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心說說看
-
2 # 史話論今
我來回答一下。李淵之所以不立李世民為太子,自有他的想法。李淵起兵時,李世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二十幾歲的李建成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那麼,後來李世民能力如此出眾,為什麼李淵並沒有改立太子呢?
第一, 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王朝制度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有一個皇位繼承製度,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只有皇帝的嫡長子才有權利去繼承皇位。而且,唐朝是在隋朝滅亡後建立起來的。李淵自然明白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封建王朝的“立長不立幼”的規矩,這才是導致後來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不會再去重蹈覆轍,所以,即使李世民戰功卓著也不會被李淵立為太子。
第二、李建成能力並不弱在《隋唐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下,我們認為李唐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建成是個無能的庸才。但在歷史中並非如此,李建成在李淵起兵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攻入長安後,李建成逐漸負責後方的行政工作。而李世民則在前線四處征戰,因此我們覺得李建成的存在感不高。但在歷史上,世子鎮守後方,其他兄弟和大將在外征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李世民繼位後,為了掩蓋玄武門之變的劣跡,增加自己繼承皇位的合理性,大肆修改史書,其中就包括抹黑李建成的能力,將他描述成殘暴無能的庸才。
第三,李淵為求自保
在李氏大唐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在外征戰無數,培養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勢力,在他的門下,有許許多多被他網羅來的人才。而李世民的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許多有名的賢才聚會之地,馳騁沙場建功無數的武將更是死命為李世民盡忠。李淵自然看到了李世民的勢力慢慢一步步變大,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他的皇帝寶座可就坐不了多久就要退位給李世民了。所以,對於權力的渴望自然不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因此說李淵不把太子給李世民,是情理之中,更是為求自保的無奈之舉。他錯就錯在既然任命李建成為太子,就不應當任由李世民發展自己的勢力,最終養虎為患。大概他也沒有想到,李世民會為了皇位殘害自己的兄弟。錯就錯在,他妄想平衡二者勢力的勢力,來緩解自己面對李世民這個無比優秀的兒子帶來的壓力但最終他還是把自己幾個兒子都推上了火山口,
-
3 # 小小書生說史
更改太子好嗎?不好
從大唐的起兵來看,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有出力的。而且在起兵的時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經有屬於自己的勢力了。
如果把大唐看作一個公司,那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都有股份的。而李淵,從董事長的身份來看,最重要的是平衡。不能讓其中的一位股東股份太大,取代自己。他需要做的,就是打壓可能取代自己的,扶持弱的的,使自己的地位穩固著。所以在唐朝的內部,是李世民限制著李建成,李建成限制著李世民,一個平衡的局面。
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和李建成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不能作為元帥,除去一個個割據勢力。所以適合帶領大量軍隊的人,只有李世民了。
但是隨著李世民一次次的出征、一次次的戰勝、一次次的勢力擴大,唐朝內部的平衡局面,開始有失衡的態勢了。
如果李淵在玄武門之變,改立李世民的話,李世民的實力會大大的擴大。這不符合維持平衡的策略。那李淵最後肯定是要當太上皇,權力必定失去的。而堅持立李建成的話,一些人會因為太子這個身份,站在李建成那裡,平衡的局面還可以維持。自己還可以一直做皇帝。
在衡量局勢之後,李淵必定堅持立李建成。
-
4 # 大黃扯點歷史
題主的問題略有不妥,實際上李淵曾經幾次想過改立太子,只不過他再三考慮後還是沒能下定決心,沒有看清楚兩個兒子已經是你死我活的形勢,總想著將兩個兒子都保護好,終於釀成了人倫慘劇。以下我來具體分析李淵的幾次易儲念頭,本文不討論那些史書記載中李淵說過的想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話,畢竟那些話可信度都不是很高,我只從事實角度進行論述。
授李世民“天策上將”武德元年開始,李世民大敗薛仁杲、宋金剛、劉武周,穩定大唐後方;大破王世充、生擒竇建德,平定河南、河北。隨著一系列軍事上的巨大勝利,李世民的政治地位急劇上升,在已有一大串頭銜之後,武德四年十月,“上以秦王功大 ,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 ,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邑二萬戶, 仍開天策府 ,置官屬”“加賜金輅一,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並非虛銜,武德七年(624年)定官品時規定,天策府是排位在東宮之前的正式機構,天策府屬為京職事官。
天策上將一職的設定,可以看成是李淵想要易儲的訊號,畢竟“位在王公上”這樣的地位,不是人臣可以擔當的。本來只有太子才能匹配這樣的待遇,現在李淵授予李世民這樣一個獨創的職位,拔高他的待遇,要麼就是李淵想要“捧殺”李世民,要麼就是想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從授予的時間上來看,正是李世民建立不世之功,李淵對其最為倚重之時,所以很顯然,李淵是想更換太子人選。
秦王府設立文學館實際上秦王府設立文學館是李淵有易儲念頭的一條重要佐證,只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
在被授予“天策上將”後,李世民體會到了父皇李淵發出的不同尋常的訊號,於是他立馬開始了文治領域的攻勢:在秦府開設文學館,設學士以收天下文人。
於時海內漸平,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行臺司勳郎中杜 如晦等十有八人為學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或夜分而罷。——《舊唐書·卷二·太宗本紀》這也就是著名的十八學士之稱的由來。至此,李世民營造出了一種秦王禮賢下士的良好形象,以此收攬人心,更廣泛地吸引文人學士,改變關中本位政策,拓寬李唐統治基礎,擴大世民的政治實力和影響,使他在與李建成爭奪儲位的鬥爭中佔據優勢。李世民想要向天下人、太子和父皇李淵證明,他文治武功同樣出色,不僅僅能夠上馬打天下,下馬同樣可以文治天下。
秦府文學館的性質和它不同尋常的蘊意,當時在朝廷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尤其是身為太子的李建成,深切領會了此舉的用意和對自己的巨大威脅,故“甚惡之”。李世民此舉在冊立“天策上將”後,如此迫不及待又如此張揚,不難推斷,這一行動與李淵的意向和某些暗示有關。實際上,天策上將加文學館,文武齊備,秦王府儼然就是一個小朝廷了,如此僭越之舉如果沒有李淵的暗示與默許,李世民是無法實施的。而李淵的默許,實際上代表了他易儲的進一步行動。
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如果說前兩個跡象,雖然明顯卻還不是決定性的證據,那麼武德五年,李淵授予李世民“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一職,幾乎就相當於明詔宣佈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了。這一職位向來不為歷史愛好者所注意,但實際上,卻是比“天策上將”更特殊、更要害的。
唐代承襲隋制,中央設定十二衛統領府兵。唐朝初立,除了三萬太原元從禁軍外,其餘的禁軍均為府兵。府兵于禁苑分置左右屯營,由皇帝命將分掌,稱左右屯營將軍;營兵分番於京師諸門諸殿守衛,由十二衛大將軍分掌宿衛事務;大朝會和皇帝出行,大將軍還要擔任由本衛衛士組成的儀仗隊的領隊。遇有戰事,皇帝派大將軍領兵出征,府兵又是野戰主力。十二衛大將軍品級為正三品,與東宮、天策府一樣,直屬皇帝,其它人無權指揮。
李世民“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使他成了全國府兵最高統帥和京師禁軍最高司令,而這些權力通常應該是皇帝親掌才對。此外,除了皇帝,有資格掌握這項權力的還有太子,但也要經過皇帝的特殊授權。而現在秦王掌握了這一權力,李淵改立太子的決定看上去呼之欲出了。甚至連李建成本人都是如此認為的,於是他為了扭轉父皇的心意,在李世民“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後的次月,即主動請纓征討劉黑闥,希望危機公關,建立軍功以延緩被廢的時間。因此,這一條實在是再明顯不過的李淵易儲的訊號了。
李淵回心轉意就在所有人包括李建成、李世民本人都認為,李淵即將易儲的時候,突然峰迴路轉:武德六年李淵沒有改立太子;武德七年,出了楊文幹謀逆的事件,李淵甚至對李世民再次許諾以儲位,但仍是不了了之;武德八年,李淵允許李世民去洛陽“建天子旌旗,效梁孝王故事”,但這就是明白地告訴李世民儲位無望了。於是這才有了武德九年,李世民孤注一擲發動“玄武門之變”,奪取皇位一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李淵回心轉意,不再改立李世民為太子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李建成平滅劉黑闥。李建成採納魏徵建議,改用寬大政策,釋放俘虜,徹底瓦解了義軍。之前李世民雖然也戰勝過劉黑闥,但河北始終人心不附,李建成政治軍事雙管齊下,顯示出了他同樣也是文治武功,甚至在河北這一區域性上還勝過了李世民。雖然總體功勞上仍比不過李世民,但也聊以自慰和撫慰李淵了。
後宮的枕頭風。雖然後來的勝利者李世民誣陷李建成和後宮有染的事過於誇張了,但不可否認,尹德妃、張婕妤這些人及其家族肯定收受李建成的賄賂及其他好處了。因為玄武門事變前,張婕妤將世民誣告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以及圖謀害己一事馳告李建成,說明李建成在後宮的確有眼線,而且還是隨時均在帝側瞭解重大機密的得寵之人。因此,這些人肯定會找各種機會構陷李世民,離間李淵和他的父子之情。
最後這點是我個人的推測,李建成作為太子,應該一貫是以仁德的形象示人,甚至他平滅劉黑闥都是恩威並施;李世民征戰沙場多年,殺伐決斷,狠厲有餘而仁慈不足。透過楊文幹作亂一事,儲位之爭已經趨於明朗化、白熱化。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淵或許會認為李建成當皇帝,李世民或許還能活命,而李世民當皇帝,李建成、李元吉估計都沒有好下場了。本來李建成的能力也不算差,即使不像李世民那樣出色,也會是一個有為之君,那麼為了兒孫考慮,李淵決定還是繼續讓李建成當太子,以及將來的大唐皇帝。
所以,實際上並非李淵一直沒有更換太子的想法,通過幾樁事實可以知道,他幾乎就要改立李世民了,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李淵又再次改變了心意。而這次回心轉意,也造成了玄武門之變這場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的人倫慘劇。只不過對於天下人來說,結局並沒有什麼不同,最後當皇帝的還是李世民。 -
5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這種想法是建立在玄武門政變的慘劇和後來的貞觀盛世的基礎之上的。人們總認為,如果,李淵能夠改弦易轍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話,就能避免那場慘劇了,又能成就了後世的盛況,其不更好。事實並非象想象那樣簡單。
一,李淵並非沒有想過立李世民為太子。
李淵對兩個兒子之間對儲位的爭奪並非毫不知情。但是,苦於沒有一個好的辦法來解決,事實上,也不可能有什麼好辦法,他只能是看著事態的發展而隨機變化。
楊文幹事件爆發後,盛怒之下,李淵許諾前去平叛的李世民,等他平定叛亂回來,就立他為太子。
但是,這個許諾的前提,必須是謀反是真實的。
然而,冷靜下來的李淵發現了其中的破綻。一,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穩固的,沒有被廢的可能,這個時候的李建成最需要的是平穩和安定。他何苦要謀反呢?二,謀反的目的是奪取權力,那麼,首當其衝就要控制住李淵和李世民,只有這樣,大局才不亂。然而,這個時候,李淵和李世民恰恰不在長安,而是在外避暑。難道李建成腦子進水了,他就不怕李淵一個聖旨下來,李世民再驅動千軍萬馬的反撲嗎?
所以,李淵斷定這次謀反事件的始作甬者決不是李建成,而是另有其人。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李世民是背後的推手,但是,李淵卻改變了主意。
玄武門政變前,李建成夜宴李世民,卻發生了李世民中毒吐血數升一事。事情發生後,李淵許諾李世民去洛陽,並可以建天子旌旗。其實,這又是李淵思想的再一次波動,後來,卻又無果而終了。
既然,李淵有了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心思,卻為何總是半途而非呢?
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作為,及繼承製度的作用。
李建成作為太子,是合格稱職的。在他在位的八年時間裡,朝庭上並沒有發重大的不和諧事件的發生。大唐的上上下下都在平穩發展,李建成的確是功不可末。更重要的是,李建成和李淵之間也沒有發生不和睦的事情,這一點,最讓李淵欣慰。
再加上,前朝發生的更換太子的風波所造成的惡果,也不能不讓李淵心生警惕。
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為大唐開疆擴土功不可沒。然而,大亂之後的治理,按常規的作法,應該是讓一個謹慎穩重的人來治理。從這一點上看,李建成的確要比李世民更有優勢。
後世的人們,至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玄武門政變和貞觀之治的盛況,當時的李淵是不可能知道這些沒有發生的事的,他的所有決策,必須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來作決定。
-
6 # 歷史飛凡觀
玄武門之變前,李淵為什麼一直沒有更改太子的想法?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從皇帝李淵身上來說起。
唐高祖李淵在後世的史書上一直聲名不顯,有讓人感覺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太宗李世民似的,李淵的廟號也不同於以往的開國皇帝太祖而是叫做高祖,這其中的意味可就有些深長了。
按照諡法,如果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那麼廟號叫做“太祖”,比如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如果是繼承了父祖的政治遺產,本身就是官二代之流的,那麼廟號叫做“高祖”,比如李淵的姨夫隋高祖文皇帝楊堅。
李家與楊家都是北周的大貴族,李淵的爺爺李虎更是八大上柱國之一,受封唐國公,所以李淵稱帝建國以國號為“唐”。
李淵從起兵到統一天下只用了九年時間,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這個速度相當驚人,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雖然李世民擅長打仗,但是若沒有李淵坐鎮後方調濟糧草,李世民的仗打得也沒那麼輕鬆,所以史書中李淵的能力被低估了,李淵年青的時候也是文武雙全,有個成語叫“雀屏中選”說的就是李淵擅射並招親成功的典故,據說楊廣就非常忌殫表弟李淵的才能,曾經讓太原的大臣們監視李淵。
李淵登基稱帝后,按照慣例封李建成為太子,唐朝雖然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製,但是李建成只要沒有犯下大錯,他仍然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
反觀李世民雖然能打仗,立下赫赫戰功,但是在古代先君臣後父子的封建皇權面前,李世民同樣會存在一個功高震主的問題。
自古皇帝與儲君之間也有個權力制衡的關係,所以李淵為了自己的皇權穩固,玩了下帝王心術,他在李建成勢力大時扶持李世民上位壓制太子黨,以此來達到自己制衡臣下平衡的目的,所以他在立李建成為太子的同時,封李世民為王爵中最顯赫的秦王,並且兼任尚書令、天策上將,有權開府建牙招攬人才。
所以李淵根本沒有更換太子的想法,他挑動李世民不過是為了壓制太子李建成,而李世民在他看來只是個會打仗的兒子罷了,會打仗的不一定是好皇帝啊,而李建成在李世民征討在外時坐鎮後方,已經贏得了不少官員的擁護,所以出於平穩過渡,李淵也不會輕易廢太子。
再說隋朝也是因為廢黜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這才引出各地的起義軍來,連江山都丟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李淵對廢太子是很敏感的,輕易不會廢黜太子。
但是李淵沒想到李世民如此強悍,他的天策府中謀士如雲戰將如雨,房玄齡、杜如晦、許敬宗、秦瓊、尉遲敬德、程知節等等,無一不是人中翹楚。
所以在欽天監上奏說道“金星過秦境”之後,李淵藉故將李世民叫進宮中訓了一頓,並且要將李世民的手下拆分,將房玄齡、杜如晦驅逐出城,將尉遲敬德等人貶官外任。
沒想到計劃還沒實施,李世民就悍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李建成、李元吉,然後率軍逼宮,尉遲敬德渾身是血的問李淵道:“陛下何時禪位?”
同年,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稱帝,第二年改元貞觀。
-
7 # 我又來聊歷史了
隋朝就是因為更改太子而滅亡的,李淵不敢再重蹈覆撤,況且當時李世民和李建成從才能上來說,是不分上下的,那就更不能輕舉妄動了,當時李淵還是有心讓李世民當太子的,可是身邊最信任的人裴寂卻是站在李建成一邊的啊。
李建成重在內政,而李世民重在軍功,李淵不好選擇啊,為了立長子,他讓李建成領兵去打劉黑闥,還死了羅成,這是玄武門的導火索,也是李淵的敗筆之一,他只需要把李世民身邊的將領慢慢移出權利中心即可,但是圖快卻變成了兄弟相殘。李淵的優柔寡斷害死了自己的兒子。
-
8 # 歷史小皮球
不太可能,自古以來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李淵不會去幹這事,再說太子李建成並不差,也沒犯錯,沒理由換,歸根結底還是秦王李世民軍功太盛,已經是功高震主,封無可封,再加上李世民又有當皇帝的野心,有人有槍,最後才有了玄武門慘劇,正應證了那一句老話:最是無情帝王家。
-
9 # 三維策論
在李淵的支援下,李建成開始掌控朝局,並且已經開始打擊李世民的勢力。李世民的手下基本上不是被調往外地就是被撤職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淵是必然不會傳位給李世民的,而他為什麼不會傳位給李世民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太子已立,儲君是國之根本,不可輕易撤換。李建成早在成為太子之前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李淵起兵之後,李建成留守在河東,河東大小的事務李建成一言而決,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了一批親信黨羽。
之後李建成又保護家眷和李淵匯合,並且輔佐李淵處理政務。雖然沒有和李世民一樣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也幫助李淵建立了一個穩定的後方。
被立為太子後,朝廷官員更是把李建成看做未來皇帝,明裡暗裡多有投效。東宮在朝堂上的勢力還是非常大的。
前朝往事歷歷在目,楊堅廢太子楊勇而立了看似更加優秀的楊廣,這才引出了之後的一系列事情,導致大隋朝兩世而亡。
因此,李淵是不會輕易更換太子的。
(隋朝廢長立幼,才有了之後的一系列事情)
第二、長幼有序,李建成是嫡長子。立太子是要遵循禮法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何況是關乎國家繼承人的大事。
如果皇子人人都可以成為太子繼承皇位,那麼每到皇權更迭之時,諸位皇子因為有例可循,都會參與血腥的奪嫡之戰。這會讓皇權不穩固,國家動盪不安。
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皇室繼承人的策立必須要講規矩,這個規矩就是立嫡立長。李建成作為嫡長子,更是早早被立為太子,並且沒有失德的表現,為了唐朝今後政權更迭的穩定,李淵是不會輕易破壞禮法的。
(李建成是嫡長子,也是合格的繼承人)
第三、治國之道,文治比武略更重要。大唐立國之後,天下還沒有徹底平靖。許多地方都是軍閥割據的局面。李世民南征北戰雖然打下了很多的疆土,但是有個諸侯始終搞不定,這個諸侯就是劉黑闥。
劉黑闥割據河北,勢力頗大,李世民屢次征討都無法消滅他。之後李建成主動請纓,利用政治手段和軍事手段雙管齊下的策略,成功的平定了劉黑闥的勢力。
這次事件也讓李淵看到了李世民身上的不足,他的軍事手段上是比李建成要強,但是政治手段卻不如李建成。李建成長期處理政務,在治理國家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並且李建成也知兵,懂得兩種手段的相互配合。
換句話說,平定劉黑闥這件事讓李淵覺得李建成的綜合能力比李世民要強。而綜合能力才是治理國家更需要的,因此這件事也堅定了李淵傳位給李建成的決心。
(相比於武略,一個帝王更需要的是處理政務的能力)
第五、饒是如此,李淵似乎還是動過傳位給李世民的想法。在太子足夠稱職的情況下,面對世俗和傳統的壓力,廢太子而傳位給李世民的阻力是非常大的,必須緩緩圖之。
李淵似乎也曾經為此而佈局過。
武德四年,李世民被封為“天策上將”。這個“天策上將”並不是虛職,它位在王公之上,並且在武德八年議定百官品級的時候,“天策府”甚至排位於東宮之前。李淵的這項舉動被看做是要傳位給李世民的前兆。
李世民擅長軍略,他常年征戰在外,手下心腹大都是軍中將領。被封為“天策上將”之後,李世民在天策府中開設“文學館”並且廣招天下文人為其效力。以杜如晦為代表的十八學士就是這個時候投入李世民麾下的。從此以後李世民麾下聚集了大量文臣武將,天策府儼然成為一個小朝廷。李淵對李世民這次僭越之舉的預設簡直就是在向世人暗示他要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了。
如果說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和默許李世民開設“文學館”是李淵要傳位李世民的前兆,那麼在武德五年,封李世民為“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一職就是李淵實施廢太子計劃的開始,“左右十二衛大將軍”掌管了皇城宿衛和京城周邊的軍隊,李世民麾下本來就猛將如雲,現在再加上京城內外的兵權,面對如此強大的李世民集團,太子在兵力上再也沒有反抗的能力了。
李淵的這三項舉動無不表明瞭他曾經想要傳位給李世民,可是最後關頭卻戛然而止。武德八年,李淵讓李世民去洛陽“建天子旌旗,效梁孝王故事”,這就是告訴李世民,皇位你不要再想了。或許也是受不了這前後的巨大反差,李世民在一年後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搶奪了皇位。
(玄武門之變)
第五、帝王心術,平衡之道。其實李淵看似支援李世民的做法很可能是一種政治策略。在一位帝王看來,我給你的才是你的,不給你的你還惦記著就犯了大忌。
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不賞之功,頗有幾分功高震主的意思。說李淵不忌憚李世民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太子的勢力如果增長過快對現任的皇帝來說是不利的,於是李淵在兩個兒子之間玩起了平衡之道,讓他們兩個互相牽制。
或許李淵從一開始就沒有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給太子樹立一個像李世民這麼強大的競爭者是對李建成的磨練,事實上李建成也確實在和李世民的競爭中有了巨大的成長。
可惜的是,當李淵認為時機到了,想要結束這個遊戲並著手分化李世民一黨的時候,李世民卻跳反了。別說太子了,連他自己都被逼退位。李淵的一系列的操作玩到這裡算是徹底翻車了。
(李淵作為一個帝王,也是精通制衡之道的)
綜上所述:李淵沒有傳位給李世民是因為長幼有序,李建成是嫡長子,遵循禮法可以讓後代皇位更迭的時候更加平穩;而當時太子已立,儲君是國之根本,不可輕易撤換,否則很可能會像隋朝一樣產生動盪;並且治國之道看重的是綜合能力,李建成在平定劉黑闥的事件中證明了他比李世民強。另一方面李世民功高震主,而李淵對李世民的封賞和“放縱”未免有“捧殺”的嫌疑,相比於傳位給李世民,李淵更傾向於利用李世民來平衡自己和太子之間的關係,達成權利上穩定的三角形。
只可惜李淵低估了李世民對權利的渴求和其人心狠手辣的程度。就在他想要“飛鳥盡,良弓藏”的時候,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李淵的所有的謀劃也都成為了泡影。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從現存史料來看,唐高祖李淵從頭至尾就沒有動過易儲的念頭!他對唐太宗李世民私下裡的那些所謂“承諾”,不過就是“畫餅充飢”而已。說白了,無非是利用兒子李世民的非分之想誘發他的無限潛力,為自己賣命!自太原起兵開始,李世民一直充當著一線軍事指揮官的角色,可打下的江山卻是隱太子李建成的。試問,李世民能甘心嗎?能盡心盡力嗎?於是,李淵的各種“騙局”出現了……
從假意的“動搖”到“易儲”的暗示,再到天策府開衙建府、設定官署的待遇,甚至連國家專屬的築錢爐、範李淵都送了李世民幾套!可從頭至尾就是“口惠而實不至”,李建成一直穩坐東宮!既然李世民能力那麼強悍,為什麼李淵始終不動易儲的念頭呢?
嫡長子繼承製眾所周知,李淵本身就是隋王朝的世襲唐國公,他之所以能夠承襲唐國公的爵位,並不是因為他能力有多麼出眾,完全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在李淵內心是有著根深蒂固影響力的。早在太原起兵之前,實際上李建成作為嫡長子,已經是李淵唐國公爵位的合法繼承人了。這也是為什麼李淵讓李世民和巢剌王李元吉兩個嫡子披掛上陣,卻始終讓李建成這位嫡長子留守大後方的一個重要原因。嫡長子是繼承人、是將來的國本,怎可輕易以身犯險?
在開元建國、建立唐王朝之後,作為開國之君,李淵首先要做的不是平衡兒子之間的爭鬥,而是為後世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制度,這才是根本。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作為規範,後世的內亂無可避免……因此,在開元建國之後,李淵幾乎沒有猶豫便將李建成冊立為了皇太子。為什麼?只有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才能有效避免後世兄弟鬩牆,才能確保後世政權平穩過渡、長治久安。
李建成能力不弱李建成這個人在史籍之中被人為抹黑、弱化了。“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開啟了帝王“指導”史官工作的先例。換言之,唐王朝官方史料、檔案對李建成的記載都是經過李世民“指導”的,根本無法真實反映李建成的一生。
從太遠起兵開始,李淵就一直將李建成作為“儲君”來培養,這一點毋庸置疑。為什麼這麼說呢?作為皇帝,最需要的是什麼?不是匹夫之勇、無須親自披掛上陣,而是行政能力和用人、馭人之術。而這恰恰是李淵培養李建成的重點。在唐王朝開元建國之前,李建成一直留守大後方,但他並不是無所事事、在大後方享樂,而是充當了大後方行政總管的角色,不僅全面負責大後方的行政工作,而且還有負責前線軍需補給的籌措、排程。而這,恰恰是最鍛鍊帝王能力的工作。試想,如果李淵屬意李世民接班,為何一直將他派駐一線,始終不給歷練帝王能力的機會?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自古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補給、是大後方的穩定,隴西李氏家族能夠在亂世之中脫穎而出、建立唐王朝,已經證明了李建成的能力!這位“準皇太子”幹得非常出色,與李世民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或許就是唐王朝開元建國伊始李淵便冊立李建成為皇太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考試合格了!作為隋煬帝楊廣和廢太子楊勇的表兄弟,有楊廣、楊勇的前車之鑑,如果李建成真不行,恐怕李淵還不至於一定要拘泥於“嫡長子繼承製”。很顯然,是李建成的能力最終讓李淵下定了決心,不是嗎?
關隴世家的影響從北朝到初唐,關隴世家一直是朝堂之上的主力。唐王朝建立之後,關隴世家子弟依然滲透於帝國官場的各個角落,甚至連隋煬帝楊廣的小舅子、陳後主陳叔寶的親弟弟都成了唐王朝的宰相!對於這些人而言,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李建成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擁護李建成對他們而言是利益最大化的正確開啟方式。
李世民天策府的屬官雖然也不乏關隴世家子弟,但他們並不屬於既得利益集團。一旦李世民上位,這些人躋身朝堂是必然的,他們一旦進入權力中樞,必然會損害到朝堂之上關隴世家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從自己到手的肥肉上割下一大塊給別人,恐怕沒有誰會願意!因此,這些出將入相的關隴世家子弟有意無意地在影響著李淵的思維和判斷。作為帝王,李淵也不得不考慮到關隴世家的利益,在唐王朝的政局穩定之後,打壓李世民、為李建成順利接班鋪路幾乎是李淵必然的選擇。
“玄武門之變”的起因李世民雖然對儲位、乃至皇位覬覦已久,但“玄武門之變”還是具有其偶然性的。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不久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直接促成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那就是“張亮謀逆案”。必須說清楚,不是爸爸去哪兒、也不是賣麻辣燙的!張亮是彼時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屬官之一,曾受李世民委託去洛陽聯絡山東豪傑,李世民企圖利用洛陽作為根據地與李建成分庭抗禮。
誰料此事被李元吉得知,添油加醋地捅到了李淵面前。這時候,李淵的態度顯得頗為不尋常,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袒護李世民、也不再態度曖昧,而是直接將張亮逮捕下獄、嚴刑拷問,矛頭直指李世民。若不是張亮咬死了不承認謀逆,唐王朝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其實李淵的態度並不讓人意外,他本就沒有易儲的打算,加之外患基本平定、唐王朝的政局趨向正常,李世民已經失去了往日的作用。這時候出現了“張亮謀逆案”,李淵不得不多想。為了避免兄弟鬩牆、讓李建成能夠順利接班,適當打壓李世民的勢力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所謂“張亮謀逆案”恰恰釋放出了一個濃烈的政治訊號——李淵要對李世民下手了!
到這個時候,李世民的一切希望徹底破滅了,合法繼承皇位已經沒有可能了。假以時日,李世民的勢力被削弱也幾乎是必然的,一旦手裡沒有了“硬貨”,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對於天策府的那幫人而言,李世民倒臺就意味著自己完蛋!於是,他們想到了先下手為強,而這也正中李世民下懷。最終,“玄武門之變”就這樣發生了。
李淵沒有想到李世民會這麼快鋌而走險,李建成因為李淵態度的一百八十度轉彎也在觀望,企圖透過合法途徑除掉李世民……而這,恰恰給了李世民可乘之機,當李世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玄武門內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時,李淵甚至毫不知情、帶著一群老臣在“談天論地”……等到尉遲敬德全副武裝來“護駕”時,一切已成定局,李淵連臨時調兵勤王的機會都沒有,只能承認既成事實。
綜上所述,很多人認為李淵一直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猶豫、搖擺不定。其實不然,李淵從頭至尾都沒有猶豫過,明成祖朱棣花了近兩年時間才最終決定立明仁宗朱高熾為皇太子,李淵想都沒想就在武德元年冊立李建成為皇太子,這足以說明問題了。
一切的“動搖”、暗示,甚至包括建立天策府不過就是李淵籠絡、利用李世民的手段而已!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怎麼可能?想要李世民賣命,必須給他一點期待和甜頭,不是嗎?等到天下太平之後,自然不能讓李世民繼續做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於是“張亮謀逆案”發生了……說白了,李世民從頭至尾都讓自己老爹李淵給算計了。這也就無怪乎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沒給李淵什麼好臉色、直接逼他退位了。有這麼一個心機頗深老爹在,夜長夢多……只有讓他徹底“退休”,李世民才能安心,不是嗎?雖說彼時李世民是李淵唯一活著的嫡子,可李淵彼時庶出的兒子還是有幾個的,李世民的處境並不那麼“安全”。
回覆列表
兩點:一封建社會立長不立幼,李建成是長子雖然他的功勞沒有李世民大,但在輔政李淵方面也算是兢兢業業穩重恰當,況且還有裴寂等一幫老臣的擁護。二即使李淵強行立李世民為太子,那置李建成於何地?兄弟之間的權利矛盾同樣會上演,兩害相權取其輕至少在李淵看來立李建成為太子是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