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長平之戰一直認為是趙括的失敗和白起的好殺,這樣合理嗎?趙國和秦國別的人就沒責任?
10
回覆列表
  • 1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中,爆發了無數場的戰役,列國紛爭。各國之間總共打了上百年。在眾多的戰役中,長平之戰是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最後的結果就是秦軍勝趙國敗。隨後秦軍又坑殺了40萬趙軍,僅放回來十幾個孩童和老人。從此讓趙國一蹶不振再無男丁(青壯年)震驚中原。

    有很多人把鍋甩給趙括,其實在小編的眼裡,他只是趕巧罷了。長平之戰考驗的不是戰術戰略而是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眾所周知雙方部隊百萬對峙,而秦軍則是力求速戰速決,秦軍糧草不多。而趙軍這是在本土作戰佔相對性的優勢。可是為什麼會敗?難道真是趙國無能,白起戰神?其實就是國力上的問題。如果當時趙王運用繼續用廉頗的話,耗能把秦軍耗死,可是趙國的國力可耗不過秦國。這就是為什麼趙王在後期用趙括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力求速戰,趙國國內已經完全支撐不住這場戰爭了。

    趙軍戰敗以後,秦軍屠殺趙軍我覺得有以幾下原因,白起不得不這麼做啊!在小編眼裡我覺得秦軍並不是殘暴而是不得而為之,雙方的國力已經嚴重透支,秦國運來的糧食已經不足以來養活這麼老多的戰俘,如果真要從秦軍的口中扯下一半量來給趙俊的話這是要出大問題的。如果又對趙軍不管的話,這可不行!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整整40萬人。要鬧起來的話,對秦國可是一個不小的威脅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全部殺光,還節省不少糧食。

    第二點就是觀點的問題,在六國之間的戰爭理念中,秦國要統一全國,但是在過去的理念裡,戰俘是不能殺的還必須養著,如果交夠贖金可以贖回去,這也就產生了掠地而不傷人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雖然有人道主義但對於國家之間這是一個障礙,因為敵人會有機會翻盤!人口不受損失,那麼戰鬥力就永遠不會下降。所以秦軍奉行了掠地又殺人的政策觀點,徹底讓其他國家毫無翻身可言。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武力威懾,震懾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明白跟秦國作對的下場,讓其他國家臣服於秦國。極大縮減秦國統一中國的時間。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屠殺是削弱戰敗國的有效手段之一。只有保住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才有資格譴責別人的殘酷。

    就好比,如果抗日戰爭失敗,現在還會有人提起南京大屠殺嗎?

    那些精日、慕洋犬,你們覺得你們在敵人的屠刀之下會有優待嗎?

  • 3 # 使用者4703067198513

    原因一:範睢攻其地殺其人策略,讓一個國家短時間內無法與秦國抗衡

    原因二:秦國要獨霸天下,最大威脅來自趙國

    原因三:投降幾十萬軍隊不小數目,如果放回去幾年又能與秦國抗衡。

    原因四:幾十萬軍隊帶回秦國萬一出現集體譁變後果不堪設想

    原因五:經過2年相持,秦國已經陷入疲憊,無法用糧食短時間供應這麼多人吃飯

  • 4 # 歪史

    公元前263年到公元前260年發生的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統一的基礎。這一場戰役秦國損失過半,趙軍40萬將士全部陣亡。兩方主帥廝殺之後,白起成了戰神,趙括成了背鍋俠。

    作為交戰兩方,秦軍一方的實際統帥,白起事後因為糧草不足、又懼怕趙軍反覆會給秦軍造成傷害,所以他下令活埋趙軍降卒,他當然要對趙軍將士的死亡負責。作為,戰爭末期趙國軍隊的實際統帥,趙括臨陣經驗不足,急於求勝,致使趙軍全軍覆沒,使得趙武靈王以來的精銳損失殆盡,他肯定要負擔足夠的責任。趙孝成王,作為當時趙國國王,事前料敵不實,抱著僥倖的心理,未作全面的謀劃,當戰局膠著的事後搖擺不定,沒有及時的做出戰略調整,落後秦昭王太多,他也要負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 5 # 使用者638883浪雞添鴨

    是!

    趙軍被秦軍包圍,斷糧四十多天,趙括不想坐以待斃,於是組織剩餘部隊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殺。

  • 6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不好把握,我感覺還是要劃分好個人在歷史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是時勢造英雄。不要否認低估歷史人物歷史作用,也不要過分誇大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再者,白起、趙括上面還有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坑殺數十萬俘虜不是簡單問題。後人對趙軍死亡四十多萬存在一些爭議,尤其坑殺趙卒數量也有所懷疑。

    長平之戰,秦、趙傷亡都不低,這場戰爭該不該發生,從歷史程序來看,秦國的統一不可避免。當時趙國是次於秦國的強國,兩國交手是早晚事情,只是多種原因促成長平之戰,趙國如放棄唾手可得的上黨地區,這個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只是秦、趙兩國都想得到上黨地區,結果爭來爭去,仗越打越大,後來把白起和趙括推到掛帥的位置,但兩個人歸根結底還是聽秦王、趙王的。

    白起和趙括分別作為秦、趙兩軍戰場主帥,趙括死在戰場上,趙軍投降,趙括改變廉頗防守策略估計也是趙王或其他人支援的。白起決定殺掉投降的趙軍,僅留240多名年幼士兵回趙國報信,史書記載了白起殺趙軍理由,是這些人不會真心投降的。白起在杜郵自刎時也說自己是報應,因為殺了趙軍俘虜。書面是這樣記錄的。但有可能還存在深程次原因,可能史記沒寫上吧。白起和趙括雖然是掛帥,但辦事情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其他人有關係的,聯絡的,只是書面沒體現罷了。

  • 7 # 南飛雁1988

    說起紙上談兵,連小學生都知道是趙括。由於他不懂軍事亂指揮,結果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趙國也因此走向熟識衰落,加帶了秦滅六國的程序。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成語故事

    而且,史書還記載,當時趙括的母親找到趙王說,如果一定要用趙括為大將軍,請先赦免他家人無罪。因為當年主帥徵,取勝家族為之榮耀,若是失敗了,有連座制度。所以趙母才有這樣的請求,而後來趙王也的確沒有追究趙家的責任。從這一點上看,趙王不是沒有頭腦的人。

    樂毅

    那麼,趙王當年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戰國時期,若論軍事強國,趙國一定是數一數二的。文有藺相如,澠池和談中,有勇有謀,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回國後又以過人的度量面對大將軍廉頗的指責,後來的“負荊請罪”的故事也是千古揚名。武將更是星光燦爛,有趙奢、廉頗、趙勝、李牧、樂毅、田單等等。再加上趙國士兵無不以一當十。趙國軍事之強,讓超級大國秦國也為之側目。

    廉頗

    可是長平之戰時,趙奢已死。廉頗消耗堅守戰略不必說了。平原君趙勝長處一是後勤,二是外交,指揮作戰卻並非趙勝所長。李牧能征善戰,但他防備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入侵,責任重大,分身乏術。樂毅曾經戰績輝煌,但其時已經年老有病,無法出征。田單也是足智慧多謀之人,但可惜本是齊華人,其時剛到趙國不久,雖然頗受趙王禮遇,被拜為相,但畢竟還是一個客卿的身份,難以服眾。馬服君趙奢百戰百勝,國之棟樑,正所謂虎父無犬子。何況趙括年少成名,在軍中頗有威信,代替父職也是理所當然的。

    趙奢

    那趙括真實的軍事才能如何呢?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對排兵佈陣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在年少之時便隨父親趙奢作戰。趙括少年時有一次,趙奢率兵攻齊城麥丘,趙王限期一個月破城,趙奢無計可施,就曾獻攻心計幫助父親在攻下麥丘。而且在公元前270年,趙括又運用反間計,成功地解救了瘀與地區的將士,從此之後,趙括揚名天下。可見趙括絕非泛泛之輩,趙奢舊部對其心服,由來已久。

    趙奢像

    再說趙王換廉頗。在公元前260年,秦王命令王齕進攻南韓上黨地區,趙孝成王就派出名將廉頗出戰,廉頗將軍隊駐紮在長平,因秦軍兵強馬壯,不得已採取了自己不擅長的消耗堅守戰略。然而秦軍卻不斷吞食趙軍,最終完全佔領了上黨地區。上黨地區丟失,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此時趙國的內部又出現了混亂,不斷有人向趙王建議,將廉頗換下。最終,趙王聽取了樂毅的建議,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前往長平對戰秦軍。

    趙括領命後親自率領四十萬大軍,改守為攻,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動進攻。秦王得知趙王就廉頗換下,由趙括為將對戰秦軍,於是暗中派出白起擔任將軍,王齕為副將,迎戰趙括。白起兵分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的壁壘周圍;一路則切斷趙軍的後路,對趙軍實行了反包圍,使得趙軍糧道斷絕而被困於長平。最終,趙括突圍沒有成功,戰死長平,四十餘萬趙兵盡被坑殺。

    趙括的失敗當然與他的軍事指揮策略有關。但是,如果看到當時雙主的軍事實力和戰爭進展情況,就知道趙括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謂棋輸一著。

    首先,要看看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秦軍總數約有100萬,長平一戰,先後投入大約60萬兵力,而且秦國士兵為爭軍功,奮不顧身,戰鬥力極強。將領方面,秦國主將是武安君白起,白起乃是一代名將,莫說是在當時,就是在整個戰國時代,都是數一數二。趙國總兵力60萬,長平之戰投入大約50萬。趙軍強於騎兵,但騎兵在廣闊平坦的戰場作戰才能發揮最大威力,不利於在山川河流之間作戰。而秦軍的步兵實力極強,勝過趙國。因此,秦軍無論是在人數還是戰鬥力上都佔優。

    其次,趙括是輸在情報工作上。趙國以廉頗換趙括,路人皆知;而秦國則是秘密換上白起為將。孫子兵法言,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必殆。趙括還以為面對的是秦國大將王齕,自以為把對方研究得很透,結果是白白搭上性命。

    再其次,趙括在戰爭中不懂得變通。當時的秦軍在西,而趙軍在東。兩軍駐地都臨水,秦軍以西是河很寬很深的泌水,趙軍以東是河很寬但水淺的丹水,兩軍的南面是太行和王屋兩座山脈,北面也是太行山的山脈,整個戰場是由山脈和河水組成的一個矩形。南面的山脈已經被秦軍所佔,北面的山脈則是秦趙兩軍共同佔有。所以,無論哪支軍隊要想全身而退,都只有水路一種選擇,要麼是渡過丹水,要麼是乘船渡過沁水。趙括決定派晉陽趙軍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趙軍,從而控制沁水西岸一帶,再向西進攻秦軍,最後配合自己的大軍東西夾擊秦軍。但是,趙括沒有想到的是,沁水西岸的趙軍並沒有完成自己下達的命令,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當趙括大軍一路追擊向西撤退的秦軍至沁水河東岸時,不但沒有消滅秦軍,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之中。兩軍再戰,死傷無數,趙軍四十萬大軍最終因力竭而敗,趙拓自殺殉國。

    綜上所述,趙括的部署不可謂不得當。能的傑出軍事家樂毅舉薦,得秦王重視秘密派出白起出戰,可見其不是碌碌無為之輩,只是他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遇到比他更厲害的白起,才最終落敗。正所謂棋輸一著,身死國滅,為後人恥笑。

    但是我們客觀地看趙括:縱觀長平之戰,趙括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皮牢趙軍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趙軍自此就失去了獲勝的機會,只能轉而求自保。後來趙軍一是糧草不濟,二是兵力不足。秦趙兩軍主力接戰,趙括雖未實現自己的意圖,但也始終不落下風,是因為糧草不濟才被迫撤退。而從兵力上看,秦軍除主力白起軍外,尚有多支部隊,分別用於阻擋趙皮牢、晉陽軍,穿插包圍趙括軍,挖渠引黃河水,阻擋趙長平留守軍,威脅邯鄲,另外在沁水、丹水之上還都有水面部隊。其中尤其穿插包圍趙括軍的秦援軍,更是兵力充足。而趙軍除主力之外,其餘各部都實力不濟,能自保已經不錯,難以對主力有真正的幫助。

    趙括在這種不利形勢下,已經充分地消耗了秦軍的有生力量,秦軍獲勝也是一場慘勝。趙括這一戰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據說白起戰後遍尋趙括屍首不得,只找到了趙括的鎧甲和佩劍,白起傷心不已,將趙括鎧甲厚葬,取趙括劍自用。

    後來白起還對秦王說,自己率50萬大軍圍趙括20萬軍,傷亡過半才獲勝,實在是前所未有之事。趙軍主力斷糧多日,人相食而鬥志不懈,直到趙括戰死軍心才亂,趙括用兵實在是有獨到之處。秦王則說,長平一戰,秦軍損慘勝,然而趙括死,白起存,這才是秦國的大勝。

    寫到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導致了趙括的失敗,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趙括的父母對他的評價:“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趙奢:“兵,死得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知子莫如父,如子莫如母親。

    南宋徐鈞有詩:“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 8 # 史海鉤沉

    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將士的死亡,不能全怪白起和趙括,但因為他倆都是直接關係人,所以,註定是要擔責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長平之戰趙國四十萬將士的死亡不全是白起和趙括的責任呢?

    一、長平之戰看似是春秋戰國兩國之間相互攻伐的平常之戰,但戰爭背後其實是秦趙兩國已到強弩之末的國力之戰。

    打仗打的就是錢,拼的就是國力。在長平之戰前期,不管是趙國還是秦國,因為多年連續不斷地對外戰爭,百姓困頓,將士疲憊,兩國國力都已經到了強弩之末。這也就是為什麼長平之戰前期,小打小鬧的趙國廉頗和秦國王齕會被兩國高層臨陣換將成趙括和白起的原因。

    二、秦朝要一統六國,為防止敵人反覆,採取了殲滅戰的形式,統一六國主要是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這是秦國高層,也算是白起自己的主張。

    戰國諸侯國之間的混戰沒有一定的規律,今天你和他聯合起來攻打我,明天我和他聯合起來攻打你,總之,就是一句話,只要有生力量還在,今天我可以投降,但明天或許就是我反叛之時。

    秦始皇一統天下,天下何其大,倘若其餘各國都如此反覆,恐怕給秦始皇一萬年也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壯舉,於是,殲滅戰被提了出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白起就是殲滅戰的主要力行者,故軍神白起又有“人屠”之名。這樣看來,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之罪名,白起擔之無愧。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儘管白起趙括都是趕鴨子上架,剛好待在了那個位置上,但作為長平之戰的實際將領和指揮者,確實該為長平之戰擔責。

  • 9 # 時間穿越者

    不怪,打仗必須死人,如果你輸了,下場只有兩個,投降或者死。如果投降的人太多,對方無法確認你的忠誠,只有把你全部消滅。

    長平之戰的原因

    1、雙方多年相持,經濟支援不下去,需要一場大戰結束格局,否則雙方都會被活活耗死

    2、趙國當時中了反間計

    長平之戰結局

    雙方死傷慘重,趙國全軍覆沒,秦國也無力繼續攻下趙國。所以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趙括本人有一定的軍事能力,只是迫於對方實力超過自己。而白起最後也被賜死,其中的原因也包括長平之戰秦國損失慘重。長平之戰對於白起既是功也是過,功是贏,過是當時秦國沒有預想到損失這麼慘重。

    屠殺的原因

    1、對方將帥戰死,沒有人可以控制局面。隨時都會發生軍隊倒戈或者逃跑的現象

    2、糧食供應不上,自己都吃不飽

    3、當時有部分趙軍已經發生動亂

  • 10 # 閱史銘心

    我認為趙括和趙王要負主要責任,白起要負次要責任。身為趙軍主帥,輕率冒進,在不明敵情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主動出擊,幾乎是傾巢而出,致使趙軍主力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趙軍被圍40多天後不能突圍,嚴重缺糧到士兵陰相殺食的地步,趙王易將是因為國內經濟被戰爭拖的面臨崩潰,意圖轉防禦為進攻不假,但是陣前如何進攻,如何偵查敵情,帶多少軍隊,攜帶多少糧草,瞅準進攻的時機,留多少預備隊,這些都是身為趙軍主帥趙括的責任,但他一件都沒有做好!眼看突圍艱難。身為主帥又親自上陣搏殺,這固然能提振士氣,但這也是不負責任的,且風險極大,主帥一旦戰死,對士氣的打擊也是致命的,且主帥是軍隊的中樞,敵人很容易摧毀軍隊的指揮系統,果然趙括被射殺,趙軍群龍無首,被迫投降。放下武器任由秦軍坑殺。

    秦將白起下令坑殺趙軍這件事,事實上古人多有譴責,這固然有白起不得已的地方,當時秦軍也“死傷過半國內空”一方面這四十萬降兵不好管理,二口糧也是個大問題。秦軍也有斬獲敵人首級獲得軍功爵的制度,從白起之前的戰場表現也能看出這是白起乃至秦軍一貫的作風,但無論如何是這種做法都是野蠻的且血腥的,是不應該被歌頌的。四十萬人太多了,白起完全可以上報秦庭聽秦王裁決,秦國也可以以這四十萬人為人質與趙國交易!

    當趙國在長平與秦軍相持的時候,沒有一個堅固的盟友出手相救,齊國甚至連糧食也不願意借給趙國,這就是趙國朝堂的責任了,外交戰略失誤!當趙武靈王胡胡騎射強大起來之後不僅與燕國合謀打殘了齊國,在長平之戰前,與燕齊魏也是摩擦不斷!這種毫無長遠目標的四面出擊,最終孤立了自己!趙國本來地處河北農業沒有秦國發達,在這種孤立的情況下單獨對抗秦國根本耗不起。

    趙括接替的是廉頗的位置,之前廉頗帶領趙軍已經在長平與秦軍相持三年之久,廉頗是一位合格的將軍,他也趙國確實被戰爭拖垮了經濟,至於借不借到糧食,那是趙王的事,廉頗頂住了壓力,沒有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浪費將士的生命主動出擊,他最終被趙王換了下來。後世唐朝安史之亂,朔方軍和叛軍潼關相持和長平之戰驚人的相似,相國楊國忠考慮的是糧草供應,高仙芝封常青考慮的是時機不成熟,堅持固守不出,楊國忠借李隆基之手除掉了高封二將,換上了哥舒翰,並強迫他出關決戰,結果就是長安被攻破,玄宗南逃,楊氏兄妹也被憤怒計程車兵殺死。

    綜合上述長平之戰的四十萬趙軍在短視的朝廷,輕率的主將,野蠻的敵人的聯合作用下化為了四十萬冤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寧願相信人類是外星移民或女媧捏的也不相信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