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翕張文章耕耘者
-
2 # 兩木即是林
“知明而行無過矣”,出自荀子《勸學》。連線句為: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矣。其意:君子做到了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都審視和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明白事物的道理和做出的行為沒有什麼過錯了。
《勸學》是荀子勸人向學,向善,有德行,有操守。在全文中,荀子循循善誘,從小道理入手,把哲理簡單化,便於人人理解。既然是勸,那麼,從語言的基本講述語氣來講,都是被勸者沒有發生或將來可能發生的,因而文中語言呈並列的層級關係的較多。
知明而行無過矣。一個人學識淵博,每天都會自己檢視和檢討,批評和自我批評,對照規範,他就會明白(發現)道理(規範)和(合理的)行為不會存在錯誤。
由此,此處的“而”是並列關聯詞,表示前後詞同處在一個層級,即“明”和“行”並列,“而”可理解為“和”、“及”之意。
此句出自古代思想家孟子《勸學》。全句是:
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這裡‘’知‘’通‘’智‘’。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好學並且每天都反省自己的言行,那麼就知曉明白行為沒有過錯。
句中第二個‘’而‘’字,究竟是並列還是遞進之意,這要根據具體語言的意思來進行理解。
當人做到廣泛學習又每天反省自己的時候 ,就一定能智慧明達和行為沒過錯雙豐收嗎?智慧明達之人就在行為中不犯錯誤?顯然是做不到的。
已經智慧明達了,後面的‘’知明‘’不是多此一舉了嗎?只有一個理由,智慧明達是對‘’博學‘’而言的。‘’行無過‘’才是針對‘’日參省乎己‘’而說的。一個對一個,境界不同,而且前者是遞進無疑。那麼後者的‘’而‘’呢?因此只有一種解釋:廣泛學習,並且還能做到反省自己,不但能起到廣泛學習帶來的智慧明達,還能起到檢驗反省自己後達到‘’行無過‘’的境界。所以,第二個‘’而‘’字必然是‘’而且‘’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