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愛我老婆和寶寶
-
2 # 青年史學家
宋高宗當時不北伐,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是不願意北伐。因為當時宋高宗趙構並非北宋皇族近支,只是因為徽宗、欽宗和宗室都被抓到金朝去了,他才脫穎而出。如果北伐成功,就像明朝的一樣,把兩個老皇帝和宗室接回來他幹什麼去呢?即使他還能夠繼續當皇帝,那等他死了呢?難道就不會釀成動亂?
而且當時南宋的國內環境和實力還不足以支撐北伐,最簡單的武將力量坐大,朝廷不能制,前有苗劉之變,讓高宗皇帝心有餘悸。後有十二道金牌招岳飛班師回朝,南宋朝廷外牆內弱,尾大不掉,自己本來就沒有捋清楚,沒有君臣一心。大家不要覺得岳飛是冤枉的怎麼樣,從為君者的角度看高宗的所作所為即使不算英明但還算是合情合理。
這是第二個原因,不能北伐,主要是實力不夠的問題,打仗不是幾個將軍和幾支軍隊的問題,糧草怎麼辦?後勤不給怎麼辦?會不會打破朝局的平衡?會不會釀成民變?這些都是需要通盤考慮的問題。可以說當時的南宋朝廷非常脆弱,雖然說是有半壁江山,但是基本上還沒有很好的開發起來,只有浙江一帶算是富庶,整個江南有一半不在朝廷手裡,四川也沒有非常穩定的統治。
趙構這個人雖不是雄主,但絕不是昏君,金朝的百萬貔貅他是見識過的,他的一生中曾數次面臨險境,一次是民間傳說的泥馬度康王,第二次是金兀朮南征,第三次是苗劉之變,所以他絕不會光靠岳飛的幾次戰功就冒險。它可以讓孝宗北伐,但是他自己不會貿然北伐,而且以孝宗之英明,孝宗朝的綜合國力尚不能成功,就不要說高宗朝了。
-
3 # 在水一方122097561
那個帝王不想戰勝對方,開疆擴土,收復失地。偏偏宋高宗趙構就只想偏安於江南當他的小皇帝。不是他不想北伐,而是實在不敢北伐,人性的自私本質,決定了他絕對不能接回徽欽二帝,這也是金國掐住了趙構的命門。縱然你有岳飛的精忠報國,有岳家軍的無比勇猛,有韓世忠等名將合作,一切都是扯蛋 。偏偏的岳飛一根筋只想忠心報國,只想直搗黃龍,他就沒有顧忌到皇帝的感受,對他是既愛又恨,再加上奸臣秦檜的作祟,到頭來只落了個壯志未酬身先逝,強敵未滅自先亡,只留遺恨空悠悠,一片忠心付東流
。
-
4 # 笑嘗歷史百態
先說說結論,所有的史料找來找去,只得出一個比較混蛋的答案:“宋高宗是個慫包”
針對網上關於宋高宗不北伐的原因想稍微吐槽一下:
1、趙構北伐怕迎接二帝,而導致大權旁落麼?
在第二次紹興議和之時,迎回二帝就變成了使者的重要任務,只是不能成功而已,君不見,趙構在見到金使說的
“灑泣,諭以懇請親族之意”當然,金使不會答應。
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北伐成功,趙構是中興之主,難道堂堂一中興之主會怕了失國之主?哪怕沒有北伐成功而順利迎回二帝,只要不在金當人質,迎回來是殺是軟禁也都是趙構說了算。所以不存在害怕迎接二帝回國。
2、是南宋沒有錢,無法支撐起北伐麼?
非也!宋室南渡以後財政收入恢復的很快,原因是當時的稅收大頭是從折帛錢和各種商業雜稅來的,總之要支援全線北伐並不成問題,甚至也不需要“長期支援”——參紹興十年宋軍北伐的例子,即使要達到關陝兩河全部恢復的目標,也不過半年、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
而金當時面臨什麼問題?金在征服足夠的土地之際,已經無法用打到哪裡搶到哪裡的方針來支援戰鬥了,北方大部分地區開始絕交交稅徵兵
燕京以南,金之號令不行”3、是南宋沒人打不過麼?
也不是,先不說岳飛、韓世忠,就是水分比較大的張俊、劉光世逼急了也能來兩下,首領不能打併不代表所有人不能打,比如劉光世,紹興六年的時候也曾經被親臨前線督戰的宰相趙鼎逼急了跳牆咬贏過偽齊的。
4、怕武將分權,要收回兵權麼?
所以在北宋時期,趙構要兵有兵要錢有錢,要人也算有人,卻就是不北伐,實在不知道是什麼理由,可能結果就是猜測的那樣,“慫”
-
5 # 秉燭讀春秋
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趙構這個窩囊廢當政期間,在他左右的大臣都是貪生怕死,隨遇而安,沒有進取心的文官。比如秦檜,張邦昌等,
(宋高宗趙構畫像)
唯一有骨氣的岳飛顯得和他們格格不入,岳飛本來是武將出身,沒有文官們的花花腸子,他猜不透趙構的心思,他一心只是想“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
然而,趙構最不想北伐的主要原因就是“迎回二聖”。假如迎回了二聖,趙構往哪擱呢?回來了和自己搶皇位,總不能一個國家有兩個皇帝吧。『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總不能像明朝朱祁鎮和朱祁鈺兩兄弟那樣,回來了把兄弟先關禁閉吧。與其那樣,還不如不北伐呢!
宋高宗趙構不支援北伐另一個原因就是,江南是富足之鄉,江南最容易使人醉倒在溫柔之鄉。趙構在臨安立國,臨安就是現在的杭州,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百姓富足最大的願望就是不想打仗,“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這應該是南宋軍民的最真實的寫照。
(南宋宰相秦檜畫像)
趙構想偏安一隅,百姓更加不想招惹金兵。全國上下歌舞昇平,每天風花雪月、日夜笙歌,吟詩作畫。
有道是“北方多戰亂,勢必出現許多彪悍的武將,比如金國就有許多武將,金兀朮,粘罕等。南方多富足,是文人最好的天堂,南方多文人墨客。”
這是歷史規律使然,所以從北方往南打,統一中國比較容易。如果從南方往北伐,則比較困難,歷史上只有明朝朱元璋是從南方北伐成功統一中國的。所以說,趙構自知自己能力有限,始終不肯北伐,是有自知之明。覺得自己鬥不過那些『如狼似虎』的金兵,鬥不過金兵不鬥。老百姓高興,自己樂意,兩全其美,不亦樂乎。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影視形象)
-
6 # 清水空流
在宋高宗的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夢想,我希望超越太祖皇帝,北伐中原,甚至收復燕雲十六州,進而成為秦皇漢武那樣皇帝, 但僅僅是趙構的一個夢想,僅此而已。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所有宗室包括兩位皇帝。趙構的父親和哥哥都被俘虜,這是中原王朝的最大恥辱,而作為宋徽宗第九子的康王趙構成為唯一的逃脫的皇帝之子而成就了南宋天下。這個皇帝徹底是撿來的,是大宋的不幸,卻是趙構的幸運,這種所有宗室痛苦的之上的個人幸運對於趙構來說又是何其不幸啊。
從公元1127年趙構登基開始的時候,趙構最大行動就是生存,一切為了生存,而大金的行動就是搜山撿海擒趙構。在此期間,趙構從四處逃竄,到穩住陣腳,再到雙軍相持。到最後有限反擊,陸續經過十年的磨練,南宋基本建立一套完整而武力強大軍事力量,也建立了完善的文官體系,趙構也喊出來贏回二聖。北伐中原的口號。實事求是地說,從北宋的全線崩潰,再到南宋的建立,從新梳理國家體系。抵禦外敵。其種種艱難困苦不壓於重新建立一個國家。而趙構僅僅靠著一個宗室頭銜卻能在期間帶著一群低階官員從無到有,平息叛逆。抵禦外敵,建立國家政權,可以說表現的相當優秀。而天下依舊姓趙,一箇中興之主的名號趙構是擔得起的。
在最危機的時刻,趙構喊出了贏回二聖。北伐中原的口號,為何卻在政權穩定甚至有了反擊力量的時候。而停止的了進攻,進而求和呢?首先就是趙構這個皇帝得位不正,是在沒有其他宗室的情況下而不得已而為之,但凡再有一個徽宗的兒子也輪到趙構,無情最是帝王家,一個皇帝之位讓父子相殘,兄弟操刀史書不絕,就連一代明君李世民都是玄武門之變上臺,這是趙構內心深處一根刺,一個無法向任何人訴說的隱私,他害怕。一旦北伐成功。,金國於東京汴梁立自己的大哥趙恆為皇帝,自己就是非法。這是封建宗法制度,不是人為可以轉移的。誰都知道那個金國立的宋國是個傀儡。但自己任何行動都是犯上,自己又何以自處?帝王之位是排他的,唯一的,不允許任何人染指。這是趙構不北伐的最大原因。
再就是長期的對金做戰,使得趙構對於金國有一種浸透到骨子裡畏懼。甚至深邃到了靈魂,長期是戰爭驚嚇使得趙構生理上得了陽痿。唯一的兒子也喪失,趙構從此喪失了生育能力,不僅如此,在精神上趙構也陽痿了,趙構曾對岳飛言道。我自己才35歲,卻以滿頭白髮了。可見趙構是多麼害怕。退位當太上皇的時候,對繼位的孝宗多次叮囑。不要輕言邊事戰事,一旦開啟,對金國是隻是輸贏,我們則是存亡。孝宗要起用主戰派,已經退位的趙構說,你等我百年之後再說吧,我委實不敢。趙構已經喪失了雄心和氣魄,精神上已經失敗,行動上就無從談起了。
最後一點就是,南宋的人口,經濟。已經無法承擔起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而且是一場無法確定勝負的戰爭,從南宋以後兩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可以理解為。一場戰爭不僅僅是軍事的交戰,應該包括著經濟,人口,武將等等綜合方面的因素。即便是趙構全力北伐,也未必能夠成功、而趙構絕對不會拿著自己唯一資本去爭取一個虛無縹緲 的東西。
-
7 # 菸酒閣小學士
沒有任何一個君主不想收復失地、洗刷國家恥辱,開疆闢土成為流芳千古、萬世敬仰的明君,說宋高宗不想北伐,實在是冤枉他了。
現代人很多認為,如果北伐成功迎回二聖(徽宗、欽宗),宋高宗就會失去帝位下崗了,這純屬無稽之談。
明英宗朱祁鎮兵敗土木堡,被瓦剌人抓了俘虜,明代宗朱祁鈺即位,重用於謙等名臣,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後來瓦剌人放回朱祁鎮,但新君一旦即位,換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根基已成,朱祁鎮也無可奈何了。
宋人要迎回二聖,是因為皇帝被擄是國家恥辱、軍隊的恥辱、做臣子的恥辱,這是一句表示決心政治口號,並不是說要把丟了江山的欽宗弄回來做領導。
當時徽宗已死,迎回二聖有包含迎回徽宗屍骨的意思;欽宗繼位時間短,其本人也說只求歸國做個道觀主即可。
再說宋高宗已經啟用了新的文臣武將,手中掌握天下兵馬,欽宗有何面目有何實力爭奪帝位?這些大臣難道不跟著提拔自己的高宗幹,要去給無恩惠與己的先皇幹?
中國歷史上新君繼位,老皇帝沒有能復辟的,如李世民、李亨故事。作為實權在握的皇帝,宋高宗可以封欽宗為太上皇即可,絲毫不能動搖自己的地位。趙構登基後,金強宋弱的大局面沒有改變。不要說北伐,能不能守住手中半壁江山都說不定。宋高宗即位不久,金元帥完顏宗弼乘南宋江防未穩,分東西兩路南下:西路自黃州南渡長江,進行第三次大舉攻宋,直取南昌,攻掠江西湖南湖北後北還;
東路軍攻陷壽春廬州、和州後,自採石南渡追擊高宗,受宋將郭偉軍所阻,移師馬家渡南下,克建康臨安,宋高宗跑到溫州海面上躲避。
1130年2月,完顏宗弼怕孤軍深入腹背受敵,自臨安北還,被韓世忠阻於黃天蕩北渡,後用火攻破韓後北渡。
其後金人改變進攻方向,發動第四次南征,兵分多路主攻川陝。而中路宋將劉錡在順昌大敗金兵,極大鼓舞宋軍士氣,進攻陝西京西淮東的金兵分別被宋將吳嶙岳飛韓世忠所敗。
1130年金人在陝西擊敗川陝5路大軍,宋將吳玠退守和尚原等險地,於1134年在和尚原、仙人關兩次大破金兵。
此後金人放棄從川陝進攻南宋的方法,期間金宋之間的偽齊多次被宋軍所敗,宋軍收復許多失地。1933年宋將李橫幾乎收復河南,但在開封被金人鐵浮屠所敗,只得退回長江。
岳飛第一次北伐恢復了李橫防區。1136年偽齊在沒有金人支援下南下,被劉光世岳飛所敗,同時岳飛還進行了小規模的第二第三次北伐。
1137年金人廢偽齊劉豫,第二年宋金議和,宋以外交手段要回陝西、河南等地。1139年主戰派完顏宗弼殺主和派完顏昌,次年撕毀和約再次率金兵南下,被劉錡大敗於順昌,被第四次北伐的岳飛敗於堰城,金人著名的重甲騎兵鐵浮屠盡毀於這2次戰役。
1141年完顏宗弼攻張俊的淮南西路,被劉錡、湯沂中、張俊所敗。但張俊為搶功調走劉錡,完顏宗弼反敗為勝,擊敗湯沂中、張俊兩軍,與韓世忠對峙,不久在岳飛軍趕到之前北還。
1142年宋金簽訂紹興議和,直至海陵王1161年伐宋,宋金再無大戰。從高宗年間宋金大戰的頻率結果來看,金人一直掌握的戰場主動權,宋以防守戰為主、北伐偽齊為輔的戰略,取得了不少勝績。
宋高宗登基後的十年宋金戰爭,如果沒有宋高宗的全力支援、排程指揮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每逢戰事,高宗都會下詔給前線將領,指導如何合兵、如何兵貴神速殲滅完顏宗弼,宋高宗是實際上的宋軍統帥。
趙構少年聰慧、治國有方。史載趙構文武雙全,博學強記,能挽200斤強弓,有勇有謀。金人第一次索要人質時,18歲的趙構慷慨請行、獨闖敵營。宋高宗南渡時身邊只有1000多士兵,能立即組建朝廷,委任官員,統籌國事。
要知道當時國破家亡兵荒馬亂,宋高宗即能一呼百應重建國家,並使得百官信服、諸侯聽命,是需要怎樣的魄力和魅力。
明經營南京數百年,有現成朝廷和文武百官,卻頃刻崩潰。南宋在趙構治理下,商業發達,富裕繁華,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趙構慧眼用人、氣度不凡。太祖黃袍加身馬背得天下,各朝天子十分忌憚將權,唯恐武將叛亂。宋高宗大膽啟用年輕將領,授以兵權,名將輩出。
劉錡吳玠吳嶙岳飛韓世忠張俊等受到高宗提拔。這些邊關大將皆非善與之輩,非高宗不能御之。在高宗的支援下,南宋擁有了鎧甲、弓弩最先進的重甲步兵大軍,多次擊敗金人騎兵為主的攻擊,創造了戰爭奇蹟。
高宗對待軍國大事,都與將帥商議或用書信方式,言語如長輩多以分析、勸導的口吻。趙構克己內忍,大局為重。
與宋高宗最相似的,是明末崇禎皇帝。兩人都是臨危受命,大敵(金人)當前,國家有覆巢之危;兩人都勤儉奉公,以天下為己任,都直接干預軍務,關注細節。
從某種意義上說,崇禎比高宗還具優勢:國家一統領土完整,名將輩出忠心耿耿,武器領先軍無劣勢。但是結局完全不同,崇禎國破身死高宗立國一百多年。
崇禎性急暴躁,17年換50個首輔,殺貶13個邊關大帥。高宗隱忍不發,細緻溝通愛惜人才,即使岳飛抗旨13道仍被封為樞密院副使。
宋高宗全力支援軍隊對南下金人的作戰,以及對偽齊的北伐,但偽齊滅亡後,宋高宗急於與金人議和,對北伐金人收復失地沒有那麼熱心呢?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宋高宗的難處了。第一財政後勤壓力,紹興三年,三萬規模的岳家軍月耗錢十二萬餘貫,米一萬四千五百石;紹興五年,岳家軍擴軍後,月耗錢五十六萬貫,米七萬餘石。
紹興四年第一次北伐,朝廷預支軍費為六十萬貫,實際戰事結束耗錢九十餘萬貫。
為保障岳家軍用度,以軍期責令州縣劃刷倉庫,科斂疲民。特別是月度錢,上月還未給完,當月所需額度又到,時稱病民最甚。
兵器物質的供應也是巨大,如紹興九年樞密院發給江南西路配給岳家軍的軍備物質有:鐵甲葉69萬9438片,牛角6334只,黃牛皮9183張,牛筋4010斤,羊皮18392張,箭珂184794支,翎毛512982,各長4寸8分,條鐵7694斤。
這還是岳家軍一支部隊的用度,加上其他部隊開支,整個後勤財政壓力不堪重負。潁昌之戰後岳家軍後勤已經非常困難,10萬大軍的補給需要30萬民工的支援,根本不是地方所能擔負的。
第二,北伐沒有服眾的統帥,高宗手下名將濟濟,但是沒有一個能令其他將領心服。
岳飛不善於與領導搞好關係,與王彥張俊劉光世一直不和,甚至對宋高宗本人都搞不好關係,動則賭氣仍下軍隊回家去,還得皇帝好言安撫;劉錡智勇雙全,屢立奇功,但是資歷尚淺,劉錡為帥其他將領肯定不服;吳玠才能足夠,但是威信不足,也非其他所能服;韓世忠有勇無謀,更非帥才。所以宋金戰爭最合適的統帥其實就是趙構,整個南宋軍事體系也是這麼設計的,每個戰役每個將領高宗都有親筆書信加急送往前線,高宗是宋軍的實際指揮人。
但是讓趙構坐在臨安遙控戰場是無法做到的,皇帝必須親臨前線,這是趙構無法接受的。單獨加強岳家軍的規模北伐,違背宋朝祖制。
趙構受過劉苗亂軍之害,心有餘悸。岳飛也曾表現過桀驁不馴的一面,將全國軍隊交給岳飛趙構必睡不安穩。所以北伐沒有統帥,協調指揮全國軍隊,那就是個偽命題。
第三,宋金戰爭中宋軍表現沒讓宋高宗滿意。宋金之間原來隔著偽齊,偽齊廢除後,金人對北方進行直接統治,金兵不再是從金國出發南下伐宋,金兵直接佈防到淮河陝西一線,使得高宗對宋金戰爭走勢憂慮。
我們看看戰神岳飛的戰報: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岳飛)奉詔班師,遂從堰城還,眾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又:飛方至陳州,而張俊已定宿毫,遂還壽春,引兵南渡而歸,金人得知,於是併力出兵御飛,飛不能支,告知於(劉錡),出兵牽制抵太平,金人乃退,飛軍得還。
史書多數認為南宋北伐成功機率很小,而所謂的朱仙鎮大捷所謂全殲鐵浮屠柺子馬,實際上也是劉錡的功勞。
南宋雖然建立了世界最強的重甲步兵,與金人騎兵作戰中保持著較高戰勝率,但是最多是擊敗金人攻擊,無法完成一次對金人的圍殲。
步兵打勝了金人騎兵可以跑,但是一旦宋軍敗了,那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所以宋金戰爭,南宋最多可以不敗,要想完勝幾乎不可能。高宗作為國君不會不知道戰爭勝負機率,在抵禦住金國南犯之後,不想把國家投入獲勝遙遙無期的長期戰爭中。
而金國此時也是內憂外患,怨聲載道。一是與宋連年征戰,並沒有取得實質性勝利,宋金作戰態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動,徒勞無功。
而金人人口是天生弱勢,死一個少一個,宋人可以死一個生一雙、十雙,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二是廢除偽齊後,金人要管理消化偽齊的大量土地和人口,這是前所未有的難題,無法兼顧對宋戰爭。
三是蒙古已經有崛起跡象,金無法面對2個強大的民族,但是對金的威脅,蒙古尤勝南宋。完顏宗弼一方面準備議和,一方面造出大舉伐宋的聲勢,一下擊中了宋高宗軟肋。
宋高宗的願景很簡單,首先是解除金國對南宋的軍事威脅,其次是解除武將對皇權的威脅。這十年裡高宗算是受夠了裡外夾擊的痛苦,外有強敵內有悍將,沒有一個讓他省心。
但是宋高宗不是傻子,任何敵國要求君主殺掉良將的要求都是笑話,完顏宗弼也決不可能提出殺岳飛和談的要求。我們看下紹興議和的主要內容,除了歲供稱臣和放回趙構生母外,最重要的軍事分界線,實際也是宋金能軍事控制的範圍,紹興議和的實質就是雙方各據現有軍事分界線,但是不要打仗了。
這次議和,是金國主戰派完顏宗弼主導,使得宋高宗確信是真正和平到來了。他謀劃的是如何收回韓世忠、吳玠、岳飛、張俊等將領的兵權。
後人指責高宗主要針對的是岳飛,非也。宋高宗先後對四支部隊下手,首先收的是韓世忠的兵權,而且是由岳飛去接管韓軍,最後收的是岳飛。
為何高宗為何一定要收眾將兵權?主要是:第一兩宋的軍事制度練兵權和統兵權是分開的,平時將領只有練兵權,戰時由兵部指定統帥作戰,所以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而宋金戰爭改變了這一制度,將領自己招募軍隊,又將練兵權和統兵權合併,確實給皇權造成了一定威脅。如岳飛因賭氣扔下軍隊回家,宋高宗非常難堪,只得好言安撫。
按宋朝軍事制度,將領戰事結束後要向樞密院交兵的,然後回朝廷上班,有戰事再臨時委派出徵。宋高宗收兵權是依祖制,並無不妥,只是宋金戰爭吃緊,交兵制度一直沒有執行。
第二,建炎三年發生劉苗兵變,以清君側殺高宗信任的權臣和宦官,宋高宗被逼退位傳位給三歲的太子。兵變雖然被剿滅,宋高宗受到莫大的驚嚇。
宋高宗收劉光世兵權後,將5萬淮西軍交與岳飛,岳飛提出北伐方案,高宗認為方案草率,岳飛幾易其稿高宗方同意,但卻發生淮西軍叛亂,叛軍直接投靠偽齊,令高宗加劇了對武將的不信任和猜忌。
第三,武將的跋扈、桀驁不馴,南宋武將跋扈到什麼程度?樞密院要調動張俊軍隊,張俊公然抗命;吳玠也曾公然對抗樞密院,還得高宗書信調解;韓世忠軍隊駐紮臨安附近時,公然搶奪政府辦公地點、驅逐官員;岳飛兩次當面奏請宋高宗立太子,高宗大懼。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勸皇帝立太子,那是為社稷宗廟著想,皇帝不能說什麼。但是一個人手握天下兵馬的邊帥大將要皇帝立太子,那是大忌,多少帶有以武相逼的味道。唐以後邊帥不能結交內臣、不能幹政是一種政治制度,將領干預皇帝家事,高宗不得不防。
但高宗最不能容忍的是淮西會戰,時完顏宗弼重兵南下攻擊淮西張俊,宋軍各路軍馬救援,軍情緊急。宋高宗下13道聖旨令岳飛軍出戰,但是岳飛觀望遲遲不前往戰場。
當時岳飛軍是宋軍中數量最多最強的部隊,還有宋軍唯一的騎兵部隊(數量有3萬之多),如果高宗13道聖旨都調不動岳飛,你讓皇帝心裡怎麼想?
後來高宗要收中興四將的兵權時,吳玠恰好病亡,繼任將領即表示願意交出兵權,岳飛、韓世忠、張俊被收兵權後皆封為樞密院副使(高宗意為既往不咎、法不責眾),韓世忠張俊知道高宗猜測之心,向高宗表示效忠並痛哭流涕,高宗表示滿意。
唯有岳飛自認大公無私,北伐受阻,交出兵權後辭去官職,離開朝廷去休養,而休養的地方在岳家軍駐地附近,恰好岳家軍內部有人揭發岳家軍想岳飛重掌兵權。
高宗勃然大怒,以為岳飛貪戀兵權、圖謀不軌,命秦檜調查將岳飛下獄,宋史稱以“指斥乘輿”:不尊敬皇帝、“抵抗詔命”:淮西之戰抗旨十三道不赴戰場(將領抗旨不出兵是死罪)兩條罪名殺岳飛父子,並非民間所傳莫須有。
-
8 # 超然視野
趙構不想北伐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趙構自己的原因,我看了有人回答趙構並不是出於保護自己皇位的說法,並舉例明朝英宗時代的兩個君主的情況。
但這些並站不住腳,趙構雖然在南宋站住了腳,而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朝廷的官僚系統,趙構的官僚體系中幾乎沒有一個曾經北宋中央中樞的權臣,即趙構對南宋整個朝廷的掌控性不足,此時若支援岳飛等將軍北伐,一不小心迎回二聖,很顯然的配套的朝廷大臣也會回來,那麼對於形成的局面很顯然老皇帝要比趙構要嫻熟的多,而那些一直跟在老皇帝身邊的大臣的攬權能力也是不可小覷。
那麼結果就是二聖迴歸,老臣重新登場,而趙構本人則極有可能成為對老皇帝最為威脅的人,或將小命不保。
另一方面,北伐耗資巨大,若他支援北伐勢必會要求南方各省籌集更多的糧草和軍餉,而任何時期的打仗都是一項燒錢的事,長期則對他極為不利,甚至有可能動亂的可能。
而且若收復失地成功,北方被金人劫掠焚燒的各個區域就面臨重建的重任,這就需要大量的錢糧支出,所以他怕激起南方各省的離心傾向。
更何況一般為了鞏固北方安全,必然的會遷移江南人口前往充實人口,這更是南方人不願意看到的。
-
9 # 夢迴那個時代
第一,宋和金的國力差距大。南宋偏安一隅,人口和土地少加上多年戰亂,而金國從北宋攫取大量土地和人口,國力比南宋強大,而且金國又設立了傀儡政權一起討伐南宋。因此,南宋初年南宋是防守為主。
其次,宋太祖建國以來是重文輕武,導致南宋初年名將缺乏,只有屈指可數的大將,而金國有完顏兀朮,完顏宗望等名將。
第三,南宋財力有限,軍隊戰鬥力差而金國軍隊訓練有素,虎狼之師,南宋抵擋不住。
第四,宋高宗害怕武將和民間力量的崛起,不敢信任和重用。
第五,北方長年戰亂,南方人民不想收復中原怕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去支援北方。
-
10 # 帝國的臉譜
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宋欽宗的弟弟,金兵攻下開封,滅了北宋之時,趙構正在外召兵勤王,倖免於難。當父兄被俘至金國後,趙構在河南商丘稱帝,是為宋高宗,他因此成為南宋的第一個皇帝。
趙構建立南宋後,父兄被俘虜,故土被侵佔,君臣上下以至黎民百姓,都成了南方的漂泊者,而且南宋政權存在一百多年間,連首都也沒建,只有行在,而且稱呼都喚作“臨安”——臨時安頓之意。那麼,在這種任何一個原因都在呼喚北伐的情況下,趙構在心裡卻始終不想北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部分時間內,沒有能力北伐。金兵滅北宋時,宋朝的正規軍幾乎全部潰散,地方上的廂軍又根本沒有戰鬥力,同時,戰爭打的是軍需後勤,連朝廷都沒有了,錢糧自然無法供給,即便有軍隊,也打不下去。也正是這個原因,沒有軍隊,所以趙構在繼位之初,被金兵追得到處奔逃,從商丘到揚州、到杭州、到溫州、到海上,命都難保,何談北伐?
第二個原因,有能力時,又不敢北伐。在金兵南侵的過程中,在抗金的戰場上,逐漸成長起來了一批將領和軍隊,如張俊的“張家軍”,韓世忠的“韓家軍”,岳飛的“岳家軍”,而且一度打了很多勝仗,成為抗金的中堅力量,後來都歸於趙構麾下,成為了南宋政權中的軍事力量,按理來說,趙構可以指揮這些軍隊北伐。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趙構難以啟齒或者說不好明言的原因,因為這些軍隊是在抗金過程中集結起來的,人員組成相當複雜,很多將士原來都是強盜或刑徒,這樣的軍隊倘若北伐,勝了會成為後患,敗了那就這半壁江山都保不住,趙構不信任這些軍隊和將領。所以,後來他收了張俊、韓世忠和岳飛的兵權。為什麼收兵權?就是怕這些將領坐大,威脅皇權嘛。所以,趙構在有能力北伐時,卻又不敢北伐,他不是怕金兵,而是怕手下那些悍將。
第三個原因,不想父兄回來。趙構之所以不想北伐,還有一個更加難以啟齒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自己的父兄回來,因為,當時宋朝的皇帝是哥哥宋欽宗,自己只是在他被俘後做的皇帝,如果北伐成功,迎接父兄回來,自己往哪裡擺呢?那樣,自己的皇位勢必受到威脅。所以,他曾經許多次向金國求情,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生母韋氏接了回來,卻從來沒在接徽、欽二帝回來的事情上作過努力,他不敢呀。
趙構不想北伐,或許還有其他原因,但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是他最終選擇向金求和、不肯北伐、偏安一隅的關鍵因素。
回覆列表
這就要看當時的情況了,金國抓了兩個北宋的皇帝,如果北伐就會有兩種結果,成功和失敗。咱們小說失敗的結果,如果失敗了那麼他現在擁有的一切能不能保住還真不好說。那麼要是成功了呢,那麼被抓去的皇帝他的救回來那麼問題來了,前朝皇帝回來了他將何去何從呢,所以他選擇了保住他現在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