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47634925370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陽附近)人。早年入長安應試不第,曾經歷過一段“耕藝山田”“與丐者為友” 的生活。天寶十二年登進士第。安史之亂,曾率鄰里一起逃難。肅宗乾元二年,由蘇源明推薦,召入長安,上《時議》三篇,陳述兵勢,遂擢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後拜道州刺史。

    元結是一個“嘗欲濟時難”的詩人。他曾多次上書,指責朝廷宮吏,陳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勸俗”的政治改革主張。他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淫靡詩風。要求詩歌能“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二風詩論》),達到“上感於上,下化於下”(《系樂府序》)的政治目的。這正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先聲。

    元結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他的主張。他的《憫荒詩》寫於天寶五載,《系樂府十二首》寫於天寶十載,是盛唐時較早的新樂府詩。《憫荒詩》是詩人見了淮陰一帶水災,便託言採錄“冤怨時主”的隋代民歌,譴責帝王的窮奢極欲。詩裡有云:“更歌曲未終,如有怨氣浮。奈何昏王心,不覺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這種憤怒情緒和大膽思想在當時是少見的。又如他《系樂府》裡的《貧婦詞》:

    誰知苦貧夫,家有愁怨妻。請君聽其詞,能不為酸嘶?所憐抱中兒,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為人吏蹊。出門望山澤,回顧心復迷。何時見府主,長跪向之啼。

    寫出了貧婦在封建官府壓榨下的痛苦心情。《去鄉悲》寫人民離鄉背井的逃難生活,《農民怨》寫農民在災荒年月的哭訴無門,也都表現了對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結這種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到安史之亂以後有了更為深刻的發展。在《喻襄溪鄉舊遊》裡,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寫出自己作官前後和人民關係的變化。

    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來遊襄鄉,襄人見我驚。我心與襄人,豈有辱與榮?襄人異其心,應為我冠纓。

    他這種喜歡接近人民,不喜歡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園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廣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時寫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寫了戰亂之後道州人民傷亡疲敝的情形:

    ……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

    詩中譴責了官吏們的嚴刑苛斂,也表現了自己寧肯諱詔待罪也不願逼迫人民鬻兒賣女的高尚感情。詩末說,“何人採國風,吾欲獻此詞”,說明他是有意為民請命的。《賊退示官吏》一首,語意更為沉痛: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他不僅指責那些強迫地方官橫徵暴斂的朝廷使臣比盜賊還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寧願棄官,絕不肯“絕人命”以博得統治者的寵愛。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熱情地稱讚了他這兩首詩:“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詩,也都富於批判現實的精神。他的山水詩如《石魚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寫得比較真樸自然。

    元結的詩,大都是古體詩,用質樸的語言抒情敘事。乾元三年,他編了一本《篋中集》,收錄了沈千運、孟雲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現實的詩,這些都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對白居易新樂府有影響。但是他的詩有時過於古樸,不夠形象。他幾乎不寫律詩,並且在理論上反對“拘限聲病”,也作得有些過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泰森和李連杰哪個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