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天宇
-
2 # 硯田耕耘
古代的日本士兵和中國士兵,在穿著上都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日本士兵背後都會插一個小旗子,給人的最初印象可能只是個傳信兵而已,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他們的統一裝束。但是很多人也不明白,為什麼日本士兵要在自己身上插一個旗子呢?因為這個棋子在身上插著,並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雖然在戰爭中有很多面旗子,是有一定作用,比如說有軍旗帥旗和傳令旗,但是可不像日本士兵這樣插在身上的旗子。他們這種棋叫指物旗,當然也有一定的作用,其實跟他們的國情有關。
-
3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背旗”日本稱“指物旗”,是古代日本作戰時作為標識物分辨敵我用的。日本普通足輕背後有個布制的桶,旗杆插入縫好就行,旗子上一般畫大名的家徽,另外一種根據大名的喜好寫上幾個字。最有名的應該是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日本的電影、電視劇裡經常能看到,非常的拉風。
“指物旗”看著拉風,士兵揹著大旗迎風跑肯定很累,為什麼日本人不取消呢?實際也是無奈之舉,要想分辨敵我最好是盔甲上進行,但是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給每個士兵配齊盔甲是個難題。更何況這些士兵稱“足輕”,日本過去打仗是武士的事情,普通百姓只負責種田,隨著戰爭的擴大普通百姓被徵召入伍。他們只是作為炮灰衝鋒在前,大名也不會特別珍惜足輕的生命,配面旗子成本最低,且日本武士過去也有這個傳統。
插“指物旗”的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戰國時期大名之間戰爭頻繁,武士背叛大名這種“下克上”事件比較多。父子相殘,兄弟鬩牆也是常有的事情,原本大家都用一個族徽一面旗子的,現在族徽還一樣,旗子的顏色不一樣就可以分辨敵我了。
日本武士原來就有插指物旗單挑的傳統,元朝入侵日本之前,島國是封閉的,各大名之間縣、鄉級別的戰爭非常像中國戲臺上的武戲。雙方各自派一名武士出場,背上插指物旗,除了有武士的家徽,還寫上某個成名的祖先名諱。交戰前除了各自報名字,還要宣揚自己的某位祖先是如何的勇武、幹過什麼大事,不留神兩人還是一個祖宗的。破壞日本這個傳統的是兩次入侵日本的蒙古人,擅長集團衝鋒的蒙古大軍可沒心思聽你講廢話,(人家根本聽不懂)一個衝鋒前面的武士被踏成肉餅了。要是沒有“神風”的幫助,日本讓蒙古人吊打。蒙古入侵以後對日本軍事制度的改變挺多的,普通百姓大量被徵召入伍,成為“足輕”,豐臣秀吉就是透過足輕起步統一日本的。像武田信玄開始訓練精銳部隊,進行集團衝鋒,單個武士在開戰前單挑的再也沒有了。
-
4 # 陳悅漫步海邊
在一些美術和影視作品(諸如黑澤明導演的《亂》)中所看到的古代日本武士插在背後的旗幟,屬於是“指物”(さしもの)的一種,盛行於日本的戰國時代(15至16世紀),不僅僅出現在士兵們的背後,實際上武將們背後也會有這個玩意,主要的用途是為了顯示己方的武勇,突出個性,壯大士氣以及區分敵我等等。
(指物的造型除了旗幟之外,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樣子,圖中就能看到蝴蝶裝和傘蓋狀的指物)
“指物”在表現的形式上,既有規規矩矩的旗幟式樣,稱之為“旗指物”,還有一些腦洞大開的形式,諸如在背後背個大蝴蝶造型,或者諸如扇子造型、芭蕉葉造型、燈籠造型、月牙鏟造型等等,不一而足,體現著日本戰國時代獨特的審美情趣。
(指物的具體裝置方法)
在具體的裝置上,不論是旗指物,還是其他怪模怪樣的指物,都是安裝在杆子上,插到武士背後的一個猶如小箭囊般的基座“口金”上,以便武士們行動、作戰時隨身同行,以壯聲威。
-
5 # 一貳一橙
這旗可是有名堂的,叫“指物旗”。從上圖就可以看出,戰場上雙方的旗幟不盡相同,有紅,有黃,有藍的。雖然日本人一直對所謂的“萬世一系”有著謎一般的自豪感,可在日本武家時代,天皇也不過是一個擺設,真正有權力的是他手下的幕府將軍。
在應仁之亂後,“下克上”風氣發展,下級對付上級,分家不服宗家,各國之間戰火頻繁,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段時期也被稱為日本戰國時代。當時日本大地上存在著五十四個國家,這五十四個國家又分為諸多勢力,幾乎每個勢力都有可能和資格在戰場上分得一杯羹。日本戰國時期的打仗也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是嚴格按照王——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分封制等級來劃分的,除了王之外,諸侯可能控制卿大夫,可卻控制不了士。同樣的,將軍可以控制屬下的諸侯,卻無權控制不了諸侯手下的家臣,而這些家臣有擁有自己的私兵,大大小小加起來有超過一千個有資格上戰場的勢力。
所以這“指物旗”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分辨是哪一股勢力的,比如在本能寺之變中,織田信長在一開始遭遇襲擊根本不知道是誰的軍隊,還以為是住在本能寺附近的織田信忠部,直到森蘭丸說出士兵旗幟是“水月桔梗紋”時,信長才知道原來是明智光秀的軍隊。(明智光秀軍的“水色桔梗紋”旗幟)
而由於日本資源睏乏,經常打仗又鬧得經濟混亂,耽誤農作,要像分辨出士兵歸屬也沒有這麼多時間和資源來打造鎧甲,那麼弄一個專屬的旗幟掛在後面,既省錢又方便。
以下圖為例,一看這幾位的旗幟就知道他們是北條家計程車卒,在戰場上可以分辨清楚敵我雙方,也保證自己不會被隊友誤殺了。
(北條家的三鱗紋)
-
6 # 勇戰王聊歷史
今天我們聊聊日本軍旗的事。
先說說抗戰時,日軍使用的兩種軍旗。第一種,就是日章旗(日之丸),我們稱之為“膏藥旗”。這個旗在公元8世紀時就開始被使用,當時稱作"天皇旗"。等到19世紀時,開始作為國旗懸掛在日本輪船上。1870年,日本正式將日章旗定為日本海軍旗幟。1945年,日章旗又被定為日本國旗。
(日章旗、又叫膏藥旗、日之丸旗)
除了日章旗,日軍還有“旭日旗”。這個旗比日章旗多了16道“旭日光芒”。1870年的時候,旭日旗成為“陸軍御國旗”。這就是日軍陸軍軍旗,成建制的日軍聯隊都有。在二戰時,日軍共計頒發444面“軍旗”,上面會寫有部隊編號。丟了軍旗,部隊就要被解散。戰後,僅一面步兵第321聯隊軍旗殘存下來,被日本人供奉在靖國神廁。
(圖片上日軍所用的就是旭日旗)
(繳獲的日軍膏藥旗(日章旗))
日軍陸軍出征的時候,除了攜帶旭日旗以外,自己也會購買“膏藥旗”。其家人會在膏藥旗上寫滿祝福語,祈求膏藥旗能替這些劊子手擋子彈。
在古代,日本人的軍旗文化非常亂。古代,日本太窮,沒錢統一士兵服裝。為了區分敵我,就想出了插旗子的點子。
日軍統一使用“旭日旗"作為軍旗,是在結束幕府時代以後。而在幕府時代,各路諸侯紛爭,不同的諸侯都有自己的軍旗。尤其是日本戰國時期,全國分成六十六(諸侯)國。其統治者“大名”雖然有統一的軍旗,但是,其內部還有不同的派系。各路大名不僅要對外作戰,還經常內鬥。為了區分“敵我”,直腦筋的日本人就給自己士兵身上插一根“指物旗”。
這個“指物旗”一般就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布旗,顏色統一,上面有老大的標記或者寫幾個字。士兵的背後都有一個長管布制圓筒,直接插進去就行了。
上面這種指物旗,用的竟然是“永樂通寶”圖案。可見,當時明朝對日本的影響力很大。日本各地,都在流通明朝錢幣。同時,諸侯將錢幣用在旗幟上,也是表明自己財力雄厚。
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旗最出名。上面寫了一句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日劇<風火林山>截圖,漫山遍野的旗幟,確實很拉風。)
-
7 # 無邪記憶
按理說,打仗是一種極其消耗體力的活,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士兵對戰很多時候就是武器與體力的比拼。在這種超耗體力的“殺人運動”中,士兵們還要揹著一支旗杆追擊敵人N公里,這不是自討苦吃嗎?要是老天爺不給面子來一陣迎面的風,逆風中衝鋒計程車兵就更加百上加斤了,恨不得把屁股上的旗子砍掉。無論是手握長槍的步兵(日本人稱為“足輕”)還是威風八面的騎兵,除了個別高階將領外,其他參戰的軍人屁股上都插一旗子。無論多浪費力氣,他們都捨不得丟掉屁股上的旗子。古時候的日本軍人為什麼要做這種自討苦吃的“蠢事”呢?
其實,“屁股插旗”是古時日本人的無奈之舉。
其一,古時候日本社會的生產力低下,加上物資短缺,戰時將士所穿的盔甲、衣服從外表上看差別不大。在一支軍隊中,除了高階將領的盔甲比較特別外,一般的將士尤其是普通士兵,他們的盔甲、服裝其實分別不大。尤其是日本古代的印染技術遠不如中國,要把盔甲、士兵服裝印染成多種不同的顏色、款式比較困難。
其二,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其實都是一個封建割據的社會,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基本上未出現過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所謂的“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其實都只是一個封建主聯盟政權。徵夷大將軍名義上是武士社會的大首領,但其實在將軍之下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在地方割據,這些封建諸侯稱為“大名”(江戶時代稱為“藩主”),他們從屬於幕府將軍,但在領國內卻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不但擁有獨立的行政權、財政權,還擁有自己的軍隊。這些大名少則幾十個,多則成百上千個,要每一家大名計程車兵都要有一種獨特顏色和款式的盔甲和士兵服顯然是不可能的。
其三,若遇戰亂頻繁的社會衰退期,用以生產盔甲、士兵服裝的原料更加奇缺,這個時候讓自己計程車兵穿上繳獲敵軍的服裝是不可避免的。
鑑於上述三個原因,古代日本很難在諸侯林立、軍隊繁多的情況下生產出每個大名家都不同款式、顏色的服裝。但在戰爭中要如何區別面前計程車兵是自己人還是敵人呢?於是,日本人就想出了在屁股上插旗子的方法來區分敵我。在古代日本,各大名和大名家中有身份的城主、國主都有自己的“家紋”,這種“家紋”的作用類似於現在的國旗、國徽,是一個家族的象徵。封建領主透過把印有自家家紋的旗幟插在士兵的背上,用來辨認自家人,以免戰爭時自相殘殺。同樣,戰鬥時自家的將士看到盟友將士插在屁股上的旗幟就能分辨出是友軍,不會發動攻擊。
縱觀整個日本古代戰爭史,屁股上插旗成了古代日本戰場上的一道特別的風景。這種屁股插旗的傳統一直維持到明治時代,在明治政府建立新式陸軍的改革中廢除。從此,日本軍人的形象不再是屁股插旗了。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從不少日本的時代劇、大河劇中,看到古時日本人屁股插著旗子去打仗的情景。感覺相當有趣。
回覆列表
這個旗子不是日本獨有的,中國其實也用,這個旗子的用處很大,首先表明身份,因為古代中國與日本打起仗來都喜歡人海戰術,徵集一大票士兵,但這些臨時徵召計程車兵別說統一的鎧甲制服,發把長矛就不錯了,一打起來,這些訓練較差計程車兵根本不會節陣,只會打成一團,這時候背上刻有各個勢力標識的旗子便能起到表示敵我的作用,
精銳部隊有時候也會背一面旗子,這一種一般會由什長背,他們的旗子的目的是在混亂的戰場上告訴戰友自己的位置,以方便戰友以他為中心重新集結,保證陣型的完整,二戰時日本鬼子槍上的小旗子就是這個用途。
還有就是可以方便後方的指揮官判斷戰場局勢用,估算敵我雙方傷亡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