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易散人

    不對,儒家至今未勝。道家、法家、墨家……至今學說傳揚。儒家學說比較適合建立秩序,為歷代歷朝王者所鍾愛而已。

  • 2 # 江山如畫任君遊

    這是誤讀,百家爭鳴勝出的是法家不是儒家,在當時諸子裡面幾乎全部都是要回到過去,儒家要回到東周,墨家要回到炎黃,道家更狠回到原始社會,老死不相往來。這也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人在遇到困難時一般都會懷念過去的美好,而且會下意識的把過去的壞過濾掉。但是法家卻不同,法家是諸子中唯一一個面向未來向前看的,韓非集大成之後笑傲群雄。

    再說儒家延續百年,這個要先說明一點,不要用現在的民主制度來去評判那個時代,如果撇開時代背景去談問題是很愚蠢的。其實不管是學說還是任何東西,都要考慮受眾,首先從學說的創立者本身來說。

    ⒈先說勝出的法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李斯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根本原因在於法家的法不僅傷人而且害己,它最大的獲益者只有一個君主。

    ⒉再說道家,道家是典型的隱士哲學,先不說他的主張回到原始氏族社會君主願不願意,連老百姓也不願意回到那樣一個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而且他們的主張者崇尚隱,而不是出,這在第一點他們自己的生活都可能保障不了,莊子經常沒飯吃。而且有些君主也看不起這些人,就像當初朱元璋派人去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出。朱元璋的使者就說,我有天子劍,專殺不聽話的人。

    ⒊再說墨家,墨家講兼愛,這一點看似很好,但是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而且,我明說了,現在也不可能實現。而且墨子也是每天都幹農活,你讓統治者天天干活那是不可能的,還有一點,墨子對文化很反感,他更重視實際的物質。這也是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就像楊白老回家,身上就只有一點錢也是給喜兒買了紅頭繩,而不是買一個饅頭。老百姓對文化娛樂也是有需求的,不能一下子全打翻。

    ⒋還有一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楊朱,也是當時的一大顯學,與墨家並列。楊朱的主張是“一毛不拔”,他主張應該平等,老百姓和統治者一樣,不能說只讓統治者拔老百姓,而老百姓就只能被剝削。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些革命味道的人。這當然是不能被接受的,而且在後來的流傳中,這種主張平等的卻被人說成吝嗇,更不可能成為主流。

    ⒌至於其他不是很有名的,比如名家,到後面就變成只會耍嘴皮子的啦!也沒有成為主流的資本。

    但是儒家就不同了,首先儒家的學說組成人是士,他們本身就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像墨家那樣有一些甚至是賤人(那個時代有身份是貴,沒身份是賤)。而且孔子還提出了讀書做官這一創舉,不進解決了實現學說的途徑問題,更是解決了生活問題――俸祿。其次,儒家是尊崇皇權的,這也更讓統治者容易接受,而且孟子還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讓統治者重視民生,再考慮統治者的同時也保障百姓的利益,兩邊都有益,就更容易讓人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儒家重視文化,在孔子眼中,亡國甚至都能接受,但是文化不能亡,有了文化之後大家都有了娛樂,可以放鬆一下,而且也能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區分身份,自然更喜歡。還有最重要的是讀書做官,不僅解決了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的問題,官員的話語權更高,而他們做官前學儒,自然會為儒代言。

  • 3 # 南山劉向雄

    諸子百家,大體是以治國為目標,但卻各有所專。說儒家勝出,只不過是儒家貼近生活能看得到罷了。各家各派都在歷史中延續了下來,不獨獨是儒家。

    法家才是歷史真正的贏家,只不過法家在幕後默默地研究和制定法律條文,沒走上前臺。

    兵家也一直都在,各種兵法、兵書還有人在研究,只是集中在軍事領域,若對此不感興趣,一般也不會去接觸。

    墨家的影響,民間還是有基礎的,我們看到的武俠書,行俠仗義、分門別派,是一個成人童話。

    農家的影響,後世的"重農抑商"政策,可以看成是農家的影響。

    道家的道教文化,能雅能俗,道家的養生術,至今在一些養生節目能見到。

    陰陽家,其陰陽五行的觀念,是建構傳統世界圖景的基礎,道家、儒家、中醫都在採用。

    名家,長於辯論,啟人思考,在邏輯學上還能看到。

    縱橫家,當今世界博弈,仍有著縱橫家的思維在。

    古代中國,是儒法並用,明儒暗法,儒家在前臺,走道德教化的路子;法家在後臺,走依法治國的路子。一個在法律領域,一個在道德領域,並行不悖。

  • 4 # 沅汰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所經歷的一個思潮奔湧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碩果累累的時代。人類社會從原始時期走入到部落聯盟式的夏、商王朝,又經歷了周公制禮作樂以治天下的一統式王朝。春秋時禮崩樂壞,戰國時進入大爭之世,對於社會的認識、走向及發展引起了廣泛思考,這是百家爭鳴的現實背景。

    從幾千家年後的今天看來,儒家是“百家”裡對現代社會影響最深的一個,深而久遠,深入人心,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勝出”。儒家所提倡的“仁義”、“德政”等思想貫穿於古今。儒家所倡導的禮儀制度也在從古代社會延續到今天,甚至不只是中國境內,連周邊一些國家也被這些禮儀制度所影響。

    至於儒家為什麼會“勝出”。第一,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本身還是個教育家。孔子廣有門徒,讓儒家學派有了更多的繼承者,這是儒家學說繼承和發揚的基礎。第二,孔子的弟子裡不只有子張、子夏這樣的學問集大成者,還有子貢這樣的專於傳播者。孔子自己周遊列國對於儒家學派思想的傳播起了很好的擴大作用,而商從子貢厚帛幣以交王侯更對儒家學說的傳播起到了實際的推動作用。第三,漢武帝時的大一統,大儒董仲舒的尊儒思想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援。從此以後儒家思想被歷代統治者的不斷推崇而走上了一個神聖的地位,使儒家超拔於諸家之上。第四,儒家的學說一直處於繼承發展中,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不遊離於時代之外。儒家的學說廣泛而包容,不同的觀點可以融於一派之內。比如同是儒家,既有“性善說”,也有“性惡說”。而且從孔子之後,孟子、荀子、楊雄、董仲舒、韓柳、周敦頤、二程、朱熹、陸王,一直到清代的東林派和乾嘉派,儒學的發展從未中斷。

  • 5 # 司馬庵中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有法道墨之顯學,有兵家縱橫家之戰學,還有陰陽家農家之用學,為何獨有儒家勝出呢?其因在於儒家是金字塔體系之身位之學,功用之學,御人之學。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金字塔體系,金字塔體系就是塔尖是最高權力者,譬如夏商周就是夏桀、商紂、周幽等各種王,他們掌握著國家最高的權力,王們把家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同姓或異姓諸侯,為自己管理並治理天下,同時授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讓各路諸侯黔首效命於王,於是諸侯又把授封來的土地分封給各路愛卿大夫,卿大夫便網羅天下能人異士,為他們的家族利益而服務,於是懷才之士便成為馬前卒,士為知己者死。如此一來,分封制使得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序列等。

    孔子的出生,正是那個逐漸禮壞樂崩的東周時代,史學家把東周時代分為春秋和戰國,然而正是這種東周文化孕育併成長了孔子。孔子面對當時制度的禮崩樂壞,互相攻伐兼併,痛心疾首地道出這樣的話:“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夢周公”,“克己復禮”之類的話。

    當代學者易中天解讀道:“孔子的夢想是恢復西周的秩序,實在不行打個折扣,回到東周也可以。”同時,也有其他學者丟擲不同的看法與解讀。不論何種解讀,足以證明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面對時代大變革,孔子沒有像首陽山二老伯夷、叔齊那樣抗拒時代潮流,馬前哭陣,餓死山林。而是要順應時代的變革。可謂:窮則變,變則通。這一精神深深影響著,後世儒者,紛至沓來,得以讓儒家文化綿延千年不絕。孔子告訴後來的儒者要順應時代,不能抱殘守缺,故步自封。因此,孔子把自己的理想藍圖構築進金字塔體系中,即自己的理念與“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序列鑲嵌一起,構建出儒學金字塔——子對士,父對卿大夫,臣對諸侯,君對王,便是那子子父父,君君臣臣。如此一來,雖然東周已經成為雲煙,但是這樣的儒學構建讓每一位炎黃子孫,找到了身份定位,一旦遵守起這樣的文化構建,也就認同了子子父父,君君臣臣的秩序關係,深層次便是那“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序列。這就是文化構建的兵不血刃,潛移默化。

    當孔子為後世來者,構建了身位之學(身份定位)後,他還是不放心,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又為後來者設計了功用之學,讓每一個人去朝這樣的目標去奮鬥,保我華夏文明,薪火相傳。於是,構建出價值體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功用之學,用己畢生之力,功德圓滿。

    我們試把這三個體系放一塊比較,西周分封制體系“周王—諸侯—卿大夫—士”;孔子的君臣父子體系“君—臣—父—子”以及修平功用體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會有什麼發現呢?

    1.周王—君—平天下

    2.諸侯—臣—治國

    3.卿大夫—父—齊家

    4.士—子—修身

    沒錯,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字塔體系,從上至下,御龍天下,御人之術。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看到了這套體系的價值,於是,大力起用儒學之士,開始著力削藩,消除地方割據,從而中央集權,形成大一統的帝國——大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然後,真正的儒學也在帝國的餘暉中,進入暗黑時代。

  • 6 # 房神車神愛神戰神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建立一個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這也是統治階級所尋求的,所以統治階級利用儒家思想來尋求社會的穩定和諧有序,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儒家思想就成了文以治國的典範。儒家思想的追求是“正心誠意恪務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與理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在文化思想上對中國影響深遠,而三綱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治世方法與工具,現在很多人黑儒家黑的都是儒家曾經用的現在已經落後的工具,儒家思想的工具已經落後了,但其理想仍有積極意義。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劫難而至今還依然存在,正是歷代仁人志士繼承發揚了這種理想精神。

    全世界有兩大最有生命力的理想,一種是基督理想,另一種就是儒家理想。

    基督理想的追求是救世,要把福音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與儒家平天下的理想不謀而合,都是胸懷天下的。

  • 7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家思想相互碰撞,由於社會混亂,戰爭不斷,禮壞樂崩,民不聊生,統治階級弱肉強食,逐鹿中原。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等等。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就是儒家,因為儒家推行的是仁政,以德治國,想透過德治來改善民生,吸引萬邦來歸,最終統一天下。儒家嚮往的是堯舜,周公治理下的天下。孔子經常都能夢見周公,如果好長時間夢不見周公心裡都會感到不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成王時期,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幾十年裡監獄空無一人,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昇平。再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唯利是圖,禽獸不如,弒君篡位,父子兄弟相互慘殺已經成為常態,根本沒有仁義道德可言。儒家提出的五倫,五常,八德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正是解決當時社會病的一劑良藥。然而統治階級都殺紅了眼,那裡還顧得上講仁義道德,一切以利益為重,不惜一切代價,只要能佔到利益,得到地盤,可以說是不擇手段,能坑則坑,能騙則騙,能戰則戰。所以當時最受歡迎的是縱橫家像張儀蘇秦和法家的韓非李斯之流。先秦結束,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大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治國理念才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從此以後儒家思想開始大放異彩,到了北宋時期二程朱熹更是發揚光大。在以後的不同歷史時期,儒家思想也有不被重視的時候。總的來說,越是社會發達,國家興旺,人民幸福的時候,儒家思想就更受到重視。儒家思想是透過提升人的修養品德來為社會服務的理念,有偉大的人文情懷,儒家修己安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從以上點滴中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確實是偉大,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以人為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社會和諧,世界大同。也許這就是儒家思想能夠流傳萬世的真正原因吧!

  • 8 # 子之子風

    春秋戰國,勝出者是秦國,他的背後是墨家、法家、和軍國主義,墨家講專業化,法家講規則,軍國主義調動國家戰鬥力,沒儒傢什麼事。儒家得勢,是因為漢武帝為了馴服人民,需要一種思想武器,儒家沒那麼偉大

  • 9 # 璋哥帶領的歷史一分隊

    1.儒家並非從始至終佔據統治思想

    從思想大會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諸子百家湧現,幾乎每一家在特定的時期內都曾經顯赫過,儒墨道法,雖然儒學創立較早,但這一時期並未真正的被某國國君採納,雖然先秦儒學講究仁禮,看起來好很好,聽起來不錯,但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每個國君想要的是變法強國強軍,孔子周遊列國卻屢遭驅逐,遇到的每個君主聽力他的講述之後也都大大的為孔子點贊,你講的很好,很有道理。但是僅僅是講的好而已,在那個動亂的時代真的不能照這麼做,否則沒什麼好下場。宋襄公一代腐儒就是經典的例子,在敵國渡河的時候念及仁義不去攻擊,在渡河後陣腳未穩謀士建議出擊,他卻說這不是君子的作風。結果被人家打的一敗塗地。

    2.後世傳承發達的儒學並非純正的儒

    在先秦儒學之後的歷朝歷代所推崇的儒學,在我看來,早已變了味道,和孔子所倡導的儒並不一樣,而且有時差別很大。比如儒學第一個興盛的時期西漢中期(武帝)以後,不說別的僅從高中歷史課本就可以看到,它吸收相容了黃老道家,陰陽家,法家等一系列思想。南北朝之後,佛道儒三教合一,更是相互吸收,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儒學,其實更像是一個百家思想的集合體,並不是一家之言。

    3.統治者的需要,時代的要求

    歷朝歷代,每當時代變革,統治者的需要做的工作重點不同時,就會對主流思想做出適當增減,比如,漢武帝想要四方征戰,成就一方功業,加強集權穩固統治的時候。漢儒們恰當的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武帝就很喜歡了,十分推崇。這部分內容不管在後世被看來是優是劣,但在當時都是當朝十分需要的,有的對後世還有很深的影響。

    儒學之所以傳之千年,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源於它博大的包容性。他能吸取百家之長,取盡各家精華,來包裝自己,美化自己,不論借鑑他們的,是皮毛的還是深刻的。無論時代變遷,它總能找到一些讓自己活下去的辦法。

    4.古文經和今文經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當漢儒們幾乎是重構了儒學之後,不知道是真是假,是人有意而為之還是真的卻有其事,有人推到孔子家牆壁的時候發現了大量先秦文獻(用古六國文字寫成,真實性較高),這就是流傳的古文經,然而此時被統治者們大肆宣傳的儒學有許多觀點與古文經相悖。真的有些可笑,人們探討了好久究竟孰是孰非,到今天仍有爭議。

    同理可見,到了後期的儒學被各種儒學大家改成什麼樣子了,他們吸取各家思想。將儒學改到面目全非,後期的儒學雖然流傳很廣,尊為統治思想,但已經是百家之雜燴,“儒學‘’只是大雜燴的名字而已。

  • 10 # 雲樵龜

    因為它投合人性貪婪,

    有能力擴充套件貪慾的人群是誰?

    統治者!有權有兵,而能力幫維護學說。。。。。。

  • 11 # 知易散人

    不對,儒家至今未勝。道家、法家、墨家……至今學說傳揚。儒家學說比較適合建立秩序,為歷代歷朝王者所鍾愛而已。

  • 12 # 江山如畫任君遊

    這是誤讀,百家爭鳴勝出的是法家不是儒家,在當時諸子裡面幾乎全部都是要回到過去,儒家要回到東周,墨家要回到炎黃,道家更狠回到原始社會,老死不相往來。這也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人在遇到困難時一般都會懷念過去的美好,而且會下意識的把過去的壞過濾掉。但是法家卻不同,法家是諸子中唯一一個面向未來向前看的,韓非集大成之後笑傲群雄。

    再說儒家延續百年,這個要先說明一點,不要用現在的民主制度來去評判那個時代,如果撇開時代背景去談問題是很愚蠢的。其實不管是學說還是任何東西,都要考慮受眾,首先從學說的創立者本身來說。

    ⒈先說勝出的法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李斯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根本原因在於法家的法不僅傷人而且害己,它最大的獲益者只有一個君主。

    ⒉再說道家,道家是典型的隱士哲學,先不說他的主張回到原始氏族社會君主願不願意,連老百姓也不願意回到那樣一個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而且他們的主張者崇尚隱,而不是出,這在第一點他們自己的生活都可能保障不了,莊子經常沒飯吃。而且有些君主也看不起這些人,就像當初朱元璋派人去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不出。朱元璋的使者就說,我有天子劍,專殺不聽話的人。

    ⒊再說墨家,墨家講兼愛,這一點看似很好,但是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而且,我明說了,現在也不可能實現。而且墨子也是每天都幹農活,你讓統治者天天干活那是不可能的,還有一點,墨子對文化很反感,他更重視實際的物質。這也是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就像楊白老回家,身上就只有一點錢也是給喜兒買了紅頭繩,而不是買一個饅頭。老百姓對文化娛樂也是有需求的,不能一下子全打翻。

    ⒋還有一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楊朱,也是當時的一大顯學,與墨家並列。楊朱的主張是“一毛不拔”,他主張應該平等,老百姓和統治者一樣,不能說只讓統治者拔老百姓,而老百姓就只能被剝削。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有些革命味道的人。這當然是不能被接受的,而且在後來的流傳中,這種主張平等的卻被人說成吝嗇,更不可能成為主流。

    ⒌至於其他不是很有名的,比如名家,到後面就變成只會耍嘴皮子的啦!也沒有成為主流的資本。

    但是儒家就不同了,首先儒家的學說組成人是士,他們本身就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像墨家那樣有一些甚至是賤人(那個時代有身份是貴,沒身份是賤)。而且孔子還提出了讀書做官這一創舉,不進解決了實現學說的途徑問題,更是解決了生活問題――俸祿。其次,儒家是尊崇皇權的,這也更讓統治者容易接受,而且孟子還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讓統治者重視民生,再考慮統治者的同時也保障百姓的利益,兩邊都有益,就更容易讓人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儒家重視文化,在孔子眼中,亡國甚至都能接受,但是文化不能亡,有了文化之後大家都有了娛樂,可以放鬆一下,而且也能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區分身份,自然更喜歡。還有最重要的是讀書做官,不僅解決了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的問題,官員的話語權更高,而他們做官前學儒,自然會為儒代言。

  • 13 # 南山劉向雄

    諸子百家,大體是以治國為目標,但卻各有所專。說儒家勝出,只不過是儒家貼近生活能看得到罷了。各家各派都在歷史中延續了下來,不獨獨是儒家。

    法家才是歷史真正的贏家,只不過法家在幕後默默地研究和制定法律條文,沒走上前臺。

    兵家也一直都在,各種兵法、兵書還有人在研究,只是集中在軍事領域,若對此不感興趣,一般也不會去接觸。

    墨家的影響,民間還是有基礎的,我們看到的武俠書,行俠仗義、分門別派,是一個成人童話。

    農家的影響,後世的"重農抑商"政策,可以看成是農家的影響。

    道家的道教文化,能雅能俗,道家的養生術,至今在一些養生節目能見到。

    陰陽家,其陰陽五行的觀念,是建構傳統世界圖景的基礎,道家、儒家、中醫都在採用。

    名家,長於辯論,啟人思考,在邏輯學上還能看到。

    縱橫家,當今世界博弈,仍有著縱橫家的思維在。

    古代中國,是儒法並用,明儒暗法,儒家在前臺,走道德教化的路子;法家在後臺,走依法治國的路子。一個在法律領域,一個在道德領域,並行不悖。

  • 14 # 沅汰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早期歷史上所經歷的一個思潮奔湧的時代,也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碩果累累的時代。人類社會從原始時期走入到部落聯盟式的夏、商王朝,又經歷了周公制禮作樂以治天下的一統式王朝。春秋時禮崩樂壞,戰國時進入大爭之世,對於社會的認識、走向及發展引起了廣泛思考,這是百家爭鳴的現實背景。

    從幾千家年後的今天看來,儒家是“百家”裡對現代社會影響最深的一個,深而久遠,深入人心,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勝出”。儒家所提倡的“仁義”、“德政”等思想貫穿於古今。儒家所倡導的禮儀制度也在從古代社會延續到今天,甚至不只是中國境內,連周邊一些國家也被這些禮儀制度所影響。

    至於儒家為什麼會“勝出”。第一,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本身還是個教育家。孔子廣有門徒,讓儒家學派有了更多的繼承者,這是儒家學說繼承和發揚的基礎。第二,孔子的弟子裡不只有子張、子夏這樣的學問集大成者,還有子貢這樣的專於傳播者。孔子自己周遊列國對於儒家學派思想的傳播起了很好的擴大作用,而商從子貢厚帛幣以交王侯更對儒家學說的傳播起到了實際的推動作用。第三,漢武帝時的大一統,大儒董仲舒的尊儒思想得到了漢武帝的支援。從此以後儒家思想被歷代統治者的不斷推崇而走上了一個神聖的地位,使儒家超拔於諸家之上。第四,儒家的學說一直處於繼承發展中,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不遊離於時代之外。儒家的學說廣泛而包容,不同的觀點可以融於一派之內。比如同是儒家,既有“性善說”,也有“性惡說”。而且從孔子之後,孟子、荀子、楊雄、董仲舒、韓柳、周敦頤、二程、朱熹、陸王,一直到清代的東林派和乾嘉派,儒學的發展從未中斷。

  • 15 # 司馬庵中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有法道墨之顯學,有兵家縱橫家之戰學,還有陰陽家農家之用學,為何獨有儒家勝出呢?其因在於儒家是金字塔體系之身位之學,功用之學,御人之學。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金字塔體系,金字塔體系就是塔尖是最高權力者,譬如夏商周就是夏桀、商紂、周幽等各種王,他們掌握著國家最高的權力,王們把家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同姓或異姓諸侯,為自己管理並治理天下,同時授封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讓各路諸侯黔首效命於王,於是諸侯又把授封來的土地分封給各路愛卿大夫,卿大夫便網羅天下能人異士,為他們的家族利益而服務,於是懷才之士便成為馬前卒,士為知己者死。如此一來,分封制使得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序列等。

    孔子的出生,正是那個逐漸禮壞樂崩的東周時代,史學家把東周時代分為春秋和戰國,然而正是這種東周文化孕育併成長了孔子。孔子面對當時制度的禮崩樂壞,互相攻伐兼併,痛心疾首地道出這樣的話:“吾其為東周乎”,“吾從周”,“夢周公”,“克己復禮”之類的話。

    當代學者易中天解讀道:“孔子的夢想是恢復西周的秩序,實在不行打個折扣,回到東周也可以。”同時,也有其他學者丟擲不同的看法與解讀。不論何種解讀,足以證明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面對時代大變革,孔子沒有像首陽山二老伯夷、叔齊那樣抗拒時代潮流,馬前哭陣,餓死山林。而是要順應時代的變革。可謂:窮則變,變則通。這一精神深深影響著,後世儒者,紛至沓來,得以讓儒家文化綿延千年不絕。孔子告訴後來的儒者要順應時代,不能抱殘守缺,故步自封。因此,孔子把自己的理想藍圖構築進金字塔體系中,即自己的理念與“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序列鑲嵌一起,構建出儒學金字塔——子對士,父對卿大夫,臣對諸侯,君對王,便是那子子父父,君君臣臣。如此一來,雖然東周已經成為雲煙,但是這樣的儒學構建讓每一位炎黃子孫,找到了身份定位,一旦遵守起這樣的文化構建,也就認同了子子父父,君君臣臣的秩序關係,深層次便是那“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序列。這就是文化構建的兵不血刃,潛移默化。

    當孔子為後世來者,構建了身位之學(身份定位)後,他還是不放心,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又為後來者設計了功用之學,讓每一個人去朝這樣的目標去奮鬥,保我華夏文明,薪火相傳。於是,構建出價值體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功用之學,用己畢生之力,功德圓滿。

    我們試把這三個體系放一塊比較,西周分封制體系“周王—諸侯—卿大夫—士”;孔子的君臣父子體系“君—臣—父—子”以及修平功用體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會有什麼發現呢?

    1.周王—君—平天下

    2.諸侯—臣—治國

    3.卿大夫—父—齊家

    4.士—子—修身

    沒錯,就是這樣的。這就是金字塔體系,從上至下,御龍天下,御人之術。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雄才大略的漢武大帝看到了這套體系的價值,於是,大力起用儒學之士,開始著力削藩,消除地方割據,從而中央集權,形成大一統的帝國——大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然後,真正的儒學也在帝國的餘暉中,進入暗黑時代。

  • 16 # 房神車神愛神戰神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建立一個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這也是統治階級所尋求的,所以統治階級利用儒家思想來尋求社會的穩定和諧有序,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儒家思想就成了文以治國的典範。儒家思想的追求是“正心誠意恪務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與理想,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在文化思想上對中國影響深遠,而三綱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治世方法與工具,現在很多人黑儒家黑的都是儒家曾經用的現在已經落後的工具,儒家思想的工具已經落後了,但其理想仍有積極意義。中華民族歷經風雨劫難而至今還依然存在,正是歷代仁人志士繼承發揚了這種理想精神。

    全世界有兩大最有生命力的理想,一種是基督理想,另一種就是儒家理想。

    基督理想的追求是救世,要把福音傳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與儒家平天下的理想不謀而合,都是胸懷天下的。

  • 17 # 海浪30636993

    謝謝邀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各家思想相互碰撞,由於社會混亂,戰爭不斷,禮壞樂崩,民不聊生,統治階級弱肉強食,逐鹿中原。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等等。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就是儒家,因為儒家推行的是仁政,以德治國,想透過德治來改善民生,吸引萬邦來歸,最終統一天下。儒家嚮往的是堯舜,周公治理下的天下。孔子經常都能夢見周公,如果好長時間夢不見周公心裡都會感到不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成王時期,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幾十年裡監獄空無一人,百姓安居樂業,四海昇平。再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唯利是圖,禽獸不如,弒君篡位,父子兄弟相互慘殺已經成為常態,根本沒有仁義道德可言。儒家提出的五倫,五常,八德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正是解決當時社會病的一劑良藥。然而統治階級都殺紅了眼,那裡還顧得上講仁義道德,一切以利益為重,不惜一切代價,只要能佔到利益,得到地盤,可以說是不擇手段,能坑則坑,能騙則騙,能戰則戰。所以當時最受歡迎的是縱橫家像張儀蘇秦和法家的韓非李斯之流。先秦結束,楚漢相爭,劉邦統一天下,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大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的治國理念才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從此以後儒家思想開始大放異彩,到了北宋時期二程朱熹更是發揚光大。在以後的不同歷史時期,儒家思想也有不被重視的時候。總的來說,越是社會發達,國家興旺,人民幸福的時候,儒家思想就更受到重視。儒家思想是透過提升人的修養品德來為社會服務的理念,有偉大的人文情懷,儒家修己安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孔子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從以上點滴中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確實是偉大,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以人為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社會和諧,世界大同。也許這就是儒家思想能夠流傳萬世的真正原因吧!

  • 18 # 子之子風

    春秋戰國,勝出者是秦國,他的背後是墨家、法家、和軍國主義,墨家講專業化,法家講規則,軍國主義調動國家戰鬥力,沒儒傢什麼事。儒家得勢,是因為漢武帝為了馴服人民,需要一種思想武器,儒家沒那麼偉大

  • 19 # 璋哥帶領的歷史一分隊

    1.儒家並非從始至終佔據統治思想

    從思想大會的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諸子百家湧現,幾乎每一家在特定的時期內都曾經顯赫過,儒墨道法,雖然儒學創立較早,但這一時期並未真正的被某國國君採納,雖然先秦儒學講究仁禮,看起來好很好,聽起來不錯,但在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每個國君想要的是變法強國強軍,孔子周遊列國卻屢遭驅逐,遇到的每個君主聽力他的講述之後也都大大的為孔子點贊,你講的很好,很有道理。但是僅僅是講的好而已,在那個動亂的時代真的不能照這麼做,否則沒什麼好下場。宋襄公一代腐儒就是經典的例子,在敵國渡河的時候念及仁義不去攻擊,在渡河後陣腳未穩謀士建議出擊,他卻說這不是君子的作風。結果被人家打的一敗塗地。

    2.後世傳承發達的儒學並非純正的儒

    在先秦儒學之後的歷朝歷代所推崇的儒學,在我看來,早已變了味道,和孔子所倡導的儒並不一樣,而且有時差別很大。比如儒學第一個興盛的時期西漢中期(武帝)以後,不說別的僅從高中歷史課本就可以看到,它吸收相容了黃老道家,陰陽家,法家等一系列思想。南北朝之後,佛道儒三教合一,更是相互吸收,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儒學,其實更像是一個百家思想的集合體,並不是一家之言。

    3.統治者的需要,時代的要求

    歷朝歷代,每當時代變革,統治者的需要做的工作重點不同時,就會對主流思想做出適當增減,比如,漢武帝想要四方征戰,成就一方功業,加強集權穩固統治的時候。漢儒們恰當的提出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這武帝就很喜歡了,十分推崇。這部分內容不管在後世被看來是優是劣,但在當時都是當朝十分需要的,有的對後世還有很深的影響。

    儒學之所以傳之千年,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源於它博大的包容性。他能吸取百家之長,取盡各家精華,來包裝自己,美化自己,不論借鑑他們的,是皮毛的還是深刻的。無論時代變遷,它總能找到一些讓自己活下去的辦法。

    4.古文經和今文經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當漢儒們幾乎是重構了儒學之後,不知道是真是假,是人有意而為之還是真的卻有其事,有人推到孔子家牆壁的時候發現了大量先秦文獻(用古六國文字寫成,真實性較高),這就是流傳的古文經,然而此時被統治者們大肆宣傳的儒學有許多觀點與古文經相悖。真的有些可笑,人們探討了好久究竟孰是孰非,到今天仍有爭議。

    同理可見,到了後期的儒學被各種儒學大家改成什麼樣子了,他們吸取各家思想。將儒學改到面目全非,後期的儒學雖然流傳很廣,尊為統治思想,但已經是百家之雜燴,“儒學‘’只是大雜燴的名字而已。

  • 20 # 雲樵龜

    因為它投合人性貪婪,

    有能力擴充套件貪慾的人群是誰?

    統治者!有權有兵,而能力幫維護學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制蜜紅豆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