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其實劉邦雖然殺功臣,但卻不是盡殺功臣,他殺的都是那些手裡握有絕對權利和軍隊之人,同時他們又都是異姓藩王,擁兵自重,招來劉邦的猜疑,最終有了殺身之禍。

    劉邦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項羽兵敗自刎而死,結束了四年的楚漢相爭,劉邦建立大漢,登基為帝,韓信、彭越、藏荼、英布、張耳、韓王信和吳芮七人被封為異姓王,位高權重。

    而劉邦屠殺功臣,也只是殺了韓信、彭越、藏荼,英布反叛被劉邦平定,韓王信逃到匈奴,張耳之子張敖被貶為候,繼燕王藏荼之後被封燕王的盧綰也投向匈奴。只留下一個吳芮。

    這些異姓藩王,因為他們手裡有兵,同時功勞大,就會有擁兵自重的現象,對劉邦建立的大漢構成了威脅,所以得到劉邦的猜疑。

    劉邦雖然殺功臣,但嚴格的講也沒有殺幾個,和朱元璋相比是不同。再則像很早就追隨他一起起義之人,卻多數是安然無恙。

    那劉邦為什麼放過張良呢,不殺掉張良以絕後患?

    因為張良雖然智謀過人,被稱為決戰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之中,但張良終究是一個謀士。張良雖然受到劉邦的極度信任,但他手裡沒有實際兵權,對劉邦夠不成威脅。

    同時張良深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在劉邦建立大漢後,張良就功成身退,決定退隱。所以劉邦會放過張良,不殺了他以絕後患。

  • 2 # 蕭湘居士__

    一張良文臣也,起不了大波浪。二為子孫計故而留下。劉氓很鬼的,留侯即留著。淮陰侯指他懷有陰謀,因而斬殺滅族。

  • 3 # 逸辰2010

    劉邦什麼時候殺盡功臣了?劉邦殺的功臣只有一個,那就是韓信,其他的都不是功臣,那些諸侯王都是牆頭草,而韓信屬於自己一步一步做死

  • 4 # 秦川木子

    我覺得有兩點原因:

    1、張良雖然功勞很大,但是身份是謀士,而不是和韓信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劉邦開國後確實殺了不少功臣,但大部分都是手握重兵,真正威脅到漢朝的人,尤其是幾個諸侯王。而張良對劉邦威脅性沒有那麼大。

    2、張良比較聰明,他和范蠡有點像,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漢朝開國後,張良表現的很低調,處於半隱退狀態,劉邦找不到殺他的藉口,也沒有殺他的必要性。故而能免去一死。

    總的來說,就是劉邦本身就沒有殺張良的心,而且張良自己很識時務,沒有給劉邦任何機會。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劉邦哪裡有殺盡開國功臣啊,跟著劉邦的功臣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終。並沒有什麼殺完了功臣,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臣,什麼是功臣?看看劉邦殺的那些人是臣嗎?又是功臣嗎?當然除了韓信以為,我覺得其他的人基本上確實是都該殺的。

    先看看劉邦殺的主要有哪些人?臧荼、張敖、韓王信、彭越、韓信、英布。這裡面先不說韓信,看看其他的人和劉邦是君臣的關係嗎?最多就是一個合作關係的人,這些人一開始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但是看看這裡面很多人都是牆頭草,如果項羽打贏了,肯定也是跟著項羽的,這些人和劉邦一起從沛縣起義的那些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蕭何,陳平,周勃等人,這些人才算是劉邦的功臣。

    那麼這些異性諸侯王的存在對於大漢來說就是最大的威脅,而且我們也知道英布是確確實實起兵造反了的,劉邦並沒有擅殺功臣。劉邦殺了這些人最多隻能算是統一戰爭,而不是所謂很多人說的殺功臣。再說韓信,其實韓信到底有沒有造反誰也說不清楚了,歷史上都是沒有定論的,所以也不能就說韓信一定是被冤枉的。

    再看看一直跟隨劉邦那些人,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終的,樊噲,陳平,周勃,蕭何,張良等等這些人都沒有被劉邦殺掉。

    再說張良,張良其實就是一個謀臣而已,對於大漢的江山來說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威脅,而且張良對於大漢來說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們都知道劉邦,呂雉都是非常認可張良的。一個謀臣來說就是腦子聰明,但是自己是沒有多大的實力的,必須要依靠別人才能有所作為,當時天下還有誰可以對大漢有威脅呢?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匈奴,其餘的人都已經基本上是被平定了,只剩下一些劉姓的諸侯王,這些人當時來說劉邦還是相對來說比較信任的。

    而且張良自己也懂得審時度勢,懂得隱忍。我們可以看到張良最大的功勞還是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在大漢建立之後之後就關於張良的記載就比較少了。說明張良也是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的,天下太平,自己也是必須要隱忍了。張良如此聰明的一個人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呢?

  • 6 # 龍雲思鄉

    謝君邀答!

    留侯隱退,”劉”控之內,還可用做,山中”顧問”!

    輔成帝業,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千古賢”良”!

  • 7 #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我想分兩部分回答,首先需要糾正一個錯誤,漢高祖劉邦並沒有殺盡開國功臣。如果明太祖朱元璋是全面撒網的話,劉邦只能算是定點清除。從後來的史料看,他殺掉的開國功臣基本都是當過異姓王的,只能證明他對非劉不王有一定程度的執著。所以漢初三傑他只殺了韓信,其他跟打一直混的老兄弟基本沒咋動。

    再說他為什麼沒有殺掉張良的問題,很簡單,因為沒必要。張良是那種奇計百出的謀士,在亂世攪動風雲足矣,天下大治的時候難有作為的。後世的姚廣孝就是如此,早早跟了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根本難有作為,只有到朱允炆削藩之後才有撥動天下的奇功。開國之後的張良外無強兵,內無順民,沒有那麼大的威脅。

    同時張良也是很聰明的人,文種珠玉在前,他哪敢不防?在劉邦剛剛定都關內還沒徹底平定天下的時候,張良就已經開始用閉門稱病的方法逐步遠離權力中樞。他的身份由原來的帝師加首席謀士變成了類似客卿的存在,不掌握權力的人,受到的猜疑就沒那麼大。在劉邦分封功臣的時候,又婉拒了齊國三萬戶的封地,只要與劉邦初識的留地,這就是留侯的來歷。每翻史書到這裡時我都為張良拍案叫絕,絕頂聰明的人拍起馬屁來簡直讓人讚歎。一個在爭功時都念著初識美好的臣子,帝王再鐵石心腸也會有幾分溫暖的感覺,就是這溫暖的感覺,關鍵時候是能救命的。

    而後張良又經常對人說自己出身的南韓早早被大秦滅掉,已經淪為布衣。自己以布衣之身封萬戶侯,這一生的理想都完全實現,已經心滿意足了。劉邦聽後更加放心。最後張良半真半假的開始修道,每天閉門謝客不與外界接觸,打坐練氣,以求仙途。自清至此,劉邦還能怎麼懷疑?連呂后都看不下去勸他不要如此自苦。

    所以,劉邦所以沒有殺掉張良,主觀上因為確實沒必要,客觀上張良也用自己的才智完成了自保。

  • 8 # 清風明月話歷史

    狡兔死 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通病之一。劉邦在西漢王朝建立之後,同樣對一些元勳軍貴動過手,漢初三傑作為頂級功臣,韓信被殺,蕭何被下大獄,可為何只有張良得以善終呢?他何以在漢初複雜的鬥爭中獨善其身呢?

    一是謙遜。滿招損 謙受益,張良素來行事低調,為人謙虛。相傳張良一日走在沂水圯橋頭,遇到一個穿著破舊的老翁,老翁行至張良身邊,將自己的鞋故意扔到橋下,讓張良揀回,張良雖有不滿,但因尊老,仍然照做。老翁又名張良為其穿鞋,張良恭恭敬敬的幫其穿好。老翁仰天大笑而去,幾步後,轉身言:孺子可教也。並約張良五日後凌晨相見,不料五日後張良竟然遲到,老人大怒,斥其無禮。讓其再等五日,第二次,張良半夜就在此守候,其精神感動了老翁,老翁傳其兵書:此書可使你有安邦定國之才能,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以輔佐名主,建功立業。張良苦讀兵書,終有所成。由此事可見,張良是極為謙遜之人,不似韓信那般驕傲狂妄。這是其善終理由之一。

    二是不貪權。張良不留戀權勢,審時度勢,知進知退。劉邦封賞功臣之時,因張良居功至偉,欲予其“自擇齊三萬戶”,張良婉拒,自己主動選擇了“留”地,做了留侯。當時,眾人不解,齊地以漁鹽之利聞名,而留地窮困,為何如此選擇?這正是張良的高明之處,他這是主動向劉邦表明忠心,留還有一層含義,即祈求劉邦將其留下。相比之下,韓信主動邀功,求封齊王,二人高低立判。

    三是呂后。張良能夠得以保全性命,歸隱深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呂雉。當時,劉邦欲廢劉盈,立戚夫人之生子,如意為太子。呂后感到大禍臨頭,為保兒子地位和榮華富貴,不得已,求教於張良。張良言:陛下一直以來想請商山四皓出山,可四人一直未答應,您若能請得四人出山來輔佐太子,則陛下或許會打消廢立太子的念頭。果然,一日上朝,劉邦見太子身後的四位老人,探聽得知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四公,問:為何我屢次請四位不來,今日反倒來了呢?答曰:太子禮賢下士,又有孝心,我四位甘願輔佐太子。劉邦見太子羽翼漸豐,遂打消了廢立之心。

    張良,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好不愜意,去世後諡文成侯,終得善果。

  • 9 # 葛大小姐

    可是這“漢初三傑”,一個被一貶再貶,最終落了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另一個一心為民,卻也不得不透過自潑汙水保命。只有張良始終如一被禮遇有加,沒有被殺,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張良只是謀士沒有兵權,所以劉邦對他很放心。劉邦在開國之後殺了韓信、彭越、臧荼等人,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將軍,身上有戰功手裡有兵權。劉邦之所以要殺這些人,是因為這些人要是哪天心懷不軌圖謀造反,就比較危險了。

    所以劉邦在開國之後殺盡功臣,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沒有殺張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張良沒有兵權,對劉邦的江山社稷構不成威脅。

    第二,張良對劉邦忠心耿耿,沒有不臣之心。張良算是對劉邦最忠心的人之一,無論劉邦處於多麼落魄、危險的境遇,張良都始終如一的跟著劉邦,為了劉邦他可以忽略掉自己的性命。

    當年劉邦赴鴻門宴之時,張良早已知道這是個陷阱,本可以為了自己的性命一走了之。可是張良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他心裡劉邦的安危比自己的安危更重要,所以他不僅沒有逃,還幫著劉邦轉危為安。可見張良的忠心,所以劉邦不會殺他。

    第三,張良曾幫助過呂后,對呂后有恩。在高祖十年的時候,劉邦因為寵信戚夫人有了易儲的念頭。此事一出滿朝震驚,大臣們都在勸誡劉邦不可動搖國本,但劉邦一意孤行誰也勸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呂后求助於張良,於是張良為呂后出了一個計謀。

    張良對呂后說:“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呂后聽了張良的話,請來了“商山四皓”,劉邦果然不再提易儲之事。經此一事之後,呂后對張良更是敬重有加。

    第四,張良的志向是報仇雪恨,和其他追求權勢利益的人不同。張良本是南韓的貴族之後,不幸的是國家被秦滅了。張良還曾散盡家財,只為刺殺秦始皇,可惜沒有成功。

    張良跟隨劉邦打完天下之後,大仇已經得報,而且本人醉心於道學,比較淡泊名利,不爭權奪利。並且天下大定之後,張良就主動退出了權力圈,對劉邦也沒什麼威脅,自然是不用殺他的。

    所以說,張良是一個既忠心耿耿、又足智多謀,還無心於功名利祿的智者。有這樣的人在身邊可以說是如虎添翼,還不怕他功高震主,非常的兩全其美,劉邦自然不捨的殺他了。

  • 10 # 如史如畫

    劉邦對張良是真愛,不存在任何類似對韓信蕭何之類的防範。為何?張良貢獻巨大,從滅秦開始,張良就開始對劉邦獻計。期間什麼縣一定要用武力征服,什麼關的關主得用金錢收買,張良都計劃得十分完美,還沒花兩年就破關中。

    在滅秦之後,張良勸劉邦駐守灞上,親赴鴻門,劉邦聽了,儲存了實力。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勸劉邦把棧道燒掉,瓦解了章邯的防備之心,劉邦破關中,滅彭城,張良一直陪在他身邊。劉邦不聽勸,導致彭稱之敗,而後張良建議封函谷關以東土地給三大悍將,讓悍將合力去滅項羽。接著,他還勸劉邦不要封六國舊國君,勸封韓信齊王,出爾反爾,建都長安,先封雍齒,穩定功臣派心情,然後安然退休。劉邦對張良自然是真心感激。因為在這過程中,張良只是作為一個文弱書生提提意見,幾乎從不掌實權,且出的計謀都是對的,還不求封,這樣的人哪個領導人不喜歡,虧的劉邦一直喊他的字—“子房,子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