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中華文化館

    目前存世的《道德經》解讀版本有上千種之多,但遺憾的是尚無很好的解讀版本問世。因為大多數的解讀都是以通行本也就是王弼本為底本的,但這個版本可以說並不是老子原作,其由於改動過多而晦澀難解、不知所云,甚至有很多地方都是背道而馳的。目前最接近原作的是楚簡本,但由於楚簡文字難以辨認,即便是一眾古文字專家也不能確定寫的到底是什麼,更不要說理解其含義了。鑑於此,人們對於《道德經》中相當多的內容仍舊是一頭霧水,無人能全面讀懂這本傳世奇書。看了一些解讀《道德經》比較權威的大家的著作,八十一章能有一章搞清楚的就已經不錯了。這就是當今世界人類對《道德經》認知情況的真實狀態。

  • 2 # 大張噠噠噠

    道德經,是一部修煉經書,看過很多人的註解,都是從學問方面去理解的。真正修道的人絕對不是咬文嚼字的,而是從真修實煉去驗證道德經!

    要說哪位大德解說的最全面,那就只有師名曹信義,道號震陽子。生於1908年,祖籍河北省肅寧縣大曹村。1932年于吉林省輝南縣龍潭宮拜楊誠德老道長為師,師賜道名曹信義,即邱祖長春真人龍門派第25代玄裔弟子。

  • 3 # 山下火

    每次默背道德經,頭腦好像洗澡。回憶它的每章經文,總是想像自己在宇宙,在世界,在人與自然中的存在狀態。會引發我是什麼,我想什麼,我做什麼系列問題的思考。不管道德經誰譯註的好,沒有自己反覆閱讀和思考理解,在好的譯本不也是廢紙。只有自己理解道德經得到智慧,自己為道德經作譯註才是最好的。

  • 4 # 詩家三昧

    介紹兩個版本,可以說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兩個版本:

    一、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

    (一)著名學者陳鼓應的這部《老子註譯及評介》自198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大陸版本以來,一直不斷印行。本書不但是文獻整理的傑作,也是中國哲學和哲學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吸取歷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尤其是帛書《老子》出土以來的諸家成果,參以己見,從而成為新時期諸子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二)陳鼓應,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長汀人。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編穴道家文化研究X學刊。著有穴悲劇哲學家尼釆》、《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管子四篇詮釋》及《耶穌新畫像》等書。

    二、張葆全《老子今讀)

    張葆全先生是當代知名國學專家,著述豐富。他在先秦諸子研究、詩話詞話研究、文選學研究、玉臺新詠研究領域建樹頗多,歷年來出版的古代文學著作有十數種之多。近年來,葆全先生在傳統文化普及方面,出版的《論語通譯》等圖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簡明準確的文字考證,深入淺出的文意闡釋,顯示了深厚的學術功力,得到廣大讀者歡迎,通行海內。近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張葆全、郭玉賢合著的《老子今讀》。

    《老子今讀》32開本,封面設計以簡明為特點,書名“老子今讀”採用“康熙字典”體,烤黑漆豎排居中,書名上方為刻印老子像,書名下為流雲圓印。封面採用褐色特種紙張。與封面相呼應的封底,左靠邊刻印烤漆書名和流雲圓印。內文為70克柔性輕型紙張,使得350多頁的圖書拿起來不顯得沉重,書感甚佳。內文的版式設計,疏密相宜,雙面天頭居中為豎排書名,單面天頭居中為內容版塊名:“老子道德經譯解”、“老子道德經十問”、“老子道德經詞典”,以方便閱讀者翻檢。 《老子今讀》的著述,作者秉承“迴歸元典,弘揚傳統”的學術文化普及宗旨,立足《老子》文字,重視對元典的正確解讀,原文采用王弼注本,註釋今譯不枝不蔓,切中肯綮,直指本意。在“前言”中,葆全先生以“其人與其書”、“注本與版本”、“道家與道教”、“本書編撰宗旨”為題進行了概述。對《老子》文句的解析本書緊扣文字,葆全先生結合文化背景,突出主旨。一般文化程度讀者閱讀《老子今譯》當無語義障礙,能夠明白通曉。以對卷首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為例,葆全先生的註釋重點解釋“道”:“第一個‘道’,是《老子》一書的專用名詞,指宇宙萬物的本原,也指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第二個‘道’,動詞,言說的意思。”葆全先生對這句話的今譯簡明曉暢:“道的內涵如果可以說出,就不是恆常的道;道的名稱如果可以指名(揭示其內涵)就不是恆常的名。”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今譯”後的“解析”,把《老子》“精粹的,有高度概括力”的文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了出來。葆全先生認為:“在《老子》一書中,雖然有三十餘章談到了‘道’,但老子認為‘道’的本質不是用取名和下定義的方法可以完全指明的,‘道’的概念或內涵不是靠解說可以窮盡的,人們只能用心靈去體悟。老子在書中的描述,只是幫助人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理解‘道’,去認識和體驗‘道體’和‘道用’,而不是代替人們對‘道’作整體的理解和把握。”(《老子今讀》,第2頁)而‘道’的本質特徵與‘道’生生不息滋生萬物的作用,又在對“無”“有”兩字的闡釋中解開讀者的疑團,讓讀者豁然開朗:在葆全先生的解讀下,《老子》的文句並不玄虛,讀來曲徑通幽,引人入勝。

    書中集錄的“古今妙解”,作者依據《老子》原文,鉤玄提要,眾採百家學說,讓閱讀者對歷代註疏者對《老子》的闡釋有所瞭解。從河上公、王弼到當代學者高亨、任繼愈、陳鼓應相關重要論述都有涉及。對照歷代學者的論述,結合葆全先生的解說,一般閱讀者能夠按圖索驥,對歷代重要學者對《老子》的學術觀點有較為全面的瞭解,而對研究者來說,“古今妙解”對歷代《老子》研究者的重要觀點提綱挈領,具有梳理學術史脈絡的作用。

    對初涉元典的閱讀者起到解疑答惑作用的是葆全先生撰寫的關於《老子》的“十問”。正如葆全先生在“十問”前的按語中所說:“這是一場虛擬的師生問答。這位同學的疑問,可能具有普遍性,因為他所提出的多是人們深感疑惑的問題。”(《老子今讀》,第249頁)“十問”中,葆全先生梳理出八大感悟,有助於讀者揭開老子思想魅力之謎。在“十問”裡,葆全先生闡述了“道”重在內心的“感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和生命歷程,去領會“道”的真諦,從“道本(本體論)”、“道運(規律論)”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葆全先生還闡述了“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認為老子要我們“以道觀物”:“‘道’就好比一雙慧眼,有了這一雙慧眼,就可以洞悉萬物;老子又要我們‘復守其母’,執守其‘道’,走好我們的人生之路,這樣才能‘沒身不殆’。”(《老子今讀》,第256頁)這使本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葆全先生對《老子》的解讀,貫通《老子》學術研究史。閱讀本書,讀者能夠對《老子》及其歷代研究瞭然於心,對《老子》文句及內涵有清晰地瞭解,並能沿著葆全先生的解讀尋幽探微,結合自己理解深入研究。 另一方面,葆全先生對老子的解讀又不囿於學術研究,不侷限於文詞的解釋,而更注重分析元典的文化內涵,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同時,葆全先生結合老子哲學思想,聯絡社會現實和自己的人生體驗,對《老子》思想進行闡發,使文化元典的解說與當下社會現象和社會大眾的現實人生相結合,讀來津津有味,給閱讀者以現實啟發。例如,對老子“無為而治”施政思想,葆全先生就提出對我們當下的現實警示。葆全先生結合老子人生哲學的理解,提出自己研讀《老子》的感悟。他認為,老子人生哲學對現實人生的啟示可以概括為“天人合一的歸根覆命”、“以道觀物的高瞻遠矚”、“善利萬物的博大胸懷”、“少私寡慾的恬適心境”、“以退為進的生存策略”、“以柔克剛的堅韌精神”、“見微知著的深湛智慧”、“長生久視的貴生意識”。葆全先生在書裡談到物質和精神的關係,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煩擾問題,珍愛生命的問題,等等。閱讀葆全先生對這八個方面的感悟,猶如面對一位年長的智者,聽他對社會對大眾提出誠懇的告誡。

    書中錄有郭玉賢編寫的《老子道德經詞典》。“詞典”對《老子》中出現的全部字詞都加以收錄,每個條目都標註漢語拼音,每個義項列出使用頻率,放在釋義和例句之間,對字詞在《老子》中的出現做了頻率統計,每個義項都列舉了典型例句。“詞典”附有“詞條所在章次音序索引”,方便讀者檢索。“詞典”對《老子》初讀者和研究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研究價值。

    葆全先生在本書“前言”裡寫道:“編寫這本《老子今讀》,旨在透過最精要簡明的‘注’、‘譯’、‘解’,幫助人們瞭解《老子道德經》文字的原義,在瞭解文字原義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感悟,並把自己的感悟,不斷融入自己的學科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更充滿睿智,更為充實,更有樂趣。”(《老子今讀》,第8頁) 這正是《老子今讀》帶給我的閱讀感受:原來文化元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可以是緊密關聯的,閱讀文化元典是可以帶給我們智慧和快樂的文化之旅。

  • 5 # 陳振電693

    目前版本太多,從古至今不知多少人譯註。但大同小異,都從字面譯釋,似懂非懂,不了了之。文字遊戲是作者心靈的寄託,要弄明白文字背後意思,就得神心皆空,就如同孩童般看世界,心態重要,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道德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歲女童蹲垃圾桶旁吃雪糕,擔心弄髒公交車地板,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