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17548030593

    “而”是文言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文言虛詞,而在《勸學》一篇課文中,出現的頻率竟達到16次,將《勸學》一文中“而”的用法加以分析歸納,可以發現這16個“而”都是連詞,用以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了多種關係。下面就對《勸學》一文中連詞“而”所表示的關係略加歸類。

    (一)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等。如: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蟹六跪而二螯……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五)表示因果關係,可譯為“因而”。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作為連詞, “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種關係之外,還可以表示假設關係,用於主謂之間,譯為“如果”、“假如”等。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另外,在文言中,“而”一般除了作連詞外,還可以作代詞,用作第二人稱,如“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或與“已”一起組成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基亞1110開不開機怎麼辦,就是開機也就白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