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南方健康

    一、起居飲食 1.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日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少,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效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加強頸、腹部、關節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 2.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冬至時節應當堅持每天睡覺前用熱水泡腳,能夠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活血的功效,減少疾病的發生。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3.合理飲食,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應當食用性溫的食物,如牛羊肉、紅棗、桂圓、堅果等,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堅果性味偏溫熱,有驅寒、溫腎的作用,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這類食物可以增加人體的熱能,提高抵禦嚴寒的能力。同時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高鐵食品,不酗酒、不吸菸。 4.多曬太陽,慎用空調 冬季天氣寒冷,中午的時候找個避風的地方曬太陽,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新陳代謝和免疫功能,有利於身體健康。使用空調不要把室內溫度調太高,不能屋裡是夏天,外面是冰天雪地,溫差太大容易感冒。 5. 適當鍛鍊,良好心態 宜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五禽戲,散步,不過度勞累,宜不出汗為度。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6. 防病防變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及慢性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也明顯增多,所以對此類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歡迎採納謝謝‍♀️‍♀️‍♀️

  • 2 # 中醫吳蘭貞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因為“冬至一陽生”。俗話說:夏養三伏,冬補三九。而冬至更是補陽的最佳時機。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六陰寒極時,糾如繩結。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時節進補,高吸收,低消耗,滋補效果十分顯著。那麼,這一天應當做些什麼呢?

    冬至養生“躲、養、補、防”

    一、冬至養生要藏陽氣,重點在“躲”

    冬天陽氣藏得好,春陽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冬至正是“陰陽大變身”的時候,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節,也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時候,人極容易受寒生病,所以要學會“躲”才能保護好體內微弱的陽氣。

    躲暴飲暴食

    冬至正值歲末年初,很快就會迎來元旦,此節氣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因為此時,陽氣最弱,無法幫助身體運化過多的食物。

    躲寒冷

    冬至時節人體的陽氣太弱,這時要躲著寒涼,外出時一定要戴圍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風寒的侵襲,才能不感冒生病。

    躲大汗

    中醫認為,大量排汗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精氣。冬季應順應天時,注意養藏,安靜休養,不宜劇烈運動,大量出汗。

    二、冬至保健康,補陽氣是關鍵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至後養生原則就是要儘量減少陽氣的消耗,保養精氣,做到養精蓄銳,有益於防治疾病。

    曬後背,補陽氣

    萬物生長靠太陽,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補充人體的陽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

    最有效補陽的方式是曬背部。因為背部是人體督脈所在,中醫認為督脈是人體的陽經,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

    三、冬至養生進補要“溫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之後,多吃溫性食物,少食甚至遠離寒涼食物,對於平衡人體陰陽、增強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而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

    1、溫補類食物

    如雞肉,羊肉,牛肉,鯽魚等,可配枸杞、馬蹄、甘蔗等同煮,具有一定的養陰功效。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

    2、平補類食物

    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3、滋補類食物

    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溫馨提示:冬季吃飯的時候宜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四、冬至疾病高發重在“防”

    冬至,陰極而陽生,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節氣,這個時候也是流感、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要特別提高警惕。

    1、防流感

    流感病毒擁有驚人的傳染力,預防流感首先要切斷流感病毒的傳播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加強體育鍛煉、注意休息、補充維生素C等。

    2、防凍瘡

    凍瘡多發於嚴寒季節,一般在氣溫5℃以下時發生,若能未雨綢繆,積極採取措施,可以有效減輕或防止凍瘡發生。

    對於過去已生過凍瘡的部位,應特別注意保暖防溼,室內溫度最好能保持15℃以上,相對溼度50%左右。

    3、防心腦血管疾病

    寒冷刺激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注意保暖、按時服藥、加強檢查、注意飲食、加強鍛鍊等對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很重要。

    4、防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不可根據一兩次自測的血壓結果,隨便換藥或改變用藥劑量,應定期複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降壓藥物的調整。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合理搭配,這樣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三款養生食譜,讓我們看看吧!

    冬至養生進補食療法

    銀耳烏雞湯

    食材:銀耳、烏雞、調味品

    做法:銀耳15克,烏雞1只,鹽等調味品適量,銀耳水發,與雞肉加水同煮,武火煮沸,改文火煮半小時,加入調味品即可。

    功效:養陰潤燥、補益氣血之功,適於氣血虧虛、五臟虛損、虛弱頭暈、四肢乏力、產後乳少或乾咳、咽乾、肺胃陰虛之咳嗽、便秘及吐瀉所致之陰液虧虛者。

    羊肉燉蘿蔔

    食材:白蘿蔔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將羊肉入鍋,開鍋後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蔔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痠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蓮藕豬脊髓湯

    食材:連骨豬脊髓500g,蓮藕250g,蔥段、薑片

    做法:豬脊髓入沸水中氽燙後撈出。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放入蔥段、薑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後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即可。

    功效:滋陰補髓。適用於陳舊性腰肌勞損所導致的腰痛、腰膝痠軟、四肢乏力等症的輔助食療。

  • 3 # 木心清韻

    冬季的來臨會帶來氣候的下降,同時,霧霾現象的出現也會日益頻繁。伴隨而來的便是呼吸道的病變、水分的嚴重缺失,所以,在冬季,不妨多喝一點蜂蜜水。蜂蜜水不僅能潤肺、消咳還可以美容,是養生愛美人士的不二選擇喲

  • 4 # 蜥蜴小哥有話說

    謝悟空邀答。明天就是冬至了,也意味著一年最寒冷的時候到了。冬至我們除了穿的要暖和之外,剩下的就是做好養生了。記得俗語裡有這麼一句關於冬至養生的說法,叫做‘’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因此說,做好冬至養生對於身體的健康很關鍵。

    冬季是萬物“ 儲蓄”體能和養護健康的最好季節,而冬至更是人類閉藏,養精蓄銳的好季節。

    冬至這個時節,需要人們把神志深藏於內,要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下面介紹六個冬至的養生常識,或多或少的能幫助你在冬至這個季節裡做好調節、養生,促進身體健康。

    1 、調節好起居時間 :進入冬至,白天時短,晚間時長。這就需要調節好自己睡眠時間。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睡醒起床時要做到緩慢起床,不能醒來立馬起床,避免導致血壓急劇升高,發生意外。另外,老年人的每天早上活動,必須要等太陽出來後在進行,不用非要早起運動;

    2 、協調好動與靜的關係 :冬至起,自然界的陽氣開始上升,在這個漫長的季節裡 ,我們要遵循 “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的規律 ,透過合理的運動 就可以幫助我們升發體內的陽氣。但是切記,過度的升發陽氣就會耗散真元反而不合冬季蟄藏的養生道理了。因此,冬季的運動,一是避免寒邪的侵襲,二是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閒的境界;

    3 、要保證情緒的穩定 :保持快樂的情緒,是冬至養生的重要環節。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每天都有個好心情本身就是一劑很好的養生藥,它讓身體裡的氣血通暢,不會產生氣鬱氣結,少生很多病;

    4 、要做好食補溫腎:我們知道冬至食補的目的是補腎精,因為腎屬冬天,而冬至是整個冬季補腎的最好季節,如果這個時候腎精虧虛,那麼,來年真的會感到腎很虛;

    5、常用熱水泡泡腳 :冬至是冬天最寒冷的時期,在這段時間裡人體很容易受到寒氣的威脅和影響。因此,每晚睡前一小時經常用熱水泡泡腳絕對是個好辦法 。泡腳水的溫度保持在40℃—45℃之間為宜,這樣既能解除身體疲乏,又能輔助睡覺。我們知道,人體的足部穴道許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快血液迴圈,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效果。如果泡腳時再加入些中藥,效果會更好。如: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能夠活血補腎,還能夠防止冬天肌膚枯燥、皸裂,還有生薑片也是不錯的選擇;

    6 、要防低溫損傷 :進入冬至,氣溫會進一步下降,這時的體弱老人往往因低體溫而出現面板蒼白,發涼,或者面板青紫、面部腫脹、全身肌肉僵硬以及腹脹或者寒顫、動作思維發生障礙、呼吸頻率及咳嗽反射降低、心搏緩慢還有突發室顫或心跳驟停的傾向而導致死亡等等。另外,還有因為寒冷的氣候造成收縮血管,減慢血流,增高血液粘稠度從而導致心臟血管發生痙攣,誘發心絞痛症或者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因此,要做好患有疾病老人的日常看護和觀察很重要。

  • 5 # 陰陽養生

    冬腎為五臟之主,重點做好腎的養護,使腎精充腎氣健。

    冬三月氣溫驟降,天寒地凍,萬物潛藏,人相應的應該減少活動,適應節令,保精養腎斂氣,以藏為主。

    冬季是心臟病和慢性氣管炎等疾病的高發期,注意驅寒保暖防止風雪突然降溫的邪襲,防止疾病的發生。適當做些低強度的健身運動或做些經絡的保健按摩,合理的做些食補等可以有效的增強身體的體質,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 6 # 咕咚健康

    起居:早睡晚起為宜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氣候變化影響人的生理活動。春夏為陽,氣候溫熱;秋冬為陰,氣候寒冷。人也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發生生理上的變化。冬季的3個月份,是陽氣收藏的時期。天氣非常寒冷,應重視保護身體的陽氣,不要使陽氣過度耗散。如果冬天過度消耗陽氣,體內陽氣儲存不足,則次年春天容易發生四肢無力,頭暈欲厥之類的現象,對養生不利。因此,這個時候應該從起居飲食上多加註意。

      首先,冬至養生,要靜神少慮,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民間養生有“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的說法,冬至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因此,在起居上,市民應早睡晚起,等Sunny出現才出外活動,“因為冬季天氣寒冷,晨練過早容易使人體受寒冷空氣刺激,誘發心腦血管疾病。”陳主任建議,時間自由度大的鍛鍊者,可將晨練安排在7點到9點這個時間段;早晨時間緊張的上班族,則可在六七點時進行適度鍛鍊。

      此外,冬季高血壓患者如果晨練太早,氣溫太低會使血管驟然收縮,導致血壓迅速升高,可能引起心絞痛發作,因此高血壓患者晨練最好在上午八九點之後開始,晨練之前應先遵醫囑服用降壓藥。

      而外出的市民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消耗,同時儘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冬至前後睡好“子午覺”在養生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後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應該注意的是,這時候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避免損傷陽氣,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動靜結合的運動。

      進補:應根據年齡和體質分別對待

      不管是食補還是藥補,並不是都適合每個年齡階段。針對目前有市民認為“晚補不如早補”,“9歲孩子喝太陽神”等說法和做法,陳主任解釋,進補是要分體質和年齡階段的,如果沒有把握這個區別和“度”,就很容易適得其反。“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髮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 7 # 脾胃養生匯

    冬至可以透過艾灸養生,防寒保暖。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之所以出現季節和時序的變化是因為天地陰陽之氣的升降變化。一般而言,每一段時序各有不同的主氣,比如:“春夏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陰氣盛而陽氣衰。”人與自然相應,人體內在的陰陽自然也要受到自然影響。冬至陰極一陽生,艾灸神闕正當時,莫負一年好光景,確保來年一身輕。艾灸透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價會回到2元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