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那就沒有後來的侵華戰爭了。

    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就是如果甲午戰爭失敗,我們耍賴皮不賠款會怎麼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看當初慈禧是為什麼急著叫停賠款的。

    甲午戰爭最早是發生在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主要戰場是北韓半島和黃海,其中有著鼎鼎大名的黃海海戰。經次一戰,陸軍方面清軍退至鴨綠江邊,海軍方面北洋水師被日本聯合艦隊打到破產,經歷30年的洋務運動僅僅4個小時就被日本打成了廢物。

    那北韓都丟了,主戰區自然就轉到遼東。結果大家都知道,遼東沒有守住。兩個月時間,日軍屠便整個遼東,其中就有惡名昭彰的旅順大屠殺。

    我們知道,遼東是後金的祖庭之地,直下便是北京。所以為了守住這塊,清廷打日本就像當年明朝打後金一樣,幾乎把所有精銳都壓上了。然而僅僅是十天時間,清朝的六萬大軍就被日本打到全線潰退,已無一戰之力,再加上前面威海衛之戰同樣失敗。換句話說,陸地上人家已經達到北京大門口了,海上人家也打到你大門口了,就問你往哪兒躲?

    所以,如果清朝不賠款,結局是顯而易見,日軍會非常順利的敲開北京城大門,然後活捉清朝皇室,挾天子以令天下。更或者,再來一次南逃,以黃河為界,北邊是日本,南邊是南清。這個可以參考二戰結束後被瓜分的德國。

    當然了,這一切其都是假設。其實甲午戰爭雖然日本大獲全勝,但是高昂的軍費支出同樣也給日本國內造成了負重不堪的影響。其實,以當時日本的國力,再打下去,恐怕明治維新的成功都會付之一炬。

  • 2 # 淮上秋陽

    我們不妨先看清政府賠了多少款?

    要搞清楚賠款數額,那得先了解1895年雙方所簽訂的《馬關條約》,其內容要點為:1.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支付3000萬倆白銀贖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3.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4.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從條約內容來看,賠款數額為2億3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日本當時全國年度財政總收入的4.09倍。由於賠款數額龐大,日本對這筆賠款極為重視,可謂舉國狂喜。如果清政府拒不賠款,那日本斷然不能接受,接下來極有可能戰火再起。戰火再起又將會是什麼結果呢?在這裡,我們姑且以1895年為界,把戰爭分為兩個階段:1895年以前為第一階段,1895年以後為第二階段。筆者以為,戰爭第二階段只要清政府下定決心,應對得當,不敢說能完全打贏,至少不會象第一階段打得那麼窩囊。

    那戰爭第二階段清政府該如何積極應對呢?

    首先,遷都西安,鞏固國本。古今中外,任何政權都把都城作為國家之戰略根本。這個時候繼續把北京作為首都顯然不妥,因為它離渤海灣太近,按照當時的海防實力已沒有可能守住北京。西安,古稱長安、鎬京,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可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且地處內陸腹地的關中平原,進退自如,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應該是當時最理想的遷都之地。

    其次,整訓軍隊,提升戰力。這裡強調四點:1.鐵腕反腐。凡有吃空餉、剋扣軍餉者一經查實,一律從快從嚴查處。2.嚴格實行戰時軍中連坐法。適用於戰時臨陣退卻之官兵。所定之罪只有一種,即“臨陣退卻”,而量刑亦只有一種,即死刑。3.提高軍隊裝備水平。將本用於賠款之銀兩一部分用於增加官兵餉銀。其餘大部分用來購買、添置新式裝備,尤其是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要列裝到每一支參戰部隊。4.加強新式裝備訓練和技戰法訓練。當然日本人不可能給我們充足的時間進行訓練,除了抓緊時間進行必要的戰前急訓,同時,戰爭就是最好的課堂,以戰代訓,在戰爭中錘鍊自己,提高自己。

    再次,陸上殲敵,避己所短。我們說第一階段戰場主要在海上,清政府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海軍總體實力已遠遠不如日軍,但清政府陸軍主力未受大的損失。根據不完全統計,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外,各省練、勇兩軍人數已達三十四萬餘人。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雖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但戰鬥兵力只有二十四萬餘人,在兵力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同時,清政府經過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陸軍部隊的近代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比如李鴻章的淮軍約4萬,裝備就比較好,有當時先進的連發步槍、加特林機槍、火炮等。再加上如上所述,陸軍透過採取四項措施進行整訓,戰鬥力必然在原有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升。所以,戰爭第二階段主要戰場應放在陸上(其實前面所實行的遷都,其用意也在這裡),實行軍事上的“重陸輕海”戰略,與日軍放手一搏。

    最後,堅壁清野,挫敵鋒芒。在陸戰中我方可有目的的將日軍往西引,迫使其離東部海岸線越來越遠,接著,充分發揮我方陸戰的主場優勢,充分發動沿途群眾,堅壁清野,不給日軍留下一粒糧,一口水井。同時,派出有力之部隊,騷擾日軍後方,切斷其運輸補給線,讓日軍陷入進退失據的尷尬局面。

    筆者以為如果能切實做到以上幾點,清政府很有可能扭轉戰局,反敗為勝,那中國的近代化步伐可以繼續大踏步向前,整個國運也因此可以完全改變。

  • 3 # 帝國中興

    甲午戰敗如果清政府區域性賠款那就會把日本拖死,但是同樣清政府的日子也不會好過,搞不好日本軍隊會把北京打下來,慈禧太后提前實施她的西進計劃。甲午戰爭清王朝可以說是慘敗,而且是自兩次鴉片戰爭以來最嚴重的失敗,這次戰敗清政府耗費幾千萬兩白銀組建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部分官兵戰死或被俘,而在陸地上清軍被日本軍隊從北韓向追兔子一樣一直追到山海關下。

    日本為了和清政府打仗可謂是動用了全部能用的國內資源支援對華侵略戰爭,就連日本天皇為了贏得戰爭每天只吃一頓飯,但是日本畢竟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到了戰爭末期國內已經沒有太多可以用來支援戰爭的資源遠了,而且在日本首都東京甚至發生了市民搶購大米的浪潮,警察為了維持秩序開槍射殺多人,可見那時日本幾乎已經沒有能力在為戰爭提供太多的支援,但是日本政府還是在李鴻章眼皮底下強裝著忍了下來,逼迫清政府賠款2億兩白銀和贖回遼東半島的贖遼銀3000萬兩。

    而清政府為了給慈禧辦六十大壽也是把國庫掏的一乾二淨,為何應付日本的如今清政府緊急向外國借款近7000萬輛白銀,但是清王朝雖然弱但是它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每年的國庫收入是日本的好幾倍,況且經過幾十年的洋務運動清王朝還是積攢下一些家底的,清政府完全有能力和日本耗下去的,但是日本是絕對耗不起的,他們為了逼迫清政府徹底投降一定會陸海並進進攻北京,做最後一搏。

    只是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完全失去了和日本繼續戰爭下去的信心,只要是面對列前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軍隊對外國侵略者都已經有了一種畏懼心理,這可能是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養成的對侵略者打不過就求和的習慣,甚至是不打也求和的習慣,但這種習慣以前只對西方列強用得上,在和日本開戰之初清政府根本沒有把日本這個國家放在眼裡,隨著戰爭對他們越來越不利他們投降求和的心態再次表現出來。總之如果清政府拒絕賠款並繼續戰爭清政府完全有取得勝利的一線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胡蘿蔔爛根用什麼殺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