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鍾。分別介紹於下: 雄關虎踞 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隻猛虎蹲在關口。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隻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著陝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 禁溝龍湫 龍湫(qiu秋),上有懸瀑,下有深潭叫做“龍湫”。禁溝龍湫景緻在禁溝口石門關北面禁溝水與潼河相匯處。北距潼關故城約2公里。 禁溝既長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嶺蒿岔峪,匯合沿途泉水流至溝口石門關。溝床突變,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掛。溝水下落與潼河相溶,匯為深潭。碧波盪漾,魚躍興波,綠樹成蔭,花香鳥語,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秦嶺雲屏 屏,屏風。秦嶺雲屏,把秦嶺雲霧繚繞的自然的風光比作潼關的屏風。 潼關南面的秦嶺峰巒起伏,蒼翠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每當雨雪前後,景象更為佳妙,峰巒中游雲片片,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一會兒若龍騰躍,一會兒若馬賓士。有時如絲如縷,有時鋪天蓋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帶纏腰,或如綿團亂絲。 中條雪案 中條指中條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與潼關隔黃河相望,明代時為蒲州所轄。中條雪案,指中條山清幽的雪景。 在時代,潼關正是軍事重鎮,設防範圍北跨黃河,在蒲州境內築守禦城,設千總,管轄蒲州一些關津渡口。潼關故城處 正是欣賞中條雪案的最好 位置。 風陵曉渡 風陵,神話傳說中女媧氏之墓。位於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風陵處的渡口叫“風陵渡”。 潼關城地處黃、渭二河交匯處,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交通樞紐,水路要衝。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風陵流就有“官船十一隻,水夫八十四人”(《續潼關縣誌》)。還有私人和上下游經常過往客商船隻。 黃河春漲 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黃河上游的萬山叢中,積雪消融,封冰解凍,黃河流量劇增。站在潼關城頭北眺 東望,只風銀光四閃的冰凌伴隨著河水,洶湧而下,水於一色,眼前一葉葉冰船傲居浪頭,忽高忽低,時隱時顯,有的排著長隊,中流爭渡;有的單槍匹馬,岸邊徘徊。風聲、水聲、隆隆的冰塊相撞聲,威武雄壯,激盪情懷。 譙樓晚照 譙樓,古代建築在城門上的樓,樓上駐兵,用以暸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指日落時候潼關譙樓(指西城門樓)的景緻。 夕陽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譙樓----西城門樓披上錦鄉,置身於彩雲之中。雕柱鬥角,飛簷鉤心,光輝四射,譙樓暗亮分明,邊沿折光,五顏十色。欄杆空處,紅霞道道如束。譙樓四周“歸鴻默默爭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樓上游客,指點山川,似在畫中賞景。 道觀神鍾 道觀指道教的廟宇。道觀神鍾,因道觀裡的異於一般的“神鍾”而馳名。 相傳在明萬曆年間(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氾濫,黃河洶湧澎湃,流有雌雄二 鍾,摩蕩有聲,雌鍾(鐵鐘)止於潼關,“出,扣拓陰晴”。而雄鍾(銅鐘)則流於陝州。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這口奇異的雌鍾,被懸掛在麒麟山頂的鐘亭上。鍾亭周圍綠樹參天,白雲繚繞,晨昏扣之,鐘聲抑揚頓挫。“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清脆悅耳,山川生色。
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鍾。分別介紹於下: 雄關虎踞 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隻猛虎蹲在關口。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隻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著陝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 禁溝龍湫 龍湫(qiu秋),上有懸瀑,下有深潭叫做“龍湫”。禁溝龍湫景緻在禁溝口石門關北面禁溝水與潼河相匯處。北距潼關故城約2公里。 禁溝既長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嶺蒿岔峪,匯合沿途泉水流至溝口石門關。溝床突變,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掛。溝水下落與潼河相溶,匯為深潭。碧波盪漾,魚躍興波,綠樹成蔭,花香鳥語,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秦嶺雲屏 屏,屏風。秦嶺雲屏,把秦嶺雲霧繚繞的自然的風光比作潼關的屏風。 潼關南面的秦嶺峰巒起伏,蒼翠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每當雨雪前後,景象更為佳妙,峰巒中游雲片片,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一會兒若龍騰躍,一會兒若馬賓士。有時如絲如縷,有時鋪天蓋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帶纏腰,或如綿團亂絲。 中條雪案 中條指中條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與潼關隔黃河相望,明代時為蒲州所轄。中條雪案,指中條山清幽的雪景。 在時代,潼關正是軍事重鎮,設防範圍北跨黃河,在蒲州境內築守禦城,設千總,管轄蒲州一些關津渡口。潼關故城處 正是欣賞中條雪案的最好 位置。 風陵曉渡 風陵,神話傳說中女媧氏之墓。位於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風陵處的渡口叫“風陵渡”。 潼關城地處黃、渭二河交匯處,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交通樞紐,水路要衝。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風陵流就有“官船十一隻,水夫八十四人”(《續潼關縣誌》)。還有私人和上下游經常過往客商船隻。 黃河春漲 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黃河上游的萬山叢中,積雪消融,封冰解凍,黃河流量劇增。站在潼關城頭北眺 東望,只風銀光四閃的冰凌伴隨著河水,洶湧而下,水於一色,眼前一葉葉冰船傲居浪頭,忽高忽低,時隱時顯,有的排著長隊,中流爭渡;有的單槍匹馬,岸邊徘徊。風聲、水聲、隆隆的冰塊相撞聲,威武雄壯,激盪情懷。 譙樓晚照 譙樓,古代建築在城門上的樓,樓上駐兵,用以暸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指日落時候潼關譙樓(指西城門樓)的景緻。 夕陽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譙樓----西城門樓披上錦鄉,置身於彩雲之中。雕柱鬥角,飛簷鉤心,光輝四射,譙樓暗亮分明,邊沿折光,五顏十色。欄杆空處,紅霞道道如束。譙樓四周“歸鴻默默爭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樓上游客,指點山川,似在畫中賞景。 道觀神鍾 道觀指道教的廟宇。道觀神鍾,因道觀裡的異於一般的“神鍾”而馳名。 相傳在明萬曆年間(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氾濫,黃河洶湧澎湃,流有雌雄二 鍾,摩蕩有聲,雌鍾(鐵鐘)止於潼關,“出,扣拓陰晴”。而雄鍾(銅鐘)則流於陝州。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這口奇異的雌鍾,被懸掛在麒麟山頂的鐘亭上。鍾亭周圍綠樹參天,白雲繚繞,晨昏扣之,鐘聲抑揚頓挫。“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清脆悅耳,山川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