清洗或被迫離開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鎬京朝廷本就衰微的力量。

    而皇父的出奔,則和另一個人的逃離息息相關。他就是幽王的太子宜臼,投奔的方向則是西申。這絕不僅僅是申後與褒姒兩個女人之間的宮鬥,因為宜臼的母族是申侯,西方最強大的諸侯。這個諸侯國早在成王時代便參加了成周的諸侯大會“西申以鳳鳥,鳳鳥者,戴仁抱義掖信”(《逸周書王會》),它和周人的關係也十分密切,是周文王的母親大姜的母邦姜姓諸侯國之一“齊、許、申、呂由大姜”(《國語周語》)。而且它與秦國也有婚姻關係。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周孝王寵愛大駱的兒子非子,想讓他取代大駱的另一個兒子適成為大駱的繼承人,但適的外祖父是申侯,他便提醒周孝王說:“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為此孝王只得改變初衷,將非子封到秦地。

    秦人的先祖戎胥軒和大駱兩次與西戎通婚,是西周西北邊境安全的保障。這不僅因為申國是西方最強大的諸侯,也因為申侯本身就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實際上厲王和幽王的王后都是出自申國),更因為申國本身就和西戎關係密切,這從周王室不止一次的將他們叫做“申戎”中便可看出。可以說申國自己就是最強大的戎。由此也不難理解,而在進入幽王時代後,周戎間的戰爭並未停息,幽王四年(前778年),秦莊公長子世父說西戎殺害了我的祖父,我不殺掉戎王,絕不回城,將職位讓給襄公,率軍攻打西戎。幽王六年,伯士帥奉命討伐六濟之戎,但再一次遭到失敗。

    在驅逐了皇父的勢力後,信心大增的幽王認為再讓一位有著戎人血統的王子繼承王位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更不能容忍強大的申侯在王室中勢力貫穿於厲王、宣王、幽王、三代(厲王之妻族、宣王之母族、幽王之妻族、宜臼之母族)。於是他開始了政治清洗的第二步,此時出現的褒姒與其兒子伯服實際上成為一顆很有價值的棋子,至於褒姒是否有著一笑傾國的魅力則是次要的。

    幽王八年(前774年),在確信已經將皇父和申侯的勢力清洗完畢、完全掌控朝政之後,幽王做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錯誤的決定: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他的祖先曾參加滅西周之戰

    外甥被廢除太子之位,被迫逃亡來母邦,不但讓申侯的個人感情難以接受,更加對其政治勢力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從幽王五年到幽王九年整整四年間,申侯卻沒有任何大的舉動。因為他明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貿然挑戰天子的權威依舊有著巨大的風險,同時他也對幽王是否能回心轉意有著幾分期待,而即便想要推翻幽王,也必須有足夠的理由,在大義名分上站得住腳。

    也許正是這種按兵不動的態度,讓幽王錯誤的估計了形勢,才做了立伯服為太子的輕率舉動。此舉不但讓周申之間的關係完全決裂,而且也讓申侯等到了他期待已久的東西:大義名分。周朝極為重視宗法制度,而嫡庶長幼之分更是宗法的禁忌。幽王廢長立幼,正好給了申侯推翻幽王、讓自己的外甥登上王位的最好口實。於是在幽王九年(前773年),申侯向與周王室的敵人曾國(幽王二年,王師曾聯合晉國討伐曾侯)和西戎派出了使節,建立了軍事同盟。

    第二年,也許是得知了三方結盟的情報,幽王在太室山召開了諸侯大會,尋求諸侯的支援。這次盟會的詳情如何,各方諸侯的表態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次盟會不但無異於對申國的宣戰書,也暴露了周幽王自己的虛弱,因為他已經無法直接向諸侯發號施令,命令他們派軍相助。

    雙方徹底決裂後,接下來便是這出大戲最高潮也是最撲朔迷離的部分,幽王十一年的那場大亂。對此,正統史書《周本紀》的記載為:“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東遷於雒邑,闢戎寇”。

    然而除了最明顯的烽火戲諸候說純屬虛妄外,這段記載還有多處在隱藏事實的真相。

    第一、戰爭過程被修改了。據竹書紀年記載,是幽王十年秋九月之後王師主動發動了對申國的征伐,原因是逼迫申國交出廢太子宜臼而被拒絕。之後繒國聯合西戎對周軍進行了反撲。反周聯軍攻入宗周,幽王、鄭桓公和太子伯服向東逃難,在鎬京以東五十公里處的驪山被追兵殺害,美麗的褒姒則成為西戎的戰利品,不知所蹤。而《周本紀》中強調“申侯怒”、“(諸侯)兵莫至”,則掩蓋了申侯精心策劃的反周陰謀(從幽王五年到幽王十一年經歷了六年之久,絕非一時的憤怒),迴避了申侯和平王自己才是對抗王命者,而將平王和申侯塑造成討伐無道昏君的復仇之師、正義之師。

    第二、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在幽王被殺之前,廢太子宜臼已經在申國被擁立為王“先是申侯、魯侯(當為曾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這是公然的叛逆行為。雖然由於學者大多認為古本竹書紀年可信性不如今本,因此這條記錄的真實性存疑。但即便按照今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幽王十一年“申侯、魯侯(當為曾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由於此時並未註明月份,所以依舊不排除在幽王死前宜臼已經被擁立為王的可能。即便是在幽王死後才被擁立,但是一則宜臼已經被幽王廢除太子之位,儘管這也值得同情,但是他卻在申侯的幫助下引狼入室,弒君殺父,完全喪失了道義上的優勢;二則參加擁立的諸侯僅有四人,其中申侯和曾侯均為叛逆,許男(許文公)為申侯的同姓,鄭子(應當為鄭桓公之子鄭武公)是否參加了擁立十分可疑,因為不僅古本竹書紀年不載,而且鄭莊公的父親剛剛被申侯為首的聯軍殺害,從情理上不太說得過去。即便他真的為了某種政治目的,參加了擁立,但是此時鄭還不是名正言順的諸侯(平王十年才正式成為諸侯),無權參加擁立。而齊、晉、魯、宋、燕、衛等大國並未參與,晉、芮、魏、虞、魯、衛、秦等國更一度拒絕承認平王政權的合法性。縱然幾十年後,有些諸侯依舊對這些弒君者保持了不屑的態度。如平王死後,與周王室關係最親密的魯國拒不奔喪,當平王的繼承者周桓王派遣使者(還是和魯國關係較近的周公)請求魯國資助喪葬費的時候也被以不符合禮法為由拒絕。

    第三、更重要的是,《周本紀》掩蓋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在幽王死後,平王並沒有馬上成為正統的周王,當時出現了另一個周王,而且他的正統性比平王還要強些。這就是竹書紀年中所說的“攜王”。清華簡讓我們更為清楚的看到了這段“二王並立”的歷史,幽王被殺之後:“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較之為少數諸侯(為首的還是勾結外敵叛逆者)所擁立的有弒君殺父嫌疑的廢太子宜臼,幽王的弟弟餘臣不僅得到執政者虢石父的支援,而且是畿內諸侯(邦君)和朝廷群臣(諸正)集體擁立,又沒有政治上的巨大汙點,其實擁有更大的正統性。這種正統性甚至在二十一年他被晉文侯殺害之後也沒有消失,這可以從他得到王的諡號,並且是佳諡得到佐證。相比而言,初期的平王政權倒更象一個篡位者組成的偽政權。

    總之,周幽王也就是運氣不好,或者僅僅是個失敗者,於是慘遭抹黑!他可能能力不足,但不是那種昏庸者。

  • 7 # 破天曉

    周昏庸之君幽王,一己私慾而不顧,眾諸侯王的感受,為了博得美人褒姒(王妃)一笑,而不惜國家安危戲弄諸侯,令天下諸侯失望之...……。在犬戎來犯再點烽火,眾諸侯沒有人相信他的了,落得個身死亡國的下場。

    幽王昏庸之舉結果悲慘,我認為造成這樣的結局,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1.忠言逆耳,奸賊當道。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大夫越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越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這引起了大臣褒響的不滿。褒響來勸周幽王,但被周幽王一怒之下關進監獄。 褒響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其子將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周幽王才釋放褒響。周幽王一見褒姒,喜歡得不得了。褒姒卻老皺著眉頭,連笑都沒有笑過一回。周幽王想盡法子引她發笑,她卻怎麼也笑不出來。虢石父對周幽王說:“從前為了防備西戎侵犯我們的京城,在翻山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萬一敵人打進來,就一連串地放起烽火來,讓鄰近的諸侯瞧見,好出兵來救。這時候天下太平,烽火臺早沒用了。不如把烽火點著,叫諸侯們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些兵馬一會兒跑過來,一會兒跑過去,就會笑的。您說我這個辦法好不好”?假設周幽王能夠察納雅言,聽從大夫越叔帶的進諫,聽從褒響的忠言,又何至於落個亡國悲歌被當做笑柄傳揚。

      2.用人失察,聽信讒言。

    周幽王如能夠洞悉虢石父的主意是亡國昏招,周幽王何至於聽信讒言呢?

      3.周幽王昏庸無道,自作自受。周幽王如若自己不昏庸無道何至於不辨忠奸,聽信讒言,而導致亡命喪國的結局。

     

    @曉天播報

  • 8 # 水煮汗青

    ”狼來了“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小時候聽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誡我們不能說謊。在史書上記載了一件事與這個寓言故事非常相似,那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歷史上有位美女叫褒姒,這位美女非常古怪,一生之中很少歡笑!她的兒子伯服出生也沒給她帶來笑容,她榮升為皇后也不為此而笑,她的兒子被封為太子也沒讓她笑出聲來。唯一能令她開懷大笑的事情竟然是”戲耍諸侯“!

    據《史記》記載,周幽王為博取褒姒一笑而點燃烽火臺,召喚眾諸侯的兵馬前來救援,然而眾兵將趕到現場後卻發現只是一場玩笑,只能憤憤離去,此時的褒姒就像是打開了狂笑模式的開關,開懷大笑!周幽王掌握了開啟褒姒的”笑點開關“後,經常有事沒事就去觸碰這個開關,不斷地點燃烽火,不斷地引起褒姒大笑。各個諸侯國的國君感覺自己的智商被周幽王按在了地上,還擦出了火花,於是非常生氣,決定不再相信這個昏君。後來周國首都豐鎬真的受到敵人攻擊,周幽王命令點燃烽火尋求四方諸侯的支援,但此時已經沒人再相信他了。周幽王因此而亡國。

    烽火戲諸侯的疑點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西周因褒姒而亡。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有著太多的疑點,讓人很難相信西周會因此事而亡。

    疑點一、西周戰時通訊是烽火還是擊鼓?

    根據《史記》的說法,周幽王是透過點燃烽火臺的方法來戲耍諸侯,但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卻是以擊鼓的方式,因此在褒姒”笑點開關“的材料問題上,史料就出現了分歧。如果我們再往前去探索,翻開《詩經》來看,裡面對西周滅國的記載只有短短八個字:”赫赫宗周,褒姒滅之。“《詩經》的成書時間比《史記》和《呂氏春秋》都要早,但卻沒有記錄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只是說西周因褒姒而亡,這裡面就給大家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由此可見,”烽火戲諸侯“或者是”擊鼓戲諸侯“的故事,都是後人想象的。

    疑點二、烽火臺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烽火臺在古代只是充當戰鬥通訊的作用,當烽火臺被點燃後,周邊的軍事營地會看到那裡起了戰火,馬上進入戒備狀態,至於是否發兵支援還要看情況,如果戰地那邊有派人來求援才會出兵,不然貿然出兵有可能自己的陣地也會丟掉。

    烽火臺的佈置都是以點帶線,彼此間可以相互遙望。如果敵人要進攻,肯定是從邊緣地區殺進來,古代又沒有飛機,不可能直接就進攻人家的首都!從西周的地圖來看,周幽王當時地處豐鎬地區,而進攻他的是犬戎部隊。從犬戎至豐鎬還需要經過其他的諸侯國,因此最先點燃烽火臺的肯定不可能是周幽王,而是地處邊緣的那些烽火臺!

    疑點三、諸侯兵馬豈能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按照”烽火戲諸侯“的說法,周幽王命令點烽火臺後,援軍馬上就到了,發現情況不對又掉頭回去,說的好像這些援軍就駐紮在豐鎬城外一般。現實卻非如此,西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的距離有遠有近,遠的有隔幾個省,近的也至少隔了一個地級市。這麼遠的距離,古代又沒有汽車飛機,行軍速度非常緩慢,就是最近的諸侯國趕到首都豐鎬也要十天半個月時間。這麼長時間的等待,褒姒也能笑得出來嗎?反正我是笑不出來。

    ”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故事,從《呂氏春秋》的時候寫入史冊,後來司馬遷也依葫蘆畫瓢,給這個故事增添了一些色彩。從更早的《詩經》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西周滅亡的責任都歸於褒姒,其實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黑鍋。西周到了周幽王時期已經非常衰弱,最明顯的就是成康時期,“刑措四十餘年不用”,但到了周幽王時期已經出現了三千多條”肉刑“的刑罰。由此可見當時西周的社會環境已經不那麼太平。

    西周的滅亡是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後,各諸侯國之前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結果。不管褒姒有沒有出現,西周都會走向滅亡。從東周也可以看出,雖然東周經歷了四百多年,但東周時期的周天子已形同虛設,完全不能行使天子的權力。史書上把西周滅亡的責任都推給了褒姒,這也是男權主義的一種體現,好像是要告訴世人:男人是不會錯的,錯就錯在女人的引誘。司馬遷的這個故事真是一個千古謊言啊。

  • 9 # 老衲侃春秋

    歷史上的周幽王,是個典型的愛江山不愛美人的天子。史載他為了討好寵姬褒姒,戲弄諸侯,最後導致自己被殺,西周滅亡的故事,共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版,在這個版本中,呂不韋和他的門客的記載,當時西周建都在豐、鎬二京(在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那裡靠近戎人。

    周幽王當年,曾經和下面的各諸侯國之間有個約定,在大路上修築高大的土堡,上面設定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遠擊鼓示警,聽到報警的鼓聲後,天下的各路諸侯,都來解天子之危。

    為了取得寵姬褒姒的歡心,周幽王有一天突發奇想,命令軍隊擊鼓示警,諸侯聞聽警報,都急忙率軍隊如約而至前來救駕,褒姒看到非常高興。一看到美人那種高興的樣子,後來屢屢擊鼓,就這樣,騙了諸侯好多回。

    到後來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擊鼓。這個故事極像我們所熟知的的狼來了的故事。真正等到狼來了,諸侯的軍隊卻不再到來,周幽王於是被殺。

    另一個是《史記》版 。司馬遷的記載,褒姒是個冷美人,天生不愛笑,周幽王費盡了腦子,想了各種辦法,但都沒達到良好的效果。後來他的大臣虢石父出了個餿主意,說是如果點燃了烽火臺,美人褒姒看到此情此景,一定會開心一笑的。

    周幽王聽了,覺得這個辦法可以試試,於是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但當諸侯的兵馬匆匆忙忙趕到都城時,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城下亂哄哄的,一問情況,果然哈哈大笑。

    美人笑了,美人笑了!

    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把這個程式復演了好幾回。後來諸侯們漸漸麻木,不肯應召前來了。

    到公元前771年,西夷犬戎真的開始攻打鎬京,周幽王連忙命令點火求救。但這次的結果卻是,周幽王望斷雲霓也沒有一個諸侯前來援救。最後的結果是很顯然的,周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西周滅亡。

    這個事件被寫入正史。那麼,事件只有一個,說法卻有兩個,到底哪一個是真實的,哪一個是虛構的呢?千百年來人們爭論不休。

    但是由於司馬遷修史嚴謹,名聲大,而且《史記》既然被後人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書中的描寫肯定是精彩紛呈,漸漸的,相信《史記》中記載的人佔了主流地位。

    現在問題就來了,如果按司馬遷說的那樣,這種事情沒有可能發生呢?

    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烽火戲諸侯”不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先秦制度,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由天子直轄,不設諸侯。所以,諸侯瞭望到烽火,從千里之外的封國赴援鎬京,在當時極不發達的交通狀況下,少則十天半月,多則一年半載,遠遠達不到“朝發夕至”的程度。

    而且,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諸侯發兵,必須要準備好糧秣、兵器,再加上這些前期準備時間,其抵達鎬京的時間恐怕又會大為延遲。

    如此一來,諸侯的軍隊,只能是分批次的到達,不可能同時到達現場。那也就不會有“諸侯悉至”的壯觀場面了。

    這麼說來,這個記載也不可信了。

    當年的史學大家錢穆,就對此事提出過質疑:

    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國史大綱》錢穆)

    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找到了確鑿的史料,今天可以還原當年的歷史真實了。

    2012年初,清華大學在整理戰國竹簡(“清華簡”)時,在竹簡上的記述中發現了端倪,經過研究整理,終於揭開了這一段歷史史實。

    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

    當年的周幽王,在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後來,褒姒生下一子,名叫姬伯服。

    褒姒生下兒子姬伯服後,由於周天子的愛屋及烏,最終的結果是把褒姒立為皇后,然後又立姬伯服為太子。

    那以前的王后和太子呢?都同時給廢掉了。

    廢黜了王后的申後,一看在鎬京待不下去了,於是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太子姬宜臼(後來的周平王)來到孃家避難。

    當時他們這種行為是不合禮制的。於是,周幽王下旨,讓申侯遣返申後母子回鎬京,而申侯痛愛自己的女兒和外孫,知道他們回去以後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於是拒絕遣返。

    遇到不聽天子旨意的申侯,周幽王十分氣惱,於是便率兵攻打申國,申國只不過是一個侯爺的封國,力量比較弱,如何能抵擋王師?

    萬般無奈之下就聯合繒國、西戎反擊周幽王。結果幽王沒有打過,兵敗被殺。

    其實幽王被殺的地方,並非史書中所記載的鎬京,而是靠近申國的驪山。這樣一來,就把歷史的這個謎徹底的揭開了。

    事情的真相既然已經水落石出,那麼可否認為,褒姒背的這個“黑鍋”有些冤枉呢?

    其實真正追究起來,她也沒有背黑鍋。因為這事的起因還在於褒姒,只是西周的滅亡,沒有像司馬遷的《史記》中所記載的那麼戲劇化罷了。

    參考資料:《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錢穆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這些年,我們還在相信的歷史謠言》 韓明輝 

  • 10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寫過一篇《烽火戲諸侯:可笑不可笑?》,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博褒姒一笑,其罪在幽王乎?罪在褒姒乎?

    一個是愛美人不愛江山,所謂“肯惜千金買一笑”,只要能得美人開顏,丟了江山又何妨?

    一個是冷麵美人不常笑,所謂“千金難動一展眉”,只有把天下社稷做了玩物,才肯粉面一露齒。

    拋開那些江山社稷、陰謀詭計的話頭,其實,誰都怪不得!

    人家褒姒不喜歡笑、不願意笑,那是她的本分。比如,我們的同學、朋友之中,就有不喜歡笑的,我們總不能去責怪人家。我們也不可以質問人家為什麼不笑。更何況,人家褒姒是女生,且貴為王妃,那就更不可以嘻嘻哈哈、嬉皮笑臉了。

    周幽王這個人也是怪脾氣,他就是千方百計想看褒小姐的笑容。不知道,這是不是周幽王的怪癖?或者,只有看到女生的笑、特別是美女的笑,才能讓周幽王覺得生命有意義、生活有情調呢?

    猜想,放到今天,周幽王談戀愛的成功率一定會很高。因為,周幽王知道怎麼討女孩子歡心。

    烽火戲諸侯,既有創意,又是場面宏大的表演,這是愚鈍如我輩者無法想象出來的。

    或許,有人說,烽火戲諸侯,是褒姒的主意。這其間的是非曲直,誰又能說得清呢?在“紅顏禍水”的思想統治下,誰又知道,這“烽火戲諸侯”不是潑向褒姒的髒水呢?

    烽火戲諸侯,其間的真假原委,還是留給歷史學家吧就辯證研究吧!

    就烽火戲諸侯的效果來看,能夠使一個不喜歡笑的女生笑,且大笑,周幽王可以說是調情的高手、高高手了!

    褒姒一笑之後,周幽王還要“數舉烽火”,這個時候,大約你就不能再歸罪於褒姒了。周幽王就是喜歡看褒姒笑,而且喜歡一看再看、三看不厭、久看不煩,這實在是沒有辦法。

    “烽火戲諸侯”這一招,應該是周幽王百般探索,才找出來的逗笑妙法,所以,他怎肯輕易罷手。

    猜想,褒姒笑起來肯定很好看,一定很動人。大概褒姒的一笑,可比西施的一顰吧!

    這樣看來,褒姒怪不得!

    這樣看來,幽王也怪不得!

    設使有一美如褒姒者立於天下男子之前,欲得其芳心,唯有“舉烽火”一途,可以猜想,天下男子可以“舉烽火”者,必摩拳擦掌、爭先恐後前往。如此,周幽王亦不可笑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檢測筆記本顯示屏的壞點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