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生活日記

    先說說諸葛亮《後出師表》寫作背景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北伐魏國,蜀軍在佔有隴右三郡後,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結束了第一次北伐。冬十一月,諸葛亮獲悉魏軍曹休攻吳兵敗、張頜東下,關中虛弱,於是上《後出師表》決心再次北伐,急率軍數萬,走古道,出散關,圍攻陳倉。

    再說說《後出師表》所寫的內容

    1.從審時度勢出發,高屋建瓴地指出討伐曹魏是鞏固蜀漢政權、興復漢室江山的當務之急。

    2.綜論蜀中非議的錯誤。

    一是先帝遺意的決心,一是當前形勢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師,是為最佳時機,決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的結論。

    3.從六個方面具體駁斥了蜀中非議的錯誤:

    (一)從漢代開國之主劉邦"涉險被創,危然後安"的歷史教訓出發,說明決不能坐定待勝;

    (二)從劉繇、王朗不思進取,坐待東吳強大的歷史教訓出發,說明決不能不戰而使敵人壯大;

    (三)從足智多謀的曹操屢遭困厄的歷史教訓出發,說明難以不危而定;(四)從才能過人的曹操一再失誤的歷史教訓出發,說明難以庸才取勝;(五)從老兵老將逐漸衰亡的現狀出發,說明愈遲進軍則愈少兵將,今後更是難以圖敵;

    (六)從當前蜀國的人力財力現狀出發,說明拖延愈久則因難愈多,以小戰大,難以與敵持久,必須及早圖敵,先發制人,才能克敵制勝。

    4.論述世事多變,難以預料,必須盡力而為。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八個大字,錚錚有聲,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忠肝義膽,也是諸葛亮人格璀璨光輝之所在。

    最後總結一下

    這份表章作於漢室三分之際,表現了作者興邦建業,忠貞不二的品格,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堅毅的敬業精神。作者為國為君鞠躬盡瘁的精神令後人景仰,一句"死而後已"將那顆赤誠之心表現得淋漓盡致。由於此文是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所作,為提升士氣,穩定朝局,作者在議論上氣勢宏偉,感情上慷慨豪邁。與此同時,說理上義正詞嚴,間接地將苟安之心駁斥地體無完膚。氣生於理,理又藉助氣則更見立論之高遠,雖無驚人之筆,但仍很具說服力和震撼效果。

     

  • 2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曹魏大敗於石亭,訊息傳到漢中,諸葛亮認為這又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於是決定第二次北伐。

    但是年初剛從隴西敗回,不到一年又要北伐,勢必會有一些人不理解,為了統一思想、堅定決心,諸葛亮再向後主劉禪上了一份奏表,重申北伐的意義,向後主同時也向蜀漢民眾解釋又要北伐的原因。

    這就是《後出師表》,在這份奏表中諸葛亮首先申明瞭先帝的遺志,表明不北伐沒有出路的道理,否定那種“王業偏安”的思想,認為不征伐曹賊先帝所建立的事業就會丟掉,與其坐著等待滅亡,不如去討伐敵人。

    在這份奏表的最後,諸葛亮還說:“我將小心謹慎地為國家奉獻出我的一切,直到死為止。至於事業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不順利,耶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夠預見的了!”

    前一份奏表讀起來激昂熱烈,與之相比後面這一份奏表或許更重說理,因而顯得氣勢不如之前,言語之中也多了許多悲壯。

    這是因為,首次北伐遇挫對諸葛亮的心理勢必產生不小的影響,他更清楚地看到敵我之間力量對比上的差距,所以《後出師表》強調了困難,強調了完成先帝遺志的艱鉅性,但是決心未變,理想未變,勝利的信心也未變。

    仔細品讀《後出師表》,看到是一個更加真實的諸葛亮。這份奏表中多次談到曹操一生遭遇過的失敗,似乎隱約透露出諸葛亮此時面臨的處境。

    雖然不會有人公開談論他的過失,但第一次北伐就以失敗而告終,他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諸葛亮希望大家理解失敗是正常的,尤其對手那麼強大。

  • 3 # 老頑童7851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南陽武侯祠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的紀念地

    全國各地的諸葛亮紀念地多用岳飛書《出師表》碑刻

    諸葛亮出師表充分體現了臥龍先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思想,而受後人敬仰、頌揚,達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

    岳飛路過南陽書出師表題跋:

    有諸葛古井

    有距今1800年的古柏

    有唐宋文人墨客留下的佳句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 4 # 斷鷹攀崖

    《後出師表》是對第一次北伐和蜀漢戰略的總結,是對《前出師表》的昇華,是對“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再次肯定,同時佐證了自己的真實性。

    蜀漢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給後主劉禪上《出師表》,第二年在北伐失敗後,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再次上書,即《後出師表》。

    這裡主要講其意義。

    一、《後出師表》是對第一次北伐和蜀漢戰略《草廬對》(“襄陽說”作《隆中對》)的總結

    第一次北伐顯示失敗了,諸葛亮再總結後提出應該再次北伐,畢竟兵敗乃兵家常事,曹操也敗過多次。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為劉備謀劃“跨有荊、益”後兩路出兵,興復漢室的偉業,無奈關羽敗了,兩路變一路。《後出師表》雲:“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顯然繼續北伐才是王道。

    二、《後出師表》是對《前出師表》的昇華

    《前出師表》追溯三顧茅廬,強調感恩之心,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後出師表》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一個千古忠臣表現得淋漓盡致,肅然起敬。

    三、《後出師表》再次強調南陽情懷

    《前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後出師表》雲“曹操困於南陽”,我們可以透過“困於南陽”窺探躬耕地所在。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漢時南陽郡的治所)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這裡的“南陽”毫無疑問指宛。

    四、《後出師表》和《前出師表》結合,佐證《後出師表》的真實性。

    《後出師表》“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完全是《草廬對》的演練,

    當時劉備已去世,世上只有諸葛亮自己知道《草廬對》,因為《草廬對》提出是“因屏人曰”。

    再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前出師表》的忠誠高度一致。

    所以說《後出師表》必為諸葛亮所做,而且只有諸葛亮能夠寫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持三星s9+,想換華為mate20,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