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好喝好藥好

    好多人對劉禪的評價都不太好。

    我倒是對他很是同情,十七歲繼位後蜀國的軍政大權一直在諸葛亮手上,他就是個吉祥物。

    好不容易親政了,蜀國的國力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人口銳減,歲入變少。再加上蜀國內部派系林立,他很難有所作為。

    天時地利人和大都不在他。失敗也在所難免。

    最後投降魏國而不是與蜀國共存亡,就要感慨下他的智慧與堅韌了。

    好多人都說其喪權辱國,但是請搞清楚,蜀國雖名義自立,其實還是屬於大漢體系。都是漢族人,既然已經無法獨立,為何還要同族相殘?

    他的樂不思蜀,也是自保之策。不得不服氣這人內心的強大,熬死了曹氏魏國,一直活到西晉初年,保全了劉氏,也算功德無量吧。

  • 2 # 浩中一內

    劉禪於公元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去世後繼位為帝,在位四十二年,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劉禪一身在政治上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貢獻,要說多麼昏庸或許對他太有點貶損,但是也實在難以用什麼好的詞語來評價他。

    要說劉禪是一個被低估的皇帝,那麼可能從這麼幾點來說明他不至於那麼無能。

    第一,他畢竟在位四十二年,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在位超過四十年的也為數不多,屈指可數。

    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6(在位54年)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44年)

    宋仁宗趙禎:1023-1064年(在位41年)

    宋理宗趙昀:1225-1265年(在位40年)

    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7年(在位45年)

    明神宗朱翊鈞:1573-1620年(在位47年)

    清聖祖康熙玄燁:1661-1722年(在位61年)

    清高宗乾隆弘曆:1735-1795年(在位60年)

    由此看來,劉禪在位時間,在中國古代帝王中,排名前十位。故而,從單從這一點來講,他還是有值得稱讚之處,不至於被評價得太低。

    第二、劉禪雖無什麼政治主張,但是他還能認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有治理朝政大事的本事,他就全權委託先帝劉備留下的忠義之臣來處理朝政、軍政大事。曾先後委託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來全權治理和處理朝政大事。這幫曾追隨先帝劉備得老臣,忠義兩全,全力維繫蜀漢政權,使得蜀漢政權得到幾十年的穩定。這也可以說明他能用人,相信先朝老臣。在任用他們處理朝政的過程中基本也是言聽計從,不為皇權而干涉。

    第三、劉禪不爭權,不害賢,顯出一副憨態,而保朝局穩定,也顯示了他中庸處事的態度。

    除此之外,評價劉禪的就只有貪玩享樂、毫無能力、寵幸宦官,這些不好的評價詞語了。

  • 3 # 亭殿閣

    有一個人,如果說他是素絲無常,唯所染之,大多數人猜不到他的名字,而如果換個說法,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幾乎所有人都會恍然大悟,哦,就是那個開城門投降,後又樂不思蜀的劉禪啊!

    事實上,劉禪並不是沒有治國之才,他在位期間,發展經濟,與民生息,諸葛亮死後,還能在群雄割據的三國時期支撐數十年,能力並不平庸。而這樣的劉禪,之所以被後世詬病,一是因為蜀漢滅亡,二是因為亡國之後,他又語不驚人死不休道:“此間樂,不思蜀”。

    由於歷史有時候並不是人們看到的那麼簡單,劉禪的樂不思蜀,根據目前學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斷出兩點,往小了說,是為了自保,往大了說,是為了天下統一。從劉禪的為君之道,以及後來蜀漢舊部和劉禪本人的結局來看,這兩點是符合史實的。不過,這些都是從政治角度推測,以理性角度分析的,那麼如果沒有這些政治因素,這句話,會不會也包含了劉禪真實的想法呢?他或許,其實並不想做皇帝,他不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只想擁有平凡的幸福?

    根據史書記載,劉禪登基為帝時,年僅十七歲,還只是一個少年,而這個少年,在此之前,他經歷了失去至親的痛苦,也被迫和摯愛分離。

    劉備摔孩子一事,古往今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幾乎所有人都記住了趙雲長坂坡救主的英勇,以及劉備的惜才之心,帝王之術。可沒有人記得,在那一年的長坂坡,劉禪的生母,為了不拖累趙雲帶走自己的孩子,也為了不讓自己成為曹操威脅丈夫的人質,那個柔弱的女子,投井自盡了。對於劉備而言,那只是他的妻妾中一個人而已,對於歷史而言,這也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女人,可是對於劉禪而言,那是他的母親,唯一的母親,在他尚在襁褓之時就離開了他,等劉禪長大以後,他一定有為她的母親而傷感過,為了自己父親實現天下一統的偉大抱負,為了自己能夠順利脫險她犧牲了,可是,她的犧牲並沒有換來父親多麼深情的懷念。他也一定不能懂,為什麼男人心裡想的都是王權霸業,他們胸懷天下,卻又連自己的妻兒都可以拋棄。他不願意做這樣的人,可是最終,他的摯愛,他也沒有保護得了。

    劉禪在幼年時,是曾經被拐賣過的,具體時間,具體是哪一次戰亂,自古以來,爭論不一,但是的確有這樣一件事存在。劉禪被拐賣入的是一戶普通農家,雖然不是親生兒子,但是善良的農戶兩口子,都視如己出,隨著劉禪慢慢長大,還給他物色了一個媳婦,小兩口在亂世之中過得很幸福。結髮之妻,在他一無所有的時候一心一意跟隨著他,按照常理而言,在劉備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劉禪,也將他立為太子後,她應該被封為太子妃,等到劉禪登基,她可以為後,可是,在所有的歷史裡,劉禪的這位結髮之妻,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彷彿消失的乾乾淨淨。

    她去了哪裡?答案很簡單,消香玉損。

    劉禪的兩位皇后,都是張飛之女,而張飛在蜀漢的地位,不用多說。這很明顯是一場政治婚姻,在這場婚姻裡,劉禪的結髮之妻是必須要多餘的,因為雖然她地位卑微,但是在劉禪心裡,他是深深愛著她的,這就意味著,張飛的女兒嫁給他以後,很有可能受冷落,就算不受冷落,也肯定不親密,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她必須犧牲,而劉禪,他無法阻止這一起的發生。他或許採取過保護措施,但是,沒有用。在漢朝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是沒有先例的。當年,劉病已登基,封結髮之妻許平君為後,由於劉病已獨寵皇后,冷落了霍光之女霍成君,為了霍成君能登上後位,霍母買通產婆使得許皇后難產而亡。即使故劍情深又如何,後來也還是沒能保護自己心愛的女子。劉禪的結髮之妻,大概也和許皇后一樣,甚至,她還沒有許皇后那麼幸運,她消失的默默無聞。

    經歷過這些,劉禪心裡對皇位或許並不是很渴望的,只是,他的出生註定了他不能任性的選擇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或許有人會說,出生帝王之家,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劉禪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可是,劉禪他畢竟是一個少年,而且他是體驗過平凡卻真實的幸福生活的,如果不是他需要繼承蜀漢王權,他本可以過著他喜歡的生活,哪怕是亂世,他至少可以有母親,有妻子,有他自己的自由。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可以對劉禪取而代之,或許那時候,劉禪他心裡是渴望著有一天,諸葛亮真的把他取而代之的,人各有志,父輩的雄心壯志著實不應該強加於下一代,這並不是一個人的責任心問題,而僅僅是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都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夢想追求的權力。可惜的是,劉禪這點小心思諸葛亮並不知道,他被劉備的託孤之詞感動的稀里嘩啦,只想著肝腦塗地報效先皇。

    蜀漢滅亡並不是劉禪一個人的問題,這背後的原因錯綜複雜,就算諸葛亮真的還活著,也不一定能逆天改命。在這樣的情況下,劉禪還苦苦支撐了這麼多年,尤其是,他本無心帝位,卻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做了這麼多年,而且,他還沒有破罐子破摔,索性沉溺酒色之類,放縱自我,著實不易。他投降了,因為實在支撐不下了,也盡心盡力了,他能為蜀漢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使百姓免於戰亂。

    回顧劉禪的一生讓人想起一句話,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塵世的幸福。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也是他自己的心聲,只是這心聲,旁人很難懂,因為他的樂並不是縱情酒色,也不是性命無憂的樂,他的樂是他終於可以解脫,雖然,這解脫來的太晚,這之前,他犧牲了太多,但至少,在一生中,他還能擁有這樣的時光,已經很好很好了。

  • 4 # 棍哥觀史

    謝邀,也不能說劉禪被低估,我們看待歷史也只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過去的事情,倘若把我們放在劉禪那個位置,蜀國指不定會成什麼樣,但劉禪在位四十二年並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只能說他身體挺好,開句玩笑話,劉備當年摔啊鬥可能給阿斗摔笨了,但身體更結實了。

    但我個人認為劉禪在位這四十二年,最大的能力體現在放權,當然,這也取決於他的自知之明,自己幾斤幾兩也知道,身邊的人才可用之處也都用的恰到好處。一波又一波的人才為他打理朝政,何樂而不為?諸葛亮,李嚴,姜維,蔣碗,費禕,楊儀,鄧芝都是能拖以重任的人物。萬曆皇帝不也是仗著嚴嵩,張居正這些大才,才能安心修道的嗎?放權之後,自己能延年益壽有何不好呢?

    劉禪可能除了無為,最大的劣跡就是寵溺黃皓這個宦官以至於綱常混亂,朝政荒廢。但我們也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人家當皇帝的,身邊的文武群臣該忙的忙,帶兵出去的常年在外,長時間不管朝政,他最親近的也就只有黃皓這個一直伺候他的奴才了,他也不知道黃皓幹了多少壞事,歷史上那麼多明君不也難以察覺一些大偽似忠的權臣嗎?乾隆之於和珅呢?康熙之於明珠呢?萬曆之於嚴世蕃呢?不也都是如此?再如趙高,馮大伴,魏忠賢這些宦官,哪個不是權傾朝野?

    而還讓後世覺得劉禪無能的就是“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了,我想說如果劉禪當著司馬昭的面敢說他思念故土,司馬昭不會讓劉禪活那麼久。這恰恰是劉禪智慧的體現,而非真的這麼沒心沒肺吧?

  • 5 # 夢傑少

    歷史中的劉禪和演義中的阿斗確實差異化太大,流傳出扶不起的阿斗一說,表面看是說劉禪無能昏庸,實則是呈現先帝劉備留下的輔助班子無法匡扶社稷.先看一下前期的劉禪,因為有老爸的存在,所以並沒有他上場的資格,都是在深宮學習,唯一的印象就是趙子龍長坂坡一戰,從亂軍中救下了劉禪.一直到先帝白帝城託孤,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劉禪基本突顯不出什麼作為,諸葛亮是鞠躬盡瘁但是他是一個權臣,在當時影響力太大,所以所有的政策軍事都是諸葛亮在操作,劉禪只有看著的份,對於劉禪來說相父這一關就使他無力發揮.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中亂成一團,這時劉禪才發揮了君主的作用,完美的將政治和軍事分開,相互制衡,加強中央集權,才使得蜀中安定沒有權臣出現,姜維的北伐並沒有得到全部的支援,只是一小部分在運動,雖然勞民傷財,但沒有太大意義,這樣蜀中才得以休養生息,在諸葛亮去世的幾十年裡蜀中都相安無事,可見,劉禪還是有治理國家的能力,雖然沒有經天緯地的味道,但是中庸之道還是可以的,如果在國盛民強的時候他還是有很大作為的,但是蜀中疲憊不堪資源睏乏,他能穩定下來已經不容易,劉禪的昏庸只是演義裡的表現.最後蜀中面臨危機,天下大勢都在魏國,他深知抵抗不住,為了蜀中百姓他寧願做投降之主,面對無數的罵名但是他還是選擇了子民,可見他還是繼承了父親之風,他還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君主.在魏國裝瘋賣傻很多年,安樂侯一句此樂間不思蜀才保全了他的性命,可見也是極其聰慧,阿斗的一生也是極其艱難,面對罵名對於他來說有點過.個人意見不喜勿噴謝謝

  • 6 # 銀湖金濤

    劉禪是蜀漢懷帝,又稱後主,223---263年在位,271年在洛陽去世。

    雖然民間有“扶不起的阿斗”的說法,但的確低估了這位皇帝。

    其一是他在位時間較長,從223年登基到263年魏滅蜀,共在位42年,是封建皇帝在位時間較長的。

    其二是他在位期間,發展經濟,與民休息,後又自攝國事,取得了一些成就,使四川經濟得以繼續發展。

    其三劉禪具有豁達從容、氣量如海的氣度。確實實踐了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教誨,如對諸葛亮孝順如子,事若親父,始終如一。

  • 7 # 探尋歷史的足跡

    我認為,歷史上真實的劉禪,是一個平平庸庸的人,但是絕對不是個昏庸無能的人。也就是說,很多人把劉禪說的多麼不堪,是不符合歷史真相的。

    首先,劉禪肯定是個資質平庸的人

    (劉禪劇照)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想想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劉備臨死前,為什麼要讓劉禪對待諸葛亮,就像對待父親一樣,把蜀漢的未來全部寄託在諸葛亮一個人身上呢?

    有人會說了,劉禪當時還沒成年,只有十七歲。

    好,既然沒成年,諸葛亮輔佐劉禪,說得過去。可是我們會發現,劉禪登基後,先是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允許他開府治事,接著又封他為益州牧。顯然,劉禪是把蜀國上下全都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是大權獨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了蜀漢的第一把手,管理著蜀漢上下所有的事物,而劉禪則成了有名無實的國家元首。

    【左劉禪,右諸葛亮(劇照)】

    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說法: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即位後,跟別人這樣說: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這一掌權,就是十一年,直到他逝世。

    劉禪又沒有被挾持,若他不是無能,豈能這麼久都不親政?

    再一個我們也從《出師表》中,也可以看出劉禪有多麼不堪了。諸葛亮一會兒勸他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一會兒又勸他要“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結尾還勸他要“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劉禪劇照)

    劉禪若不是個無能之人,諸葛亮豈會這樣苦口婆心地勸他?

    既然如此,為何會有人說劉禪是被低估的一個皇帝呢?

    這就需要分析。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的人,都覺得劉禪一無是處,身上沒有任何優點,都是缺點。比如他寵信宦官,任用奸臣,殘害忠良,不知感恩圖報,沒有一絲廉恥心,不戰而降,等等。說白了,很多人眼中的劉禪,簡直就是弱智。

    但是正史上的劉禪,只能說是平庸,絕不能說是弱智。

    為什麼呢?下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左劉禪,右諸葛亮(劇照)】

    第一,諸葛亮曾經說過劉禪“智量甚大”之類的話。這話是對劉備說的,而諸葛亮不是拍須溜馬之人,那話應該不會有假。哪怕只誇張了點,也總能說明劉禪是個正常人。

    第二,蔣琬去世後,劉禪自攝國政,不動聲色地就從臣子手中奪回了權力。

    第三,劉禪投降後,跟司馬昭說過“此間樂,不思蜀”之類的話。很多人就說他沒有心肝。其實不然,劉禪是為了保命,所以才裝瘋賣傻的。

    終上所述,劉禪確實是被低估了。

  • 8 # 人者仁義也

    現在很多人都是動不動就是劉禪是大智若愚,動不動就是被低估,那麼我們可以看一下,劉禪到底是不是一個平庸的君主。

    “樂不思蜀”真的是大智若愚的表現嗎?對比同樣是末代國君的孫皓看一下

    在看“樂不思蜀”之前,我們可以關注一下同樣是亡國之君的孫皓,孫皓是東吳的末代皇帝,太康元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後在洛陽去世。亡國之後,孫皓和司馬炎之間也有很多互動,注意呀,當時的吳國是最後一個被滅掉國家,也就說,司馬炎不需要搞什麼榜樣為其他人樹立旗幟。這些互動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康元年,當時的司馬炎大會文武大臣和全國各地以及其他國家的使者,同時還讓國子監的學生和一些讀書人參與宴會,這個時候司馬炎派人把孫皓以及投降的吳國大臣帶到宮殿來相見。孫皓上大殿向晉武帝叩頭。晉武帝對孫皓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反駁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當時晉武帝的寵臣賈充就跑到前面對於孫皓說:““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面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反駁說:“有做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賈充當年作為晉武帝司馬炎父親司馬昭的前鋒殺死了當時魏國的皇帝曹髦,孫皓當著大家的面把這件事提出來,搞得賈充一句話都沒有說。

    按照很多人的推論,孫皓作為亡國之君,在晉武帝司馬炎大會群臣和四方來賓的宴席上,把司馬家弒君奪權的醜事說出來,而且還在宴會上嘲諷司馬炎和權臣賈充,搞得兩個人都沒有面子,還下不來臺,那他不是要被晉武帝和賈充搞的不行,但是人家是被晉武帝封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子瑾封中郎,孫封郎中。在太康四年,孫皓去世,活到了四十二歲,三華人的基本年齡,也沒有看見他晉武帝或者賈充迫害。

    反觀劉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在司馬昭宴請他時,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值得一提是郤正,按照很多人的想法,郤正是不是思念故國了?這種行為還能夠活下去嗎?但是郤正隨劉禪前往洛陽,就受封關內侯,又得到晉武帝司馬炎賞識,任巴西郡太守,咸寧四年去世。

    誠如司馬昭所言劉禪就是糊塗平庸,他本質不壞,不像孫皓或者吳國的某些君主殺人,但是他真的不是大智若愚。沒有人低估他。

    劉禪該不該投降?姜維和軍士們的憤怒。

    這是我當初寫的一篇文章裡的論述和劉禪投降始末,大家可以看一下: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鄧艾使從狄道進攻在沓中的姜維率領的蜀漢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從祁山帶領軍隊來到武街,在姜維後退時封鎖他回去的路,鎮西將軍鍾會則率領滅蜀大軍的主力從駱谷進攻漢中。司馬昭的計劃很完美,將姜維率領的主力軍隊圍住,然後讓鍾會率領大軍只取漢中,順勢便可以拿下成都。但是蜀漢將領後退,而諸葛緒在圍堵姜維的時候,沒有趕上,導致姜維得以成功退守劍閣,就此司馬昭的徵南大軍的主力全部被擋在了劍閣。

    但是鄧艾想了一條險計,不從劍閣進入成都平原,而從陰平小道帥軍攻入成都平原,陰平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嶇之路,鄧艾為了能夠度過陰平道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在摩天嶺這裡,鄧艾和將士們甚至都是包個毛毯直接滾下山去。就這樣的軍隊來到四川盆地時候,實際上已經很疲憊了。諸葛瞻率領的成都城內臨時組建的軍隊都能擊敗鄧艾,若不是諸葛瞻沒有佔據險要地形,鄧艾很有可能早就失敗了。在諸葛瞻和鄧艾的決戰中,鄧艾都沒有完勝的把握,他的左,右兩翼的將領鄧忠,師纂曾經數次衝擊諸葛瞻的軍隊都失敗了,以至於鄧艾都想把他們斬首,最終魏軍拼力死戰,最終擊敗了蜀漢的大軍,兵臨成都城下。

    我們反過頭來再看一下這個時候的局勢,是不是蜀漢一定會滅亡。當時的蜀漢,北方的軍主力在姜維手中,正在劍閣阻擋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東方是羅憲都督的巴東一代,羅憲和他的軍隊實力也不容小覷,曾經數次大敗前來入侵的吳國軍隊。南方是霍弋統領的南方六郡,當時的六郡並未受到戰火的洗禮,此前霍弋聽聞魏軍來伐,打算前往成都協助防守,劉禪不聽其建議,命他堅守在南方。這就是當時的局勢,蜀漢遠遠沒有到達全軍覆沒的地步。成都是當時的堅城,劉備入川的時候,足足打了一年,如果不是劉璋投降,還得繼續打下去。

    歷史如果有假設,劉禪堅守成都,最低南方的霍弋帶兵會趕過來,鄧艾只是孤軍深入而且又和諸葛瞻發生血戰,實力大減,其實不足為據,只要劉禪下定決心,堅持作戰,憑藉成都堅城防守,等待羅憲或者霍弋的援軍,蜀漢還是有的救。可惜的是劉禪還是劉禪,昏庸無能,貪生怕死,他只不過借譙周的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要投降。蜀漢的命數也就註定了。

    劉禪帶領百官投降之後,無人不是憤怒。北方的姜維在劍閣得到訊息,劉禪下令全軍投降,左右將士都很是憤怒,拿起手中的刀劍往石頭上砍,誰能夠想到,千萬劍閣軍人在前方浴血奮戰,後方的劉禪就投降了。姜維最後為了復興蜀漢,勸說鍾會謀反,可惜功虧於潰。南方的霍弋得到成都失守,霍弋身穿喪服,痛哭告祭三日。最後在劉禪平安進入洛陽後被迫投降,東方的羅憲在此地多次打退前來想要在蜀漢滅亡時洗劫的吳軍,得到訊息後,只得下令三軍向魏軍投降。

    劉禪本人還是過於無能,很多人很喜歡說的他裝傻,但是他很有可能只是真的傻,樂不思蜀是真的故事,從來沒有什麼劉禪裝傻的話,他只是想享樂,從來不顧及那些千萬為了蜀漢而拼死血戰的軍人和父親劉備幾十年艱苦創業留下的基業。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人如其名。只是可惜那些無數奮戰的人。

    最後

    魏晉時代的史學家張璠曾經評價過劉禪,他說:劉禪懦弱,心無害戾。也就是劉禪只是平庸的人,但是他沒有害人的想法。誠如是也,就是這樣。當然第二個盤踞巴蜀一代的成漢政權開創者李特曾經也評價過劉禪,當然他的話就比較重了,他說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最終我還比較認可張璠的話,:劉禪懦弱,心無害戾。但絕不是很多人說的大智若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孔子問禮老子,是杜撰還是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