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鹹魚閒聊
首先要指出題主的一個錯誤,李承乾謀反失敗後並沒有被處死,而是被李世民貶為庶人,流放黔州,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鬱鬱而終,由於李世民太愛這個嫡長子了,所以即便犯下謀反的大罪也不忍殺他,在他死後還廢朝一日並以國公禮葬之,當然了這都是後話。
那麼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何沒有傳位給李恪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李恪的出身,這是很多人認為李恪不能被立為太子最重要的一點,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所以隋煬帝是李恪的外祖父,李恪的身上也流著楊家的血,當年楊廣大肆打壓關隴貴族,引起關隴貴族的不滿,最後以李淵為代表的關隴貴族推翻了隋朝,建立大唐,如果李世民傳位給李恪的話,是很難得到朝中大臣支援的,實際上當年李世民心血來潮想要立李恪為太子時(確實只是心血來潮),得到長孫無忌激烈的反對,我想原因除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外,還有就是這幫當年跟隨李淵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老臣很忌憚李恪的這層身份,況且李恪並非嫡出,在嫡長子繼承製為主的封建時代,庶出的李恪確實是很難得到大臣們的認可的。
二,李恪本身的性格,李世民曾說過他的兒子裡面,李恪最像自己,所以李世民對李恪也是比較偏愛的,但這種偏愛並沒有影響李世民的判斷,記得當年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重新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和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根本沒有考慮過李恪,直到李承乾告發李泰有殺兄弟之心時,李世民當年玄武門之變的陰影再次被提起,最後李世民不得不把李泰降封外地,立性情仁厚的李治為太子,李世民曾說過:“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由此可見,在立太子一事上,李世民確實從未考慮過李恪,也許正因為李恪太像自己了吧,畢竟李世民弒兄殺弟給他的兒子們帶來的影響太大,隱隱覺得如果立李恪的話,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的性命也都將不保,而李承乾當年欲謀反逼宮,李泰也曾說出“若立我為太子,我會殺子立弟,以表示對兄弟的愛護”,這些言行都令李世民感到深深的不安,相比之下只有立李治才能避免兄弟相殘的悲劇再次發生。
最後我想再補充一點,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很喜歡李恪,所以才會有如題主這樣的一問,但我想說的是,李世民雖然很喜歡李恪,但這種喜歡只是出於父愛的正常表現,其實李世民最喜歡的兒子並非李恪,而是嫡出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兄弟,李承乾謀反,李世民都沒殺他,李泰當年受封時封地達22州,而同時受封的李恪封地只有8州,且李恪早早就被李世民安排出長安到封地就封,而李泰因受到李世民的疼愛竟特許“不之官”,就是留在長安,不必去封地,甚至想讓李泰入住武德殿,因魏徵等大臣的極力反對才作罷,還有當年被李承乾告發,不得不降封李泰,但僅過了四年李世民就將李泰重新封為濮王,可見李世民對李泰的喜愛是大過李恪的,所以李世民連最喜愛的李泰都不立,又怎會立庶出的李恪呢?
其實我們最後再看看他的這四個兒子,李承乾,李泰,李恪都或多或少的遺傳了李世民殘忍的一面,李世民知道他們為了皇位難保不會對兄弟下手,我想這才是李世民不立李泰,不立李恪的主要原因吧!
-
3 # 東山市塔寨林耀東東叔
我想說一點,李承乾是病死的,李承乾死後,唐太宗還戳朝一日並以國公之禮安葬!為什麼李恪沒選李恪當皇帝,道理簡單的很,唐太宗更愛自己與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嫡子,就這麼簡單!況且李恪也並未有多受寵,史書上也未見李恪有多能力的記載,倒是有李恪縱馬踩踏莊稼,與乳母之子賭博的記載,還有被唐太宗下旨斥責和削封的記載,厲害唐太宗還曾警告李恪莫學漢燕王旦故事!在同時期的記載裡面,李恪的才能還比不上越王李貞的,畢竟李貞還就下了個好名聲,別覺得唐高宗闇弱,在這個上面沒幾個人能比的了李治的厚黑,李治可是這次厚黑牛人啊
-
4 # 君箋雅侃紅樓
立嫡不立長,就是李世民選擇李治放棄李恪的主要原因。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心中永遠的疙瘩。他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夢魘一輩子跟著他。他之所以與魏徵一唱一和將自己塑造成千古明君,就是彰顯歷史的選擇是正確的。但當他也面對繼承人的選擇時,我想他終將明白父親李淵的難處。
李世民先後廢了兩個兒子,長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這二人都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出之子。最後他選了與長孫皇后最小的一個兒子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為繼承人。主要的考量就是李治是嫡子,更有合法身份。
唐初還是門閥為重的時代。推行了幾百年的門閥制度,對於嫡庶的看重形同律法,是絕對執行的金科玉律。所以就算李恪各方面不錯,他都不是皇位的最佳繼承人。
我認為李治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李治絕不是後面的乾隆之輩。在他的統治之下,唐朝結束了門閥制度,庶族走上了歷史舞臺,不拘一格降人才開始盛行。唐朝打敗了高句麗,版圖達到了極盛。而這都在李治手中完成,這裡的每一項都是劃時代的,尤其門閥結束,庶族興起,這是開創歷史的先河之舉。可惜李治身前身後的兩個人,李世民和武則天實在名氣太大,生生搶了李治所有的風頭。但李治的成績證明李世民選他並沒有選錯。
反觀李恪,作為李世民第三子,雖然後世影視劇將李恪描繪的英武不凡,李世民覺得李恪類己,但他母親楊妃是隋煬帝女兒的身份已經讓他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人。畢竟唐朝再開放,也不可能要一個前朝公主的兒子做皇帝。可以說,李世民所有兒子中,李恪最不具備繼承皇位。
-
5 # 圓窗觀點
李承乾謀反是真,可人家有個好爹李世民,所以李承乾沒被處死。
太子李承乾因為起兵謀反不成,變成廢太子。可唐太宗只是把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黔州了事。李承乾是到了黔州三年後,才鬱鬱而終的。更神奇的是,就是這個廢太子李承乾,居然還成為唐高宗李治上位的關鍵人物。
這就要從老大李承乾和老四李泰的爭鬥說起。李世民有三個嫡出的兒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按照當時傳統,太子只能從這三人當中挑選一個。李承乾作為長子,八歲時就得太子位,早早奠定了皇位爭奪戰的優勢。
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老四李泰雖然出生是晚了一點,但是他討好父母的本事,遠超大哥李承乾很多,史書中記載李泰很被李世民夫婦喜愛,對其寵幸要勝於太子。因為李泰經常討好父母歡心,花了很多錢,導致李泰的花費,遠超過了皇子的標準供養費,甚至還超過了太子的花費。可是李世民並不以為意,為了不限制李泰的花費,他乾脆把太子和李泰的花錢限額,一起都提高了。
這還僅僅是個開始,李世民是在有意無意中,挑起了李承乾和李泰的明爭暗鬥。
兩位皇子的鬥爭細節,就交給宮廷戲來補充吧,反正這其中的很多內容,很早就被人篡改過。橫店的作家和編劇抱著古人能改,現在人就能編的宗旨,正在孜孜不倦的在螢幕上給大家提供各種狗血情節。
古人云: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在李承乾和李泰的鬥爭過程中,二人都發力過猛,最終的結果是李承乾謀反,李泰失寵。雙輸收場。到這個時候,原本只是打醬油的李治,實現了後來居上。
其實李世民在起初時,是有點看不上李治的,只覺得李承乾和李泰二人,無論將來誰得勢,都會將對方置於死地,李世民這時候又想起玄武門之變,開始憂心兄弟相殘的事情,會再次重演。為了給帝國選擇一個合適的接班人,李世民在李泰、李治和李恪之間,應當是深度猶豫過。
李恪是最先出局的,原因很簡單,李恪不僅不是嫡出,而且他的母親還是隋煬帝的女兒。這樣的帝國繼承人,不僅在皇家說不過去,而且曾經和隋朝生死相搏的一朝開國文武,也此也會難於安心,李世民不會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李恪當太子,頂多是李世民喊話出來,聽聽風聲而已,隨便也為李治上位,給大家做個心理鋪墊。
再來說說李泰,據史書記載,某一段時間,李世民已經口頭答應讓李泰做太子。可是李泰沉不住氣,回頭就去嚇唬李治,說李治和李承乾關係緊密,有罪!嚇得李治趕緊找李世民去哭訴。皇帝很生氣,李泰被擱置。然後,李承乾就來信了。
李承乾給李世民寫了封信,信中先是檢討了自己起兵謀反的錯誤,然後就話鋒一轉,就把矛頭指向了李泰,說自己當年已經是太子,若不是受到威脅,根本就不用謀反,只需要多等一等,等到老爹李世民正常死亡,李承乾即可登基,但有李泰在一旁使壞,才最終讓李承乾鋌而走險。
這一封信,李世民信了!成為了壓垮李泰做太子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後成全了李治。
-
6 # 蘇小妮
在李世民的眾多兒子之中,李恪是李世民眼中最為能幹的兒子,遺憾的是,用《紅樓夢》中王熙鳳說探春的一句話來形容李恪“只可惜沒有託生在太太的肚子裡”,就這一點,就把他給徹底排除了,有長孫無忌這樣強硬派的李治的親舅舅在,太子之位無論如何也不會輪到李恪頭上。
那麼,在長孫皇后的三個親生兒子中間,為什麼最後又選擇了李治呢?其實,在李世民的眼裡,這三位嫡子中李治是最不像自己的那個兒子。可是,對於李世民而言,當年拭兄囚父的經歷一直歷歷在目,卻是怎麼抹也抹不去的,他自己是這樣做的,給兒子們樹立一個很負面榜樣,等到他的江山穩固,他再也不希望他的兒子們重蹈覆轍。所以在廢了李承乾之後又對李泰的種種行為失望之極,最後下定決心立溫柔敦厚的李治為太子:
《舊唐書·李泰列傳》: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可是,人算永遠不如天算,李世民以為立了溫柔敦厚的李治為太子,李家的天下就可以太平無事了,誰知道最後冒出來一個武則天。李世民自己的兒子沒有對李家子弟進行清算,武則天對李家子弟的清算比李世民更狠,也來得更徹底,連同李家的江山都改成了大周。如果後來武則天臨終時不是狄仁傑等大臣在其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有可能江山社稷不會再回到李家,那樣就更悲催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皇帝,安邦治國,還是需要鐵腕人選的,不是溫柔敦厚者可以承擔之。
-
7 # 歷史有知社
首先,李承乾並沒有被處死。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個兒子,若問李世民最喜愛哪一位皇子?那定然非吳王李恪莫屬了。李世民曾說道:吳王恪英果類我。然而,能文能武的吳王恪為何與太子之位甚至皇位無緣呢?
論出身,吳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煬帝之女楊妃。吳王恪可以說是生於兩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其血統可是說是尊貴莫比。論才能,吳王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具才華的,可以說是太子的最合適人選。
然而,吳王恪卻註定與太子之位無緣,從其名字上就看出端倪。楊妃生有兩子:一為吳王恪,另一為蜀王愔。“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而“愔”是形容安靜和悅,其實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本分的意思在。
而再看,長孫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泰、晉王治,“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泰”有國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氣度,寓含治國的理念在裡面。而“恪”與“愔”,就完全是對臣子的勸導,所以,從李世民給皇子的命名上看。長孫皇后所生皇子與李世民的表妹楊妃所生皇子之間,君臣之分也早就被註定。
唐朝政權是脫胎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集團的特點就是:幾大家族之間,互相聯姻,分享權力。如獨孤信有三個女兒,就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除了聞名遐邇的“八大柱國”家族,還有其他的大大小小家族也都是這樣。
在此期間的嫡庶之別是最為嚴格的,其背後都涉及到強大的、錯綜複雜的妻族勢力。如李淵有22個兒子,但太子之爭卻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人之間,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叫什麼名字,都沒多少人能夠記得。
而李世民的表妹楊妃雖出身高貴,但隋朝已經覆沒了,沒了任何家族根基。而長孫氏的勢力卻很龐雜,其背後就有關隴貴族勢力的背影,所以,當李世民有感於李治過於軟弱,懼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吳王恪為太子時。李世民得首先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當然遭到長孫無忌的拒絕,並引起了長孫無忌對吳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即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而致吳王恪含冤而死。
-
8 # 簷雨階苔
1.李恪是庶子,而李治是嫡子,古代禮法是立嫡不立庶。
2.李治有親舅舅長孫無忌的支援。長孫無忌是凌煙閣24功臣第一位,與李世民關係親密。而李恪的母親雖然是隋朝公主,但大唐的開國功臣當初幾乎都是反隋的,沒人支援李恪。
詳情如下: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生有3個兒子,長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三子晉王李治。依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李承乾當了太子。
魏王李泰有才學,受到李世民的過分溺愛,由此產生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想法。太子李承乾為人荒唐放浪,腿腳也有疾病,擔心自己被廢,所以與李泰水火不容,各樹黨羽,互相爭鬥。後來李承乾密謀發動宮廷政變,殺弟逼父,結果兵敗,被廢為平民,流放到黔州。
根據古代君主專制社會皇位繼承製度,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被廢,那麼就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該立嫡次子魏王李泰為皇太子。大臣岑文字、劉洎請求按例立李泰為皇太子。
廢太子李承乾在受審時,直言坦承:“臣之所以謀反,正是因為李泰圖謀太子之位。如果立他為皇太子,豈不是讓他的陰謀得逞了?”
於是李世民想明白了:如果立李泰,那就是告訴後人說,太子之位可以透過陰謀詭計取得,會將大唐帶入滅亡深淵。而且如果立李泰,李治和李承乾都會被害死;而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都能得到保全。
帝曰:“是也,有如立泰,則副君可詭求而得。使泰也立,承乾、治俱死;治也立,泰、承乾可無它。”——《新唐書·列傳第五·太宗子》國舅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弟弟,他反對立李泰為太子,堅決請求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因太原石文有“治萬吉”三字,以為是祥兆,所以想答應長孫無忌的請求。
吳王李恪,善於騎射,且有文才,是李世民與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李恪先後被封為長沙王,蜀王,吳王。李世民見李承乾、李泰兄弟二人不相容,他擔心其他兒子受到連累,曾經對左右說:“朕哪裡不想天天見到李恪,但朕必須早做安排,讓他們在外做籓王,朕百年之後,他們幾個兄弟就能安然無恙。”
不久,李世民認為李治懦弱,而庶子吳王李恪英明果斷,於是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朕立晉王李治,但他仁弱,我很擔憂江山不保,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斷很像我,我立他為皇太子如何?”長孫無忌堅決為李治爭取,李世民只好作罷。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無忌固爭,以為不可。——《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李治繼位後,長孫無忌依舊擔心外甥李治地位不保,所以很厭惡李恪。
宰相房玄齡死後,長子房遺直繼承了爵位,但次子房遺愛的妻子是李世民之女高陽公主,夫妻二人謀奪房遺直的爵位。高陽公主向唐高宗李治告狀說房遺直對她無禮,於是房遺直下獄受審。房遺直在獄中告發房遺愛與公主謀反,於是房遺愛也下獄受審。
當時主審官是長孫無忌,他授意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於是判李恪死罪。李恪蒙受冤屈,死前詛咒說:“如果社稷宗廟有靈,願長孫無忌一家被滅族!”
-
9 # 淡看天上月
是小說還是史書?
先來談談這個問題的第一句,李承乾被處死了?不知道題主看的是哪個小說中的說法?李承乾雖然謀反,但是並沒有被處死。所以不知道這李承乾被處死的訊息是哪裡看來的。不過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絕對不是在史書上看到的這種說法。
為何傳位給李治?長孫皇后有三個兒子,李承乾若沒有謀反一事,當皇帝是板上釘釘的事物。雖然他的胞弟李泰深受李世民喜歡,但是當時李承乾畢竟沒有什麼過錯,所以沒有易儲的想法,不過李承乾估計也是多疑和不自信,所以想著走李世民的老路來奪得帝位,方法都容易模仿,但是模仿不了的是人和局勢,所以李承乾失敗了。
既然李承乾失敗了,按理來說,應該是李泰上位,而不是李恪。但是一番爭鬥下來,李世民為了這三個兒子皆存,不走自己的覆轍,所以立了表現出來最溫和的李治。這是史書記載的說法。
至於後來的想立李恪的想法,估計應該也是李世民對李治和那些大臣的一個考驗,畢竟事不過三。起碼這一試探,李治沒有想法,朝中的大臣也沒有分派站,而是以正統性來說服李世民。這下李世民才安心了。不然真的李世民要立李恪,也只是分分鐘的事情。畢竟李世民不是傀儡皇帝,關隴集團最大的控制者就是李世民本人。
所以說為什麼不傳給李恪的,首先是太子廢了之後,第一順位者是李泰。第二順位者才是李治,如果按照李恪的條件能上位,那麼李泰更會有條件上位。只是李泰應該不受關隴集團的喜歡,所以就立了關隴集團喜歡的李治。只是關隴集團最後也沒有想到,這個最看好的接班人是會讓日後死於非命的人。
-
10 # Change208698487
不可能李恪的,李世民以及滿朝的文武大臣都是造反李恪外公楊廣才建立唐王朝的,李恪要當了皇帝,那滿朝文武大臣還搞毛線啊。誰都怕李恪哪天抽風了給他外公報仇。所以這個位置上是頭豬都不能是李恪。不過李恪還是有才能的,被長孫無忌冤枉死了,也是生不逢時。
回覆列表
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立晉王李治為子,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太子李治登基為帝,是為唐高宗,他在位期間稱為永徽之治!
那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為什的傳位給李治,而不是李恪呢?
首先,他們的身世不同,李恪雖然是李世民的三子,但是他的母親楊氏卻不是皇后,也就註定他是庶子!
而李治雖是李世民第九子,但他是李承乾的親弟弟,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相對於李恪,李治就是李世民的嫡子!
所以,就算廢了李承乾太子位,也輪不到庶子出生的李恪!
其次,李承乾為太子時,受到李泰和李恪的攻擊,同時他們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他們三人無論誰做皇帝,其他兩人都不能得到善終,但是他們三人畢竟是李世民的兒子,是李世民的骨肉,李世民不想看到他們兄弟三人落個悲劇的下場!
而李治性格仁厚,李世民覺得若是李治將來取得帝位,一定會善待李恪等人!
所以李世民後來立了李治為太子!
最後,長孫皇后對李世民的影響很大,除了是她的美麗,主要的還是長孫皇后的品德,不僅受到李世民的尊敬,也得到朝廷大臣的尊重!
所以就算廢了李承乾,李世民立的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兒子李治!同時李治又有他舅舅長孫無忌和朝廷大臣的支援!
所以,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將太子位傳給李治,卻沒有傳給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