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因果不空001
-
2 # 綏格格
答:格局!1、格局越大、認知越高。2、大格局者:認知透徹、思維模式開啟得力!3、格局決定結局—— 隨時把蓄力提升,為啟航新徵程而奮鬥!
-
3 # 日衝資訊 黃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康德
按照康德的思想認識有三個層次:
感性 外界事物給您的感覺以及針對這種感覺您所做出的行為,就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知性 您根據您的感覺做出的某種判斷,制定的某種規則,就是知性認識了。知性認識可以透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他人。我們看的書籍,影片等等都是他人的知性認識。理性 理性認識建立在感性認識和知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是對事物的完備性、同一性的思考。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知性認識都只能是對已認知的事物的認知。只有理性認識才能幫助人類去認識未知的事物。下面透過對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不同的理解,解釋一下這三個層次的區別。
感性把無為理解為不妄為,認為每個人自己做好修身養性自然天下太平。這種思維以自我為中心,只能看到自身的感受,所以是感性的層次。知性把無為理解為帝王、朝廷、百姓各司其職,上級不干預下級履行職責,才能使得整個管理體系井然有序。也有人認為這是按規律辦事。這種思維看到了規律所以是知性的層次。理性則把無為而治看成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一個具體事例,去思考天地萬物之間有和無之間的辯證關係。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呢?我覺得一個人的視野和胸懷決定了他的認知層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永遠也跳不出感性的圈子。教條主義者永遠都無法突破知性的桎梏。能看到眾生而非人人,宇宙而非天地的人才能達到理性的高度,超越人類認知的極限,看到常人無法感知的世界。
自身的經驗從小就開始積累了,孩童在玩水時,就能獲得對水的特性的認知,從玩水的過程中,能瞭解水往下流、水能滲透鬆軟的物質、往水裡扔一個物體會濺起水花、輕的物體會漂浮在水面上......這些都是無法從課本上獲得的,只能在玩中積累對水的認知,沒有那本書告訴你用嘴巴可以吹大氣球,但是即使沒讀過書的人也知道嘴巴可以吹打氣球,這些認知都來自於玩耍中的積累。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過的過程,如果不經過這個過程,任何人都無法把大量簡單知識灌輸進大腦變成自己的認知。所以在孩童時代,不應該讓孩子學五線譜、跳舞、書法之類的東西,這些會剝奪孩子積累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的時間。人的一生都在積累這樣的認知,身邊所有物質的特性、人類社會的規則等等。
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很短,即使很努力,也難以積累足夠多的經驗和認知,有很多認知,很難獲得,需要非常的智慧才行,但其他人聰明人已經獲得,可以從那裡借鑑,這就是認知的另一種獲取方法:讀書。比如,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這麼多年,一代代那麼多人,很少有人認識到地球是一個小球,是圍繞太陽轉的;水是有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這樣的認知只有極少數智慧超群的人才能透過特殊的方法獲得,如果不從他們那裡獲得這樣的認知,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無法靠自己獲得正確認知。
決定一個人認知層次的是主要有2個因素,1.好奇心 2.自身的聰明程度。
有好奇心,就會去做各種探究,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和認知。只有足夠聰明,才能總結自己獲得的認知,並且能從書本人獲得別人已經證實過的正確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