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教育

    【而】(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之】(二)助詞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焉】(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裡)。(《勸學》)

    【於】(一)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多種組合關係。

    1.在,從,到

    【者】(一)助詞。

      1.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可譯為“個”、“樣”之類)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者”有時放在時間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五蠹》)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

      ①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對現在的工作沒有動力了,不想再堅持下去了,還要不要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