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正身安
-
2 # 種田公子
試問出題人,放眼華夏有哪個地方的人會對某個地方的方言深惡痛絕!你這問題的主旨有些問題!南方人講粵語,吳語,越語。從來不會去嘲笑黃河長江以北的華人所說的什麼語言,所謂一家人在一起,說兩家話絕對不行!但是說的話一家人都懂絕對行!有道是一到水土養育一人。從孃胎裡生下哇哇大哭就是你的榮幸!學會本地的方言更是你省份的象徵!我從來不覺得我自己操一口南方越語會被人看不起。出門在外,遇到老鄉用自己家鄉的語言,感覺倍感親情!好幾次我在外地出差,碰到老鄉,尤其是我們縣的老鄉,不是他請客就是我請客!最後貧道只能說【各地方言是一個地方的詞牌名!是咋們華夏民族悠久的歷史及文化!不能把她當做言語表達和辱罵的一種表達方式】貧道發言就此結束!還請各位大拿點評!
-
3 # 文化遠行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697575511465394699/?app=news_article×tamp=1561335915&req_id=20190624082515010152019168198ED22&group_id=6697575511465394699
中國幅員遼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在一些地區僅僅是一河之隔語言就可能相差巨大。隨著普通話的普及,不僅極大地方便了各地民眾交流,也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但還是有許多地方保留著本區域的方言文化,並吸引外地人也加入本地方言大軍。
而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與定居他鄉的人們,由於傳統的“鄉音”使用頻率降低,自己方言變得開始陌生。在他鄉,一些人選擇繼續聚集居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社群,依舊可以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還有一些人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方言的適用性變弱,下一代也不是非必要學,開始放棄教授下一代方言。
不同地區的方言各有特色,網友甚至按照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評比出了“十大最難懂的方言”,如溫州話、閩南話、客家話、粵語、蘇州話、上海話、四川話等。但這類評比一般都帶有很強的個人比較色彩,並不能簡單劃分。
不同區域的方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一些方言發音與普通話較為接近,聽起來難度較低;而一些方言與普通話相差十分巨大,如“閩南語”,“說鬼給虎咬了(見笑了)”。
這些方言背後不僅有著非常豐富的民族與地域文化,甚至是本區域民眾才能領略的一種語境感受。一些方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們唱歌娛樂的經典方式,而如果將方言換成普通話唱出來,韻味完全不一樣。
不同方言背後還隱含著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一些經典歇後語、俗語,甚至是髒話都可能包含一兩個祖先故事,並且只有本地區方言使用者才能聽懂。
而隨著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展,越來越大人口湧入各大城市工作與定居,傳統與家鄉的聯絡漸漸減少。在外面大家普遍使用的普通話,特別是對於一些使用較少的方言頻率更是偏低。這種變化下大家對自己家鄉的方言開始漸漸淡化,方言中一些生僻詞彙甚至自己都難以理解。
方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往往一兩句特殊的鄉音就可以迅速拉近“老鄉情誼”;同時方言也是自己瞭解自己家鄉歷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方言所承載的文化和其本身也是一種寶貴的文化。如“你好啊大妹子”、“我在屋裡啊”、“雷好”、“七飯沒有”等等,聽到這些方言,熟悉的立馬可以分辨出是不是自己的老鄉,甚至是距離自己家大概多遠。
方言最大的魅力除了歷史與文化的記憶,還在於自身的與眾不同,如果各地方言都趨同於普通話,也就沒有許多多姿多彩的生活韻味。如吃火鍋,要叫打邊爐,至於為什麼邊爐要捱打只有自己才能明白其中魅力;川渝人只打麻將,不吃麻醬,火鍋微辣已經是底線了,這後面都是各地的文化,多姿多彩。
但是社會與個人的變化下,大多數人開始忘記自己的方言,這種變化不僅是自己開始淡忘與部分遺失,還影響著方言的傳承。自己再回到老家或許還能和長輩進行順暢交流,只是對於一些生僻方言難以理解,但是對下一代方言的淡化甚至是放棄,卻意味著自己專屬的方言開始漸漸被遺忘在路上。
至於方言到底需不需要自己去持續使用,需不需要教給下一代,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方言並不是代表“土”,而是一種特色與驕傲。在許多方言中經常將一些經典故事或文化編排進歌或民諺中,代代相傳,我們一個人的放棄並不會對方言造成巨大的衝擊,但如果大家都開始淡化自己的方言,這對自己本地區的方言與文化是一個相當大的打擊,甚至是消失的危機。
-
4 # 詩詞娛樂
方言,從語言文字的角度看,是語言的活化石。人們在某一地區聚居,形成了獨特的語音,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發音。
有的人對於方言語音深惡痛絕,這只是它個人的情感的狹隘。它喜不喜歡,方言就在那裡。方言的資歷比它爺爺還早數十輩數百倍,它有什麼資格討厭它?
有些人以為自己講個普通話就是文明人兒了。其實它的腦子裡,還有猴屎。
方言,也是早期的語言文明。我們應該保護它。透過方言,發掘語言和生活的進化史,進而對歷史有完整的認識。簡單地拋棄方言、拒絕方言,都是不科學的做法。
-
5 # 南雷霆峰
方言確實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約定俗成的,有人對方言厭惡也是有原因的。
方言是一個地區共同講的地方性語言,也是同一個地方人的外在表象。如果沒有方言,同為老鄉,如果對方不介紹自己,只講普通話,就沒有辦法認老鄉。
而華人的“同鄉情結”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就有詩人年老了尚能回到家鄉的高興心情,要知道多少人客死他鄉,甚至死在歸途。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最終卻在江蘇常州終老,雖然他積極灑脫,但定會思念家鄉,如果有老鄉在他面前口吐鄉音,他必定會驚喜交加吧!
“近鄉情更怯”,“他鄉遇故知”,一般人都是愛家鄉的,對老鄉也更加親切。
所以老鄉在一起,用方言交流,因此來表達一種對家鄉的歸屬感,是每個人大多會有的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只是,我認為,對著外鄉人用自己的方言交流溝通,或者在場的有許多外鄉的同事,你們二個本地同仁卻大秀方言,這不禮貌。這就會引起別人不必要的誤會,甚至還會讓他們產生對你們本地方言的深惡痛絕。
所以,方言不會滅絕,在本地你儘可使用。但是還是要學好普通話,與外鄉人交流,或出門在外,不用方言,來顯示你的優越感,殊不知這麼做是對人不禮貌,也是低素質的表現。
-
6 # 一點學堂
主要是聽不懂,每個地方的方言特色都不一樣,加之語音多變等,所以有的人非常厭惡方言。
我說一段方言你們肯定也不知道:ye lai hou hang,qing qing qi lai,這兩句方言誰能翻譯(提示:時間段)
-
7 # 紅塵雁影
不能說深惡痛決。如果說不喜歡,我認為聽不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不喜歡那個音調,最後還有一個感情因素,比方我就被南方人騙過(聽口音為東南某省-怕地域嫌疑,在此略過),每當我再聽到那個口音,我心裡都深深的厭惡,有種噁心想吐的感覺;但也有比較喜歡的口音,比如說唐山話,還有用方言唱的歌、劇,比如說粵語歌、黃梅戲、豫劇等等。
-
8 # 俗事羈凡塵
你好,方言,方言,顧名思義,一個地方或地區專門的語言,外面的人根本聽不懂!
正式因為方言是地域性,決定了其對外的封閉性,外面的人進不去。做生意的想到當地開店那麻煩可大了。記得我上班的物流公司想到把快遞開到溫州去,結果開一家被砸一家,最後沒辦法了,公司找到幾百人,和當地的黑社會幹了一架才把事情擺平!
所以,方言對於有些人來說就是自我封閉的地方,自然惹人厭了。
-
9 # 氣吞萬里如猴
說普通話的人不會抵制方言,說其他方言的人也不會抵制普通話,只有說粵語的人抵制詆譭普通話,因為他們看到港獨分子這樣做,才聞屁跟味瞎起鬨!
-
10 # 過去理它作甚
義烏俗語:“講官話,雷公都要敲來!”“講官話,難怪要落雨啊。”
以前,在家鄉人群中有本地人說普通話,必定有人會說以上的俗話笑之,現在逐漸沒有了這種說法,說明普通話已快要普及佔領人的整個思維,而方言正在一步一步消失。
方言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再是各地移民各地文化的融合體。本人以為,當今那些接近於普通話,音同調不同的家鄉話算不上是方言,只不過是受地域受群體影響轉了調的普通話;方言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不同於普通話的家鄉話,音不同及字也不同等等。方言的詞彙組成,有些是傳自幾千年前,有些是歷史上各地移民帶來並逐漸相互影響形成,有些是新生事物說法逐漸訛化形成。
現在慢慢越來越多的人,漸漸地感到方言是自己的根,是自己祖先賜予的烙印,是母文化傳承的寄託,如突然消逝,他日如何去見列祖列宗!
回覆列表
對方言有看法只有兩種人,一種沒文化,另一種更沒文化!方言是社會融合過程中的潤滑劑、調味品,有了它人類社會才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