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機哥聊野史

    項羽這個人的確有其可恨之處。

    他嗜殺成性,暴虐無行。項羽一生,征戰無數,多次屠城殺降。襄城之戰是他帶兵第一戰。當年,他二十四歲,血氣方剛,率軍進攻襄城(今河南襄城),遭到襄城軍民頑強抵抗,久攻不下,撥動了他心中那根“惡弦”,攻下襄城時,他暴怒屠城,將全城男女全部殺害,這是他為逞一時之氣,背千古罵名的開始。《史記•項羽本紀》裡明確記載他屠城殺降惡行的就有五處:一為襄城屠城,二為城陽屠城,三為新安殺降,四為咸陽燒殺,五為齊國殺降。本來還有第六次,在外黃,他打算將全城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坑殺時,經外黃少年勸說後放下了屠刀,殺降未遂。

    他不講道義,有悖人倫。在殺人的問題上,項羽十分任性,三句話不對路,就可以大開殺戒,無論戰友、上級或其他什麼人。如韓生諷刺他華而不實,他一怒之下給韓生來了個“水煮活人”;王陵反叛,其老母被抓後自殺,項羽竟將她的屍體拋入油鍋,燃起大火,處以“烹刑”;北上救趙,宋義為上將,他為次將,為了搶兵奪權,他將宋義刺殺於上將帳中;楚懷王熊心是他的主子,因為不聽他擺佈,他竟然派人將懷王暗殺。

    他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在用人上,他不肯放手,不肯松權,過於信任家族人員,不搞五湖四海,而搞一家一姓。韓信、陳平、英布等都曾是他手下,因不能人盡其才,紛紛離去,加入了劉漢集團;一個盡忠善謀的范增,竟然因一個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的離間計而輕易放逐,貶死途中;而他的叔叔項伯,處處吃裡扒外,卻始終大權在握。

    他勇武有餘,謀事不足。項羽喜歡逞匹夫之勇,圖一時之快。在戰場上,他堪稱常勝將軍,但在戰略決策上卻鼠目寸光,無胸襟、無遠見、無韜略、無目標,至少目標不夠高遠。

    上述幾點,可以說是項羽的過失和缺點,也可以說是他最後兵敗的原因。

    雖如此,但是項羽這個人也有其可愛之處。

    他心無城府,快人快語。秦始皇東巡遊會稽途經吳縣,項羽圍觀後表現出來的卻不是卑微者的敬畏和仰慕,而是嚷嚷道:“他可取而代之!”簡直豪氣沖天!廣武澗前,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他隔澗當眾對劉邦喊道:“天下連年征戰不止,不過僅是你我二人相爭罷了。我願與你單挑,決一雌雄,誰贏誰坐天下,免得老百姓枉受戰爭之苦。”這樣直白的話也只有性情如項羽者才能道出,老謀深算虛情假意如劉邦者,是不會這麼爽快的。

    他勇往直前,從不退縮。為了解救鉅鹿之圍,他引兵渡河,破釜沉舟,只帶三日口糧,誓死不還。烏江邊上,他十萬之眾最後只剩下二十六人,他還談笑自若,分兵作戰,與漢軍作最後的比拼。

    他英雄惜英雄,無論尊卑貴賤。“鴻門宴”上,項莊舞劍,劉邦危在旦夕,樊噲持盾強入宴會廳,撞倒數名衛士,對項羽怒目而視,項羽作為一統諸侯的霸王,他不但不怪罪樊噲的無禮,反而惺惺相惜,又是請他喝酒,又是請他啖肉,還興奮地贊其為“壯士”!真乃性情中人。

    他英雄愛美,情深意重。項羽一生,閱人無數,搶得的珍寶也無數,但他最愛的卻只有虞姬和烏騅馬兩樣,一生不變。在虞姬面前,他常表現出男人多情和英雄氣短,在生死關頭,他與虞姬唱和,一詠三嘆,充滿著對愛人、對生命和對這個世界的眷戀。垓下之戰,除了戰火與馬鳴,重圍與追殺之外,還有英雄長歌,美姬應和,愛人揮劍自刎,霸王愴然泣下,這些唯美畫面,定格在歷史的畫廊,成為了後人流連忘返的絕妙風景。

    項羽是秦末一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他傳奇而短暫的一生,在歷史的星空中曾閃爍出最耀眼的光彩,以至引無數後人競折腰,為其嘆息,為其垂淚,為其鳴冤,為其立傳。歷史上顛倒眾生的英雄不乏其人,秦有蒙恬,漢有韓信,三國關羽、宋有狄青、明有袁崇煥等等皆是,而以項羽為最。李清照《夏日絕句》詩云:“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英雄項羽的悲劇結局,表達了深深的惋惜,可見,李清照也是他的一名忠實“鐵粉”。

    劉邦本人其實政務能力並不突出,戰略眼光幾乎沒有,帶兵打仗稍微強點(臨陣打仗可以駕馭十萬人,多了就亂套)。但是漢軍集團,總體來講,後方一直很穩定,從來沒有犯過戰略性錯誤。這就是比較老套的話題,即知人善任。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講就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話當然是有道理的。然而,那三位既然都比你強,但是他們怎麼就肯給你拼命呢?

    我們說劉邦知人善任,心胸寬廣,豁達大度,等等這些,雖然都沒有錯,但是並不具體。或者說,我們把這些名詞加到其他的君主身上也未必不可。既然明君都如此相似,為什麼劉邦又會被冠以痞子,流氓等等名號?為什麼劉邦在創業之君裡面有如此高的名氣而在兩千多年後依然受人追捧呢?我想來想去,大概只能說劉邦不是壞人,也不是正人君子,而是壞壞的那種人。

    毫無疑問,劉邦是很有魄力的人,這從斬白蛇起義就能看出來。雖然他喝醉了,但是也並不是誰都能在喝醉酒的情況下就有膽子造反的。相比起來,蕭何、曹參等人在起事之後還要怕朝庭誅首惡而不敢當老大,高下立判。正是這樣的魄力,才能夠讓周圍的謀臣良將在人心惶惶的時候有了主心骨。我想,正是這種魄力才讓蕭何這樣的千古名相對劉邦死心踏地。後來的征戰中,尤其是入關後,蕭何的政務能力及識人的眼光讓他迅速在豐沛集團中脫穎而出。在出關之後,劉邦放心的把關內全部事務一應交由蕭何處理。從此劉邦就完成了從草寇到一方諸侯的華麗升級。無論前方打的有多慘,只要有蕭何坐鎮後方,就一定有東山再起的家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胃糜爛吃什麼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