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風浩蕩
-
2 # 明貞
善,如何定義?個人以為佛家的無漏即善的本意,所以善的對立面是不善不完滿有漏的意思,也可以如是說善是沒有對立面的,不善是走向完善的過程。
如此解讀善就沒有人性善惡的問題及對立,人性是不善而向善的,善是人性的目的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止於至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事理盡矣。
-
3 # Xiuxing369
這應該說的是大致的情況,不能算作結論。古人編"三字經"時,一是講究朗朗上口便於記憶。二是因為字經的句子都很精煉,不能象現代漢語樣加個定語加個說明。三古人的日常生活相對較為簡單,接觸的人和事物也相對少,這樣看上去他們的認知也會相對簡單些,不容易去拿個辯證法來說他認知的事。四是人之初的表現都是簡單的,就是吃喝拉撒睡,不太容易觸碰到需要評判善惡的問題。所以認知上還是把人之初定為性善。五,今天我們討論善惡,其實是藉助了人類基因,環境,教養,個人守則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的,這也沒錯,科學的認知也是要隨時代的發展進步而進步的。古人的理論也是允許我們討論置疑並發展更新的。
-
4 # 旅居地球80年
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對的。人之初哪裡來仇恨呢?習相遠指人心各異,人心如顏面各不相同。性相近指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人性就是本意識。
-
5 # 蘭舟V彼岸
人本身就是具有兩面性的,出生伊始,便帶著人性中的善惡來到世上,後天的環境和教化,會激發出他人性中的善或惡。
-
6 # 謝冰硬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啟示: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所以,人從小就要好好學習,區分善惡,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故事:晉朝時,有個名叫周處的人。他是一個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於他自小便沒了爹孃,在無人教導的情形下,周處的性情變的很殘暴,行為也十分野蠻。周處喜歡欺負弱小,常常因為自己不高興,就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的,所以,村裡得人見了他,總是躲的遠遠的。這幾天,村子裡出現了一隻兇惡的老虎,在山腳下的大湖裡也出現了一隻可怕的蛟龍,常常侵害村裡的農作物,甚至還把農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覺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龍及周處合稱“三害”,還說“三害”不除,村民將永無安寧之日。
周處聽說了村裡來了這“三害”,好打架的個性使他立刻到山裡一拳就把老虎給打死了,接著又到湖裡抓蛟龍,在湖裡追了三天三夜,才消滅了蛟龍。岸上的村民見周處一直沒有浮出水面,還以為他和蛟龍同歸於盡了,於是,大家便在岸上慶祝除去了“三害”。周處回到了村子裡,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後,從此下決心改過自新,不再是個讓人家討厭的人。
回覆列表
呃,那你認為,怎樣就不是定論了?是性本惡麼?
性與善,本身就是一體之內外,有外必有裡,這就是個必然。
善是成全維護,惡是損害消耗。所有的存在,只能是成全維護的結果,不可能是損害消耗的結果。所有的存在,都是從無到有,只有善才能從無到有,惡只能從有到無。所以,生之本身,即是善。
心之所生,為性,由心之生髮,自然是善。善,是所有存在的條件,包括惡的。你要行惡,也得有行惡的資本,那資本,是哪來的?
為本者,只能是善,不可能是惡。惡,作不了任何東西的根本。
性之本來,必然為善。你覺得絕對?那就絕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