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安快樂58279943
-
2 # 布衣閒人10
讀哲學最好從讀哲學史開始。這裡推薦三部書,一是汪子嵩等人所著《歐州簡明哲學史》。任繼愈所著《中國哲學史》,共四冊。馮友蘭所著《中國哲學史》。這些書要仔細讀,反覆讀,把中外哲學史從遠古到近現代的發展脈絡、承繼關係弄清弄懂。在弄清弄懂中外哲學史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再依據哲學史提供的線索,讀原著。如對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感興趣,就把那一時期有代表性的哲學家的著作找來,認真深入的研讀,對歐州古典哲學感興趣,也是如此,對現代哲學感興越,也是如此。加以時日,必然會有所收穫,甚至會融會貫通,全面系統地掌握某一歷史時期的哲學思想。這裡要強調的是,讀哲學史好比找門牌號,找到了門牌號,就可登堂入室,深入瞭解你所要知道的哲學知識。當然,這只是讀哲學的方法之一,如果能找到更便捷的學哲學的門徑,也是非常好的。
僅供參考。
-
3 # 認知維度
哲學探討人本;
哲學探討人性;
哲學探討人生;
哲學探討人世;
…………
說來說去,哲學脫離不了對人的理解。
很多人在40歲之後,會趨向於哲學,這不是因為哲學有魅力,而是人生閱歷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有了自己的諸多感悟,並且這些感悟往往都印刻了自身的獨特印跡,於是,很多人開始自詡為哲學家。
然而,真正被世人公認的哲學大家,絕對是鳳毛麟角!
之所以廣大的自學者成不了哲學家,甚至是官院系統出來的大學者也很難成就為真正的哲學家,是因為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人性!這是其一。
其二,很多的自學者其實缺乏一套系統的知識體系,缺乏一套兼實拓虛的思維儲存架構,很難將學到的知識、體驗過的閱歷整合形成一個豐實的知識庫,相反,基於靈感頓悟、基於零星閱讀、基於廣泛採略,得到了只是碎片化的知識。
讀哲學、學哲學,首在於掌握建構哲學知識體系的底層架構,基於此,就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乃至自創門派。
《道德經》
《人性論》
《過程與實在》
等都為必看書籍,不過,如果要獲得更為嚴密的邏輯、更為系統的結構,筆者斗膽推薦自己的拙作——《認知的維度》
-
4 # 謙鍾素
推薦一本輕鬆有趣的哲學書籍
《傅佩榮的先秦哲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孔孟之道更是倍受推崇,可是對於很多讀者,這些先賢的理論過於深奧,無法透徹理解。
在《傅佩榮的先秦儒家哲學》這本書中,傅佩榮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研究將先秦哲學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可以幫助讀者很好的理解先秦哲學的內涵。
傅佩榮教授是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和余英時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對於國學他研究深入,曾經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鳳凰衛視主講《國學的天空》,東方衛視主講《老莊的智慧》,公開發表的專業著作共一百餘種。
在這本書中,作者集四十年潛心研習的心得,依次介紹了五大儒家經典《論語》《孟子》《易經》《大學》《中庸》的要旨,並且詳細分析儒家思想的發展過程。
融會貫通傅佩榮教授的著作會結合個人理解撰寫,而不是簡單的介紹。由於早年留學海外的經歷,在他的學術分析中會將中西方哲學融會貫通,詮釋的清晰而又不落俗套。
譬如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述的名篇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從文章題目就可以看出,有六家思想可以流傳後世,這六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而傅佩榮教授在書中指出,從如今研究哲學的角度來看,只有儒家和道傢俱備成為普世哲學及永恆哲學的條件。
這個條件包括三個特點是“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而這個特點是他在學習西方哲學歸納總結的。澄清概念指的就是任何人都有責任澄清自己所說的話,設定派準就是定下判斷的標準。建構系統值得是好的哲學必定有完整的系統,要能闡釋人類以及自然界。
傅佩榮教授說要判斷哲學是否偉大,就要看他們是否有人、自然界和超越界三個元素。譬如儒家的第三個元素是“天”,天不是人類,也不是自然界,而是超越界。道家哲學的道,不是人類,也不是自然界,因此,儒家和道家哲學都是偉大的哲學。在傅佩榮教授的這種判斷標準下,中國的所有哲學,只有儒家和道家兩個學派成為系統,其他的都有明顯的弱點,如果仔細分辨他們的理論,會發現很多漏洞,往往顧此失彼。
見解獨到在如今三歲兒童都會背的三字經中有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一直理解是說人生出來後,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傅佩榮教授對“本善”二字卻認為不妥。《大學》中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的目標是要人止於至善,說明“人性本善”論所謂的“本善”並不夠善。
同時,傅教授指出無論過去、現在、將來,沒有哲學家能將“本”定義清楚。人類有道德自覺及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人性本善”,但是正是因為人類有道德自覺及要求才會為惡。完全沒有道德自覺,比如幼兒或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們的所作所為,包括殺人放火,都不該叫作惡,法律也無法對其制裁。傅佩榮教授指出,“明知故犯,才是惡”。因此,善惡的基礎即是具備道德的自覺與要求,因此,即使人類有道德自覺及要求,也不一定都是行善,也就沒法推出“人性本善”,不能做“人性本善”的證據,這人性本善就成了懸而未知的概念了。
故事性強這本書主要是解讀先秦的哲學理論,但是傅佩榮教授會用故事去講解,不會只用乾巴巴的理論去講。而且他的故事不僅是中國的先秦故事,還有很多聖經故事以及西方的歷史故事,也會結合西方哲學書籍,將概念理論講解的更加透徹。
譬如在將講解《孟子·盡心上》有一句——莫非命也,順受其正。這句傅教授解釋到,沒有一樣遭遇不是命運所致,順著情理去接受它正當的部分。而孟子當時用“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批評縱橫家。所謂縱橫家,其實就是當時的談判專家,像景春、公孫衍、張儀都是當時的縱橫家,講究“合縱連橫”,以優異的口才與說辭,使各國或和或戰。
孟子就認為他是所做的是投機取巧、買空賣空,與諸侯周旋而毫無原則,只求個人利益。 到底該“順受其正”還是“以順為正”?傅佩榮教授特意一起講解,經過對比歷史故事,解析孟子《盡心》強調人活在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我們不能以順為正,二使順受其正,也就是有個分辨、選擇的過程。
同時,他引用英國哲學家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從西方哲學家也會有類似於“順受其正”的認知,都對人生有充分的認識,發揮人的情感、意志于思考而活得很踏實。並且用命運女神舉例,說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他將中西文化結合,根據中西方的歷史故事,將先秦哲學講解的符合不同文化底蘊的讀者去理解,去接受。這種寫法也會讓更多的讀者接受先秦哲學,讓更多文化背景的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感悟深刻對於傅教授的解讀,他不僅會解析先秦哲學,還會根據自己的人生感悟,總結提煉很多自己的金句,體現出了他的大智慧。
書中金句
1.人的差別關鍵在於內心是否堅定。
2.人活在世界上,如果有一個目標,就好像有一個焦點,就會產生驚人的能量。
3.每一個人都要自我負責,不要找藉口,你內心的堅定,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4.命運是人無可選擇的遭遇,無法完全掌握,但人可以選擇自己的使命。
5.每個文化各自在自己的傳統中尋找人格典範,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從平凡走向不平凡,超凡入聖。
6.沒有一樣遭遇不是命運,所以要順著情理去接受它正當的部分。
7.一切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在我們身上都有可能發生。我們可以做的,事瞭解自己的使命,不必故意去冒險。
8.聽取眾人的優點來自己行善,就是偕同別人一起行善。
9.想要成為真正的人,充實自己是必要的,這樣才值得欣賞。
10.我依照心的要求去做,就是一個堂堂正正光明的人,不必在乎外在的譭譽。
傅佩榮教授說: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從40開始一定要學道家,因為到那個時候你已對人間冷暖、人性善惡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應該用道家的智慧將人生看成一個整體,要逍遙一些。50歲左右則要讀《易經》,學會把握生命的全域性,提升生命的境界。
如今他把先賢的智慧結晶清晰的解讀出來,著作了這本明智解惑的哲學讀本,同時也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寄於先秦哲學一同表達出來,給我們很多參考。當然,他的很多獨特論斷,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共同研習探討。
-
5 # 和DMJ一起學英語
按照你這樣地情況,推薦你看哈佛大學地一個公開課叫做《哈佛大學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
我不是很懂哲學,但是,我是為了學英語,一不小心看了這個公開課,發現非常地有意思,裡面講到了好多哲學人物和思想,應該是涉及了好幾本哲學書,我查了下,這是一門哲學入門課,值得一看。
-
6 # 圓拙
我只學了一部經典的部分內容,不足千文,雖然是千字,但是我卻能用來觀察無量無邊的法,這裡麵包含中華的古老文化,現代的西方文化。
說的明白一點,這是一種大陀羅尼的智慧觀察方法。
這是我自己無意中偶然得到的。
千餘文字,教授的方法就是當下的一念,至簡至易。
雖至簡,卻能至圓至頓。
在一與萬法之間,當下一念: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無相妙用。
這是哪部經中的千餘文字?《欏嚴經》
華人自古以來就有開悟的楞嚴,我自己也沒有開悟,但是卻得到如此的受用。
這就是受持經典的不可思議。
-
7 # 汪玄同
《道德經》,《中庸》,《大學》,《傳習錄》,《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國學哲學思想更有深度,也更簡潔。
回覆列表
當代哲學家;蔡元培、梁啟超、馮友蘭、對中外哲學家有深厚的研究。他們對伏羲的陰陽哲學、老子的處世哲學、孔子的經世哲學、莊子的人生哲學、韓非子的法制哲學、墨子的宗教哲學、公孫龍的明辯哲學、孫子的軍事哲學、鄒衍的歷史哲學、荀子的心理哲學…………等民族史上眾多哲學讚歎不已。
當然,人類從古希臘時期開始到當代的西方,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等哲學大師為主線諸多哲學大師的精典、精妙的哲學思想精髓都應逐步一一進行了解,他們的困擾與奮鬥、高深的見地,都是愛好哲學的人們精讀、和走進他們心靈世界之旅的必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