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803284871

    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專家劉守立先生指出:“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發展過程,整體感知,形成整體印象,然後揣摩文章的謀篇佈局、遣詞造句,最後再回到文章整體上去,獲得發展了的整體印象。”簡單地說,閱讀教學應該遵循“整體——區域性——整體”這樣一個閱讀規律。

    本文所指的“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感知”是指學生透過課文的文字表達,獲得關於閱讀文字的形式和內容的初步印象,是對文章初步的領悟和體會,它是“深入區域性”的先決條件,是揣摩語言的基礎,是進行其它一切學習的前提。

    一、當前課堂教學中“整體感知”存在的誤區

    自《新課程標準》提出“整體把握”之後,我們已經越來越重視以簡馭繁地把握整篇課文,透過對文字精巧的處理,讓學生逐漸形成對課文主線的把握能力。但對怎樣立足教材,進行有效地整體感知,很多老師很迷茫,無從下手,具體表現在:

    1、匆忙研讀,淺嘗輒止

    有的教師對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所忽視。才初讀一遍課文,教師就讓學生說說喜歡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結果,學生所說的只是些枝節、瑣碎的東西,所提的問題比較膚淺,對主要內容的感知也比較片面。

    2、注重內容,忽視形式

    很多教師在整體感知課文時,往往只注重課文內容,而忽視了言語形式。文章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透過句、段、篇的結構和恰當的表達方法來顯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結構佈局是必不可少的。

    3、放任自流,缺乏指導

    課堂上,教師往往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來整體感知,由於教師缺乏方法的指導,學習的提示,放任自流,學生的學習往往是不得要領。

    二、整體感知的要義

    1、學生是閱讀行為的發出者,是閱讀的主體

    基於這一認識,整體感知必須以學生主動自覺的閱讀為前提,教師的作用在於調控目標,積極引導,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和興趣。

    2、整體感知強調閱讀的整體性

    這裡的“整體”大體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學生對課文有一個認知的整體;二是指閱讀時要著眼於主幹,對課文能“觀其大略”;三是能夠整合課文,把比較多的內容綜合起來,對幾種事物、幾個部分、幾個階段具有一定的綜合關照能力。

    3、整體感知不適合所有課文

    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視具體情況而定。王榮生先生指出:“整體感知的完整表述應該是——用整體感知的方式閱讀適宜於整體感知的文字以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三、閱讀教學中整體感知的策略

    筆者認為,“整體感知”並不等於學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師引導的。一名稱職的語文教師,要根據文字的特點、學生實際,創設有效環節,指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材料內容和形式),讓課文中的“人”有個整體形象,讓課文中的“事”有個整體概念,讓課文中的“景物”有個整體輪廓,讓課文中的“問題”有個整體思考,促進學生深入學習課文。

    (一)、把握主要內容

    葉聖陶先生說過:閱讀文章的第一步應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初讀階段,必須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語言,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致地瞭解。但是,由於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資訊和理解是零散的,缺乏條理的,所以,閱讀後必須要歸納、整理、概括、提煉,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內容,最佳化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1、抓基本要素

    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引導學生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併合理組織它們,就是文字的主要內容。

    2、問題概括法

    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箇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有的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3、題目擴充套件法

    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充套件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武松打虎》

    師:課文預習過了吧,誰能根據課題,用一句話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生:武松在景陽岡上打死了一隻老虎。

    師:打虎之前,武松在幹什麼?

    生:武松在酒館裡喝了十五碗酒。

    師:武松又是怎麼打死老虎的?

    生:武松用拳頭打死了老虎。

    師:用拳頭打死的,我們可以用這個詞語:赤手空拳。誰能把這些內容連起來說完整?

    這篇課文很長,讓學生根據課題,用一句話簡單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樣,一篇冗長的文章就在學生的頭腦中轉化成了飲酒、上岡、打虎、下岡幾個主要片段,使學生整體把握了文章內容,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4、抓關鍵詞

    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關鍵詞不可忽視。課文中的有些關鍵句往往對課文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詞,把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有效整合,使語言訓練的內容相互聯絡,整體推進。

    5、抓人物關係

    有些寫人的文章,只要引導學生了解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就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天上偷來的火種》是新教材第九冊中的一篇課文,文章取材於希臘神話。課文中出現了“普羅米修斯、阿波羅、宙斯、海格立斯”這幾位神的名字,這些名字不僅難讀,而且學生也不瞭解。但是,教學時,如果我們能理清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也就掌握了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來整體感知並概括交流。(1)課文我們已經預習過了,文中出現了哪幾位神?邊交流邊板書,並追問學生: 普羅米修斯?阿波羅?宙斯?海格立斯?(透過交流或藉助課文後面的註釋,對人物有個初步瞭解)(2)課文按偷取火種的起因、經過、結果,可分為四個部分,他們分別可概括哪四個部分?(板書:無火——偷火——受罰——獲救)(3)根據人物之間發生的事情,連起來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整體感知時,透過預習交流,瞭解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文章的故事情節、發展脈絡、人物的行為表現已經清楚了,透過這個活動,既讓學生理清人物關係、情節,又自然地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二)、把握結構思路

    1、探尋文字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聖陶)。只有循著文章的思路閱讀,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構思文章的匠心和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功力。思路常透過線索和脈絡來表現,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開了窺視作品奧妙的門戶。因此,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教師要能組織學生探尋思路,穿成網路,連成提綱,進而把握全文內容。

    2、瞭解結構佈局

    結構佈局是解決文字“言之有序”的問題,在實施整體感知時,也可以抓住文字結構佈局來達到整體感知的目的。

    (三)、把握情感因素

    教材中蘊孕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時把握這些情感因素,開掘情感的源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慼、共哀樂,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以至達到忘我的境界。

    1、奠定情感基調

    不同的課文表達著作者不同的情感,或激昂愉快,或悲抑悽婉,或勃發豪放,或凝重深沉,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作為教師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階段,為文章確定一個基調,可以從全域性、整體角度去把握好作品的情感。

    2、理清情感層次

    古人云“情者文之徑,辭者文之緯”。優秀的文章,“情”往往潛隱於“辭”中,形成一條情感發展線,體現了情感變化的層次性。理清情感層次,讓學生整體感知情感的變化,有助於學生正確體驗、感悟、理解。教學時,唯有理清了這條情感線才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晏子善辯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

    綜上所述,“整體感知”是“深入區域性”的基礎,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進而提高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們要在“教”的過程中,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指導他們以正確的方法,對課文進行充分的“整體感知”,然後以感知的收穫指導進一步的學習,提高我們閱讀教學的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春暖花開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