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尋找就尋見0110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歷史通指人類社會曾經歷的過去。透過文字、史籍記載下來的一門學科。他存在的意義,在於對過去已發生事件的記錄和總結,使歷史得以延伸、傳承和擴充套件,讓後人找出文明發展的軌跡。取其長,避其短,以建立更加合理的社會。
他有兩大特點,一是一去不復返的過去;二是對後人的啟迪。
一,人們常用"歷史的長河"做比喻,確實十分到位。
面對川流不息、滾滾奔騰的東逝水,孔子曾収到:逝者如斯夫,不分晝夜。這是對歷史最恰當的比喻。
光陰如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同樣面對一輪明月、升降規律不變的驕陽,陶淵明就有:"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的感嘆;而李白更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惆悵。歷史是回不去的過去!
二,歷史是一面鏡子,給後人提供大到興替、小到得失的經驗教訓!對已發生過的人和事,讓後人去判斷,哪些是對的,應堅持,哪些是錯的,應加以糾正。這就是唐太宗"以史為鑑,可知興替"的道理。
但歷史上的王朝對歷史的總結往往顧此失彼。如五代時的更替,都是武將政變稱帝。宋太祖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確實根除了這一頑疾。但兩宋三百年一直採用重文輕武,不做調整,致使軍弱一直受人欺。
清朝接受了明朝太監亂政的教訓,定下了太監不得干政、不得離開京城半步的嚴律,卻亡在朝廷自身腐敗。
黃炎培先生和共和國領袖在延安時曾有過著名的"窯洞之論"。
總結了歷史上王朝不超過三百年的"週期率"。並找到跳出這一週朝率的根本辦法,就是讓人民當家做主!
事實證明,這是對歷史的總結、順應民心民意最成功的範例!
作為人類歷史,一定是多維的。那麼,從哲學角度讓我們考察一下哲學家是怎樣看待歷史的。
現代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緒論中說,“自從人類能夠自由思考以來,他們的行動在許多重要方面都有賴於他們對於世界與人生的各種理論。”關於這段話所表達的思想,《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的作者,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這本書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不管赫拉利是否受此啟發,至少他的觀點與此相同)。赫拉利認為,人類歷史的關鍵起點是人具有的想像力(或學說或理論),它使一群甚至幾群毫不相干的人團結在一起,朝著在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曾存在的一個想像的目標共同前進。作者認為這種由想像產生的組織力量是智慧人類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
這可以說是關於人類最早歷史的一種解讀。
馬克思主義者對歷史的看法是我們華人特別熟悉的,他們認為歷史上的領袖人物(或英雄人物)在歷史程序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但這些領袖或英雄來自群眾,所以歸根結底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民群眾。這就是群眾創造歷史。
德國近代哲學家黑格爾,破天荒的將他對人類歷史的解讀融合為絕對精神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黑格爾認為宇宙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就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現。歷史的具體演進則是按照他的辯證發展邏輯(正—反—和)展開的:比如一個王朝透過內部的矛盾衝突而瓦解進而產生一個不一樣的具有否定意義的王朝,這個否定意義的王朝再經過內部的矛盾衝突發展,誕生一個和前兩個王朝都不一樣的綜合了其優點的更高一級的王朝。人類歷史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由低到高實現著絕對精神,最終達到終極目的—絕對精神。
不管以上三位(派)哲學家的觀點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都認為歷史是由低階向高階的發展,就像一個人由懵懂無知到自立、不惑(絕對精神的“自我意識”)、知天命(絕對精神的“思想著自己的思想)、從心所欲(絕對精神的完全實現—“自由”),過完完美的一生。
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斷言,“中國沒有歷史”,因為中國的歷史朝代更迭無非是這個皇帝趕跑上一個皇帝,然後又以相同的方式重複上一個朝代的故事,歷史沒有對峙與創新發展。黑格爾可能認為這種原地踏步沒辦法實現他所謂的絕對精神。
暫且不說中國歷史上其它文化的輝煌,單說黑格爾看作絕對精神的最高形態之一的藝術美的展現:中國的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清戲劇等,按照他的辯證發展邏輯,中國的歷史在內容上一定在完美的實現著“絕對精神”。中國的朝代更迭為什麼從形式上看起來沒有多少變化,那是因為“古老中華帝國”的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即形式近乎符合“絕對精神”的形式,所以發展變化只表現在更高階的藝術等內容上。正像黑格爾自己所說的,“實在都是合理的”,“合理的都是實在的”。中國歷史不僅是實在而合理的,而且在實現他的“絕對精神”的過程中也是高階的和充分的。
從這個意義上觀之,黑格爾所謂的“中國沒有歷史”,也是一種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