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之煜

    當然是曹操了,關羽襄樊兵敗是孫權斬殺關羽,蜀漢那邊劉備張飛肯定記恨孫權多過曹操,曹操這邊得以修養生息。劉備被孫權打敗,江東還是投入了不少的力量,差點被曹魏抄了後方,幸好曹丕突然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慢了半拍,魏延也是主張北伐

  • 2 # 伐木累19060

    當然是魏國最大了你沒看到當時劉備實力有多強大曹操已經被劉備打的沒有還手之力如果不是東吳插進摻合在劉備背後捅刀子曹操說不定就被滅了

  • 3 # 上善若水36526

    關羽兵敗被殺,孫權順利奪回荊州,得到據守東吳的第一屏障,且吳地大增!歷代諸侯(軍閥)誰不是為了擴張地盤大打出手的?孫權得夢想之地。東吳獲利!

    蜀漢北伐,進兵、退守、糧草軍資等都需要一個平穩週轉的之地。而荊州正是劉備伐魏遠征的“航母”。現在,荊州到了東吳手中,劉備失去了這艘“航母”,再言伐魏談何容易啊!那麼受益人也是曹操——魏國。

    關羽被殺,劉備“惱羞成怒”。遂舉大軍伐吳。可惜“夷陵之戰”慘敗!夷陵劉備伐吳失敗,東吳雖然勝利,同樣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最終獲利的屬於曹魏!

    魏延之死,對於東吳來說,沒有牽扯到什麼“喜怒哀樂”的關係。不存在利益問題。簡單說魏延從來都沒有對東吳構成過什麼威脅。

    那麼,作為蜀漢的死敵曹魏來說,敵方死一大將,肯定是開心的。不可否認,魏延的確勇武,且有謀略。但是,在曹魏眼裡,區區魏延,卻也不算什麼心腹大患!智,不敵司馬;武,就算魏延在蜀漢頂尖了,在曹操手下有大把武將可以匹敵!所以,魏延之死,對曹魏來說,也沒有多大的利益。

    相反,魏延之死,對劉禪來說,意義就不同了。

    姑且不論諸葛亮說的什麼反骨這些話。單看魏延之言行就可以知道,這人不除,終會成患!在蜀漢朝中,魏延素來就和楊儀等朝臣不和,諸葛亮在世之時,還可以雙方調停,加以利用。諸葛亮一死,其時“老子天下第一”的魏延還有誰可以壓制得了?即使魏延不反,也難免製造很多矛盾,蜀漢想要不亂都難!

    魏延死,蜀漢損失一員得力干將,但對劉禪的政權來說,卻沒有了什麼麻煩、威脅了。

    姜維,我們不用去和魏延比較什麼,至少他低調,聽話,不會和朝中文武爭鬥。一心一意想的是北伐曹魏,維護的是蜀漢劉禪的政權。

    魏延之死,蜀漢獲利最大!劉禪得益!

    恭迎您的批評指正,敬請“關注”在下為您呈現更多更精彩的“三國”

  • 4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蜀國的戰略就是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劉備漢中之戰慘勝,需要的是關羽出兵牽制。

    沒有想到的是,騷擾戰,打成了主戰場,還威震華夏了,關羽最應該的是,水淹七軍以後立馬退兵。東吳嘛,就是打醬油的,如果關羽退兵借他們幾個膽子,都不敢來扯關羽的虎鬚。

    要說關羽被擒,劉備託孤,魏延慘死,獲利最大的是東吳,至少荊州的三分之二是人家東吳的了。

    現在網上黑蜀國的人挺多的,平心而論,諸葛亮,論計謀就是三國中的第一人,怎麼說呢?關羽,劉備,黃忠,張飛都完完了。

    司馬懿這個傢伙更是落開下石,東吳,魏國,羌人,南蠻,五路大軍滅蜀。

    試問,吳國,魏國,的哪一位,在諸葛亮這個位置能挺得住。

    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魏延,趙雲這一些武將都隨軍遠征,一個馬超就擋住了魏國,一個李嚴就擋住了東吳。

    魏國的武將不行,就拿漢中之戰來說吧。曹洪,曹真,韓浩,夏侯尚,徐晃,張郃,夏侯淵,可以說,是名將雲集,剛開始時,還互有勝負,曹操親領大軍來了,敗了。張遼八百人打得孫權十萬人提心吊膽,曹操帶著援軍來了,合了。

    我覺得好,曹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才能很一般,他都不如曹真和張遼……哈哈哈哈哈哈

  • 5 # 一貳一橙

    這個問題要從當時三件事發生後,所造成的結果來分析誰獲利最大。關羽失荊州,被殺身亡;劉備夷陵之戰,白帝城託孤;魏延被殺,蜀漢內部穩定。

    這三件事表明看起來沒聯絡,但細想起來,它們無一例外都和劉禪有關。

    關羽失荊州,關家勢力沉寂

    在劉備入蜀後,荊州關羽被封為前將軍,假節鉞,關羽已經有了行使皇帝權力的資格。而且荊州和益州離得太遠,荊州在關羽的治理下逐漸發展成一個獨立的王國了。

    而關羽丟失荊州後,蜀漢是損失整個荊州,孫權得了一大塊地盤。可關羽,關平也死了,要是關羽還活著,憑他那性格能容忍一直想要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嗎?那荊州,益州方面會不會有奪權或者自立的準備呢?雖然關羽沒打算,可難保關平是怎麼想的。

    這下好了,關家大部分勢力在荊州沒了,除了一個關興也鬧不出什麼意外。蜀漢大局穩固,最終受益者還不是劉禪嗎?

    白帝城託孤,雖然諸葛亮獨攬大權,可劉禪也輕輕鬆鬆地做了十六年逍遙皇帝

    劉備託孤後,劉禪接過了父親的權力棒,本來做皇帝就是一件苦差事,成年人都難保會堅持不了。更別說才十六歲,心智不成熟的劉禪了。幸好的是劉備臨死前給他留個“事之如父”的託孤大臣,這下子劉禪放權就可以放得名正言順了。

    劉禪自公元223年繼位,諸葛亮正式開府治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雖然像兒子一樣被諸葛亮管著,可他也確確實實地做了十六年逍遙天子啊!三國中哪個皇帝能有這樣的待遇:既有皇帝之權,又有閒人之樂的。曹丕苦熬了七年就沒了,孫權也為了江東搞得焦頭爛額,連陸遜都給殺了。

    魏延之死,避免了一場蜀漢內部的爭權,而且避免了窮兵黷武

    魏延一死,蜀漢失去了一員大將,著實可惜,可對劉禪來說卻還是幸運的。以魏延的性格,不殺楊儀,不爭得蜀漢最高權力是不肯罷休的,這時候的劉禪已經長大了,不可能再事事受人制約。一個要權的部下,一個集權的皇帝,蜀漢內亂是遲早會爆發的。

    而且魏延是一定要北伐的,他不會聽蔣琬,費禕等人,連劉禪他也不會聽。可蜀漢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之後,實力大損。要是沒有蔣琬,費禕等人的休養生息和制約北伐大軍的話,蜀漢絕撐不到曹魏後期,早幾十年被滅都有可能。魏延死後,劉禪總攬蜀漢大權達三十五年之久,前前後後加起來,劉禪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在位期為三國十二帝之首。

    所以問題的三件事中都直接或間接幫助到了劉禪,獲利最大的非劉禪莫屬。

  • 6 # 花開丶只須折

    受益最大的當然是曹魏集團,劉備集團失去擁有的荊州三郡就等於出川的大門被堵死了,劉備最後舉全國之力攻打東吳,報仇是一方面,也存有開啟西川通往中原的路的想法(這一點在隆中對中有詳細的描述)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兄弟情誼,他都必須奪回荊州,但是最終被東吳打敗,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至此之後蜀漢只能依靠蜀道難割據一方,無法進行北伐,這一點從後來諸葛亮六出岐山寸土為奪就可以看出,而東吳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自次之後再也沒有組織過像樣的軍事行動,反觀曹魏政權經歷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兩場戰役的大敗之後也是傷筋動骨,元氣大傷,此時孫劉兩家互掐給了曹魏修養生息的時間,自此蜀漢北伐無路,東吳北伐無兵,曹魏安居中原靜待時機。魏延死後蜀漢就沒有作戰經驗豐富的將軍了,從姜維後幾次北伐無功就可以看出,其實還是曹魏獲利。

  • 7 # 張細水

    我猜是曹操。

    如果不對就算了。

    反正我猜不到其他人。

    除非你跟我說是曹丕。

    畢竟他是親兒子。

    不會和你爭。

  • 8 # 棍哥觀史

    既然是三足鼎立之勢已然形成,那麼兩足相爭,獲利者必為第三方勢力。

    (一)關羽兵敗

    關羽攻樊城時,為蜀魏之間的戰爭,那麼吳國就是最大的獲利者。看戰績可以得出,魏國損失了于禁、龐德兩位大將,樊城曹仁死守,兵力,糧草消耗嚴重,得徐晃救援才躲過一劫,此時曹操以在國內議遷都之事,可以說此戰對魏國的打擊不小,也足見關羽之厲害。

    而蜀國方面,關羽兵敗,敗走麥城。三萬荊州精銳全軍覆沒,損兵失地,積累之糧草,淄重全部白給吳國。關羽身為蜀國武將之首,蜀漢前將軍,戰死之後,能獨保一方安寧的將領便只剩魏延,張飛。

    而坐收漁利的吳國,不僅得到了疆域擴張,還得到了眾多糧草,淄重。加之魏蜀兩國此戰之消耗,使吳國得以安寧發展數年,這對於戰亂時期非常重要。

    (二)夷陵之戰

    劉備伐吳之戰同理,看似吳國大勝,收穫頗豐,實則魏國為最大贏家。此戰魏國按兵不動,只是在陸遜從永安一線回撤時,向吳國發動小規模戰爭,這段歷史中,曹丕也多被評價為無能,沒有把握好機會,其實我不這樣認為,吳蜀兩國此戰前,曹丕是想坐觀成敗的,此戰也並非演義裡那樣說蜀國傾全國之力伐吳,雙方投入的兵力總和也就在十萬左右。雙方也都是保守的投入兵力,以準備時刻應對北面的威脅,雖有吳國戰前示好魏國,但吳主孫權可不是傻瓜,該防還是得防。

    雙方爭奪的焦點還是荊州,並非什麼踏平吳郡,蜀國也自知沒有這個實力。所以魏國在整個戰局中,並沒有太好的進攻機會。與其冒險進攻,不如看兩家相爭,互相消耗,戰爭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算是陸遜打了一場擊潰戰,雙方相持日久,消耗也必然嚴重,因此,最大獲利者還是休養的魏國。

    (三)魏延之死

    魏延之死則不同,魏延是蜀漢中期的頂樑柱,也算是武將之首了,其在北伐期間發揮的作用甚為關鍵,而魏延本人也因分配因素,一直駐守漢中之地,所以,魏延對於魏國來說是威脅最大的,魏延之死是蜀漢內部鬥爭的結果,是蜀漢軍事力量削弱的一個因素,一方削弱則兩方更強,所以魏延之死收益的是魏吳兩家,而魏國則是收益最大,如果魏延活著繼續北伐,對於魏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麻煩,畢竟魏延用兵沒有諸葛亮那麼保守,指不定用什麼路數就兵臨長安了,這個就不用解釋了吧,熟知三國的都懂。

  • 9 # 大白話說金融

    關羽敗走麥城後身死,最大的受益者是孫權,因為孫權不僅奪得了期望已久的荊州之地,同時去除了劉備身邊的一個臂膀,自己得一個勁敵,一箭雙鵰,當然,代價也是昂貴的,首先孫劉聯盟破裂,其次就是劉備東征孫權,雖然最後孫權勝利,但是再這之前誰都能預想到會付出慘重代價,有很多人認為是曹操是最大受益者,理由是聯盟破裂,各方勢力失衡,曹操有能力單獨對付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關羽身死,對曹操來說也是失去了一個勁敵,因為關羽水淹七軍時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考慮遷都事宜,但是,應該看到,這裡面曹操確實是受了益,但是曹操受益的是“勢”,而孫權受益的是“實”,關羽圍攻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曹操損失也很大,而孫權卻是以最少的成本換取了最大的收益,他才是真正的漁翁得利;劉備白帝城託孤,最大的收益者是諸葛亮,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在這之後,諸葛亮執掌蜀國軍政長達近十餘年,是實際的掌權人,而在這之前諸葛亮並不是劉備最為倚重的大臣,諸葛亮善治國治軍,劉備也很清楚,如果劉備依然健在,諸葛亮不可能真正掌權蜀漢,所以諸葛亮是最大的受益者;魏延之死其實是個冤案,魏延並不是叛逆,但是魏延有他自身的缺點,激進和居功自傲,諸葛亮在世之時還能對其約束,諸葛亮一死,蜀漢無人再能約束魏延,諸葛亮怕魏延把蜀漢帶向滅亡自己對不起先帝,而諸葛亮自己是十分小心謹慎的,所以在死後設計除掉魏延,魏延死最大的受益者是姜維,因為這之後姜維接過諸葛亮的大旗繼續北伐,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如果魏延在,無論資歷還是軍功,是不可能輪到姜維的。

  • 10 # 史海尋蹤

    這些事看似分離,但其中還是存有因果的。若說誰獲利最大,以上所有的事件匯成一個剪頭,直指司馬懿。

    其實開始想說曹操,但是魏延死於公元234年,而曹操早在220年即行仙逝,挨不上邊。題問“誰”?那應該是指個人而非組織團體。

    下面我們來捋捋為什麼司馬懿獲利最大:

    •先說關羽被殺一事。當初關羽神威,水淹七軍,一時間威震華夏。曹操擔心許昌離樊城太近,準備遷都。司馬懿進諫:于禁雖敗,但無礙國家大局,此時若遷都,會造成民心不穩。孫劉兩家外親內疏,如今關羽之勢,孫權必會不安,不如差人聯絡孫權,如此如此……果然孫權派呂蒙偷襲,關羽被殺。立此大功,司馬懿自是更為曹操信任重用。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在公元223年,經過關羽之事和託孤之事,西蜀東吳兩家的聯盟已是千瘡百孔。令曹魏最擔心的孫劉聯盟也不復存在。第二年,224年曹丕即行伐吳,一直到226年曹丕去世前,一直對東吳用兵。

    此時司馬懿在做什麼?曹丕出征時,均由司馬懿坐鎮京都,曹丕甚至對司馬懿說:“我東征伐吳,你坐鎮京都方無後顧之憂。”可見有多麼信任和重用司馬懿,而且曹丕臨終時,將司馬懿曹真幾人定為輔政大臣。

    •諸葛亮北伐七年未成,這跟司馬懿主持關隴抗蜀密不可分。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被司馬懿熬死於五丈原。同年,楊儀和魏延矛盾爆發,魏延被馬岱所殺。魏延一死,西蜀之患更為削弱。次年,司馬懿升任太尉,累增封邑。

    自此,拉開了司馬家架空魏室的序幕,直至三國一統,天下歸晉。

    因此說,在三個事件中,司馬懿才是獲利最大,笑到最後的那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邊有一些從銀行辭職的人,現在銀行工作是不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