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妖鬼雜談錄

    平心而論,拋卻立場之後,常敗將軍比常勝將軍帶來的故事有趣的多。

    不過有人常敗是名副其實,但是有個別人常敗,卻贏得最後的勝利。

    名副其實的常敗將軍:

    1.李景隆:典型將門犬子

    李景隆是朱元璋麾下李文忠,父親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的名將。按理說將門虎子,即便不如李文忠,也不至於太差,但李景隆確是一位常敗將軍。

    朱棣造反,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鎮壓,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建文帝二年,李景隆統60萬大軍進河北,再次被擊敗,退回濟南。建文帝四年開門投降,結果被封為公爵,比朱棣陣營的功臣封賞還高。

    真諷刺!

    2.也先帖木兒:一夜葬送元朝29萬精銳

    也先是脫脫的弟弟,原本反腐工作搞得不錯,但是被哥哥抓來去平亂就抓瞎了。

    也先率領大軍原本連戰連捷,但是誰料到農民軍突襲殺了前鋒大將,嚇得也先連夜後退幾十裡。

    幸好脫脫又增援十幾萬軍隊,於是也先率領元朝精銳30萬走到沙河搞起了靜坐戰爭。三十萬軍隊不進不走不撤,看著也先在自己大帳中求神問卜跳大神。

    起義軍趁夜搞了一次偷營行動,元軍一下炸了營,但是也先以為是兵變,帶著幾個親兵跑了,沒有統籌的軍隊自相殘殺,最終回來了一萬殘軍,從此元朝進入蒙古軍閥各自為政時期。

    3.范文虎:一人禍害兩個朝代

    范文虎在南宋時,對陣蒙古軍隊屢戰屢敗。

    襄樊之戰,范文虎率水軍主力馳援,蒙古人用炮一轟,范文虎扔下水軍自己跑了。

    襄樊爭奪戰,范文虎率軍進襄陽,兩戰送給蒙古人幾萬俘虜加數百艘戰艦。

    投降元朝後,忽必烈想要徵日本,此時張弘範等人都已經去世,范文虎成為朝廷最懂水戰的將領,於是率領元朝10萬大軍,不幸遇到颱風損失不少人員。

    屢戰屢敗卻最後取得勝利:

    1.曾國藩:屢敗屢戰

    曾國藩借平定太平天國起家,但是最初,被太平天國幾次殺得大敗而回。

    曾國藩屢敗屢戰的故事都知道,但是仔細看曾國藩的經歷,竟然有三次自殺未遂。

    首戰靖港水戰敗的投湖自盡,幸虧部下救回。石達開攻湘君水營,湖口慘敗,曾國藩座船被俘虜,曾國藩投江再次被部下救回。

    祁門被困,曾國藩坐鎮指揮身前放一把長劍,如果太平軍攻陷便自盡,幸虧援軍及時到,才倖免於難。

    2.劉邦:屢戰屢敗於一戰

    楚漢相爭,劉邦可以說是十戰九敗。齊楚交戰,劉邦率領諸侯聯軍56萬攻陷彭城,結果被項羽3萬精兵大迂迴,以少勝多,劉邦率領數十騎逃回滎陽。

    滎陽一戰,劉邦再敗逃回關中;鴻溝協議後,劉邦趁項羽東撤進行追擊,結果再次被項羽打敗。最後給韓信,彭越封王,幾方大軍回合後十面埋伏合圍項羽,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楚漢相爭,劉邦遇項羽可以說是百戰百敗,但是最終贏下關鍵的亥下之戰,贏得皇位。縱觀中國歷史,一路戰敗著走向最終勝利的皇帝也僅此一位。

  • 2 # 道聞四海

    1、劉備---諸侯混戰中屢屢遭受失敗,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2、曾國藩---清末湘軍創始人,同太平軍作戰屢戰屢敗,甚至兩次投水自殺!

    1.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30歲時候,劉備依附公孫瓚,被袁紹打敗,投靠徐州牧陶謙;35歲,被呂布打敗,全家老小被俘,無奈投靠呂布;37歲,再次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39歲,又跟曹操反目,結果被打敗,關羽被擒,投靠袁紹;40歲,官渡之戰袁紹被打敗,劉備失去依靠轉而去投奔劉表;47歲,曹操打下荊州,劉備又大敗,差點連兒子都丟了...後來劉備請諸葛亮出師後,在軍師的謀劃下依靠五虎上將才逐漸開始起家建立了一番功業。

    2.曾國藩---曾國藩被清朝朝廷委任鎮壓太平軍的時候,雙方在交戰前期,卻十戰未勝。

    初戰靖港之敗,憤而自殺--1854年2月,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率船艦240艘,水陸大軍一萬七千人,揮師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戰中又被太平軍石祥貞部擊敗,曾國藩憤而投水自盡,幸被幕僚章壽麟所救。因戰事不利,曾國藩得旨革職。

    湖口之戰,佔盡優勢被石達開反殺--1855年2月,石達開總攻湘軍水營於湖口,燒燬湘軍戰船百餘艘。曾國藩跳船逃跑,座船被俘,“文卷冊牘俱失”。曾國藩自感憤怒又丟人,打算策馬赴敵以死,又被部下勸止。

    鑑於率軍與太平軍作戰中屢屢失敗,曾國藩認識到“臨陣指揮,非我所長”,他所長在於戰略規劃、練兵、統籌。因此,此後,曾國藩幾乎沒有再親臨前線指揮作戰了。

    圖一圖二 劉備、夷陵之戰

    圖三圖四 曾國藩投水自殺、湘軍被太平軍包圍

  • 3 # 剛日讀史

    說起常敗將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明朝大將李景隆。他是明建文帝最為信任的大將,也是建文丟掉皇位的第一責任人。

    作為“靖難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統帥,李景隆光榮的完成了坑死數十萬大軍的光榮任務,幫助朱棣完成了逆襲,成功的斷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後投降了朱棣。

    打敗仗的將軍不可恥,只是堅持打一輩子敗仗的統帥就很少見了,何況這個統帥最後還迫不及待的投降了敵人。

    一、李景隆其人

    李景隆和朱家還是親戚關係,他的父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親外甥,也是大明開國元勳,為大明建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曹國公。

    李文忠是少數能在朱元璋手下得到善終的開國功臣,死後配享太廟,封岐陽王。可以說,李景隆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

    (李景隆)

    李景隆和趙括一樣,從小就喜讀兵書,講起軍事理論來頭頭是道,人又長得英俊瀟灑,《明史》說他“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朱元璋也很喜歡這個侄孫子,親自賜名“李景隆”,榮寵有加。

    李景隆是個練兵專家。

    他在練兵中十分注重陣法陣型及部隊的配合,將兵書中的戰陣在訓練中演練,訓練出來計程車兵“聞鼓則進,聞金則退,進退合一,蔚然有序”。

    可以說如果李景隆在軍事教學這個領域發展的話,肯定會有很大的成就。

    (斷送江山的建議)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後,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想從藩王手中收回權力歸於中央,於是將藩王們舉起了“削藩”的大刀。

    深得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擔任第一個藩王——周王朱橚的削藩總指揮,成功的完成了任務,並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更加得到了朱允炆的信賴。

    戰場上的李景隆 在建文帝削去幾個藩王,把目光對著燕王朱棣後,朱棣決心與這個侄子皇帝鬥上一鬥。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在北京起兵,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大幕。

    作為朱棣對手的朱允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表兄李景隆,讓他挑起了帶兵平叛的重擔。

    朱允炆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將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錢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在大軍出征之時,親自為李景隆推車,送他犀帶,讓他便宜行事,給予了充分的信任。

    建文這是將舉國之兵交給了李景隆,也是將大明國運和自己的命運完全押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指揮的政府軍,一開始是佔據上風的。因為朱棣畢竟是造反,政府這邊佔據道德和倫理的高地,出師有名。

    何況政府軍集中了整個王朝的力量,朱棣僅有區區北京一個地區,所以雙方實力上的差距也很大。

    當李景隆兵臨北京城下之時,朱棣正在率軍攻打大寧,這正是李景隆拿下北京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當政府軍發動強大攻勢之後,北京幾個城門就已被攻破,李景隆手下的大將瞿能正準備衝進北京城時,卻接到了李景隆收兵的命令。

    收兵的理由是“候大軍同進”。 李景隆為什麼要收後?很明顯他是忌賢嫉能,怕別人拿了第一個殺進北京的頭功。

    但他忘記了他是大軍主帥,拿下北京,功勞全是他的,在這種時候嫉賢妒能,實在是愚蠢之至。

    李景隆的嫉妒並不只針對大將瞿能,另一名將盛庸在東昌取得了對朱棣的勝利,李景隆心裡便很不是滋味,於是在建文帝面前“讒間之”。

    這種氣度狹隘的人,怎麼能勝任幾十萬大軍的統帥? 由於李景隆的錯誤收兵,政府軍錯失了良機。

    朱棣回師後,在北京城外的鄭村壩大破李景隆,李景隆棄軍逃至德州。

    做為一個大軍統帥,棄軍而逃,這是死罪,可是建文帝非但沒有追究他的責任,還一如既往的信任這個表哥。

    (建文帝)

    建文帝總結失敗的原因,認為是李景隆的兵少了,所以又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所部全部交給李景隆指揮,這一次李景隆手下有六十萬之眾,比朱棣的叛軍多了數倍。

    但是雙方在白溝河決戰時,李景隆又是大敗,幾十萬大軍又灰飛煙滅。

    李景隆的無能,也遭到朝中許多大臣的彈劾。

    黃子澄彈劾他“出師觀望,懷二心”,練子寧對建文哭諫:“懷陛下事者,此賊也,請誅之!”

    但朱允炆卻對李景隆仍然抱有幻想,並將南京的城防全部交給他,只能說朱允炆是“不作不死”啊。

    (投降)

    深受信任,擔一國之干係的李景隆,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城中尚有二十萬兵士,糧草充足,城高壘深的情況下,李景隆早早的開啟南京城門,放燕軍入城,斷送了建文帝的江山,朱允炆也自焚身亡。

    李景隆有沒有能力 李景隆投降後,被朱棣列為第一功臣,封為左柱國、太子太師、光祿大夫、曹國公,甚至超過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朱能。

    李景隆為什麼有這樣的待遇?

    很多人認為李景隆是朱棣的內奸,否則無法解釋。

    建文帝手下內奸不少,駙馬王寧、徐達的兒子徐增壽都是。只是李景隆隱藏得很深,朱允炆沒有發現而已。讓一個內奸擔任統帥,江山能不易主?

    (南京失守)

    李景隆在靖難中的表現,非常可疑。他手下有平安、盛庸、瞿能等有勇有謀的大將,也曾數次面臨殲滅朱棣的良機。

    可是在李景隆的亂指揮之下,必勝也變成了必敗,數十萬大軍就這樣灰飛煙滅。

    朱棣認為李景隆指揮的大軍軍紀不嚴,將士不同心;對北方環境不適應,後勤保障不足;貪功求勝,貿然輕進;剛愎自用,不聽忠言;嫉賢妒能,任用小人。

    這些都是李景隆的責任。

    李景隆一遇到形勢不妙,馬上丟下大軍逃跑,這是最為惡劣的行為。

    主帥一逃,大軍群龍無首,當然一潰千里。所以主帥是草包,那真是將慫慫一窩了。

    (李景隆)

    李景隆因為“默相事機之功”成為朱棣的大功臣,“默相事機”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尋找時機,暗中幫朱棣的忙!怪不得屢戰屢敗呢,原因在這。

    李景隆雖然出賣了建文帝,但也沒有得到什麼好報。

    朱棣登基不久後,他被朱棣軟禁在家,過著沒有自由的行屍走肉的日子。

    雖然活了好些年,但沒有自由的日子,幸福嗎?

    參考文獻: 《明史-李景隆傳》、《明史紀事本末》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 4 # 文史墨客

    常敗將軍是指在古代作戰時,經常會使戰爭失敗的指揮官。歷史上所記載的常敗將軍並不在少數,其中包括李景隆,范文虎,李廣利。

    一、李景隆。

    李文忠的兒子名叫李景隆,自他出生便擁有過人的身份地位,可在能力方面卻輸於常人,尤其是在李文忠去世之後,李景隆可謂不學無術,還擁有一顆自大狂妄的心,即便帶領50萬大軍也打了敗仗,自然被稱為常敗將軍。最後,他直接投降,在其去世之後也揹負了千古罵名。那時朱棣造反,李景隆帶領50萬大軍抵禦朱棣,卻被朱棣帶著的幾萬人打敗。不過,建文帝卻沒有因此責怪李景隆,而是又讓他帶領60萬大軍繼續征戰。可他並無作戰的經驗,所以在這次戰爭中不戰而逃,更是讓60萬大軍損失慘重,他可謂坐實了常敗將軍的名號。

    二,范文虎。

    他是南宋將軍,可是打了一輩子敗仗,所幸最終安享晚年,算是壽終正寢。在山東出生的范文虎是南宋降元將領,他在公元1269年時,曾經受到命令率領軍隊救援樊城和襄陽,可在他到達戰場時,看到殺敵的那一幕,自己便立馬慫了,都沒來得及指揮部隊掩護撤退,他便丟下數萬大軍自己騎馬逃走了。儘管如此,他的岳父賈似道卻沒有對其責怪,還升了他的官,讓人感到難以置信。一年之後,他再次率軍出征,可還是沒有真正的帶領軍隊在戰場上殺敵,與之前一樣戰爭還未開始,他就騎馬逃走了,又白白讓數萬人丟了性命。眼看著南宋不保,范文虎便去投靠蒙古,隨後他便在元世祖的看重下,成為了尚書右丞。雖然,他是投降的一個將領,但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已經非常不易。就這樣,他一直都在蒙古生存,直到去世為止。雖這一生,他並沒有替南宋打贏過一場勝仗,可在年老時卻享盡了榮華富貴。

    三,李廣利。

    資料上記載,他是漢武帝寵妃的兄長,藉著與漢武帝寵妃的關係,他才成為了當時的最高統帥,手中握有重要軍權,然而他在戰場上殺敵的水平卻是很差的。身為將領自然要帶兵出征,可他多次外出征戰,卻沒有取得過一次好的戰績,甚至還差一點就將整個西漢都給葬送了。第1次出征的時候,因為路途遙遠,再加上軍人過於疲勞和飢餓,到李廣利退兵的時候,只剩下了不到1/10計程車兵還活著。第2次外出征戰,李廣利總共帶了6萬多人,他雖然打敗了對方,可自己也傷亡慘重。據說,當時還活著的人,只有軍隊全部人數的1/6。隨後,李廣利又帶兵攻打匈奴,出征的有3萬多人,只打了一場,就只剩下了3/5而已,可見戰勢的兇猛以及李廣利指揮是存在問題的。最終,李廣利投降匈奴,卻因被陷害而亡。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位較有名氣之外,其實歷史上所記載的常敗將軍還有許多,只是沒有上述幾位那樣典型罷了。

  • 5 # 鈞儒說史

    一、李景隆。

    李文忠的兒子名叫李景隆,自他出生便擁有過人的身份地位,可在能力方面卻輸於常人,尤其是在李文忠去世之後,李景隆可謂不學無術,還擁有一顆自大狂妄的心,即便帶領50萬大軍也打了敗仗,自然被稱為常敗將軍。

    最後,他直接投降,在其去世之後也揹負了千古罵名。那時朱棣造反,李景隆帶領50萬大軍抵禦朱棣,卻被朱棣帶著的幾萬人打敗。不過,建文帝卻沒有因此責怪李景隆。

    而是又讓他帶領60萬大軍繼續征戰。可他並無作戰的經驗,所以在這次戰爭中不戰而逃,更是讓60萬大軍損失慘重,他可謂坐實了常敗將軍的名號。

    二,范文虎。

    他是南宋將軍,可是打了一輩子敗仗,所幸最終安享晚年,算是壽終正寢。在山東出生的范文虎是南宋降元將領,他在公元1269年時,曾經受到命令率領軍隊救援樊城和襄陽,可在他到達戰場時,看到殺敵的那一幕,自己便立馬慫了,都沒來得及指揮部隊掩護撤退,他便丟下數萬大軍自己騎馬逃走了。

    儘管如此,他的岳父賈似道卻沒有對其責怪,還升了他的官,讓人感到難以置信。一年之後,他再次率軍出征,可還是沒有真正的帶領軍隊在戰場上殺敵,與之前一樣戰爭還未開始,他就騎馬逃走了,又白白讓數萬人丟了性命。

    眼看著南宋不保,范文虎便去投靠蒙古,隨後他便在元世祖的看重下,成為了尚書右丞。雖然,他是投降的一個將領,但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已經非常不易。就這樣,他一直都在蒙古生存,直到去世為止。雖這一生,他並沒有替南宋打贏過一場勝仗,可在年老時卻享盡了榮華富貴。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在第三個字的成語有哪些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