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
8
回覆列表
  • 1 # 老頭哥兒

    對於這個問題,要是問大家喜歡新書還是老書?個人的理解,眾人各有所好吧,搞科學的喜歡科技類的專業性強的一些書了,軍隊幹部或士兵們更喜歡一些軍事或政治方面的書吧,如舊書孫子兵法了等等,新書有關於戰鬥、和平、武器一類的吧,搞技術類的人士懇定喜歡一些本專業的一類書吧,無論新舊,只要對路子就行。學生們就學得更全面一些,新舊文化歷史書,愛國愛家型別的書,科技知識書,天文地理書,數學物理等等方面的書吧。詩人、作家、畫家們和收藏家們,就更喜歡一些過去的老舊書、詩集類,古舊畫、或名人的大作了,等等吧。不過在這裡說一說,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可就特別喜歡新畫書和讀物了。

  • 2 # 暢遊自貢

    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些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懷舊,喜歡經典,故而就選擇一些陳舊的書籍,譬如四大名著(古文式)、武俠小說等。而另外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則喜歡新潮、浪漫、刺激的事物,所以就選擇一些懸疑、科幻、穿越之類的新的書籍來閱讀。不管選擇新書還是舊書,只要充滿了正能量,能增進知識有所收穫就是好書,比那些成天抱著手機、“機”不可釋的人來說不知好出多少倍。

  • 3 # 閔予老子

    新書舊書是指作者的時代?

    首先我先坦白講我是一個很少讀書的人,叫我回答這個問題還真有些力不從心。但是既然問到了我就答一下吧。說到讀書我是真的很有一翻感慨啊。

    我上學的時候只讀教科書,我們學校有閱覽室,但是藏書不多,形同虛設,好像只供老師和他們的家屬去看吧。我居然從來不知道我們學校還有閱覽室,直到差不多要畢業了才知道的。很普通的區級學校,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一年能考上大學的不上五六人。我們的老師也從不在課堂上告訴我們要閱讀課外書,可能只是私下裡告訴他們喜歡的學生吧,也可能老師也不重視。所以你可以看出我的學生時代是不受老師重視的人的。在我的印象中老師喜歡的學生不是長得漂亮就是家裡有錢或者讀書成績優秀的,而這些我都沒有,這也很影響我的性格成長和心理健康,這是真真切切的,我沒有誇張。到現在我都對老師這種人比較沒有好印象。當然,倒不是說我就學習成績很差,其實我是中等偏上,我不會討好老師吧,在老師面前很不自在。家庭影響也很重要,父母都是沒有讀過書的,他們都不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只讓我們把書讀好,他們指的書是教科書,如果見到我們拿雜誌或別的書看他們會不高興,說別浪費時間了,還不如幫忙幹家務。他們是不會給我錢去買書的。

    言歸正傳,題目是說讀書的,瞧我,說了那麼多廢話。我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是我從小夥伴家裡順來的《聊齋志異》兒童版,對了,還有一本叫《古詩佳話》大概都是1986年以前出版的吧,非常破爛,非常髒。小夥伴把它當垃圾,其實是她爸爸在讀,她說你要就拿去吧,我是如獲至寶的拿回家的,當時我大概讀三四年級吧,很多字我還不認識,裡面的意思我更是似懂非懂,看了很多年,直到全部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每次看都有新收穫吧。別看書那麼破,我卻當寶一樣收藏了,我邊看邊感嘆,世上居然還有這麼好看的故事,原來讀書這麼有意思。從那以後我就知道原來除了課本以外還有這種書,我就有意識的找這樣的書來讀了。我還把故事講給弟弟妹妹聽,這引起了我爸的注意,他雖然不識多少字,但是居然也去地攤上淘了好幾本舊書來了,攤主是我們當地一個落魄的人,那人有些文化,推薦給他的是《幼學瓊林白話句解》《新增廣賢文》《朱子治家格言》《地藏菩薩本願經》,還有好幾本也是古代的,其實我那是候根本就看不懂,但是架不住假裝的求知若渴,也就讀得像模像樣了,我爸很高興,他最喜歡讀增廣賢文,有空就唸啊唸的,那時候他知道的字比我多。我媽也從表姨家借了幾本小人書來給我們姐弟看。然後我就知道還有書店這種事,當然,逛書店我是逛不起的,地攤破舊書我倒是有逛過,但是說實在很難遇見好書,即便遇到了,我未必識貨,限於自己的水平啊。到後來地攤書盡是亂七八糟的盜版書了,很差,我有些眼力能看出來了。其實我們這邊人不是很重視讀書,書店書攤少得可憐,讀書會讓人覺得是異類的。

    看看,又是一堆廢話。

    我小時候其實讀的書都是舊書吧,我真正能買得起書是參加工作以後了,我一直都是低收入者,工資只勉強夠用,買書是省吃儉用出來的。我比較內向,資訊閉塞,也不知道該看什麼書,一般都是聽廣播介紹的,或是看雜誌介紹,或是從一本書裡看到的某個書名、作者而去買的書。以前沒有網上淘書這種形式,實體書店的書貴死了,有那麼幾年我經常去書店買書,一買就是好幾本,回家只讓別人笑話,說實在,買來後我的確很少看,好多都放到發黴了。這些書新的舊的都有,而且有很多種,有醫學的,宗教的,文學的,養生的,算命的,亂七八糟,很多都是束之高閣,看也沒看。好像是一種心理補償吧?後來我有些後悔,假如我把買書的錢用來學一門技術都夠了。很多事都只待成追憶啊。

  • 4 # 行走在人間的曼陀羅花

    一本書,何為新?何為舊?

    是書出版時間久算舊?還是書被翻舊?

    對於一個讀書人,沒看過的書我理解都是新的。

  • 5 # 智愛陪伴成長中心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好書和沒什麼閱讀價值的書,所以,找對書單很重要。

    以前看的很多書都是些“免費”的實用型書籍,可是看完以後不禁感慨:“說的都是什麼玩意兒?”一堆字,但是一點用都沒有,還浪費時間。也沒有實際性的幫助,看完就感覺是在瞎扯淡。

    至於,看什麼書,還是看個人喜好吧。有的人喜歡看點功能性的書籍,有的人就是喜歡看小說,有的人偏愛歷史,有的人鍾愛藝術類的書籍……我的話,什麼都想看一下,因為覺得自己真的是太無知了,需要儲備點知識。藉助巨人的肩膀,來看世界和探究自己想知道的東西。

  • 6 # 元谷元

    先劃分一下界限,新書是指新出版的圖書,我把近20年來出版的圖書都視為新書,而20年以前出版的圖書算是舊版書,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設定的界限。

    在這一層意義上說,我喜歡讀舊書,而且更喜歡30年以前出版的圖書,主要是社科類的,這與我所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有關,也與我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有關。

    我現在所讀的舊書讀書是那些年買下的,除了因遷居而流散一些,我最常讀也是最喜歡的一部分書,一直伴隨我幾十年不離不棄。

    我之所以喜歡讀這些舊書,是因為這些書儘管印製裝幀不是太好,但內容很實在,很精闢,是真正的學問,讀過之後對我的學習和工作非常有助益。

    還有一點就是這些書的作者或編者,大多是學養深厚的專家學者,有的是我多年崇拜的大學問家,每當捧起書來,就有一種情感寄託。

  • 7 # 江陽沽酒客

    問題主是這個問題我認為在描述上有些許欠缺。到底是書本新舊,還是版本新舊,還是內容新舊。

    我且用我的理解和我的喜好做一下回答。對於閱讀能持續產生興趣的文字所集錄成書本發行的書籍,在我眼裡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它的內容,版本是否夠標準之分。古人出的書有古人的風格,也有不入流的,今人的印刷質量的提高包裝精緻,也有內容潦草,純屬圈錢的。

    智慧化時代的今天,人們的閱讀並沒有退潮,而閱讀方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電子書籍和音訊檔案書籍,已經很大一部分取代了傳統的印刷書籍,雖然現在圖書館依然存在,買書的人並未減少,但是未來從便於攜帶,保管和環保的方面來說,閱讀大量的電子書籍已經成為事實。但是作為體驗過紙板書籍的書香氣息的我們來說,依然接受受捧書,燈下閱讀的習慣。

    個人目前來說比較喜歡讀舊書,特別是習慣幾個出版社上個世紀出的舊書,原因有幾點。

    1.出版社不僅僅是商業考慮,人文氣息相對濃厚,學術和裝幀設計理念更具時代氣息和跟出版社風格與型別結合。比如看當代文學和四大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唐詩宋詞,古典文化和歷史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人文歷史社會哲學三聯書店等。

    2.當時的名家還多在世,治學嚴謹,校對認真,作者自身不僅僅著作豐厚,而且對其研究的內容相當豐富和翔實,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乾貨,沒有忽悠,更沒有現代商業氣息,反而更接近書籍的本質。

    3.墨香留存,當年的紙張沒有現代的紙張好,但是列印刻版比現在電腦鐳射更有人文氣息,現在的書籍自身感染力越來越差,沒有所謂的書氣,更多的是快餐文化,要嗎也是翻新重印刷。說白沒有時代精神和歷史意義。

    4.最後新老也好,還是在於書籍自身的魅力,如果不能打動人心,包裝再精美也是擺設和裝飾,並不能修飾我們的內心,引起讀者的共鳴,而且價格也很貴,還不具備常讀常新的感受。

    所以不管怎麼樣,只有用心的經典才值得我們珍藏。

  • 8 # 千千千里馬

    讀書,一般沒有因為出版年代障礙的。所以,只能以內容區分喜好了。不過,你想讀一本宋版的《論語》,那也讀不起,一本就是幾百萬的價值,所以,也只好讀新出版的《論語》了。

    但是,不論什麼年代的《論語》版本,內容還是《論語》。

    我想大眾出於實用的讀書目的,一般會讀新書。

    所謂新書,主要是內容新。比如《紅樓夢》今天剛剛出版,我相信大家絕對不會認為是一部新書的。因為,讀書與職業實用密切相關。

    如果我要考古代文學的博士,那麼,《貨幣戰爭》雖然是新書,肯定不會讀的。但是,考金融研究生的,還是一定要看一下。

    所以,題主是把個性的問題,當做普遍問題來問了,這就有點難為答題了。

    但是,讀書真的有很多層次

    考博士有自己的專業讀書領域,需要古書就讀古書,需要現代的新書,就讀新書。

    不過,讀書也有純粹是消遣的,比如,有人就是喜歡讀《三國演義》,有人卻願意讀路遙的《平凡世界》。有人喜歡讀《李白詩選》,有人喜歡讀《蘇軾詩詞》,這些都是個人喜好不同。

    我個人喜歡讀書,主要是讀古書。現代人讀古書,是一種增加知識量的讀書,因為我們距離古代太遠,很多問題不理解,這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求職慾望。如果是讀現代書,往往可能會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了。

    正因為讀古書有這樣的趣味,所以,我非常喜歡讀古書。

    當然,讀古書,也不是一點新書不讀。比如說你讀杜甫的詩,總會提出一些問題,這就需要了解現代人是怎麼說這些問題的,因此就需要與現代人交流。

    我在讀杜甫詩歌的時候,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了杜甫的一些新問題。

    比如說,杜甫有一個名句很出名,他說自己“騎驢三十年,旅食京華春”。後代的人一直搞不清楚,杜甫真的騎驢三十年嗎?因為,杜甫的詩歌,都有具體的年代可考,他的這首詩寫於大約37歲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難道杜甫7歲就騎驢到長安獨自一人生活了?顯然不太可能。

    於是有的學者就是可能是十三年誤寫三十年了。

    於是解釋說,這是筆誤。

    但是,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詩歌作品裡面,只有出現了四次“驢”。無論如何,找不到杜甫三十年騎驢的履歷。

    杜甫真的騎過驢這不假。而且,杜甫在一首詩裡明明確確寫過“平明騎驢去”。但是,杜甫的詩集裡面,只有這樣一句寫自己騎驢。這與杜甫的詩有200多次寫馬和騎馬簡直沒法比!

    所以,讀書真的很好玩。新舊無所謂。

  • 9 # 娛樂圈小電臺

    我個人是喜歡收集各類版本的書,不喜歡用新舊來衡量它們的價值。

    1.同一本書出版方的立場各有不同。很多書在重新出版時前言和註釋等內容都會有很大的改變,甚至書本身的內容也有增刪,這些現象都代表了一種觀點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習慣,本身就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各個時期的出版方之間,以及同時期出版方之間所代表的觀點和立場應該互為補充地看,偏信則闇。

    2.同題材乃至名義上的同一本書的各種版本應儘量更多地保留。比如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水滸》《西遊》都不是一天而成的,它們都是從宋以後經過各種加工,增刪,最後才在某幾個人手上最後以小說的形式被擺在中國古代文學最高的位置上,而之後還有各種後人又對其進行了各種再創造,這些前人和後人的努力都是應該被看到的,收集各個時期的同題材作品才能更好地研究這幾部作品。而像《紅樓》這種充滿疑團的作品,我們更要對照多個版本來還原它的真面目,找出各個版本的得與失。

    本人才疏學淺,姑妄言之,還請各位不吝賜教。

  • 10 # 鐵海

    不管新書舊書,沒讀過的都是新書。舊書是對新書而言,不外乎舊了、皺了、爛了,但對喜歡書中內容的人來說,新舊是不在乎的,畢竟內容對閱者而言內容是未讀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子李承乾自幼聰慧,深得李世民寵愛,最終為何選擇逼宮造反?有何史料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