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氣與生活

    當然有道理,有句話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吃過苦的孩子立事早,所以讓孩子吃點苦,孩子會覺得甜味更濃,會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 2 # 公子淳于心

    孩子吃苦有益處

      1、中國古人鼓勵孩子吃苦

      孟子認為,吃苦是成長成才的基礎,因而告誡人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後來歷代開明之士,如宋朝理學家朱熹、宋朝官員包拯、明朝學者朱柏廬、清末重臣曾國藩等,無不把吃苦當作教育後代修身進德的必修課。

      2、西方聖哲鼓勵孩子吃苦

      重視吃苦教育,不獨中國先賢,外國聖哲亦然。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吃苦是鑄就卓越稟賦的階梯,因為“人們只有吃盡千辛萬苦才能發展好的稟賦,而壞的稟賦則用不著絲毫努力就自己發展出來了。”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則把吃苦看作是獲得幸福的源泉,並認定:“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正是基於吃苦有益的理念,今天的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士等西方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吃苦教育,並努力把孩子培養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以托起他們民族明天的希望。

      3、中國家長的“四過度”

      然而,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們的育兒觀念卻大相徑庭。現在,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加上趨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長對吃苦教育認識理解並不那麼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現為“四過度”:即過度寵愛、過度保護、過度照顧、過度期望,導致了大量的惟有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啃老族”、弱不禁風的“花朵孩”的出現,催生了“我爸是李剛”這般“驕橫兒”、“誰敢”如此“跋扈弟”的“問世”。這說明,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時補正,對家長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的進步,都將是沉重的打擊。

      4、人總不會一帆風順

      其實,從孩子的成長規律看,兒童和少年時期是人生的基礎階段,家長有意識地創造一些條件,對孩子開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艱難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礎階段,給他們開設吃苦教育這堂課,能磨礪他們的德行品質,昇華他們的人生境界,增強他們的生存生活本領。因而可以說,讓孩子吃吃苦,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穩順暢作加油充氣、儲能蓄勢的準備,讓他們踏入社會後,在風雨人生中,充分實現自身價值。

      5、讓孩子吃苦 但不是讓孩子“受虐”

      不過,對孩子的吃苦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虎媽”、“狼爸”、“鷹爸”不足學。家長需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需尊重孩子意願而不搞強迫命令;需持之以恆而不可一曝十寒;需身體力行發揮榜樣的作用而不能只動嘴不動手。如是,吃苦教育因有廣泛的認同而不斷髮展,孩子因有吃苦教育的滋養而寫就輝煌人生。

  • 3 # 涼心映像

    有道理。

    以前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生存。深感認同。因為: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所以,讓孩子吃點苦,懂得生活的不易,孩子才會心存感激,更好地勇敢前行。

  • 4 # 詩或遠方的你

    我覺得因人而異,如今的孩子很多觀念從小學起,性格不同,自然對你所教育的方向不同,理解不同。如果他悟性很高或者說比較能夠容易體會我覺得很好,可能你隨便給他教育一下讓他感受生活的苦,或許他會非常懂事。但如果孩子性格比較皮而且難教育,那麼我覺得可能吃苦,這個做法不會被太大認可。

    吃苦固然是目的懂得,學會才是終點,不同的孩子性格個性不同,要有針對不同的方法來教育。不能一概而論。

  • 5 # 小橋流水draw生活

    教育孩子吃苦,是必須的!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易。二三歲的孩子,跟媽媽散步,走著走著,想媽媽抱著。孩子的想法可以理解,他不想走了或他累了。怎麼辦?告訴他,媽媽累了,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回家,好嗎?或者說,回家就可看到爸爸了等等。上學的孩子(平時自己獨立回家的),放學時下雨,甭管,讓他自己回家。只有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吃苦,才會培養他堅持與獨立的個性。

    但教育孩子,重要的方面很多。有一個溫馨包容的家。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滿愛,寬容,幸福。養成學習的習慣,書是啟迪智慧的鑰匙,學習,會讓孩子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黃金屋,顏如玉,5G時代,中國夢,會學才會創新,才讓我們夢想成真。還有誠信感恩有愛心……德智體美勞,溫良恭儉讓……

    個人認為,教育孩子,應該是全面的,不是單一的某個方面最重要。如果要說重要的話,父母最重要。是父母的啟蒙教育,言傳身教,心的溝通,愛的陪伴等形成的家風最重要。

    你們認為呢?

  • 6 # 月半心

    教育孩子最重要是讓孩子吃苦,懂生活的不易。孩子才能心存感激!對於這個觀點,我認為這個觀點片面。

    以下是我的具體分析:

    孩子吃苦,未必會心存感激

    當孩子懂得生活的不易時,他會心存感激。但是,孩子不懂生活的不易呢?這樣的例子多嗎?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明白這些道理。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願景。

    在我帶過的一些學生中,心存對父母感激的真不多。一些學生來補習機構上課,還是家長求著過來上課的。孩子和父母發生口角的次數不勝數。

    每每聽到這些事情時,我都會再對學生說教一番。但是,收效肯定不見得好。

    這些孩子生活在這樣的舒適環境裡,他們都沒有心存感激。是生活生活得太舒適了嗎?

    我個人覺得,他們應對苦境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如果讓他們吃點苦,去明白生活不易,心存感激?你們覺得可能嗎?

    讓孩子吃苦,不是唯一的方式。

    讓孩子吃苦,並不是令孩子心存感激的唯一方式。在以前,這樣的方式或許很有用。這是“苦難教育”的一種方式。我之前在一篇問答中,也談到過這個問題。

    曾經有這樣一個影片,說的就是“苦難教育”。父母刻意隱瞞真實經濟狀況,讓孩子受苦。孩子的確努力上進了,卻在得知真相後,選擇了離家出走。

    雖然最後孩子選擇了離家出走,但是讓孩子吃苦對一般的孩子的確可以奏效。不過,凡事都有個例。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心存感激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陪伴孩子;比如陪孩子讀故事。

    結語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們並不能透過“讓孩子吃苦”,就一定能讓孩子心存感激。

    任何一句過往經驗,有值得借鑑的地方,也要結合具體情況。

  • 7 # 思思陽陽媽講真話

    確實有道理,現在所有的孩子學習上家長到是知道要抓緊,讓孩子一心在學習上,家裡的家務活從未讓孩子碰過。

    而且現在孩子體育鍛煉的也少,比如現在很多學校想挑幾個跑得快的組個田徑隊,結果一千號孩子裡挑,挑來挑去還是挑不到一個十幾號人的隊伍。沒辦法又要從十幾個日曬雨淋的足球隊裡挑走一半作為田徑隊。

    這個充分證明孩子平常吃苦太少,跑不動,跑個五十米都氣喘吁吁的。一看就知道家長平常重點抓的是學習,體育鍛煉可能從未抓過。怕孩子累,怕孩子曬,一直像是溫室長大的花朵經不起一絲絲雨吹雨打。

    其實一個愛上體育鍛煉的人他不會覺得他在吃苦,他在汗流浹背的臭汗裡盡情的享受著運動給他帶來的快感!

  • 8 # 鈺鏡說

    先說個真實故事:

    我爸媽教育我和我弟的方式就是“苦難教育”。長大後,我和我弟一致表示自己根本沒有童年。我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一有空就幹活的場景,真的是從小到大都在幹活……

    如果只是家務活,我想應該還不至於有如此深的印象吧。

    家裡是做五金產品的,我和我弟從小到大被爸媽喊去擰銅螺絲,裝配銅產品。輕輕一擰,手指上直接能劃出一條條血痕,手指能疼很多天。

    那時候,身邊的同學在週末和寒暑假大多都是外頭游來玩去,我和我弟除了完成作業,就是在家幹活。不上學的日子,從早上幹活到中午,從午飯後開始到吃晚飯,如果活很趕,晚上加班繼續幹……我覺得成年人這樣一天天干也會覺得身心疲憊,更別說是小學生了……

    當然,可能不是所有苦難教育都會這麼苦。那就再說說幹家務吧,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的每個寒暑假,我得洗全家人的衣服。我爸個子很高,衣服都很大件,我當時那兩隻手小得根本握不住,更別說擰了……

    我爸媽至今都不覺得自己這樣的教育方法有問題。他們就覺得讓我們從小體會賺錢辛苦,也要我們學會勤勞致富。但太早接受有些東西,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影響的。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有的人,可能不只是需要用一生治癒童年,很可能是連童年都沒有……

    所以我想說,並不是吃苦了,懂得生活的不易了,才會心存感激。很可能孩子只會反感長大,因為需要揹負的東西太多了!

    給孩子健康快樂的童年,給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孩子一樣可以心存感激。

  • 9 # 小學奧數時光老師

    此觀念有失偏頗。

    不合時宜地讓孩子吃苦,除了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容易讓孩子逆反,對父母產生疏離,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人很喜歡拿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一段話來論證吃苦的重要性。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適當的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問題是,吃苦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必須的。

    苦難能令人成長,但苦難同樣能把人催毀。

    再回到孟子同一篇文章,為了論證其正確性,孟子還舉了許多成功案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其實,這所有案例只說明瞭一點“英雄不問出處”,而且機遇很重要!百里奚若無人贖,更可能為奴被虐死;傅說為奴做建築,更多機率會凍餓而斃。所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他們的成功只能說明運氣是多麼重要,而吃苦並不是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

    留守兒童們夠苦吧?可苦難並沒有讓他們成長,苦難帶來的依然是苦難。

    不說別的,清華中農村學生比例不到兩成,而農村考生比例佔六成。是因為城市孩子吃苦更多?

    對孩子教育來說,愛和陪伴更容易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人格,良好的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成才,而不是什麼“吃苦”!

    最後,一段話送給各位: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強;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充滿自信;

    讚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愛人愛己;

    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掌握目標;

    友善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

    共勉!

  • 10 # 我看行665

    現在社會不是你讓孩子吃苦他就吃苦的,有幾個孩子能放棄優越條件去吃苦的?都是沒有優越條件想要生成過好才去吃苦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把水仙分株養成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