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蜀北一

    南明遠好於南宋?這是怎樣得出的結論?

    事實上,這根本就是偽命題,因為南明政權本就是明末官僚集團中黨派之爭後妥協的產物!且南明政權自成立後,沒有一天將收復失地視為第一目標,皇帝嗜酒如命,群臣爭權奪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梅山自縊殉國。除了李自成和清軍外,張獻忠佔據四川一帶,明朝政權則佔據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為了能夠守住這手中的一畝三分地和榮華富貴,留守江南的明朝官僚集團決定擁立藩王以守其地。

    當時東林黨人想要擁立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最終福王朱由崧在馬世英,盧九徳等人的擁立下登基為帝。朱由崧此人本就無治國之能,登基為帝本就是馬世英等人為了把持朝政的選擇,再加上朱由崧毫無進取之心,整日沉迷於酒色,故弘光政權大權一直被馬世英等人把持。

    再加上弘光年間爆發的“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在一次加劇了弘光政權內部的權力之爭,影響了政權內部團結!反觀南宋,還算是君明臣賢,至少宋高宗趙構還有“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目標,雖然這只是趙構凝聚人心的口號,但也能看出其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

    再加上當時趙構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人,一度中興有望!雖然後期趙構重用秦檜等奸臣,但南宋整體的政治生態環境來看,要比南明好太多。因此,南明好於南宋,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 2 # 我的乾坤

    南宋建立時,趙構身邊就幾千兵馬,一個匆匆搭起的草臺班子。可以說是要兵沒兵,要人沒人,而且被金兵一路追殺。

    反觀南明,南京作為陪都,六部九卿齊備,武昌左良玉與江北四鎮加起來,兵馬不下五十萬。而且當時還有農民軍在前面擋著,政府組建和防線構築都得以從容進行。

    所以說,南明的形勢確實比南宋要好很多。

    但為什麼南宋很穩定的統治了江南半壁150多年,而南明雖堅持了20來年,但一直都是山頭林立,你方唱罷我登場,被滿洲人追得滿山跑呢?

    主要是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北宋滅亡時,宋室皇族就只有趙構一人逃脫,所以他就是正統,沒有別人來跟他爭,這就避免了臨時政權的內訌。

    反觀南明,因為旁支藩王即位,導致威望不高凝聚力不強,從一開始內鬥激烈,嚴重削弱了統治及抵抗力量;

    其次,趙構比較聰明,運氣也比較好。他是典型的逃跑主義,打不贏就跑,聽到風聲就跑,這讓他撿了一條命,也讓南宋王朝跟著撿了一條命。

    反觀南明的運氣就不那麼好,幾個君主剛立起來不是被俘就是戰死。亂世之中君主頻繁更立,導致本就一盤散沙的抵抗力量無所適從,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一點元氣很快就被耗散了;

    第三,趙宋王朝一直執行右文抑武的國策,獎攜讀書人,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知識分子有節氣,忠於王事。雖然北宋滅亡了,但士紳階層心裡還是向著趙宋。所以南宋建立後,號召力較強,凝聚力也較強;

    而明朝雖然有一個強大的文官集團,但皇帝基本上不怎麼尊重讀書人,經常弄出一些脫大臣褲子打屁股有辱斯文的荒唐事來。你不尊重知識分子,士紳階層心就不會向著你。在古代,官僚士紳對底層民眾影響很大,有著風向標的意義,這也是南明很快土崩瓦解的重要因素;

    第四,宋朝的軍人社會地位比較低下,北宋末年用兵之處較少,這反倒使得南宋初建時,軍隊相對都比較老實,軍隊譁變的現象相對少。而明末因為內外交迫,長期用兵,軍隊比較野,不怎麼好管理。尤其是甲申之際,君權鼎移,新朝廷威望不足,武將就更是飛揚跋扈,難以制約。

    亂世之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軍隊,那麼王朝就不可能穩固。這就是為什麼南宋雖然兵少但卻統治秩序很快恢復,而南明兵馬眾多卻毫無像樣抵抗的重要原因。

    第五,趙宋王朝的經濟發展一直比較好,整個社會很富裕,歷代皇帝都不是很折騰,所以直到北宋滅亡老百姓的日子都過得比較好。因此,民間心繫舊朝,南宋得到老百姓的支援。

    明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比較會折騰,而且國家要養一大群皇室宗族人員,民間經濟負擔很重。加上明末氣候不好,連續十幾年的旱災,關外女真人鬧事又要不停派餉加稅,老百姓根本沒機會喘口氣。所以南明在底層的統治缺乏支援力量,這樣的王朝在面對強敵時很難支撐;

    六,趙宋王朝因為崇尚文明,獎勵氣節,這不但讓讀書人有較好的品質,時間久了也會影響全社會,包括軍人。所以兩宋之際,湧現了很多有素質,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著名將領,如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兄弟等。而南明就鮮見這種有能力有擔當的將領。亂世之中,有戰鬥力的軍隊和有能力有品質的將領是王朝的定海神針。如果沒有的話,最後就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 3 # 品茗讀史

    前言:南明建立之時,它所面臨的形勢遠遠優越於南宋剛建立時的處境。明朝時期,實行了兩京制度:北京一套政府班子;南京一套政府班子;雙方官職設定得一模一樣,只不過決策層在北京方面。因此,北京失陷以後,南京的明朝政府班子完好無損,應該能夠立即運轉,整合力量,以圖恢復大明江山;最不濟的境況也應是劃江而治,南北對峙。

    然而,歷史事實卻是:南明只不過存在了十幾年,遠遠不如倉促建立的南宋政權。其原因何在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皇位繼承人的正統問題。

    南宋建立時,宋高宗趙構是唯一逃出的皇子,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由趙構繼承宋朝的皇位,名正言順,天下認可,毫無疑義。

    南明的情況則大為不同。因為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太子及永、定二王都落入敵手。以致南明失去了正統皇位繼承人,只能從旁系藩王中去挑選皇位繼承者。

    南明弘光皇帝

    在選擇皇帝的這件大事上,南明最有權力的重臣史可法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他不願擁戴血統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結果被南明江北四鎮的軍閥裹挾鳳陽總督馬士英,用武力擁立了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從此,馬士英等把持朝政,排擠史可法;四鎮軍閥跋扈在外,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文武官員都不思進取,爭權奪利,貪隱享樂,不顧大局。

    2.南宋建立之時,雖然宋高宗趙構為人懦弱膽怯,但是,大臣們多是富有政治軍事才幹的精英,初期有忠直的李綱,留守開封的老將宗澤等人;緊接著又有岳飛、韓世忠、劉琦、張俊等將領,可謂是人才濟濟,個個都有抵抗金兵、收復故土的願望。

    因此,史書上稱宋高宗一朝是“有進取之臣,而無進取之君。”

    而南明的弘光皇帝愚蠢腐朽,貪淫好色,根本不理朝政。一任馬士英、阮大鋮等大臣肆意妄為,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讓江南士民大失所望。

    就是後世稱頌的名臣史可法,在當時也看不清天下大勢,竟然認識不到滿清才是最危險的敵人,異想天開地執行“借虜平寇”的政策。一心幻想著清軍消滅了李自成農民軍以後,會退回遼東,或者劃江而治。弘光朝廷根本就不思進取,不趁著清軍去陝西與李自成交戰,河南、山東、河北等地一片真空,抓緊進兵,收復鞏固故土;而是在內部黨同伐異,內鬥不息。

    結果,清軍消滅李自成之後,回過頭來,就進攻江南。弘光朝廷的幾十萬軍隊竟然都不戰而降了。僅僅一年多點兒時間,南明弘光朝廷就土崩瓦解了。

    3.隨後又建立的南明隆武政權、魯王監國政權也都是由地方軍閥夥同文臣們建立的。同弘光朝廷一樣,不思抵禦清軍,內鬥不止。在清軍的進攻下,先後覆滅了。

    最後建立的南明永曆政權,一開始也是原來的明朝地方官員擁戴桂王朱由榔建立的。一開始,被清軍攆得無處藏身。後來,以孫可望、李定國為首的大西軍採取聯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永曆政權。由於大西軍戰力強大,這才沉重地打擊了滿清朝廷的囂張氣焰,朝廷一度想要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永曆政權劃江而治了。

    但是,農民軍領袖孫可望在加入永曆政權以後,看透了南明官員的無恥,朝廷的腐朽;於是,孫可望滋長了個人野心,妄圖取代永曆皇帝,自己來當皇帝。由此引發了孫可望與李定國、劉文秀等將領的內訌戰爭,破壞了抗清事業的大好局面。

    孫可望畫像

    尤其是孫可望在內訌失敗後,竟然無恥地投降了滿清,把南明軍事情報全部拱送給了清軍,對南明反清大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可惜,鄭成功私心極重,一心只想保住他鄭氏小集團的利益;不願意讓李定國取得勝利。只是一味對李定國虛與委蛇,一拖再拖,致使李定國兩次出兵廣東,都功敗垂成。從此,李定國心灰意冷,再也不對鄭成功抱有任何幻想了。

    最終,滿清在漢奸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的幫助下,打敗了李定國,殺死了永曆皇帝及其太子。

    李定國得知永曆帝的死訊,吐血而死。

    鄭成功本來想讓永曆皇帝和李定國拖住清軍,自己好在東南稱王稱霸。結果,永曆和李定國一死,清軍即將全力來收拾他了。鄭成功又悔又恨,急火攻心,大病不起。恰逢此時,鄭成功又聞知兒子鄭經的一些淫穢之事,頓時就氣死了。

    從此,南明就徹底完結了。

    結語:南明的政治、軍事條件都遠遠優越於南宋時期,只是南明大臣除了李定國等極少數外,個個私慾膨脹,勇於內訌,怯與抗敵。在內訌中消耗掉了大量有生力量,最終,便宜了清軍;使得清軍從容佈置,個個擊破;最終,滿清朝廷消滅了南明的反抗勢力,統一了整個中國。

  • 4 # 畫詩人生

    南明和南宋雖然在滅國時,所存留的力量不同。但主要是所面對的物件也不同,金兵是無意看中北宋的軟弱試著打一下,沒有想到就把宋朝給滅了,根本就沒有能力統治這麼大的一片國土。南明面對是清王朝,清王朝經過和明王朝的戰爭,以佔領明朝的國土為最終目標,併為這一目的,奮鬥了幾十年。

    北宋滅亡之際,金兵把北宋皇室抓了個乾乾淨淨,只遺留了康王趙構成了唯一的繼承人。在趙構的旗幟下,南宋朝庭迅速組建起了政府機關,各地軍隊,並統一歸於趙構一人的領導之下。南宋軍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抗金軍。沒有幾年的功夫,在趙構的旗幟下,南宋朝庭就站穩了腳跟,開始取得戰爭的勝利。金國畢竟是剛剛從野蠻壯態下,剛剛興起建立的國家,經過滅遼,滅宋戰爭,第一代的軍事人才調零。以完顔兀朮為首的軍事首腦,在與南宋名將岳飛的對陣中,節節敗退,根本就不能和上一代的軍事將領相比。契丹人和金軍對戰中的神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變成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壯況。

    若不是金兀朮自知之明,提前和南宋奸相秦檜有了苟合,被岳家軍徹底打敗既將實現。在南宋苟合的政策下,以十二道金牌斷送了岳家軍將要開始北伐戰爭。南宋朝庭就此偏安了一百五十餘年,最後被蒙古滅亡。

    明王朝滅之時,多疑的皇帝崇禎沒有為江山陷落後做出安排,餘下的三個皇子不知所蹤。明王朝雖然有近百萬的軍隊和在南京全套的朝庭部門。但是,明王朝遺留的皇族子弟眾多,誰都沒有以合法人的身份統一號令天下。在諸王和眾大臣為各自利益爭鬥時,徹底把南明的大好時機斷送。

    清王朝為進關經過多年為之奮鬥和安排,大力使用投降漢人為自用,在吳三桂一批明朝將領的帶領下,採取各個擊破南明自立的小朝庭,最後成功的建立了大清王朝。

    南明失敗的原因是內鬥,沒有一個合法統一號令天下的繼承人。南宋成功就在於趙構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可以號令天下。還有面對的物件不同,金國是剛剛從野蠻壯態下建立的國家,自身就有許多矛盾之處,沒有能力統治那麼大的國土。清王朝以進關佔領明朝為最終目標,併為之奮鬥幾十年,以俱備統治明王朝的能力。

  • 5 # 人者仁義也

    南明遠好於南宋?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南明有幾個重要的缺陷一直到南明滅亡都沒有解決。

    南明的力量被分割成好幾塊。始終無法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1644年3月29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後的十天之後,當時的訊息就已經傳到江蘇淮安,時任淮安巡撫路振飛得知訊息就向南京城中的重要官員通知這個訊息,當時南京城的重要官員得知這個訊息後,不知道如何是好,因為崇禎皇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不知道下落如何。所以他們聚集在一起開始,一時間也沒有拿出方略。當時南京城中掌握權力的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和提督南京軍務勳臣趙之龍。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是重要的大臣。而皇室的近親宗室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就在淮北的淮安城,本來史可法等人是要擁立福王朱由崧,因為福王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孫子,和崇禎皇帝屬於堂兄弟,關係比較緊密。

    但是在當時的江南,東林黨,以及以東林黨後繼為己任的復社勢力十分強大。當時的東林黨黨魁錢謙益要求迎立潞王,他的說法是潞王朱常淓十分“賢”。事實是東林黨當年打擊老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使得太子朱常洛得以順利登基稱帝,是為泰昌帝。東林黨擔心福王朱由崧稱帝會重翻這段歷史,打擊東林黨。同時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人也傾向於潞王朱常淓,這給了史可法很大的壓力,史可法本人是出自東林黨的左光斗門下,他本人也比較傾向東林黨,但是實際上他是想擁立福王朱由崧。史可法的猶豫使得福王朱由崧誤認為史可法反對自己登基,於是下書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由軍隊擁立自己登基。史可法和東林黨在江南沒有任何軍隊,而鳳陽總督馬士英和劉澤清見風使舵,投靠了福王朱由崧。江北的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各自擁兵。最終史可法失去了機會,被迫去江北督師,南明的軍隊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南明毀滅的開始。

    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四人其實沒有進取之心,一心爭奪江北的繁華之地,而且不斷的要挾朝廷,史可法一度想要進取山東等地,但是史可法根本指揮不動軍隊。而南明小朝廷內部有發生黨爭,馬士英和他援引的阮大鋮和東林—復社又開始內鬥。導致大批能人賢臣被迫遠離朝政。史可法唯一說動是高傑的軍隊北上開封,但是在1645年正月初十日,但是此地的河南總兵許定國早就投降清朝,誘騙之後殺了高傑,高傑的地盤和部下又遭到黃得功等人的覬覦。而當時最大的軍閥勢力左良玉盤踞在湖北,左良玉的部隊連崇禎帝都調不動,更別談南明朝廷了,而清軍正式南下,唯一受到抵抗的是揚州,揚州城史可法試圖招募部隊,但是劉良佐和原高傑兩藩的將領就在這幾天裡不戰而降,就這樣揚州在孤軍中被攻破,多鐸下令屠城。造就了當時歷史上的慘劇,也就是“揚州十日”。這種血海戰術擊碎了很多人的信心,在清軍來到南京之前,防江水師鄭鴻逵試圖抵抗,但是無力迴天,南京守備勳臣忻城伯趙之龍直接獻城投降。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被抓獲,再被清軍押送北上的時候自殺。朱由崧同馬士英逃出南京,朱由崧後來被俘獲被殺。潞王朱常淓此後也被清朝抓住殺害。

    唐王朱聿鍵在福建被人擁立為監國。在江南的漢人不甘心,擁立魯王朱以海為監國。遠在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自稱監國,朱亨嘉最後被兩廣總督丁魁楚擊敗,剩下的魯王和唐王的爭鬥還在繼續,但是唐王朱聿鍵取得了大部分南明政權的支援,登基稱帝,是為隆武帝。但是隆武帝指揮不動鄭芝龍、鄭鴻逵,最後清軍南下,又是各個投降,或者是各個擊破。魯王朱以海遁往舟山一帶海島,隆武帝被殺。但是魯王朱以海在浙江一帶抗清活動依舊在繼續。

    隆武帝的兄弟繼任的朱聿鐭又被蘇觀生等人在廣州擁立為帝,是為紹武帝。而桂王朱由榔被擁立稱帝,他也是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二帝爭立,於是戰爭不可避免,雙方開戰。但是清朝的佟養甲、李成棟乘著這個機會攻克廣州,紹武帝朱聿鐭自殺,蘇觀生在牆壁上寫了“大明忠臣,義固當死”八個大字,然後懸樑自盡。

    永曆帝在兩廣無力抵抗清軍的進攻,最後是張獻忠的大西軍的殘部進入雲南,將雲南治理的不錯,永曆帝最後在兩廣勢力盡失,最後開始聯合大西軍的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南明史到了第二個時期,也就是農民起義軍和鄭成功率領的軍隊成為對抗清王朝的主力,但是孫可望當時請求封給他一個王爵,但是永曆朝廷只願意給一個公爵。後來孫可望兵敗失勢,僅帶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順治皇帝立即派人趕赴湖南封他為義王,永曆帝的失敗可想而知。而大順軍殘部忠貞營北上夔東,形成了夔東十三家,這支部隊是以後抗擊清王朝最久的一支部隊,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鄭成功的海上攻勢也開始發動。

    但是孫可望野心膨脹最終導致永曆帝的朝廷再次內訌,孫可望投降清王朝。清朝趁機會開始猛攻,永曆帝最終流亡緬甸,李定國失去了和永曆帝的聯絡,南明的軍隊成為散沙。大勢已去,清廷給予緬甸壓力,愛星阿,吳三桂等所統清滿、漢軍主力進至舊晚坡,距離緬甸都城六十里,康熙元年(1662)三月十二日,永曆帝被擒獲,清朝宣告天下。吳三桂一度想要把永曆帝給砍頭,以表示對於清朝的忠心,滿人愛星阿都看不下,說永曆帝好歹也是人君,最終吳三桂用弓鉉勒死永曆帝。1662年,永曆帝被俘後訊息傳到李定國的軍中,李定國感到迴天乏力,不久病逝。手下和部將,兒子對於抗清基本絕望,基本上都投降清朝。而遠在東南沿海的魯王朱以海逝,1664,抗清義士張煌言解散自己自己的部隊,回到大陸,最終遇害。1664年夔東抗清基地的被摧毀,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軍攻克澎湖,劉國軒等勸鄭克軒降清。

  • 6 # 德潤紅木傢俱

    滅北宋的是金,滅南明的是後金,為什麼一個能苟延殘喘幾十年,一個很快就被滅了?

    我認為最主要是有一點是沒有形成南明政權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力。

    崇禎殉國後,他的三個兒子也沒有逃到南方,這樣雖然南京六部九卿舊部都在,但是實際情況確實無主可奉!這樣但是各派勢力相互傾扎,始終無法形成凝聚力!地方實力派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擁立藩王旁支,先後出現了福王,魯王等很多王來爭奪南明繼承權!朝中東林黨和閹黨鬥,地方上各個手握軍隊的將領靠實力干預皇位合法性!始終是窩裡鬥,一盤散沙!

    而反觀對手後金,在皇太極死後,雖然也有短暫的皇位繼承權的爭鬥,但是後金各派很快達成一致,推選出年輕的順治繼位,從而避免陷入鬥。從而利用八旗制度,不斷的吸納更多的明軍來投降!

    南宋雖然沒有明朝那樣有在南方有備份系統,但是南宋在皇位合法性上並沒有大的分歧,並且能利用民族矛盾,形成統一戰線,很快籠絡了一大批諸如岳飛這樣的將領抗擊金軍,慢慢的穩定了局勢!才偏安一隅幾十年!

  • 7 # 高宗1986

    花了好幾天看完了顧城寫的《南明史》,其實之前也看過一些網路作家寫的南明歷史,包括赫連勃勃大王寫的《亡天下》,還有一位作家寫的《南明那些事》。

    不知道為什麼從潛意識裡,我真的希望南明和南宋或者東晉一樣,雖然不會收復中原,但至少不會這麼快滅亡。

    歷史沒有假如,歷史也給了南明太多機會,我覺得歸根結底就是崇禎死後沒有出現一個目光長遠的君主或者能臣。一個個位高權重的人不是庸庸碌碌就是目光短淺,還有就是隻關心自己的利益,沒有考慮全域性。

    這裡面就有史可法、瞿式耜,何騰蛟、鄭成功、還有孫可望,如果他們能目光遠點,或者團結點,歷史是怎樣還不一定。明朝錯過了那麼多翻盤的機會,當然明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就好比一臺機器,早就到了報廢的時間,沒有新興的滿清那麼有朝氣。但是你不能說滿清取代了大明就是因為滿清先進,錯了。我記得是那位學者就這件事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你不能說老虎吃了人,就說老虎別人先進。明朝末年中國一直是世界老大,不管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因為那時候我們還是開放的,就拿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來說,他信基督,在他的國家即將要滅亡的時候他曾寫信給羅馬教廷,讓教廷派遠征軍來幫他。當時澳門有葡萄牙人,據說永曆曾邀請葡萄牙出兵幫助他,至於後來葡萄牙有沒有出兵我也不知道,就算出兵,當時的澳門能有多少葡萄牙士兵,撐死了幾百人,根本改變不了這個結局。

    可能因為因為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所以總會讓人惋惜。明亡之後中華文化是滅頂之災,有人說明亡以後再無中國,也許說的危言聳聽了一點,但是難道不是嗎?硬骨頭的那一批人不是死在抗清的事業種上就是自殺了,活下來的都是委曲求全的,願意改變自己的衣冠服飾,甚至把漢民族最看的重的髮飾也給剃掉了。古人一直把頭髮當成了生命一樣看待,剪人頭髮就等同於砍他頭。所以當時有一批人為了保住頭髮奮起抗清,最後頭髮保住了,頭顱卻沒了。

    明朝滅亡後,我們的漢族文化很多東西就被強行禁止了。但是海外還有很多支持者。包括北韓一直看不起滿清,他們雖然名義上投降了滿清,但是他們一直保留了華夏的服侍,所以他們自認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任務輪到了他們頭上。他們也一直等待王師北伐,甚至做好了配合的準備,可是終究沒等來。他們打心眼裡就瞧不起滿清,北韓跟隨中原王朝早就學會了儒家一切思想,而滿清對於北韓來說幾乎就是從原始人走出來的,沒有開化的民族,但是這樣的民族能戰鬥。在北韓人眼裡,滿清人就是蠻夷,沒有文化。事實上有文化的人總是被蠻夷打敗了,比如契丹漢化了就被野蠻的金人打敗了。金人進入中原也比免不了漢化,最後又被野蠻的蒙古人給打敗了,蒙古人統治中國也無法避免被中原文化同化,也成了儒家文人,最後被沒上過學的朱元璋給打敗了。

    如果有假如,永曆帝沒有去緬甸,而是跟隨李定國退守雲南邊境,然後等到泰國來的邀請,然後進入泰國。再以泰國為落腳點,聯絡各地華僑還有夔東十三家的義師,以及張煌言和鄭成功,再加上李定國的兵力。還有曾有意幫助大明的國家,包括北韓和日本,從東南兩個方向同時發動反攻,也許還有機會,因為一開打,再加上永曆帝的號召力,滿清內部也不是鐵通一塊,至少會有很多人會投誠過來,畢竟滿清那時候也不一定得到民心,說遠了

  • 8 # 坐古談今

    南明的情況怎麼會好於南宋呢?它的危險程度遠遠大於南宋!

    (1)沒有“正統”就難以最大化團結不同勢力,弘光掌權1年就被消滅時間太短了。相反,趙構的“正統”地位無人能比,所有反金勢力都得舉著他的旗號。南明則是派系眾多,朝廷內各種黨爭、原農民起義隊伍與正規軍矛盾重重

    南明始終不是一個“固定政權”而是不斷地漂流反抗阻止,沒有讓人信服的“皇帝”也就是“正統牌位”。現代社會有人在說“正統不正統”會被人誤認為是殭屍,古代社會則非常重要。南明沒有一個“血緣、親緣”正統的皇帝。

    朱由菘乃萬曆皇帝的孫。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1644年6月7日)在南京稱監國,十五日即位。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八日(1645年6月21日)被俘。可以說,時間太短。在“南明抵抗勢力”中,弘光屬於最“正統”的皇帝,問題就在於時間短,其能力不足。

    弘光政權被滅圖

    隆武政權的朱聿鍵,小藩王出身,崇禎九年(1636年)因為擅離職守被貶為庶人,囚禁在鳳陽。1645年獲釋後被封為南陽網。之後在6月29日弘光政權覆滅後在福州監國,7月19日即皇帝位,即位後就改元隆武。其正統性存疑、基本毫無實力,根本就是在鄭芝龍控制之下。龍武二年八月二十日(1646年10月7日)被俘。稱帝一年多而已。

    魯王朱以海是朱元璋第10子的後人,朱聿鍵是朱元璋第23子的後人,後者是前者的叔叔輩分。他就不服朱聿鍵,但隆武政權稱帝后沒敢稱皇帝,但卻稱“監國”,也改了元。但1646年之後,漂流海上。

    唐王政權的皇帝朱聿鐭是隆武皇帝的弟弟,1646年12月8日稱“監國”,12日稱帝。1647年1月20日在廣州被俘虜。更是短命得很。

    影視劇中的趙構和秦檜

    最後一位皇帝是永曆皇帝朱由榔,他的皇脈比較近是萬曆的孫子。1646年11月20日稱監國,12月24日即皇帝位。之後不斷地逃跑中。從廣東肇慶逃到雲貴,又逃到緬甸,最終被吳三公用弓弦絞死。

    (2)軍事上,南明有極為廣泛的帶路黨,且內部極為不團結。南宋則因為趙構的正統地位,內部叛亂、篡權的危險性比較小,趙構始終受到軍方支援,而且真正的帶路黨並不多,在“保住南宋”問題上與抵抗派是相同的

    趙構在河南商丘,當時稱南京應天府於1127年五月一日即位時,他可以說是宋朝沒有被佔領地區文武的希望,其掌控的軍隊並不少。

    從能力上說,趙構比南明的皇帝們強多了。因為其更正統,他能控制的軍事實力要比南明皇帝們要強得多。更為重要的是,南宋因為有正統皇帝在,相對抵抗之心更統一。

    同時,南明時期因為有東北漢人——漢人八旗、吳三桂等大批投降者帶路,他們深習水戰,攜帶著先進的火器對於南明地區的佔領具有永久性質。

    南宋地區雖然被佔領,最終都被打敗或自主撤退。而且,南宋韓世忠、岳飛等名將先後嶄露頭角。相反,南明將領間因為“黨爭繼續”極為不團結。

    金軍進入南宋領土的根基並不穩固,再加上不習水戰、因為有了皇帝各地的反抗等原因無法長期佔據,所以,趙構雖然不斷地投降,金軍根本消滅不了南宋。

  • 9 # e_listen141814398

    從王朝繼承的合法性來看,趙構遠遠稱不上是合法的繼承人。趙構的皇位來自於偽大楚皇帝張邦昌,而南明王朝的弘光皇帝的皇位是來自於明朝的法統原則,顯然弘光皇帝皇位的正統性要遠遠高於趙構。從政權的組織形式來看,宋王朝京城汴京集成了全國超過一半的軍力和財力,因此,汴京的淪陷,就意味著宋王朝喪失了大半的財力和軍力。南明王朝則大為不同,其主力江北四鎮尤在,仍然有超過100萬以上的正規軍,當年高迎祥的部隊就因為進攻江南而被殲滅,江南沒有農民起義的群眾基礎,明朝末年的江南民眾具有空前的所謂忠君愛國思想,而南宋王朝的群眾基礎相對起來要差許多,其不久前還發生過方臘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當時還進行著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反觀南宋王朝則基本上從無到有草創而來,其部隊來自於農民起義的義軍,以及各地的私人武裝,內部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而南明王朝內部基本平穩,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而且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還存在著大量的義軍,所謂義軍可用,另外,明朝軍隊的海軍實力比較強,是世界上當時比較強大的海軍之一,而清朝基本上沒有什麼水師,.如果像後期的鄭成功那樣,用小股的軍隊。用海上不斷地騷擾清朝,清軍隨時擔心後院起火,很難放開手腳,明朝的滅亡有很大程度上是倒黴,天災人禍,天災比較多,另外由於政治生態的惡化,遇上了馬士英。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元朝滅亡南宋正是歐洲的中世紀的時間,時間正值十字軍東侵,歐洲處於最弱的時候,元朝滅亡了南宋,但中國依然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當然蠻族入侵,使得華人變得比以前野蠻了許多。而滿清入主中原,這是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是處在工業革命的前夜,同時代的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華人處在一個被歐洲人羨慕的地位,據說萊布尼茨就對中國文化非常敬仰,然而這一切,當清朝入主中原的以後,很快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隨著弘光政權的覆滅,1645年在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就頒佈了全民剃髮令,改變了華人3000年來的髮式服飾,使華人從此成為被世界嘲笑和侮辱的物件。

    關於明朝滅亡時間的問題,歷史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朝代死了一個皇帝並不代表一個朝廷滅亡。清朝皇帝們忽悠說,明朝滅亡於1644年北京淪陷後崇禎皇帝死掉的那一時刻,這純粹是忽悠,也就是哄鬼的。在清朝人編寫的大型史書《明史》中,弘光朝的馬士英和阮大鋮被列進了《明史·奸臣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弘光小朝廷不是明朝的說法只是一個鬼話,清朝人自己都不相信。嚴肅的歷史學者都會認為,明朝真正滅亡的時間是1645年農曆六月,南明弘光朝廷獻上降表,將明朝的戶籍地圖等都獻出,所有明朝的國家軍隊以及全體臣民從這一刻起,都劃歸了清朝,清朝才真正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替代了明朝。很快多爾袞頒佈了全民剃髮令,標誌著清王朝在全國統治地位的確立。在清朝康熙年間,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就明確指出,明朝300年江山滅亡於弘光朝廷。馬士英是真正的滅亡明朝的元兇巨惡。

    我覺得有必要還原一下明朝末年的歷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崇禎末年,周延儒第二次成為內閣首輔,由於接受了閹黨分子阮大鋮贊助的活動經費,他考慮要回報一下,但作為東林黨人的周延儒不可能提拔一個閹黨分子阮大鋮入閣,於是就提拔了不是閹黨分子的馬士英,這是當時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種妥協的情況,馬士英能夠為東林黨人所接受,東林黨人對他抱有著很大的期望,紛紛傳言馬士英就是于謙再世。至於後來馬士英窮兇極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招權罔利,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東林黨人都活不下去了,於是有些的東林黨人又開始聯絡左良玉來救命。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計程車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用鉅艦封鎖長江,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計程車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

    不可能當時全華人民都編造同樣的事實,明末清楚的史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豐富,如果這些檔案全部都是偽造的編造的,那中國歷史還有什麼可以相信啊?否認基本的歷史事實,是徹頭徹尾的歷史虛無主義。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

    按照明朝末年的情形,在馬士英像瘋狗一樣宣稱敢於議論防守清兵就要被殺死的命令之下,上百萬精銳部隊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軍。這樣的的情形,在沒有馬士英巨大破壞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從邏輯上分析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書《南渡錄》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書,可信度相當高。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一說起少女破處的事,讓人聯想起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南渡錄》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據《南渡錄》記載,朱由崧是被馬士英勾結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載並非是真實的,據記載馬士英勾結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宮中女人(估計是被馬士英一夥虐待死的)都說是弘光皇帝乾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馬士英制造的謊言。

    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弘光皇帝整日以淚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愛喝酒。有一次馬士英告訴他要是不聽話,就把他皇帝位置廢了,弘光皇帝聽了以淚洗面,痛哭不已,從此一切權力都任由馬士英把持。

    南明時期馬士英借皇上選皇后和妃子的機會,大肆搜刮美女,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於他只要沒有結過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進宮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殺,連這些少女的母親也自殺了,有的到處拉郎配找男人。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從歷史上看,有了權力的人找女人還真是不得了。

    實事求是的說,明朝末年的黨爭劇烈,東林黨和復社最痛恨的是阮大鋮,阮大鋮的名聲極壞,東林黨人周延儒要找一個名聲比較好的人,於是他把馬士英提拔了,東林黨人對此普遍能夠接受,畢竟,馬士英又不是閹黨集團的,為人又很好而且名聲也還算不錯。最後的事實證明,心狠手辣的馬士英比阮大鋮有過之而無不及,阮大鋮好歹還寫過《防江疏》,對長江的防守提出過很好的建議,而馬士英則把說真話的偵察兵關起來毒打,而重賞那些吹牛逼的親信,完全把私人感情置於一切之上。馬士英和阮大鋮一起,把那些東林黨人往死裡整,這使得有些東林黨人不得不寫信給左良玉求救。在弘光政權的最後時刻,在幾乎所有人都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在甚至包括馬士英提拔起來的關鍵人物都強烈反對的情況,硬生生的把江北4鎮的主力從前線調去對付左良玉,皇帝和史可法以及群臣的反對都無效。到最後大家才明白 ,這個馬士英才是最最可怕的。

    史可法曾經是盧象升的副手,帶兵打仗史可法似乎並非能手,從歷史記.錄來看是史可法的專長在於練兵和給當時的明軍裝備火器。並且史可法的性格有些軟弱,當多鐸.的清朝大軍入侵的時候.,史可法.似乎還沒有左良玉不怕死,當左良玉與多鐸.的大軍在激戰的時候,史可法覺得自己實力不夠還不敢上前助陣。當馬士英胡作非為,周圍的人多次勸說史可法起兵反叛,但史可法畏懼不前,最終在揚州城下慘死。

    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然而,史可法在最後關頭卻又表現得非常勇敢,就像《桃花扇》所寫的那樣,整個南明王朝超過百萬大軍都沒有人敢於防守多繹帶領的清軍,因為馬士英規定敢於議論防守清軍的人,要被殺頭。最後史可法帶領三千士兵防守揚州,這三千士兵後來又跑掉了大半。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 10 # 才辰日月

    俗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南明和南宋結局不同的根源在於——領導人——皇帝。

    1,南宋趙構絕對是被評書戲曲嚴重貶低的人。你可以低估他的治國方略,但是他能在國破家亡,父兄生母被金人俘虜掠走,自己又一路狂逃中,慢慢積蓄力量,站穩腳跟,最後讓大宋復興,歷史上,這幾人能夠做到?就算曆史久遠,一些現代人看不起他,說什麼的也有,但是,開創南宋一朝,絕對功不可沒,而且從他傳世的書法字畫也可以看出他的才氣和聰明。前期他也吃過虧,苗劉兵變,令他警覺,後來他內政手握大權,令朝野一心。外交審時度勢,能打才能促和。內政外交都可圈可點,所有說,沒有趙構那樣的高瞻遠矚,沒有他的鐵腕手段,恩威兼施,有再多的文臣武將,有再多的兵馬,只能搞內訌,扯皮,就是一盤散沙,成不了大事。

    2,事實證明,崇禎死後,明朝還有那麼多的親王,南京有整齊配套的應急備份政府部門,那麼多的地域人口官兵,就因為沒有一個像趙構那樣的有膽有識的宗室(只要有能力,是朱氏皇室子孫,何必非要親王?),文武大臣才會目無皇室,各懷私心毫無畏懼,相互攻陷,坐失大好良機,以至於形勢江河日下,一敗再敗,最後亡國。

    3,有了英明的領導人,其他的,都是次要。堂堂中原,底蘊深厚,能人志士輩出,從來不缺能幹的文臣武將,只要皇帝夠水平,手下就會有精兵強將。反過來,皇帝不咋地,能力魄力不行,那些精兵強將就變成烏合之眾,甚至會自相殘殺。地盤,是靠實力打下來的,不是哭哭啼啼來的,更不是說大話來的。

    4,國家的競爭,乃至黨派組織,團隊,企業,家庭的競爭,彼此之間的強與弱,大或小,先進與落後,富裕或貧窮,都是相對的,變化之中的,起決定因素的,永遠是領導人。這個道理,恆古不變。

  • 11 # 蜀北一

    南明遠好於南宋?這是怎樣得出的結論?

    事實上,這根本就是偽命題,因為南明政權本就是明末官僚集團中黨派之爭後妥協的產物!且南明政權自成立後,沒有一天將收復失地視為第一目標,皇帝嗜酒如命,群臣爭權奪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梅山自縊殉國。除了李自成和清軍外,張獻忠佔據四川一帶,明朝政權則佔據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為了能夠守住這手中的一畝三分地和榮華富貴,留守江南的明朝官僚集團決定擁立藩王以守其地。

    當時東林黨人想要擁立潞王朱常淓,史可法主張擁立桂王朱常瀛,最終福王朱由崧在馬世英,盧九徳等人的擁立下登基為帝。朱由崧此人本就無治國之能,登基為帝本就是馬世英等人為了把持朝政的選擇,再加上朱由崧毫無進取之心,整日沉迷於酒色,故弘光政權大權一直被馬世英等人把持。

    再加上弘光年間爆發的“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等,在一次加劇了弘光政權內部的權力之爭,影響了政權內部團結!反觀南宋,還算是君明臣賢,至少宋高宗趙構還有“收復中原,迎回二聖”的目標,雖然這只是趙構凝聚人心的口號,但也能看出其是一個有能力的君主。

    再加上當時趙構任用岳飛,韓世忠等人,一度中興有望!雖然後期趙構重用秦檜等奸臣,但南宋整體的政治生態環境來看,要比南明好太多。因此,南明好於南宋,其實就是一個偽命題!

  • 12 # 我的乾坤

    南宋建立時,趙構身邊就幾千兵馬,一個匆匆搭起的草臺班子。可以說是要兵沒兵,要人沒人,而且被金兵一路追殺。

    反觀南明,南京作為陪都,六部九卿齊備,武昌左良玉與江北四鎮加起來,兵馬不下五十萬。而且當時還有農民軍在前面擋著,政府組建和防線構築都得以從容進行。

    所以說,南明的形勢確實比南宋要好很多。

    但為什麼南宋很穩定的統治了江南半壁150多年,而南明雖堅持了20來年,但一直都是山頭林立,你方唱罷我登場,被滿洲人追得滿山跑呢?

    主要是以下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北宋滅亡時,宋室皇族就只有趙構一人逃脫,所以他就是正統,沒有別人來跟他爭,這就避免了臨時政權的內訌。

    反觀南明,因為旁支藩王即位,導致威望不高凝聚力不強,從一開始內鬥激烈,嚴重削弱了統治及抵抗力量;

    其次,趙構比較聰明,運氣也比較好。他是典型的逃跑主義,打不贏就跑,聽到風聲就跑,這讓他撿了一條命,也讓南宋王朝跟著撿了一條命。

    反觀南明的運氣就不那麼好,幾個君主剛立起來不是被俘就是戰死。亂世之中君主頻繁更立,導致本就一盤散沙的抵抗力量無所適從,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一點元氣很快就被耗散了;

    第三,趙宋王朝一直執行右文抑武的國策,獎攜讀書人,君王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知識分子有節氣,忠於王事。雖然北宋滅亡了,但士紳階層心裡還是向著趙宋。所以南宋建立後,號召力較強,凝聚力也較強;

    而明朝雖然有一個強大的文官集團,但皇帝基本上不怎麼尊重讀書人,經常弄出一些脫大臣褲子打屁股有辱斯文的荒唐事來。你不尊重知識分子,士紳階層心就不會向著你。在古代,官僚士紳對底層民眾影響很大,有著風向標的意義,這也是南明很快土崩瓦解的重要因素;

    第四,宋朝的軍人社會地位比較低下,北宋末年用兵之處較少,這反倒使得南宋初建時,軍隊相對都比較老實,軍隊譁變的現象相對少。而明末因為內外交迫,長期用兵,軍隊比較野,不怎麼好管理。尤其是甲申之際,君權鼎移,新朝廷威望不足,武將就更是飛揚跋扈,難以制約。

    亂世之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軍隊,那麼王朝就不可能穩固。這就是為什麼南宋雖然兵少但卻統治秩序很快恢復,而南明兵馬眾多卻毫無像樣抵抗的重要原因。

    第五,趙宋王朝的經濟發展一直比較好,整個社會很富裕,歷代皇帝都不是很折騰,所以直到北宋滅亡老百姓的日子都過得比較好。因此,民間心繫舊朝,南宋得到老百姓的支援。

    明朝的大部分皇帝都比較會折騰,而且國家要養一大群皇室宗族人員,民間經濟負擔很重。加上明末氣候不好,連續十幾年的旱災,關外女真人鬧事又要不停派餉加稅,老百姓根本沒機會喘口氣。所以南明在底層的統治缺乏支援力量,這樣的王朝在面對強敵時很難支撐;

    六,趙宋王朝因為崇尚文明,獎勵氣節,這不但讓讀書人有較好的品質,時間久了也會影響全社會,包括軍人。所以兩宋之際,湧現了很多有素質,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著名將領,如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兄弟等。而南明就鮮見這種有能力有擔當的將領。亂世之中,有戰鬥力的軍隊和有能力有品質的將領是王朝的定海神針。如果沒有的話,最後就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 13 # 品茗讀史

    前言:南明建立之時,它所面臨的形勢遠遠優越於南宋剛建立時的處境。明朝時期,實行了兩京制度:北京一套政府班子;南京一套政府班子;雙方官職設定得一模一樣,只不過決策層在北京方面。因此,北京失陷以後,南京的明朝政府班子完好無損,應該能夠立即運轉,整合力量,以圖恢復大明江山;最不濟的境況也應是劃江而治,南北對峙。

    然而,歷史事實卻是:南明只不過存在了十幾年,遠遠不如倉促建立的南宋政權。其原因何在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皇位繼承人的正統問題。

    南宋建立時,宋高宗趙構是唯一逃出的皇子,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由趙構繼承宋朝的皇位,名正言順,天下認可,毫無疑義。

    南明的情況則大為不同。因為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太子及永、定二王都落入敵手。以致南明失去了正統皇位繼承人,只能從旁系藩王中去挑選皇位繼承者。

    南明弘光皇帝

    在選擇皇帝的這件大事上,南明最有權力的重臣史可法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他不願擁戴血統最近的福王朱由崧;結果被南明江北四鎮的軍閥裹挾鳳陽總督馬士英,用武力擁立了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權。從此,馬士英等把持朝政,排擠史可法;四鎮軍閥跋扈在外,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文武官員都不思進取,爭權奪利,貪隱享樂,不顧大局。

    2.南宋建立之時,雖然宋高宗趙構為人懦弱膽怯,但是,大臣們多是富有政治軍事才幹的精英,初期有忠直的李綱,留守開封的老將宗澤等人;緊接著又有岳飛、韓世忠、劉琦、張俊等將領,可謂是人才濟濟,個個都有抵抗金兵、收復故土的願望。

    因此,史書上稱宋高宗一朝是“有進取之臣,而無進取之君。”

    而南明的弘光皇帝愚蠢腐朽,貪淫好色,根本不理朝政。一任馬士英、阮大鋮等大臣肆意妄為,把朝堂弄得烏煙瘴氣,讓江南士民大失所望。

    就是後世稱頌的名臣史可法,在當時也看不清天下大勢,竟然認識不到滿清才是最危險的敵人,異想天開地執行“借虜平寇”的政策。一心幻想著清軍消滅了李自成農民軍以後,會退回遼東,或者劃江而治。弘光朝廷根本就不思進取,不趁著清軍去陝西與李自成交戰,河南、山東、河北等地一片真空,抓緊進兵,收復鞏固故土;而是在內部黨同伐異,內鬥不息。

    結果,清軍消滅李自成之後,回過頭來,就進攻江南。弘光朝廷的幾十萬軍隊竟然都不戰而降了。僅僅一年多點兒時間,南明弘光朝廷就土崩瓦解了。

    3.隨後又建立的南明隆武政權、魯王監國政權也都是由地方軍閥夥同文臣們建立的。同弘光朝廷一樣,不思抵禦清軍,內鬥不止。在清軍的進攻下,先後覆滅了。

    最後建立的南明永曆政權,一開始也是原來的明朝地方官員擁戴桂王朱由榔建立的。一開始,被清軍攆得無處藏身。後來,以孫可望、李定國為首的大西軍採取聯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永曆政權。由於大西軍戰力強大,這才沉重地打擊了滿清朝廷的囂張氣焰,朝廷一度想要放棄西南七省,與南明永曆政權劃江而治了。

    但是,農民軍領袖孫可望在加入永曆政權以後,看透了南明官員的無恥,朝廷的腐朽;於是,孫可望滋長了個人野心,妄圖取代永曆皇帝,自己來當皇帝。由此引發了孫可望與李定國、劉文秀等將領的內訌戰爭,破壞了抗清事業的大好局面。

    孫可望畫像

    尤其是孫可望在內訌失敗後,竟然無恥地投降了滿清,把南明軍事情報全部拱送給了清軍,對南明反清大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可惜,鄭成功私心極重,一心只想保住他鄭氏小集團的利益;不願意讓李定國取得勝利。只是一味對李定國虛與委蛇,一拖再拖,致使李定國兩次出兵廣東,都功敗垂成。從此,李定國心灰意冷,再也不對鄭成功抱有任何幻想了。

    最終,滿清在漢奸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的幫助下,打敗了李定國,殺死了永曆皇帝及其太子。

    李定國得知永曆帝的死訊,吐血而死。

    鄭成功本來想讓永曆皇帝和李定國拖住清軍,自己好在東南稱王稱霸。結果,永曆和李定國一死,清軍即將全力來收拾他了。鄭成功又悔又恨,急火攻心,大病不起。恰逢此時,鄭成功又聞知兒子鄭經的一些淫穢之事,頓時就氣死了。

    從此,南明就徹底完結了。

    結語:南明的政治、軍事條件都遠遠優越於南宋時期,只是南明大臣除了李定國等極少數外,個個私慾膨脹,勇於內訌,怯與抗敵。在內訌中消耗掉了大量有生力量,最終,便宜了清軍;使得清軍從容佈置,個個擊破;最終,滿清朝廷消滅了南明的反抗勢力,統一了整個中國。

  • 14 # 畫詩人生

    南明和南宋雖然在滅國時,所存留的力量不同。但主要是所面對的物件也不同,金兵是無意看中北宋的軟弱試著打一下,沒有想到就把宋朝給滅了,根本就沒有能力統治這麼大的一片國土。南明面對是清王朝,清王朝經過和明王朝的戰爭,以佔領明朝的國土為最終目標,併為這一目的,奮鬥了幾十年。

    北宋滅亡之際,金兵把北宋皇室抓了個乾乾淨淨,只遺留了康王趙構成了唯一的繼承人。在趙構的旗幟下,南宋朝庭迅速組建起了政府機關,各地軍隊,並統一歸於趙構一人的領導之下。南宋軍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抗金軍。沒有幾年的功夫,在趙構的旗幟下,南宋朝庭就站穩了腳跟,開始取得戰爭的勝利。金國畢竟是剛剛從野蠻壯態下,剛剛興起建立的國家,經過滅遼,滅宋戰爭,第一代的軍事人才調零。以完顔兀朮為首的軍事首腦,在與南宋名將岳飛的對陣中,節節敗退,根本就不能和上一代的軍事將領相比。契丹人和金軍對戰中的神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變成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壯況。

    若不是金兀朮自知之明,提前和南宋奸相秦檜有了苟合,被岳家軍徹底打敗既將實現。在南宋苟合的政策下,以十二道金牌斷送了岳家軍將要開始北伐戰爭。南宋朝庭就此偏安了一百五十餘年,最後被蒙古滅亡。

    明王朝滅之時,多疑的皇帝崇禎沒有為江山陷落後做出安排,餘下的三個皇子不知所蹤。明王朝雖然有近百萬的軍隊和在南京全套的朝庭部門。但是,明王朝遺留的皇族子弟眾多,誰都沒有以合法人的身份統一號令天下。在諸王和眾大臣為各自利益爭鬥時,徹底把南明的大好時機斷送。

    清王朝為進關經過多年為之奮鬥和安排,大力使用投降漢人為自用,在吳三桂一批明朝將領的帶領下,採取各個擊破南明自立的小朝庭,最後成功的建立了大清王朝。

    南明失敗的原因是內鬥,沒有一個合法統一號令天下的繼承人。南宋成功就在於趙構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可以號令天下。還有面對的物件不同,金國是剛剛從野蠻壯態下建立的國家,自身就有許多矛盾之處,沒有能力統治那麼大的國土。清王朝以進關佔領明朝為最終目標,併為之奮鬥幾十年,以俱備統治明王朝的能力。

  • 15 # 人者仁義也

    南明遠好於南宋?我覺得不是這樣的,南明有幾個重要的缺陷一直到南明滅亡都沒有解決。

    南明的力量被分割成好幾塊。始終無法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1644年3月29日,北京被李自成攻破之後的十天之後,當時的訊息就已經傳到江蘇淮安,時任淮安巡撫路振飛得知訊息就向南京城中的重要官員通知這個訊息,當時南京城的重要官員得知這個訊息後,不知道如何是好,因為崇禎皇帝的太子和其他皇子不知道下落如何。所以他們聚集在一起開始,一時間也沒有拿出方略。當時南京城中掌握權力的是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和提督南京軍務勳臣趙之龍。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史可法是重要的大臣。而皇室的近親宗室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就在淮北的淮安城,本來史可法等人是要擁立福王朱由崧,因為福王朱由崧是萬曆皇帝的孫子,和崇禎皇帝屬於堂兄弟,關係比較緊密。

    但是在當時的江南,東林黨,以及以東林黨後繼為己任的復社勢力十分強大。當時的東林黨黨魁錢謙益要求迎立潞王,他的說法是潞王朱常淓十分“賢”。事實是東林黨當年打擊老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使得太子朱常洛得以順利登基稱帝,是為泰昌帝。東林黨擔心福王朱由崧稱帝會重翻這段歷史,打擊東林黨。同時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人也傾向於潞王朱常淓,這給了史可法很大的壓力,史可法本人是出自東林黨的左光斗門下,他本人也比較傾向東林黨,但是實際上他是想擁立福王朱由崧。史可法的猶豫使得福王朱由崧誤認為史可法反對自己登基,於是下書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由軍隊擁立自己登基。史可法和東林黨在江南沒有任何軍隊,而鳳陽總督馬士英和劉澤清見風使舵,投靠了福王朱由崧。江北的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各自擁兵。最終史可法失去了機會,被迫去江北督師,南明的軍隊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這就是南明毀滅的開始。

    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四人其實沒有進取之心,一心爭奪江北的繁華之地,而且不斷的要挾朝廷,史可法一度想要進取山東等地,但是史可法根本指揮不動軍隊。而南明小朝廷內部有發生黨爭,馬士英和他援引的阮大鋮和東林—復社又開始內鬥。導致大批能人賢臣被迫遠離朝政。史可法唯一說動是高傑的軍隊北上開封,但是在1645年正月初十日,但是此地的河南總兵許定國早就投降清朝,誘騙之後殺了高傑,高傑的地盤和部下又遭到黃得功等人的覬覦。而當時最大的軍閥勢力左良玉盤踞在湖北,左良玉的部隊連崇禎帝都調不動,更別談南明朝廷了,而清軍正式南下,唯一受到抵抗的是揚州,揚州城史可法試圖招募部隊,但是劉良佐和原高傑兩藩的將領就在這幾天裡不戰而降,就這樣揚州在孤軍中被攻破,多鐸下令屠城。造就了當時歷史上的慘劇,也就是“揚州十日”。這種血海戰術擊碎了很多人的信心,在清軍來到南京之前,防江水師鄭鴻逵試圖抵抗,但是無力迴天,南京守備勳臣忻城伯趙之龍直接獻城投降。南京守備太監韓贊周被抓獲,再被清軍押送北上的時候自殺。朱由崧同馬士英逃出南京,朱由崧後來被俘獲被殺。潞王朱常淓此後也被清朝抓住殺害。

    唐王朱聿鍵在福建被人擁立為監國。在江南的漢人不甘心,擁立魯王朱以海為監國。遠在廣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自稱監國,朱亨嘉最後被兩廣總督丁魁楚擊敗,剩下的魯王和唐王的爭鬥還在繼續,但是唐王朱聿鍵取得了大部分南明政權的支援,登基稱帝,是為隆武帝。但是隆武帝指揮不動鄭芝龍、鄭鴻逵,最後清軍南下,又是各個投降,或者是各個擊破。魯王朱以海遁往舟山一帶海島,隆武帝被殺。但是魯王朱以海在浙江一帶抗清活動依舊在繼續。

    隆武帝的兄弟繼任的朱聿鐭又被蘇觀生等人在廣州擁立為帝,是為紹武帝。而桂王朱由榔被擁立稱帝,他也是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二帝爭立,於是戰爭不可避免,雙方開戰。但是清朝的佟養甲、李成棟乘著這個機會攻克廣州,紹武帝朱聿鐭自殺,蘇觀生在牆壁上寫了“大明忠臣,義固當死”八個大字,然後懸樑自盡。

    永曆帝在兩廣無力抵抗清軍的進攻,最後是張獻忠的大西軍的殘部進入雲南,將雲南治理的不錯,永曆帝最後在兩廣勢力盡失,最後開始聯合大西軍的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南明史到了第二個時期,也就是農民起義軍和鄭成功率領的軍隊成為對抗清王朝的主力,但是孫可望當時請求封給他一個王爵,但是永曆朝廷只願意給一個公爵。後來孫可望兵敗失勢,僅帶了一百多名官兵向清朝投降,順治皇帝立即派人趕赴湖南封他為義王,永曆帝的失敗可想而知。而大順軍殘部忠貞營北上夔東,形成了夔東十三家,這支部隊是以後抗擊清王朝最久的一支部隊,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鄭成功的海上攻勢也開始發動。

    但是孫可望野心膨脹最終導致永曆帝的朝廷再次內訌,孫可望投降清王朝。清朝趁機會開始猛攻,永曆帝最終流亡緬甸,李定國失去了和永曆帝的聯絡,南明的軍隊成為散沙。大勢已去,清廷給予緬甸壓力,愛星阿,吳三桂等所統清滿、漢軍主力進至舊晚坡,距離緬甸都城六十里,康熙元年(1662)三月十二日,永曆帝被擒獲,清朝宣告天下。吳三桂一度想要把永曆帝給砍頭,以表示對於清朝的忠心,滿人愛星阿都看不下,說永曆帝好歹也是人君,最終吳三桂用弓鉉勒死永曆帝。1662年,永曆帝被俘後訊息傳到李定國的軍中,李定國感到迴天乏力,不久病逝。手下和部將,兒子對於抗清基本絕望,基本上都投降清朝。而遠在東南沿海的魯王朱以海逝,1664,抗清義士張煌言解散自己自己的部隊,回到大陸,最終遇害。1664年夔東抗清基地的被摧毀,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軍攻克澎湖,劉國軒等勸鄭克軒降清。

  • 16 # 德潤紅木傢俱

    滅北宋的是金,滅南明的是後金,為什麼一個能苟延殘喘幾十年,一個很快就被滅了?

    我認為最主要是有一點是沒有形成南明政權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力。

    崇禎殉國後,他的三個兒子也沒有逃到南方,這樣雖然南京六部九卿舊部都在,但是實際情況確實無主可奉!這樣但是各派勢力相互傾扎,始終無法形成凝聚力!地方實力派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擁立藩王旁支,先後出現了福王,魯王等很多王來爭奪南明繼承權!朝中東林黨和閹黨鬥,地方上各個手握軍隊的將領靠實力干預皇位合法性!始終是窩裡鬥,一盤散沙!

    而反觀對手後金,在皇太極死後,雖然也有短暫的皇位繼承權的爭鬥,但是後金各派很快達成一致,推選出年輕的順治繼位,從而避免陷入鬥。從而利用八旗制度,不斷的吸納更多的明軍來投降!

    南宋雖然沒有明朝那樣有在南方有備份系統,但是南宋在皇位合法性上並沒有大的分歧,並且能利用民族矛盾,形成統一戰線,很快籠絡了一大批諸如岳飛這樣的將領抗擊金軍,慢慢的穩定了局勢!才偏安一隅幾十年!

  • 17 # 高宗1986

    花了好幾天看完了顧城寫的《南明史》,其實之前也看過一些網路作家寫的南明歷史,包括赫連勃勃大王寫的《亡天下》,還有一位作家寫的《南明那些事》。

    不知道為什麼從潛意識裡,我真的希望南明和南宋或者東晉一樣,雖然不會收復中原,但至少不會這麼快滅亡。

    歷史沒有假如,歷史也給了南明太多機會,我覺得歸根結底就是崇禎死後沒有出現一個目光長遠的君主或者能臣。一個個位高權重的人不是庸庸碌碌就是目光短淺,還有就是隻關心自己的利益,沒有考慮全域性。

    這裡面就有史可法、瞿式耜,何騰蛟、鄭成功、還有孫可望,如果他們能目光遠點,或者團結點,歷史是怎樣還不一定。明朝錯過了那麼多翻盤的機會,當然明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就好比一臺機器,早就到了報廢的時間,沒有新興的滿清那麼有朝氣。但是你不能說滿清取代了大明就是因為滿清先進,錯了。我記得是那位學者就這件事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你不能說老虎吃了人,就說老虎別人先進。明朝末年中國一直是世界老大,不管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因為那時候我們還是開放的,就拿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帝來說,他信基督,在他的國家即將要滅亡的時候他曾寫信給羅馬教廷,讓教廷派遠征軍來幫他。當時澳門有葡萄牙人,據說永曆曾邀請葡萄牙出兵幫助他,至於後來葡萄牙有沒有出兵我也不知道,就算出兵,當時的澳門能有多少葡萄牙士兵,撐死了幾百人,根本改變不了這個結局。

    可能因為因為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所以總會讓人惋惜。明亡之後中華文化是滅頂之災,有人說明亡以後再無中國,也許說的危言聳聽了一點,但是難道不是嗎?硬骨頭的那一批人不是死在抗清的事業種上就是自殺了,活下來的都是委曲求全的,願意改變自己的衣冠服飾,甚至把漢民族最看的重的髮飾也給剃掉了。古人一直把頭髮當成了生命一樣看待,剪人頭髮就等同於砍他頭。所以當時有一批人為了保住頭髮奮起抗清,最後頭髮保住了,頭顱卻沒了。

    明朝滅亡後,我們的漢族文化很多東西就被強行禁止了。但是海外還有很多支持者。包括北韓一直看不起滿清,他們雖然名義上投降了滿清,但是他們一直保留了華夏的服侍,所以他們自認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任務輪到了他們頭上。他們也一直等待王師北伐,甚至做好了配合的準備,可是終究沒等來。他們打心眼裡就瞧不起滿清,北韓跟隨中原王朝早就學會了儒家一切思想,而滿清對於北韓來說幾乎就是從原始人走出來的,沒有開化的民族,但是這樣的民族能戰鬥。在北韓人眼裡,滿清人就是蠻夷,沒有文化。事實上有文化的人總是被蠻夷打敗了,比如契丹漢化了就被野蠻的金人打敗了。金人進入中原也比免不了漢化,最後又被野蠻的蒙古人給打敗了,蒙古人統治中國也無法避免被中原文化同化,也成了儒家文人,最後被沒上過學的朱元璋給打敗了。

    如果有假如,永曆帝沒有去緬甸,而是跟隨李定國退守雲南邊境,然後等到泰國來的邀請,然後進入泰國。再以泰國為落腳點,聯絡各地華僑還有夔東十三家的義師,以及張煌言和鄭成功,再加上李定國的兵力。還有曾有意幫助大明的國家,包括北韓和日本,從東南兩個方向同時發動反攻,也許還有機會,因為一開打,再加上永曆帝的號召力,滿清內部也不是鐵通一塊,至少會有很多人會投誠過來,畢竟滿清那時候也不一定得到民心,說遠了

  • 18 # 坐古談今

    南明的情況怎麼會好於南宋呢?它的危險程度遠遠大於南宋!

    (1)沒有“正統”就難以最大化團結不同勢力,弘光掌權1年就被消滅時間太短了。相反,趙構的“正統”地位無人能比,所有反金勢力都得舉著他的旗號。南明則是派系眾多,朝廷內各種黨爭、原農民起義隊伍與正規軍矛盾重重

    南明始終不是一個“固定政權”而是不斷地漂流反抗阻止,沒有讓人信服的“皇帝”也就是“正統牌位”。現代社會有人在說“正統不正統”會被人誤認為是殭屍,古代社會則非常重要。南明沒有一個“血緣、親緣”正統的皇帝。

    朱由菘乃萬曆皇帝的孫。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三(1644年6月7日)在南京稱監國,十五日即位。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八日(1645年6月21日)被俘。可以說,時間太短。在“南明抵抗勢力”中,弘光屬於最“正統”的皇帝,問題就在於時間短,其能力不足。

    弘光政權被滅圖

    隆武政權的朱聿鍵,小藩王出身,崇禎九年(1636年)因為擅離職守被貶為庶人,囚禁在鳳陽。1645年獲釋後被封為南陽網。之後在6月29日弘光政權覆滅後在福州監國,7月19日即皇帝位,即位後就改元隆武。其正統性存疑、基本毫無實力,根本就是在鄭芝龍控制之下。龍武二年八月二十日(1646年10月7日)被俘。稱帝一年多而已。

    魯王朱以海是朱元璋第10子的後人,朱聿鍵是朱元璋第23子的後人,後者是前者的叔叔輩分。他就不服朱聿鍵,但隆武政權稱帝后沒敢稱皇帝,但卻稱“監國”,也改了元。但1646年之後,漂流海上。

    唐王政權的皇帝朱聿鐭是隆武皇帝的弟弟,1646年12月8日稱“監國”,12日稱帝。1647年1月20日在廣州被俘虜。更是短命得很。

    影視劇中的趙構和秦檜

    最後一位皇帝是永曆皇帝朱由榔,他的皇脈比較近是萬曆的孫子。1646年11月20日稱監國,12月24日即皇帝位。之後不斷地逃跑中。從廣東肇慶逃到雲貴,又逃到緬甸,最終被吳三公用弓弦絞死。

    (2)軍事上,南明有極為廣泛的帶路黨,且內部極為不團結。南宋則因為趙構的正統地位,內部叛亂、篡權的危險性比較小,趙構始終受到軍方支援,而且真正的帶路黨並不多,在“保住南宋”問題上與抵抗派是相同的

    趙構在河南商丘,當時稱南京應天府於1127年五月一日即位時,他可以說是宋朝沒有被佔領地區文武的希望,其掌控的軍隊並不少。

    從能力上說,趙構比南明的皇帝們強多了。因為其更正統,他能控制的軍事實力要比南明皇帝們要強得多。更為重要的是,南宋因為有正統皇帝在,相對抵抗之心更統一。

    同時,南明時期因為有東北漢人——漢人八旗、吳三桂等大批投降者帶路,他們深習水戰,攜帶著先進的火器對於南明地區的佔領具有永久性質。

    南宋地區雖然被佔領,最終都被打敗或自主撤退。而且,南宋韓世忠、岳飛等名將先後嶄露頭角。相反,南明將領間因為“黨爭繼續”極為不團結。

    金軍進入南宋領土的根基並不穩固,再加上不習水戰、因為有了皇帝各地的反抗等原因無法長期佔據,所以,趙構雖然不斷地投降,金軍根本消滅不了南宋。

  • 19 # e_listen141814398

    從王朝繼承的合法性來看,趙構遠遠稱不上是合法的繼承人。趙構的皇位來自於偽大楚皇帝張邦昌,而南明王朝的弘光皇帝的皇位是來自於明朝的法統原則,顯然弘光皇帝皇位的正統性要遠遠高於趙構。從政權的組織形式來看,宋王朝京城汴京集成了全國超過一半的軍力和財力,因此,汴京的淪陷,就意味著宋王朝喪失了大半的財力和軍力。南明王朝則大為不同,其主力江北四鎮尤在,仍然有超過100萬以上的正規軍,當年高迎祥的部隊就因為進攻江南而被殲滅,江南沒有農民起義的群眾基礎,明朝末年的江南民眾具有空前的所謂忠君愛國思想,而南宋王朝的群眾基礎相對起來要差許多,其不久前還發生過方臘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當時還進行著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反觀南宋王朝則基本上從無到有草創而來,其部隊來自於農民起義的義軍,以及各地的私人武裝,內部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而南明王朝內部基本平穩,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而且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還存在著大量的義軍,所謂義軍可用,另外,明朝軍隊的海軍實力比較強,是世界上當時比較強大的海軍之一,而清朝基本上沒有什麼水師,.如果像後期的鄭成功那樣,用小股的軍隊。用海上不斷地騷擾清朝,清軍隨時擔心後院起火,很難放開手腳,明朝的滅亡有很大程度上是倒黴,天災人禍,天災比較多,另外由於政治生態的惡化,遇上了馬士英。

    從世界歷史上來看,元朝滅亡南宋正是歐洲的中世紀的時間,時間正值十字軍東侵,歐洲處於最弱的時候,元朝滅亡了南宋,但中國依然在世界上保持領先地位。當然蠻族入侵,使得華人變得比以前野蠻了許多。而滿清入主中原,這是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是處在工業革命的前夜,同時代的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華人處在一個被歐洲人羨慕的地位,據說萊布尼茨就對中國文化非常敬仰,然而這一切,當清朝入主中原的以後,很快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隨著弘光政權的覆滅,1645年在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就頒佈了全民剃髮令,改變了華人3000年來的髮式服飾,使華人從此成為被世界嘲笑和侮辱的物件。

    關於明朝滅亡時間的問題,歷史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個朝代死了一個皇帝並不代表一個朝廷滅亡。清朝皇帝們忽悠說,明朝滅亡於1644年北京淪陷後崇禎皇帝死掉的那一時刻,這純粹是忽悠,也就是哄鬼的。在清朝人編寫的大型史書《明史》中,弘光朝的馬士英和阮大鋮被列進了《明史·奸臣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所謂弘光小朝廷不是明朝的說法只是一個鬼話,清朝人自己都不相信。嚴肅的歷史學者都會認為,明朝真正滅亡的時間是1645年農曆六月,南明弘光朝廷獻上降表,將明朝的戶籍地圖等都獻出,所有明朝的國家軍隊以及全體臣民從這一刻起,都劃歸了清朝,清朝才真正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正統,替代了明朝。很快多爾袞頒佈了全民剃髮令,標誌著清王朝在全國統治地位的確立。在清朝康熙年間,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就明確指出,明朝300年江山滅亡於弘光朝廷。馬士英是真正的滅亡明朝的元兇巨惡。

    我覺得有必要還原一下明朝末年的歷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崇禎末年,周延儒第二次成為內閣首輔,由於接受了閹黨分子阮大鋮贊助的活動經費,他考慮要回報一下,但作為東林黨人的周延儒不可能提拔一個閹黨分子阮大鋮入閣,於是就提拔了不是閹黨分子的馬士英,這是當時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種妥協的情況,馬士英能夠為東林黨人所接受,東林黨人對他抱有著很大的期望,紛紛傳言馬士英就是于謙再世。至於後來馬士英窮兇極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招權罔利,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東林黨人都活不下去了,於是有些的東林黨人又開始聯絡左良玉來救命。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計程車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用鉅艦封鎖長江,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計程車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

    不可能當時全華人民都編造同樣的事實,明末清楚的史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豐富,如果這些檔案全部都是偽造的編造的,那中國歷史還有什麼可以相信啊?否認基本的歷史事實,是徹頭徹尾的歷史虛無主義。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

    按照明朝末年的情形,在馬士英像瘋狗一樣宣稱敢於議論防守清兵就要被殺死的命令之下,上百萬精銳部隊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軍。這樣的的情形,在沒有馬士英巨大破壞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從邏輯上分析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書《南渡錄》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書,可信度相當高。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一說起少女破處的事,讓人聯想起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南渡錄》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據《南渡錄》記載,朱由崧是被馬士英勾結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載並非是真實的,據記載馬士英勾結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宮中女人(估計是被馬士英一夥虐待死的)都說是弘光皇帝乾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馬士英制造的謊言。

    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弘光皇帝整日以淚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愛喝酒。有一次馬士英告訴他要是不聽話,就把他皇帝位置廢了,弘光皇帝聽了以淚洗面,痛哭不已,從此一切權力都任由馬士英把持。

    南明時期馬士英借皇上選皇后和妃子的機會,大肆搜刮美女,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於他只要沒有結過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進宮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殺,連這些少女的母親也自殺了,有的到處拉郎配找男人。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從歷史上看,有了權力的人找女人還真是不得了。

    實事求是的說,明朝末年的黨爭劇烈,東林黨和復社最痛恨的是阮大鋮,阮大鋮的名聲極壞,東林黨人周延儒要找一個名聲比較好的人,於是他把馬士英提拔了,東林黨人對此普遍能夠接受,畢竟,馬士英又不是閹黨集團的,為人又很好而且名聲也還算不錯。最後的事實證明,心狠手辣的馬士英比阮大鋮有過之而無不及,阮大鋮好歹還寫過《防江疏》,對長江的防守提出過很好的建議,而馬士英則把說真話的偵察兵關起來毒打,而重賞那些吹牛逼的親信,完全把私人感情置於一切之上。馬士英和阮大鋮一起,把那些東林黨人往死裡整,這使得有些東林黨人不得不寫信給左良玉求救。在弘光政權的最後時刻,在幾乎所有人都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在甚至包括馬士英提拔起來的關鍵人物都強烈反對的情況,硬生生的把江北4鎮的主力從前線調去對付左良玉,皇帝和史可法以及群臣的反對都無效。到最後大家才明白 ,這個馬士英才是最最可怕的。

    史可法曾經是盧象升的副手,帶兵打仗史可法似乎並非能手,從歷史記.錄來看是史可法的專長在於練兵和給當時的明軍裝備火器。並且史可法的性格有些軟弱,當多鐸.的清朝大軍入侵的時候.,史可法.似乎還沒有左良玉不怕死,當左良玉與多鐸.的大軍在激戰的時候,史可法覺得自己實力不夠還不敢上前助陣。當馬士英胡作非為,周圍的人多次勸說史可法起兵反叛,但史可法畏懼不前,最終在揚州城下慘死。

    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然而,史可法在最後關頭卻又表現得非常勇敢,就像《桃花扇》所寫的那樣,整個南明王朝超過百萬大軍都沒有人敢於防守多繹帶領的清軍,因為馬士英規定敢於議論防守清軍的人,要被殺頭。最後史可法帶領三千士兵防守揚州,這三千士兵後來又跑掉了大半。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 20 # 才辰日月

    俗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南明和南宋結局不同的根源在於——領導人——皇帝。

    1,南宋趙構絕對是被評書戲曲嚴重貶低的人。你可以低估他的治國方略,但是他能在國破家亡,父兄生母被金人俘虜掠走,自己又一路狂逃中,慢慢積蓄力量,站穩腳跟,最後讓大宋復興,歷史上,這幾人能夠做到?就算曆史久遠,一些現代人看不起他,說什麼的也有,但是,開創南宋一朝,絕對功不可沒,而且從他傳世的書法字畫也可以看出他的才氣和聰明。前期他也吃過虧,苗劉兵變,令他警覺,後來他內政手握大權,令朝野一心。外交審時度勢,能打才能促和。內政外交都可圈可點,所有說,沒有趙構那樣的高瞻遠矚,沒有他的鐵腕手段,恩威兼施,有再多的文臣武將,有再多的兵馬,只能搞內訌,扯皮,就是一盤散沙,成不了大事。

    2,事實證明,崇禎死後,明朝還有那麼多的親王,南京有整齊配套的應急備份政府部門,那麼多的地域人口官兵,就因為沒有一個像趙構那樣的有膽有識的宗室(只要有能力,是朱氏皇室子孫,何必非要親王?),文武大臣才會目無皇室,各懷私心毫無畏懼,相互攻陷,坐失大好良機,以至於形勢江河日下,一敗再敗,最後亡國。

    3,有了英明的領導人,其他的,都是次要。堂堂中原,底蘊深厚,能人志士輩出,從來不缺能幹的文臣武將,只要皇帝夠水平,手下就會有精兵強將。反過來,皇帝不咋地,能力魄力不行,那些精兵強將就變成烏合之眾,甚至會自相殘殺。地盤,是靠實力打下來的,不是哭哭啼啼來的,更不是說大話來的。

    4,國家的競爭,乃至黨派組織,團隊,企業,家庭的競爭,彼此之間的強與弱,大或小,先進與落後,富裕或貧窮,都是相對的,變化之中的,起決定因素的,永遠是領導人。這個道理,恆古不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