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跑萌漢子

    首先,我們需要問題拆分,是

    1.體質弱是什麼概念?

    2.孩子個人表示,不願意參加戶外運動?

    3.家長告知老師不要讓孩子參加戶外運動?

    問題1,孩子體質弱真的不適合戶外運動,老師知情的情況下,可以站在孩子角度考慮,適當的安排孩子也出戶外,比如,小朋友出去打球,讓這個孩子在邊上陰涼處觀看。

    要是體質弱沒到這個無法參加正常戶外運動的情況,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參與進來,循序漸進。

    問題3,如果是家長告知老師不要讓孩子參加戶外運動,那麼,老師應該在第一時間知道具體原因是什麼,並積極的和家長溝通。

    誰都知道,多做戶外運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好處的,特別是體質比較弱的孩子,更應該參加戶外運動。

    如果是家長擔心孩子摔跤,出汗等,老師可以適當的多給予這個“特殊寶寶”一點關心,讓他有信心和小夥伴一起玩耍。

    如果是這個孩子真的身體不舒服,老師也應該知道具體的原因,而不是一句體質弱,並且彙報到園長處,做個備案,以防後面遇到其他問題。

  • 2 # 錢德鑄

    幼兒體質弱不參加戶外活動,應該是家長的要求吧。我首先感觸的是家長溺愛孩子深、不明理,老師的難能可貴。藉此機會,我明文給題主點一個大大的贊,你的職責真是履行到家了。

    怎麼去溝通呢?

    最好讓家長先看到他家孩子戶外活動的進步成果。

    有誰不喜歡收穫?一個幼兒不參加戶外活動幾乎是不太可能的,試著把孩子一次戶外活動的收穫不經意間當著閒話聊給家長聽。例如,今天你家孩子執意要和小夥伴一起跳蹦蹦床,他竟意外跳了四五個,把孩子高興樂哈了一天。(即使杜撰都在情理之中)。然後觀察家長反應,如果家長喜,溝通有生機,有指望;家長惱、家長慍,那你溝通願望的路會很窄,恐怕很難延續下去。

    好吧,我們還是來談談家長喜的情況吧。

    下一步全方位舖開。

    有了前一次的試探的基礎,就可乘勢讓幼兒循序漸進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了,由少到多,由弱到強,並把收穫反饋給家長,讓他欣喜看到自家孩子體能變化的進步和希望,然後再逐步滲透你的教育觀了:溫室的花朵經受不住風雨;人的生存能力是環境的產物,經過鍛鍊、磨練是可以改變一切的;……。然後家校合力,徹底改變孩子的面貌。

    當孩子有了進步,體質由弱變強了,明白人的家長一定會感謝你。

    千萬注意:循序漸進很重要。

  • 3 # 牧雲慕育

    幼兒體質弱不參加戶外活動,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和家長溝通時可以試著採取以下一些辦法。

    讓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看看專業的醫生怎麼講

    一些孩子體質弱是先天的原因,確實不太適合運動。遇到這種學生,作為老師,可以建議家長帶著孩子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檢視看專業的醫生怎麼講。如果醫生都認為孩子不宜運動,需要靜養,那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反而若是在戶外運動中出了什麼差錯,反而對學生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向家長講清楚戶外運動的具體專案,必要時要求家長陪同

    學生體質弱不宜過量運動可以理解,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戶外運動中出紕漏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戶外運動都是運動強度很大的。在進行戶外運動之前,老師可以向家長講明白戶外運動有哪些內容,運動強度如何,以及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已經做到位了,這樣也可以讓家長放心。如果有必要的話,也可以讓家長全程參與,陪著自己的孩子。

    根據孩子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運動

    適量的運動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尤其對於正在成長髮育的兒童來說。兒童體質弱,並不代表著什麼運動都不能參加,適宜的運動還很有可能增強孩子的體質。因而,老師可以和家長溝通交流,找找適合體質弱的學生體育運動。

  • 4 # 金黔遊俠

    針對第一個問題,作為老師,要多采取措施,用有趣的戶外活動方式吸引幼兒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鍛鍊,儘量用一些幼兒感興趣的遊戲來引起幼兒的好奇心,看到其他幼兒玩得開心快樂,再加以引導,一般來說幼兒都會參與的。

    針對第二個問題,作為幼兒園的教師,要跟幼兒父母溝通,讓幼兒父母瞭解參加戶外活動都在做些什麼,有什麼的好處,讓幼兒的父母明白參加戶外活動能更好地鍛鍊身體,呼吸新鮮空氣,能鍛鍊幼兒的手、腦,四肢的協調能力,與其他幼兒交流溝通,戶外活動讓孩子們曬曬太陽,有利益孩子骨骼的發育等等。總之,就是要告訴孩子的父母戶外活動的好處,本來身份就弱,如果再不鍛鍊就只會越來越弱,如果多加鍛鍊就會讓身體變得強壯。

  • 5 # 達達學院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在想:“不參加戶外活動”,是小孩子自己不喜歡參加戶外活動呢?還是家長不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呢?

    不過仔細想一想,應該很少有孩子不喜歡參加戶外活動吧。畢竟玩是孩子的天性。那如果是因為孩子體質弱就不讓他參加戶外活動,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好好溝通一下了。

    1、詢問幼兒體質弱的原因及表現

    有些孩子體質弱是天生的,比如一些早產兒,天生抵抗力弱;有些孩子體質弱是後天形成的,是出生後其他一些原因導致的。針對不同的孩子,老師可以安排他們參加不同程度的戶外活動:比如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小朋友就參加一些只需要動動身體、走走路的活動即可。

    2、跟家長解釋戶外活動的重要性

    戶外活動,不僅可以發展小朋友的大肌肉動作,鍛鍊他的身體協調性,提升他的身體素質,還可以讓小朋友多接觸大自然,多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打鬧,培養友情,促進社會性發展,這都會對幼兒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3、瞭解誰是帶孩子的主體

    如今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有自己的一套帶孩子的方法。但這些方法並一定會得到老一輩的認同,他們可能會認為等孩子長大了身體自然就會好,這樣自然就產生分歧。這就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了。只有全家協調一致,互幫互助,才能“勁兒往一處使”,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4、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勸解

    家長的擔心是因為很多體質弱的孩子參加完戶外活動後可能就會生病,例如有呼吸道疾病的小朋友很容易在戶外活動後,出現咳嗽、感冒等一系列問題。老師在溝通的時候應該瞭解家長的痛苦,在進行勸解,獲得家長的同理心,這樣的效果也會好一些。

    5、問問孩子對戶外活動的想法

    可以讓家長跟小朋友溝通一下,問問他願不願意參加戶外活動。如果參加了,就要注意一下,讓孩子不要跑動太多,不要接觸不乾淨的水,不要往灰塵多的地方去等。

    6、會做好戶外活動的一些防護措施

    老師在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的同時,也要注意對一些體質弱孩子的防護,例如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或者是戴口罩之類的一些防護措施,慢慢地鍛鍊,改善孩子的體質。

    孩子天生或者後天原因造成的體質弱,這個事實我們改變不了。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適當的鍛鍊、適當的參與,逐漸改善孩子的體質。在家長的支援與理解下,在老師的認真負責下,相信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 6 # 萌萌習語趣味啟蒙英語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更深入一些,與其說當孩子體質太弱參加不了戶外活動,老師如何與家長溝通,倒不如直接說:幼兒教師如何正確的與家長互動溝通。幼兒體弱只不過是某一場景而已,實際上老師和家長需要溝通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

    幼兒老師和家長互動溝通的有效策略,一共有四大策略以及一些小技巧。

    策略一:取得家長信任

    原則1、尊重每一位家長,愛護每一位孩子

    老師必須要做尊重每一位家長的意見,如遇到幼兒體弱不能參加戶外活動,要尊重家長的意見,愛護孩子的身體,讓家長和孩子感受到老師的親切和溫暖。

    原則2、對家長的囑託要留心留意

    對於家長囑託和關心的事,教師要特別留心,給與滿意的答覆,比如幼兒體弱不能參加活動,家長要銘記於心,然後注意觀察,做到心中有數,最後在交付孩子的時候要給予家長答覆。

    原則3、善於利用各種機會與家長建立感情

    策略二:與家長溝通要以尊重、理解為核心

    場景1、受傷的時候

    孩子受傷了,不管是何種原因,老師都要向家長道歉,老實誠懇的態度會緩解家長於老師的隔閡;同時老師主動與家長說明情況,說明事情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採取的措施,最終取得家長的諒解。

    場景2、犯錯的時候

    孩子犯錯的時候,老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顧及家長的面子,體會家長的感受,要做到“先報喜、後報憂”,對孩子的優點給予讚美,但同時用引導的方式、請教的方式讓家長自己領悟孩子的錯誤,把找出問題的主動權給予家長,讓家長可以主動配合老師教育孩子。

    策略三:溝通要真誠、交流要友好

    場景1、當家長不問青紅皂白職責老師的時候

    此時老師一定要保持清醒地頭腦,以微笑面對、耐心的等待家長把話說完,等家長冷靜之後,再針對家長所說的內容,一一進行解釋,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最終消除誤會,解決問題。但是,大前提一定是老師要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場景2、當家長“護短”的時候

    此時老師要先避免與家長髮生衝突,依舊是等家長先說完問題,之後要用確鑿的事實教育家長,讓孩子和家長互相教育;如果家長還是狡辯,那老師需要冷靜沉著的把問題的利害關係說出來,讓家長明白是非黑白。

    策略四:用多種方式和家長進行交流

    如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方便,比如qq、微信、電話、郵件等等,老師的一個電話、一條簡訊、一封郵件、一組照片、一段影片的傳送,都是與家長交流的必要方式。這種交流是相互的,對家長而言,看到孩子安全成長會很放心,同時更能理解和體諒老師的工作;對孩子來說,在家能夠接到老師的資訊,也會產生足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霧和輕霧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