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髮斷塵

    因為文人集團是他最大的障礙!另外他殺了魏忠賢。懸在文管集團頭上的一把利劍也沒了!他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大明焉能不亡?

  • 2 # 老友迷

    第一,明末的局面以崇禎的才能還不足以力挽狂瀾,換李世民朱元璋來還差不多。第二,整個大明王朝已經積重難返,就算沒有李自成沒有滿清,也延續不了幾代了,要不是張居正續命一波說不定萬曆就亡了,明朝奇葩的稅收政策導致民間地主豪紳富可敵國,國庫能餓死耗子,沒錢啥都別談,而且明末的精英階層自私自利還有骨氣的少,南宋的讀書人還講究平時袖手談心性,臨事一死報君王,明末的只是臨事水太涼。屁本事沒有,嘴炮相當厲害,解決問題沒辦法,罵做事的人那叫一個厲害。明末的黨爭使朝廷烏煙瘴氣朝令夕改,完全沒有效率。第三,內憂外患輪流來,生生把大明王朝磨死了,其實崇禎最好的方法是攘外必先安內,暫時和後金議和,集中力量解決流寇,移民也好,圍剿也好,把有限的財力用於內患。明朝自己不作死哪有滿清的機會?但是不行,誰敢提議和能被東林黨的口水淹死,皇帝也不敢。明朝的亡是崇禎避免不了的,至於那些嘴炮們,看看南明時的表現就知道那是些什麼玩意了。也難怪崇禎臨死的時候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 3 # 史海尋蹤

    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勤勉努力兢兢業業,仍未能阻止明王朝的滅亡。

    崇禎的哥哥就是前任萬曆皇帝朱由校,一生痴迷木匠,無心國事,將大權完全交給了魏忠賢,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加之歷任明皇,除了開國的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真是一個比一個昏庸,明朝交到崇禎手中,早已是風雨飄搖大廈將傾。

    自崇禎繼位起,就面臨三大強敵,可說是先天不足:

    一、崇禎元年在陝西就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一直未能平息,這種狀況貫穿了整個崇禎執政期。

    二、東林黨為首的官員集團坐大,造成了朝廷內部的混亂。

    三、努爾哈赤的後金在北方邊疆羽翼漸成,以明朝艱難之國力,更是雪上加霜。

    由內而外,可說是內憂外患。憑崇禎一人之力,完全難以扭轉。

    而崇禎此人,性格多疑嗜殺,薄情寡恩。難以團結組織起全國力量,來對抗國內的起義和後金的邊患,以至於情勢一年比一年惡劣。連抗金名將袁崇煥也被其酷殺,壞人是除掉不少,好人也帶著遭殃,偌大明朝卻無人可用。

  • 4 # 學術經理人大牛曾老師

    因為不考慮重點,今天的話講就是戰略方向搞錯了。

    反觀清朝末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太平天國來勢洶洶,為什麼居然還能中興,沒被滅倒清朝。因為慈禧再不濟,都知道當時最大的敵人不是八國聯軍而是太平天國。對於西方列強,可以割地賠款,但太平天國必須滅了。

    但是,崇禎皇帝表面上英明神武,實際上昏庸無智。當時主要敵人應該是李志成而不是清(當時大金),但是崇禎卻把所有精力對付清而不是對付李志成。

    所以如果崇禎懂得“清”可以撫(但是努爾哈赤其實也只想當個王),而李志成必須滅的話,明朝應該還可以維持一段時間。

  • 5 # 減水書生

    士大夫官員一不保國二不惜民三不敬帝,只顧私利。

    加徵遼響及消減開支的內部改革導致國內矛盾尖銳爆發。

    崇禎並非雄才大略的領袖,既缺乏戰略眼光又不能識人用人。

    袁崇煥被殺導致邊關將士與朝廷離心離德。

    對國內農民起義的重視不夠,沒有集中全力予以剿滅。

  • 6 # 青橙小玩意兒

    每個王朝到了其末年的時候都是內憂外患,明朝更甚之(剛好還碰到一個小冰河期,夏天全國大旱,冬天就連廣東等地都是暴雪),所謂大勢已去,氣數已盡也就如此吧。雖然崇禎上臺後想透過個人努力實現力挽狂瀾的目標,但在大勢面前依舊顯得無能為力,況且加上崇禎本身的一些性格缺陷,非但不能助他實現目的,反而加速了王朝的覆滅。我們可以來看下崇禎身上的幾個主要性格缺陷,以下僅為個人看法:

    1、總感覺有人想謀害朕

    一個勤奮的皇帝並不代表就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作為一名君主的最高境界,用馬援評價劉邦的話就是“無可無不可”,意思就是沒有條條框框的規定,要會識人和用人,要敢於大膽的放權,讓人才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最重要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不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但縱觀崇禎一朝,可能是由於他少年時代的經歷,導致內心不夠自信,他雖然滅掉了最大的太監(魏忠賢),但之後在他的時期最信任的依舊還是太監(王承恩)。

    在崇禎朝的17年中,光是內閣大學士就任用過50位,其他的六部和都察院的最高負責人同樣更換頻繁,走馬燈似的令人眼花繚亂。據統計他共用過吏部尚書13人,戶部尚書8人,兵部尚書17人,刑部尚書16人,工部尚書13人,都察院左都御史132人。換來換去,仍然沒有換出任何一個令他自己滿意的官員。真不知是天不降賢臣於當世,還是崇禎自己腦袋出了問題。

    如果說文官走馬燈的換,也許還有些說辭,但崇禎對前線作戰的高階將領們同意是懷疑加猜忌,簡直可以說是兵家大忌,他先後用過袁崇煥、楊嗣昌、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熊文燦、陳新甲等人率兵分別同後金以及農民起義軍作戰,這些人幾乎沒有一個得到善終,不是被崇禎處死就是孤軍被圍而無人過問,最後只得坐守孤城被敵生俘,或者被逼倉促上陣戰死。一代名將袁崇煥因為擅殺總兵毛文龍,於是被崇禎所疑忌,皇太極僅用了一個從《三國演義》中學來的拙劣的反間計,就使生性多疑的崇禎相信袁真的與後金有密約,立即將其逮捕下獄並凌遲處死。

    崇禎在位期間,死於他手下的高階官員共計有:輔臣(相當於總理)1人、尚書4人、總督(督師)7人、巡撫11人,侍郎以下的官員則難以計數。到了崇禎後期,一向渴望仕途通達的官員們甚至認為出將入相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因某一件事情得罪了這位喜怒越來越無常的天子,轉瞬之間從位極人臣到腦袋搬家,所以說崇禎的猜疑心非常重,總感覺大臣們都沒有盡心盡力,都想謀害他,以至於到死都說諸臣誤我!

    2、朕存點錢不容易。

    崇禎很節儉,他總共當了17年皇帝,17年間宮中沒有進行任何營建,他對吃穿也不講究。為了表示節儉,他還不吃肉,跟著皇后吃齋,古往今來的皇帝,沒有幾個不貪戀美色的,但崇禎皇帝則真心沒有這一愛好。可惜他的節儉也只限於他自己,並沒有形成有效制度,最主要的是他的守財令人髮指,在連到底是錢重要還是江山重要這麼容易的選擇題上都做錯過。如崇禎十七年(1645)正月,這時的“流賊”李自成已在西安建立了農民政權,他的百萬大軍懷著必得天下之志從西安出發,此後又從軍事要地宣府、大同進逼北京,並相繼攻陷了平陽和太原,大明帝國的心臟北京城已指日可下,大明的局勢可以說到了火燒眉毛的窘狀。無計可施的崇禎特地召見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戶部、兵部的官員們,討論放棄寧遠,緊急調吳三桂部入衛北京。吳襄提出,如果吳三桂進衛北京,大約需要100萬兩銀子的軍需。100萬兩銀子在畢生儉樸的崇禎眼裡,是一筆龐大得令他肉痛的數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這麼多的銀子,為此,崇禎只得放棄了這一原本還算不錯的計劃,然後坐困城中。

    到了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從他的宮內搜出的白銀即多達3700多萬兩,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在內。為了節省100萬而丟掉了3700萬、乃至根本無法估價的萬里江山,這本是一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賬,可自幼聰明好學的崇禎到死也沒有算清楚。

    其實以崇禎的個人素質和勵精圖治的志氣,如果生在和平時期,未嘗不是一位可以位列明君的帝王,因為和平年代裡,崇禎個人的性格儘管有各種弱點,但不會是致命的。惜乎他顯然生錯了時代,在那樣一個大廈將傾的季世,他的悲劇性格加上他的求治甚急,這樣的勵精圖治只會加快王朝的滅亡。崇禎事實上成了他的祖父萬曆和哥哥熹宗的替罪羊。儘管他比這兩位親人要英明得多,勤勉得多,但他的祖父和哥哥可以在宮中花天酒地過一生,他雖說旰食宵衣,卻免不了背上亡國之君的恥辱。

  • 7 # 悅讀文案

    這個問題要從崇禎的性格和當時明朝的實際情況說起

    首先,一個人命運的悲劇其實就是他性格的悲劇。如果這一論斷沒錯的話,那麼,以崇禎的人生悲劇而言,這人生悲劇的確源自於他的性格悲劇。

    崇禎名生於1610年的正月,系太子朱常洛(即後來的明光宗)之子。崇禎五歲即喪母,雖然貴為太子之子,但當時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並不穩定,長年蒙在萬曆欲廢其太子位而立鄭貴妃之子的陰影中;再加上萬歷是一個淡漠於親情的人(事實上歷代帝王因為子孫眾多,往往親情平淡如水),因而崇禎幾乎從小就沒享受過平民家庭那種天倫之樂。萬曆既不喜歡崇禎的父親,當然也就更不喜歡木訥內向的崇禎。後來,他的生父歷盡坎坷而位尊九五,卻在即位的當年就因縱慾過度病死。皇位傳給了崇禎的哥哥朱由校。這個年輕的皇帝對治理天下基本沒有興趣,把大權一股腦兒地交給了太監魏忠賢。在這個皇帝眼裡,連大明的江山也可以如此漠不關心,何況是崇禎這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因此,崇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完全沒有享受到原本再平常不過的父母之愛、兄弟之情,反倒是目睹和親歷了紅丸案和移宮案等駭人聽聞的政治陰謀。

    崇禎少年時所經歷的這些政治陰謀和他長年與世隔絕而又親情寡淡的深宮生活無疑是一條條噬心的小蛇,它們撕咬著崇禎,並使崇禎在這種命運的無常與超乎尋常的冷漠中,漸漸養成了他一生典型的人格分裂式的雙重性格:一方面,他身為位尊爵重的親王,當然可以呼奴喚僕,形成了他性格中嚴急而刻薄,既對手下人薄情寡義而又自以為是的一面;另一方面,自幼的孤獨寂寞和難以主宰自己命運的無奈又使他敏感、多疑,從而因內心深處的過分軟弱和自戀造成極度的自尊,一意孤行而完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後來,他在重大關頭常常首鼠兩端,既怨天尤人又懷疑自我,最後則是毫無主見地把一切交給命運安排。這種性格對普通人來說也是災難性的,何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帝王呢?

    其次,崇禎皇帝如他的祖父萬曆皇帝一樣吝嗇,這是出了名的。崇禎十七年(1645)正月,這時的“流賊”李自成已在西安建立了農民政權,他的百萬大軍懷著必得天下之志從西安出發,此後又從軍事要地宣府、大同進逼北京,並相繼攻陷了平陽和太原,大明帝國的心臟北京城已指日可下,大明的局勢可以說到了火燒眉毛的窘狀。無計可施的崇禎特地召見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和戶部、兵部的官員們,討論放棄寧遠,緊急調吳三桂部入衛北京。吳襄提出,如果吳三桂進衛北京,大約需要100萬兩銀子的軍需。100萬兩銀子在畢生儉樸的崇禎眼裡,是一筆龐大得令他肉痛的數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這麼多的銀子,為此,崇禎只得放棄了這一原本還算不錯的計劃,然後坐困城中。

    到了李自成攻佔北京,從他的宮內搜出的白銀即多達3700多萬兩,黃金和其他珠寶還不在內。為了節省100萬而丟掉了3700萬、乃至根本無法估價的萬里江山,這本是一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賬,可自幼聰明好學的崇禎到死也沒有算清楚。

    第三,崇禎初年,為了節省帝國開支,崇禎下令大幅度裁撤驛站。他認為驛站的存在,既讓來往的官員揩了國家的油,同時還得養活大量驛卒。裁撤的結果是導致大批因失業而無法生存的驛卒紛紛加入到農民起義的行列。這些默默無聞的驛卒中,有一個就是後來名聞天下的李自成。而崇禎裁撤驛站,據統計,所節約的開支僅僅為30萬兩銀子,大約相當於皇宮一個月的支出。

    明代官員俸祿極低,官員大多貪汙受賄,盤剝百姓,加上天災不斷,更是讓百姓難以為繼。整個社會對享樂的貪圖,拜金主義的風行,官員的貪婪,軍隊的低能,政治的黑暗與經濟的凋敝,整個晚明社會呈現出一幅犬儒主義的百醜圖。

    1644年,即崇禎十七年,該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大軍將北京圍得水洩不通。李自成派人告訴崇禎,如果他宣佈退位,尚可保住身家性命。這對心性甚高的崇禎來說,簡直不可思議。當晚,他帶著一個老太監登上了煤山。從煤山山頂望過去,可以看到北京城外李自成軍隊的營帳裡燈火通明,宵鼓陣陣。明天,他們就要攻城了。崇禎嘆了口氣,用衣帶草草地寫好遺書,遺書中,他再次強調他不是亡國之君,只因他的臣子們皆是亡國之臣。

    凌晨時分,崇禎恨恨地上吊自殺。

    崇禎在位期間,的確做到了旰食宵衣,兢兢業業。他本人的素質在明代的帝王中也屬上智之人,與他那個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與大臣見面的祖父和他那個縱情酒色、不會治理天下卻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的哥哥相比,崇禎之“敬業”,簡直可以評為帝王中的“勞模”。

    以崇禎的個人素質和勵精圖治的志氣,如果生在和平時期,未嘗不是一位可以位列明君的帝王,因為和平年代裡,崇禎個人的性格儘管有各種弱點,但不會是致命的。惜乎他顯然生錯了時代,在那樣一個大廈將傾的季世,他的悲劇性格加上他的求治甚急,這樣的勵精圖治只會加快王朝的滅亡。崇禎事實上成了他的祖父萬曆和哥哥熹宗的替罪羊。儘管他比這兩位親人要英明得多,勤勉得多,但他的祖父和哥哥可以在宮中花天酒地過一生,他雖說旰食宵衣,卻免不了背上亡國之君的恥辱。

  • 8 # 無事亂翻書

    1.崇禎時期的經濟上已經破產,入不敷出,陷入了不徵稅沒錢打仗,徵稅百姓造反的惡性迴圈。

    2.正好趕上氣候特別乾旱,西北一帶連續五年大旱,百姓沒有活路,只能造反。

    3.吃國家俸祿的官僚階層已經成為了明朝自己的掘墓人,逐名逐利,貪汙腐化,時刻準備迎接新皇帝。

    4.崇禎自己性格急躁,出了簍子就讓下面人背鍋,時間長了,大臣們也喪失了積極性,沒有了君臣一體,上下同心的格局。

    5.不是東北鬧後金入侵,就是西北鬧民變,疲於應付,拆東牆補西牆。

    6.崇禎個人的勤政和勤儉節約都無話可說,連裡面的衣服都讓皇后打補丁,走路很慢,否則就會露出補丁來。明朝滅亡,對於他十七年的執政生涯來說,真的是一種解脫!太累了!

  • 9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崇禎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末代皇帝中最悲情的,一心要成為大明王朝的中興之主,也確實具備了做一個好皇帝的很多品質。清聖祖康熙對明朝皇帝評價最高的就是崇禎。崇禎皇帝勤勉、認真、節儉,工作累到上朝和給太后請安的時候坐著睡著了。比起他那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爺爺和只知道做木工活的哥哥那是天壤之別,可是這樣一位勤勉的好皇帝卻在登基十幾年後,內憂外患之下在煤山自縊,讓後人唏噓不已!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崇禎皇帝從小全家就處於風雨飄搖狀態,爺爺萬曆皇帝一心要立三叔朱常洵為太子,父親朱常洛也就成了三叔母親鄭貴妃的眼中釘。直到19歲朱常洛才開蒙上學,中國歷史上皇子19歲才開始識字怕是僅此一例,不受待見由此可見一斑。有繼承皇位可能的哥哥朱由校沒人管,登基的時候還是個半文盲,成天趴在牆頭看人建宮殿,成了一個優秀的木匠。父兄都這樣了,崇禎帝朱由檢的日子可想而知,哥哥繼位後,大權獨攬的九千歲魏忠賢對他也有加害之心。哥哥明熹宗朱由校駕崩,被召進宮裡的朱由檢一直小心翼翼,連乾糧都自己帶進來,水都不敢喝。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生存讓朱由檢形成了多疑、剛愎自用、急躁、好面子的性格。

    大明王朝交到他手裡的時候已是病入膏肓,一心想要中興大明,做個好皇帝的朱由檢單槍匹馬解決了“閹黨”魏忠賢。多年荒廢的朝政終於回到正軌,新皇帝上上下下一片稱頌,朝廷內外對新皇帝充滿期待。朝廷內外也是煥然一新,禍害人間的“閹黨”被一網打盡,曾兩次大勝滿清的袁承煥被重新啟用前往遼東,袁承煥承諾五年平遼。被認為都是忠臣與“閹黨”鬥爭受到打壓“東林黨”人出山擔任朝臣,各種“閹黨”時期的惡法得到糾正,一片欣欣向榮景象。可是,好景不長無論崇禎皇帝怎麼努力政局是越來越差,而這一切恰恰是崇禎皇帝自己造成的。

    性格上的缺點慢慢把他引上絕路,崇禎皇帝臨死前曾說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那麼有沒有非亡國之臣呢,答案是有的,那些精忠報國,能為皇帝分憂的都被崇禎皇帝給殺了或逼死了。袁承煥到了遼東前線,把遼東的防務搞得踏踏實實,並練出了一支鐵騎“關寧鐵騎”從此滿清不敢犯錦州、寧遠一線。但是五年平遼的承諾卻不是那麼容易實現,袁承煥希望透過談判解決遼東問題。而皇太極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改走喜峰口,攻到了北京城下,袁承煥迅速率軍救援。清軍走喜峰口對北京城只能襲擾一下,無法長期威脅,范文程針對崇禎帝多疑的個性給他設下了“反間計”,讓崇禎皇帝“自毀長城”冤殺袁承煥。袁承煥死,遼東不穩,老帥孫承宗趕到遼東前線穩定局,重修大淩河等被清軍搗毀的城市。只是在於清兵的反覆爭奪中,巡撫邱禾嘉更改出征日期導致失利,大淩河再次被毀,孫承宗被言官彈劾,請辭稱病回鄉。

    大明王朝捕風捉影和錯了不用負責的言官制度,配合皇帝的多疑、急功近利成了殺死大明肱骨之臣的兩把尖刀。遼東前線一死一辭,鎮壓農民起義軍方面的大臣們情況好不了多少。五省總督陳奇瑜恩威並施,剿撫並用,積極組織兵力圍堵,在車廂峽圍住了李自成、張獻忠起義軍。手下的將領收受起義軍賄賂,勸說陳奇瑜接受起義軍投降,被詐降的李自成、張獻忠逃脫。原本以陳奇瑜的能力繼續圍剿起義軍還是有很大希望實現剿滅義軍目標的,陳奇瑜要戴罪立功,起義軍被嚇破了膽,處於望風而逃的狀態。“到手的鴨子飛了”皇帝不爽,御史言官們拼命上書彈劾,陳奇瑜免職發配邊疆戍邊。除了陳奇瑜,明軍鎮壓起義軍的將領還是名將輩出的,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曹文詔、曹變蛟、左良玉,明末崇禎皇帝並非手下無人。孫傳庭指揮的天雄軍配合洪承疇、曹文詔殺老闖王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率十八騎躲了起來。可惜與氣量狹小的大學士楊嗣昌不和,提出辭官養病,被誣陷稱病推脫,結果入獄。等到了起義軍勢大,才想起把他從天牢放出來,(崇禎皇帝的天牢裡面可以說是大明王朝的人才庫)逼著孫傳庭率領剛組建的新軍與李自成拼殺,結果可想而知,孫傳庭陣亡。同樣只給了幾千人馬與清軍血戰而死的還有盧象升,可以說這些肱骨之臣要麼彈劾在天牢或戍邊,要麼在不利情況下被逼上戰場,陣亡沙場。

    大明王朝到了這個地步,與清軍和談獲得喘息之機是不多的選項之一,袁承煥想與清軍談判被認為可殺罪狀之一。兵部尚書陳新甲在多位前任被貶、被殺下,趕鴨子上架成了兵部尚書。這位能力並不很強的新任尚書在各方屢戰屢敗的情況下,秘密上書皇上,我們該和清廷談判試試了。崇禎皇帝同意了,並讓陳新甲私下秘密進行,紙是包不住火的,這件事被御史們知道了。滿朝上下那叫一個義憤填膺啊,言官們痛斥陳新甲是賣國賊、漢奸,所有的官員都把自己塑造成民族英雄,卻沒有人想到如何

    挽救大明王朝。(明朝的言官制度到明末已經發展成了畸形,御史言官們秉承著文死諫傳統,你只要是因為勸諫皇帝被殺的那是無上光榮,名垂青史了。)崇禎帝性格上的惡劣就出來了,好面子他沒有為陳新甲辯護,而是殺了陳新甲以平息朝臣的怒火。大臣們也不是傻子,這麼大的事陳新甲沒你皇上同意怎麼會去幹呢,朝堂之上陷入皇帝和大臣相互推諉扯皮。陳新甲是最後一個肯替皇帝“背鍋”的官員,那些“非亡國之臣”肯為皇帝辦事,負責的人不是被殺,就是戍邊,還有在天牢裡面。朝堂上誰也不敢給皇帝出主意,即使到了大廈將傾之時。李自成的起義軍步步逼近北京城,遷都南京早就提出來了,好面子的崇禎皇帝在等朝臣的一紙奏摺,他也暗示了首輔周延儒。大臣都被崇禎帝的不負責任搞怕了,包括首輔周延儒在內所有人都裝聾作啞,坐看時機從手裡溜走,起義軍切斷了南逃的道路,崇禎帝只有煤山上吊結果。

    崇禎皇帝對於明朝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在病去如抽絲階段來了一個庸醫,一心想要來三貼猛藥把病馬上治好,結果是越治越糟。如同很多人打得比方崇禎如果早生幾十年在萬曆之前的話,他一定是個好皇帝,可他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把國家糟蹋到無法挽回的時候,下猛藥去救,只是加快了倒塌的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人並沒有《阿甘正傳》中阿甘那樣的運氣、天賦及執著,該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