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內向不孤獨患者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秦惠文王,又稱秦惠王。秦孝公之子。名駟。他是秦國商鞅變法後的第二代君主。也是秦國曆史上的第一代王。
秦惠文王傑出的功勞有很多。首先,他雖然誅殺了商鞅,但是卻堅持了商鞅變法,使得傾國繼續向法制之路前進,為秦國的強大繼續助力。
其次,他任用公孫衍,張儀等縱橫家先後擔任秦國大良造和丞相。相繼粉碎了六國對秦的攻勢,雖然在整個秦惠文王時代秦國處於守勢,但是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為丞相進行外交斡旋極大的擴大了秦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在戰國格局中的地位,在秦惠文王的時代, 秦國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只知道偏安西隅的蠻夷小國。而是以空前自信的姿態登上了戰國格局的舞臺。為以後秦國東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秦惠王的開疆拓土之功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最大的功績應該就是司馬錯伐蜀和消滅義渠國。川蜀地區雖然地處偏遠,但是四川盆地土壤肥沃,成都平原更是糧食高產,這為後來秦國征伐天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糧食和人力物力財力。巴蜀平原的糧食成為了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物質基礎。
義渠是生活在秦國西北部的一個遊牧民族,這個民族既沒有匈奴東胡強悍,也沒有秦部族驍勇善戰。但是老是在秦國征伐中原的時候,搞背後偷襲。這是的秦國首尾不能相顧,雖然應付起來毫不吃力,卻很費勁。到了秦惠文王中期,他終於下定決心,要解除秦國征伐中原的後顧之憂。在秦惠文王的時代,義渠已被基本消滅。秦惠文王在原先的義渠國境內設立縣。
然而秦惠文王雖然有很多功績,但是他最大的歷史黑點就是誅殺了有功之臣商鞅。為什麼他一上臺就要誅殺商鞅呢?
這是迫於當時的政治形勢,由於秦惠文王剛剛上臺,年紀尚幼,資歷尚淺。他需要秦國貴族的支援,而要得到秦國貴族的支援,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誅殺商鞅。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和地位,秦惠文王毫不猶豫的殺了商鞅,這是為秦國穩定計,也是為他自己以後能夠大展宏圖計。正如他所料,他誅殺商鞅之後,贏得了貴族的歡心,得到了貴族的支援,在他蟄居三年養精蓄銳之後,他又開始誅滅貴族,掌握了軍政大權從此將秦國引上國際爭霸之路。
-
3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秦惠文王之所以有處死大臣商鞅是因為商鞅的變法,得罪了太多的秦國貴族集團,而秦國的發展是需要依靠這些貴族集團的,當個人與一個群體,發生正面衝突的時候,往往最終決策者會選擇群體,因為每個角色者都知道群體的力量要比個人群體。至於他對歷史有怎樣的貢獻,個人真的就不清楚了,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4 # 一起轉圈圈VVIP
中華歷史上的賢明君主中,有一位非常低調卻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就是秦惠文王。他沒有名垂青史的唐太宗婦孺皆知,也沒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家喻戶曉,他低調奢華有內涵,既能帶兵打仗,運籌帷幄,又慧眼識英雄,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只可惜,卻唯獨一件事為後人詬病。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一代梟雄,他霸氣無敵。
且說秦惠文王是誰,他便是著名霸主秦孝公之子嬴駟,十九歲便即位,是為秦惠王,文王是後世對他的追封。
大家都知道在他之前,大秦帝國是沒有王的,即使秦孝公再厲害,也不過還是公而已。而秦惠文王,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可想他的魄力之大。
那麼他有哪些過人魄力呢?最閃亮的應該便是他神一般的用人智慧了。
在文當面,他運籌帷幄,任用張儀連橫六國,對各個國家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後來秦王贏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他的霸氣決策可謂是成功史上的一段佳話。
說起武來,他看中的名將人才還真不少。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皆是一等一的難得人才,於是才有了最為輝煌壯烈的一代梟雄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的故事。
北掃義渠:
義渠位於位於秦國西北部。在當時,義渠可是個大麻煩。這些野蠻人憑藉騎技了得便總是有意無意的騷擾秦國邊境,甚至入侵秦國的洛河流域。只是強大的秦國豈是好惹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公孫衍的積極建議下,秦惠王暫停攻魏而轉為攻打義渠。當然了,對什麼人就要用什麼招,沒有什麼比對付這些野蠻的遊牧民族燒荒更有效了。
秦國邊境把牧草燒光了,義渠君大批馬牛羊被餓死。供養戰爭的後備力量嚴重短缺而不得不妥協。小樣兒,和我鬥,果然還是嫩了點兒。秦惠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國可不是坐山觀虎鬥的風格,硬是添油加醋點熱了這把火,煽其內部自相殘殺,最終平定了義渠。秦惠王十一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可是義渠可不老實呀,總是來惹事,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這回義渠還真老實了不少。
西平巴蜀:
在公元前318年,不自量力的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便派庶長樗裡子與其大戰於修魚,斬對方首級八萬。此次大戰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不老實了。在東西受敵的情況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公元前316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徹底滅蜀。到這裡,不得不為文王的英明決斷大大點贊。
東出函谷:
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大破魏軍,魏國無奈之中只好把河西地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取得河東的汾陽皮氏及焦、曲沃。第二年,秦軍乘勝攻魏,取得了魏的蒲陽。幾經慘痛教訓,最後魏國直接慫了,沒有勇氣再與大秦對抗了,只好割讓上郡15縣給人家。到這時,虎狼之師的大秦帝國在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盤吞併後,仍然不滿意,繼而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而此仗是伏筆,不得不說此仗打得瀟灑,漂亮。
南下商於:
看過《羋月傳》的人,應該還記得張儀假用六里詐楚國為六百里使得楚國與齊國斷交的故事。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赴楚,使用了陰招反間計,誘惑楚國與齊國斷交。然後又設計激怒了楚懷王,使得楚國冒貿然出兵攻秦,而早有準備的秦軍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定時炸彈。楚國從此面如死灰,而秦國卻實力大增。
混跡江湖而能常勝的,也就只有他了。而他的這些風光江湖事蹟,成就了他一代梟雄的美名。
一代明主,他受之無愧。
卸去帝王的外殼,秦惠文王也是尋常人,他也曾年少輕狂過,只是這一年少輕狂,可給自己帶來了不少麻煩事兒。大名鼎鼎的縱橫家蘇秦在秦惠文王繼位之初,曾苦心研究天下形勢,變賣家當,到了秦國想為其效力,可秦惠文王倒好,認為其“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找了一個“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的託辭直接讓人家吃了閉門羹。而蘇秦心性也好,沒有立即離開,而且在大秦盤桓月餘,找機會便呈自己的策略,而秦惠文王仍無所表示。而彈盡糧絕的蘇大才子不得不回家,卻遭得了“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的下場,蘇大才子如此驕傲,怎能受得如此屈辱,便暗下功夫,最終掌管六國帥印,出“合縱之策”聯合六國對付秦,這讓秦國苦不堪言。
秦惠文王吸取上次教訓,人也內斂沉著了不少,這次來了蘇秦的老同學張儀,他就沒那麼肆然了,他放下身段,親自盛情迎接,以禮相待。終於喜得能與蘇秦抗衡的賢才。
而他最為英明的是,他雖非常信任器重張儀,但在關於是伐韓還是攻蜀地問題上,可是一點兒都不含糊。他並沒有因為張儀的絕對優勢,而一意孤行贊成張儀伐韓,而是採取兩方辯論的方式,最終得出了最優良正確的選擇。
真正的明主,不是不犯錯,而是錯能改之,並能強力補救,這一點,沒有誰比秦惠文王做的更好的了。
這件事讓後人詬病:
按理來說,如此盡善盡美的一位君主,應該很難找出瑕疵了,然而他也有為後人所詬病的地方。
眾所周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文王。而他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車裂商鞅。而這件事也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詬病。
世人都說秦惠文王小心眼,公報私仇。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從他做太子時說起了。
大家都知道秦孝公時,重用商鞅進行徹頭徹尾的變法。而商鞅若指定的嚴酷法律,可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否管你是皇家國戚還是貧民百姓,還是一視同仁,不因人而異。
而還是太子時的秦惠文王可就太沒眼色了,是直往槍口上撲啊!還一撲就是兩次。商鞅作為執行長,如果不秉公處理,那麼他所推行的法權威何在,繼而推行?當手下留情是不能的。不過嘛,對未來秦國的接班人下手絕非明智之舉,但法律不得不施行,商鞅是怎麼做的呢,這便拉來了他的老師做替罪羊。
畢竟,“教不嚴,師之惰”嘛!
他第一次犯法的時候,商鞅把他老師的頭髮給割掉了。或許你會認為,不就是頭髮嘛,割了還可以再長,可是,在古人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頭髮可是大逆不道的大事,被割頭髮更是奇恥大辱。更何況,士可殺尚不可辱,而太子師可是士中名士呢!斷此名士之發,可謂誅他的心哪!
太子師不愧是太子師,心府果然極好,換作常人早就自殺了。不過這件事還沒有完,沒多久,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第二次犯法,這次,商鞅依舊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直接割掉了他老師的鼻子。這個刑罰就有點過了啊。沒有頭髮,尚可以安頭假髮。可是在古代的科技下,到哪裡去找一個假鼻肢,就是當真找到了,他老師也是一個廢人了。沒有味覺,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滋味,加之再度受挫,難免出現心理疾病。
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接了父親的班,這時候得罪了舊貴族和秦惠文王老師的商鞅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機會來了,越來越多的人合名舉報商鞅謀反,何況痛恨商鞅的秦惠文王老師此刻正是君主的左膀右臂,商鞅就以謀反的罪名被通緝。
商鞅能眼睜睜被捕捉嗎?他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逃回自己的領地,無奈反抗失敗。逃到其他地方,而被人舉報了。還得得意於他自己制定的法律,他哭笑不得得走向了刑場。不知道如果當初他知道自己的結局是被自己指定的法律五馬分屍,滿門被滅,他還會毅然決然地制定嗎?
他死了,而他的法卻推行了下去。那麼秦惠文王殺他當真是因為小心眼報私仇嗎。
或許有。但關係不大。然對於秦惠文王,商鞅確實是留不得的,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
因為沒永恆的朋友,但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商鞅非死不可,還是因為他觸犯了秦惠文王的底線,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利用的價值。
他活著的話,他反而會擋住秦惠文王的光,甚至對王位造成威脅。而他死了,反而能讓舊貴族們閉嘴,他的法更能暢通無阻地推行了。所以他非死不可。
因此,對於這個詬病,秦惠文王是無奈且必須承受的。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況對於已死之人,對於一代英明之人的微微瑕疵,我們是不是該多一些寬恕,更何況我們不是經歷過這段風塵的人。咸陽荒草,青陵光景慘淡,風吹過,他的風光沒了,他的闇然沒了,留下的只不過是後世的瞻仰和唏噓。
-
5 # 一品鏟史官
從秦國本身來分析,秦惠王殺商鞅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商鞅在變法過程中掌握了秦國的權力,這個權力已然威脅到國君,而且此時變法已成,餘下的事並不一定要商鞅來完成;其二,變法過程中商鞅站在了整個國家貴族集團的對立面,樹敵太多。孝公死後,剛即位的惠文君不得不考慮平衡各方勢力,也為自己尋找一個靶子和替罪羊。
從當時戰國的大環境來分析,商鞅之死只是比其他變法者更加慘一點而已,但本質是一樣的。當時的七國盛行變法,以便獲得更多的人口和賦稅,使國家更加強大,但國家的真正大股東是以國君為首的宗室,然後是小股東國家貴族集團。但變法往往會傷害到既得利益者-國家貴族集團甚至於宗室都有可能-,這樣既得利益者就會不滿,這些人是有話語權的,所以衝突是必然的。那麼這個時候,往往是誰倒黴呢?我知道大家都不想,但是不好意思,大多數時候都是變法者倒黴。
換句話說,從衛鞅決定變法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他青史留名,也註定結局不會太好,不管是不是秦惠王繼承秦國的王位。要分析原因,還得從變法的時代說起。
一、變法的時代公元前425年,當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開始在魏國實行變法的時候,他沒有意識到,他已經開創了一個時代。一個以國王家族管理國家的模式逐漸被替代,而那些有學識有能力的人下層人逐漸被提拔起來,作為國君的代理人,來管理這個國家。
國家的宗室,開始部分退居幕後,成為這個國家的大股東,國君作為董事長控制著這個國家。而那些被任用的官吏,就像是職業經理人。國君賦予他們權力和財富,讓他們用國家的強大和富裕來換取。
於是,在李悝、翟璜、西門豹、樂羊、吳起等出身平民的職業經理人的努力下,魏國蒸蒸日上。魏文侯時期,魏國伐滅中山、攻取秦國河西、東敗齊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周遭各國看到魏國的強大,紛紛效仿,於是在戰國初年的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陣變法風。說白了,變法是為了國家更加富強。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南韓任用申不害變法;齊威王任用鄒忌、田忌、孫臏,在國內全面進行軍政改革;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燕昭王千金買馬,任用樂毅、劇辛等改革圖強。秦國商鞅變法先於趙國、燕國,而晚於魏國、南韓、楚國、齊國,是變法的集大成者,也是改革最徹底的。
二、變法者的結局在戰國初期,國君看待變法就像是80年代的華人看待的確良,沒穿過的人都覺得羨慕,能穿的人都以此為榮,然而穿久了才發現,化纖的穿著也並沒有那麼舒服。
各國的變法或者改革,有兩種方式,其一,自上而下的,由君主自發的;其二,國君有意願,任用一位代理人主導的。而這其中,魏國、南韓、楚國、秦國、燕國主要是代理人模式,而齊國、趙國更多是自上而下。
而變法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廢除舊的井田制度,解放更多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土地帶來財富,而人口帶來兵源;其二,廢除舊的繼承製度,以政績和軍功獎勵平民和下層人民。
而作為原來國家的主宰,貴族集團,甚至於國君宗族,也是靠著向政府隱瞞人口和土地來聚斂財富,靠著祖上的蔭封掌控上升通道。因此,變法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而他們,是有發言權的。
變法執行者就像現在的職業經理人,而宗室和貴族就像是股東。當變法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股東們與職業經理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採用代理人模式的五國除了沒什麼舊勢力的魏國,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一直到新君即位。相比於變法君主強烈的意志和掌控力,當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發生重大分歧的時候,新董事長(國君)的選擇,往往更能決定變法者的命運,以及國家的走向。
至於國君的選擇,我們來看看幾位變法主導者的結局就知道了。五位變法主導者,申不害、李悝終老;樂毅被燕昭王之子燕惠王因讒言而罷黜;吳起在悼王死後,被反攻王宮的貴族們殺死;商鞅被即位的秦惠文王車裂。
也就是說,除了申不害和李悝,其他的要麼被罷黜要麼被殺。而李悝和申不害的死亡都早於器重他們的國君。同時,戰國變法中,南韓是變法最不徹底的一個國家,因此申不害對舊貴族得罪的不那麼厲害。而對於樂毅、吳起、商鞅來說,威脅都來自於即位之君,而這其中都有舊貴族的影子。
這一點說明,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當職業經理人和股東對著幹,往往都是職業經理人被掃地出門。
所以,從外部環境分析,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新舊勢力交錯縱橫,即位新君縱使有心,也往往無力。變法者,往往成為君王安撫舊貴族的祭祀品,或者新舊勢力爭鬥的犧牲品。而商鞅的結局,只不過是其中最慘的而已。
三、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除了大局勢方面,變法者本身就容易犧牲;商鞅身在秦國,因此秦國的結構是商鞅身死的直接原因。
商鞅本身是衛華人,長年生活在魏國,受到李悝的影響很大。而商鞅選擇秦國的過程遠沒有電視劇《大秦帝國》裡說的額那麼光鮮,公叔痤死後,他聽說孝公求賢,要恢復穆公霸業。他主動求見孝公的寵臣景監,三見以霸道說服了秦孝公。
商鞅變法是戰國變法的集大成者,最徹底者,也是最激進者。商鞅變法主要有獎勵軍功、重農抑商、移風易俗、縣制戶籍等。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後的國家統治方式現在也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大致如下:
1、無論士民百姓還是貴族,幾乎只能透過軍功成為國家的統治階層,沒有可以繼承的爵位和財富;
2、國家就像一家工廠,只允許百姓生產統治者喜歡的東西。不僅如此,還有“合法”地不定時拿走百姓的財富,這樣才能讓大家為了生存和富有,更加努力的創造財富和國家需要的東西,比如士兵。
3、百姓被分割為小家庭,沒有強大的宗族來干預國家的統治。百姓只能聽國家的,還必須要相互檢舉揭發,人人自危。
這樣的結果就是,百姓貧窮,君王掌控一切,官僚階層都是職業經理人,但最大的好處是,國家很強大,而且很喜歡戰爭。
這就是戰國時期七國追求的終極目標,但為何只有秦國能做到這麼徹底的變法呢?其他國家不想嗎?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秦國因為地處偏遠,所得的土地都是歷代君王從戎狄手中得來,所以秦國的文化與周相去甚遠,更像是被戎狄的中原人。因此造就了幾大特點,其一,文化落後,戎狄風俗明顯;其二,因為長年征戰,宗室力量被削弱很多,秦國的貴族集團是七國中最弱的。
三、秦惠文王為何要殺商鞅?這是為什麼商鞅變法能夠成功,而其他國家不能成功的關鍵所在。因為風俗近蠻夷,因此商鞅帶來的先進的國家機器能夠輕易地掌控那些沒有宗族庇護的散民;因為貴族力量弱,因此變法損害到他們利益的時候,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阻止變法的順利推行。
但這也是商鞅最終身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為變法順利,因此商鞅在秦國的威望越來越強,在孝公死後,他本身就代表著法。士民百姓口口不離商君之法,因此商鞅威望已經隱隱然蓋過剛剛即位的新君秦惠文王,這不能不引起秦惠文王的警覺;因為舊貴族不敢妄動,因此商鞅輕視他們的力量,敢於對一切阻礙變法的舊貴族勢力開刀,完全不顧他們的感受,這導致商鞅在秦國上層樹敵甚眾,其中有一些人物權力很大,也很危險,比如公子虔-商鞅身死的直接導火索。
覺察到危險的商鞅返回封地。同樣是因為商鞅變法的順利,在封地商鞅也並沒有太多特權,商鞅並不具備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反叛被秦惠文王很快平定。商鞅,也被五馬分屍,夷三族。
因此可以說,商鞅成也變法,敗也變法。秦惠文王即位後,其實已經很危險,有一個叫趙良的勸商鞅功成身退。但商鞅絲毫沒有覺察到。這個時候,只需要一點點助劑,而舊貴族的聲音,不適時宜的傳到了秦國的朝堂上。至此,商鞅再無退路。
而秦惠文王,作為國君,殺商鞅可謂是一舉三得。其一,建立威望,我才是這個國家的主宰,即使是強力如商鞅,也不行;其二,掌握真正的國家權力;其三,再借商鞅之死,一舉剷除本就已經勢力弱小的舊貴族集團。
至於《大秦帝國》中秦孝公死前因個人情感,處處維護商鞅,甚至願意以商鞅繼任君位。孝公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秦國內部而言,商鞅必然在秦惠文王手上終結,只是死還是罷黜的問題。
五、職業經理人的宿命或許這就是職業經理人的宿命吧。但其實,並不是沒有人認識到這些,然而,商鞅之後,還有很多人不懼生死。就單單拿秦國來說,商鞅之後,張儀、範睢、蔡澤、呂不韋、李斯作為秦國出色的職業經理人,前赴後繼,撐起了整個大秦帝國,而本身結局大多不善。
既然明知宿命,為何還有前赴後繼呢?
因為時代的進步總是需要犧牲的,他們雖然身死,但是每一次時代的進步,卻成全了更多人的更美好的生活。雖然他們可能是為了功名利祿,可能是看中青史留名,但結果,確實是如此。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關注子彧,一起讀史!
-
6 # 幸福老人第10
我看秦惠王殺商鞅,主要為他師傅公子虔報割鼻之仇。還有秦國貴族反對變法。順便更正一個歷史誤會,商鞅是在已經死了以後被車裂。不是生殺。
變法和新建咸陽城,應是秦孝公和商鞅業績。
-
7 # 蘑菇雅說
善用仁臣
秦惠文王善於發現人才,在他即位期間,採用了張儀、公孫衍、魏冉等多位能人將士,並且對他進行了重用。張儀對秦惠文王在擴張領土上的建議是連橫說。秦惠文王認為張儀說的很有道理,便毫不懷疑的進行重用。張儀主張秦國參與各諸侯複雜的鬥爭,秦國在參與過程中,進行謀利。在擴張上,秦國先對東邊的魏國下手,魏國抵擋不住來勢洶洶的秦兵,隨後便敗下陣來。為了保全國家政權,魏國只好被迫割讓15座城邑給秦國,使得秦國領土進一步得到增加。
合縱連橫在政治上,秦惠文王大膽啟用張儀,張儀主張連橫破縱,秦惠文王任命張儀為謀士,讓他出使各諸侯國當外交家,張儀不辱使命,他將各諸侯國縱合抗秦一論轉變為連橫親秦,深得秦惠文王的認同和賞識。
擴張領土在疆土擴充上,秦惠文王派遣樗裡疾、魏冉等人討伐魏國、楚國和義渠,在眾多名將的努力下,秦惠文王時期的版圖得以快速擴大,進一步加強了秦國勢力範圍。
那麼秦惠文王又為何那麼急切的殺死商鞅呢?
緩解國內矛盾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但是卻觸動了秦國老貴族們的利益。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還能壓制住他們。但是剛剛繼位的秦惠文王需要得到他們的支援,鞏固自己的位置,而這些老貴族們最恨的人就是商鞅。所以為了能給這些人一個交代,緩解朝廷上的矛盾,必須殺掉商鞅,平息他們的怨恨。而殺掉商鞅之後這些人就沒有理由再鬧了,秦惠文王便可以繼續實行商鞅之法。
鞏固地位商鞅變法使商鞅已經讓他在秦國獲得了極高的威望,而秦惠文王剛剛繼位,更需要的是確立自己的權威,擁有實權,而商鞅的存在顯然就擋了路,商鞅在秦惠文王眼中不過就是個工具,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強大之後就不需要他了,所以當他阻撓秦惠文王執政的道路時,就一定會被清理。
-
8 # 探尋歷史奧秘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兒子,名叫贏駟。他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為秦國的強大作出了許多功勞,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變法
眾所周知,秦國是靠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可商鞅變法雖好,卻得罪了秦國舊貴族,若不是秦孝公支援,恐怕早就要被叫停。秦惠文王即位後,面臨第一個問題就是變法要不要繼續,秦惠文王看到了變法的好處,所以他堅持了變法,使秦國的強大得以延續。
第二:開疆拓土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任用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名將,多次對外戰爭,均取得了豐厚的戰果,使秦國國土大增,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礎。
他北抗義渠,採取燒荒之法,使義渠無法靠近。又在秦惠王七年,趁義渠內亂之時,大敗義渠,秦惠王十一年,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可義渠並不老實,在秦惠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五國攻秦之時趁機偷襲,秦惠文王在中原取勝後,於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4年)大舉攻義渠,攻破義渠二十五座城池,義渠國土大減,不敢再犯;
他東進伐魏,秦惠王七年,大敗義渠,解決了後顧之憂的秦惠文王開始著手攻魏,並取得豐厚戰果:秦惠王八年,大敗魏軍於雕鷹,迫使魏將河西之地割於秦;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出兵攻魏,連取汾陽、皮氏以及焦與曲沃,又於次年取蒲陽,魏迫於壓力,只得將上郡15縣割與秦以求自保。至此,秦將河西納入版圖,為日後東進打下堅實基礎;
他南下滅蜀,在秦惠王更元八年,遭遇五國聯軍與義渠的夾攻,果斷改變策略,南下伐滅蜀,為秦國增加了一座糧倉,也保障了秦的統一;
他敗楚取漢中,派張儀智激楚懷王出兵伐秦,于丹陽大敗楚軍,取得漢中,使秦之關中、漢中、巴蜀相連,對六國以居高臨下之壓。
第三:以連橫破合縱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這是《韓非子》中對“縱”與“橫”的解釋。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盛,六國恐懼。公元前333年,經蘇秦遊說下,六國使節在洹水會盟,相約共同抗秦,稱“合縱”。秦惠文王任用張儀為相,張儀提出“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的“連橫”策略,以破六國合縱。在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張儀出使楚國,使楚齊決裂,又激怒楚懷王攻秦,藉機取得漢中,張儀又遊說各國,最終使合縱失敗,為秦始皇滅六國提供有利條件。
再說秦惠文王殺商鞅是為了撫慰拉攏宗室貴族,以穩政局
商鞅變法,加強王權,削弱宗室貴族,因此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對於支援商鞅的秦孝公自然是不滿的,但是迫於王權之壓,也不好發作,秦孝公的存在,緩和了這種十分尖銳的矛盾,秦孝公一死,秦惠文王登基,這種矛盾與衝突達到極點,也使政局十分動盪,貴族不敢對君主發怒,就遷怒於商鞅,秦惠文王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殺了商鞅,要麼與整個貴族為敵,前者明顯更容易,一是商鞅沒有勢力,不像貴族那樣勢力大,二來,商鞅變法十分嚴苛,得罪了許多平民,所以才會有“鞅死,秦人不憐”的現象,殺他也不會惹眾怒,所以,為了撫慰拉攏貴族,秦惠文王繼位之後便將商鞅殺死了。之後,秦惠文王又蕩平老貴族,獨掌大權,開始了秦國富強之路。
-
9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中華歷史上的賢明君主中,有一位非常低調卻不容忽視的人物,他就是秦惠文王。他沒有名垂青史的唐太宗婦孺皆知,也沒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家喻戶曉,他低調奢華有內涵,既能帶兵打仗,運籌帷幄,又慧眼識英雄,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只可惜,卻唯獨一件事為後人詬病。秦惠文王有哪些傑出功勞?為何一繼位就要處決秦國的功臣商鞅?
秦惠文王是誰,他便是著名霸主秦孝公之子嬴駟,十九歲便即位,是為秦惠王,文王是後世對他的追封。大家都知道在他之前,大秦帝國是沒有王的,即使秦孝公再厲害,也不過還是公而已。而秦惠文王,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可想他的魄力之大。
那麼他有哪些過人魄力呢?最閃亮的應該便是他神一般的用人智慧了。
1,文方面,他運籌帷幄,任用張儀連橫六國,對各個國家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後來秦王贏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他的霸氣決策可謂是成功史上的一段佳話。
2,武方面來,他看中的名將人才還真不少。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等皆是一等一的難得人才,於是才有了最為輝煌壯烈的一代梟雄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的故事。
北掃義渠:
義渠位於位於秦國西北部。秦惠王七年,義渠發生內亂,秦國可不是坐山觀虎鬥的風格,硬是添油加醋點熱了這把火,煽其內部自相殘殺,最終平定了義渠。秦惠王十一年,秦國在義渠設縣,義渠稱臣。可是義渠可不老實呀,總是來惹事,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秦伐取義渠二十五城。這回義渠還真老實了不少。
西平巴蜀:
在公元前318年,不自量力的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便派庶長樗裡子與其大戰於修魚,斬對方首級八萬。此次大戰雖然取得了巨大勝利,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不老實了。在東西受敵的情況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公元前316年,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徹底滅蜀。
東出函谷:
公元前330年,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大破魏軍,魏國無奈之中只好把河西地割讓給了秦國。公元前329年,秦軍攻魏,取得河東的汾陽皮氏及焦、曲沃。第二年,秦軍乘勝攻魏,取得了魏的蒲陽。幾經慘痛教訓,最後魏國直接慫了,沒有勇氣再與大秦對抗了,只好割讓上郡15縣給人家。到這時,虎狼之師的大秦帝國在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盤吞併後,仍然不滿意,繼而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
南下商於:
看過《羋月傳》的人,應該還記得張儀假用六里詐楚國為六百里使得楚國與齊國斷交的故事。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赴楚,使用了陰招反間計,誘惑楚國與齊國斷交。然後又設計激怒了楚懷王,使得楚國冒貿然出兵攻秦,而早有準備的秦軍大敗楚軍,得楚地漢中。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蜀的定時炸彈。楚國從此面如死灰,而秦國卻實力大增。
他的這些風光江湖事蹟,成就了他一代梟雄的美名。一代明主,他受之無愧。
眾所周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文王。而他繼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車裂商鞅。而這件事也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詬病。
世人都說秦惠文王小心眼,公報私仇。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從他做太子時說起了。
大家都知道秦孝公時,重用商鞅進行徹頭徹尾的變法。而商鞅若指定的嚴酷法律,可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否管你是皇家國戚還是貧民百姓,還是一視同仁,不因人而異。
而還是太子時的秦惠文王可就太沒眼色了,是直往槍口上撲啊!還一撲就是兩次。商鞅作為執行長,如果不秉公處理,那麼他所推行的法權威何在,繼而推行?當手下留情是不能的。不過嘛,對未來秦國的接班人下手絕非明智之舉,但法律不得不施行,商鞅是怎麼做的呢,這便拉來了他的老師做替罪羊。
畢竟,“教不嚴,師之惰”嘛!
他第一次犯法的時候,商鞅把他老師的頭髮給割掉了。或許你會認為,不就是頭髮嘛,割了還可以再長,可是,在古人看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頭髮可是大逆不道的大事,被割頭髮更是奇恥大辱。更何況,士可殺尚不可辱,而太子師可是士中名士呢!斷此名士之發,可謂誅他的心哪!
太子師不愧是太子師,心府果然極好,換作常人早就自殺了。不過這件事還沒有完,沒多久,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第二次犯法,這次,商鞅依舊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直接割掉了他老師的鼻子。這個刑罰就有點過了啊。沒有頭髮,尚可以安頭假髮。可是在古代的科技下,到哪裡去找一個假鼻肢,就是當真找到了,他老師也是一個廢人了。沒有味覺,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滋味,加之再度受挫,難免出現心理疾病。
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接了父親的班,這時候得罪了舊貴族和秦惠文王老師的商鞅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機會來了,越來越多的人合名舉報商鞅謀反,何況痛恨商鞅的秦惠文王老師此刻正是君主的左膀右臂,商鞅就以謀反的罪名被通緝。
商鞅能眼睜睜被捕捉嗎?他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逃回自己的領地,無奈反抗失敗。逃到其他地方,而被人舉報了。還得得意於他自己制定的法律,他哭笑不得得走向了刑場。不知道如果當初他知道自己的結局是被自己指定的法律五馬分屍,滿門被滅,他還會毅然決然地制定嗎?
他死了,而他的法卻推行了下去。那麼秦惠文王殺他當真是因為小心眼報私仇嗎。
或許有。但關係不大。然對於秦惠文王,商鞅確實是留不得的,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
因為沒永恆的朋友,但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商鞅非死不可,還是因為他觸犯了秦惠文王的底線,最重要的是,他失去了利用的價值。
他活著的話,他反而會擋住秦惠文王的光,甚至對王位造成威脅。而他死了,反而能讓舊貴族們閉嘴,他的法更能暢通無阻地推行了。所以他非死不可。
因此,對於這個詬病,秦惠文王是無奈且必須承受的。
-
10 # 叫聲先生你敢應嗎
秦惠王,秦孝公之子嬴駟,諡號為惠文,後世稱之為秦惠文王。
秦國早期只有“公”沒有“王”。即便強如他的父親戰國霸主秦孝公都沒有稱王,而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25年,自稱秦王,成為秦國第一位君王,其霸氣,魄力可見一斑。
在位期間,秦惠文王慧眼識珠,文用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後面秦始皇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至於為什麼要殺商鞅?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私人原因,惠文王還是太子時犯過法。當時正值商鞅變法推行期間,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徹頭徹尾的變法,講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太子既然動不了那就動他的老師吧!於是商鞅把秦惠文王的老師辦了。一共兩次,一是割發,一是割鼻。這使得秦惠文王懷恨在心。
二是當時秦惠文王剛剛繼位,需要貴族們的支援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恰恰商鞅推行變法,已經觸動了秦國貴族們的根本利益。二者一拍即合,秦惠文王用商鞅的命來換取自己的權威;而貴族們則因商鞅的死而平息了憤怒,變法政策得以繼續推行。
三是秦國只需要一個話事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既然有了我秦惠文王,商鞅您還是哪涼快哪待著去吧!
回覆列表
秦惠文王,贏駟,秦孝公之子,也是秦國第一位稱王的國君,大家注意,秦惠文王之前,秦國國君都是稱“公”,僅此就可看出秦惠文王絕對是一位有作為君王。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迅速強大,秦國東出函谷關求天下的意願日漸強烈,秦惠文王此後確也頗有作為。秦惠文王19歲繼位,在位27年,終年46歲。他在位期間,任用魏華人張儀,取連橫之策,戰爭加外交兩種手段並用,為秦國取得頗多利益,其兄弟,贏疾(也就是樗裡疾,人稱智囊),為人足智多謀,且帶兵有方。在他執政時期,秦國北抗義渠,西南取巴蜀,東出函谷關兵事三晉,甚至南方強大的楚國,也被秦軍打的大敗。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各諸侯國主要採用魏人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合六國之力以攻秦,秦惠文王用張儀的連橫之策以破壞抗秦聯盟,取得了戰爭及外交上一次次的勝利。秦惠文王以前的秦國,大多是以單純的武力謀求擴張,其效果對西方諸戎明顯,可秦一直難出函谷關,其後秦惠文王以戰爭外交手段,終於幫助秦國取得河西之地,秦國東出,再不只是一個願望。
可以說秦惠文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秦惠文王同那些偉大的君王一樣,也是知人善任,他的兄弟贏疾,贏華都是秦國公子,和其他諸侯國公子不同,他們都是上陣殺敵,治國安邦的好臣子,秦惠文王渴慕賢良,張儀,公孫衍,甘茂,司馬錯等等他華人才都為秦國所用,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他執政下的秦國,謀圖天下之勢,已勢不可擋,其餘諸國此後只能合諸弱以攻強秦,無非是以攻為守的自保手段。秦惠文王實乃一代明君。
秦惠文王晚年在對待立儲問題上,個人覺得也很有遠見,他指定孔武有力的贏蕩為太子,繼任國君,贏蕩雖在位時間不長,可絕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漢,他繼續施行戰爭擴張,進一步擴大秦國版圖,試想如果換做一位文弱的繼承人,也許他能將秦國治理的更好,可他絕不能在諸侯混戰的戰國時代有所建樹,秦武王贏蕩的後來者贏稷,雖被成為秦昭王,大家可以翻閱史料,他的許多做法實在讓人可笑,他唯一的優點可能就是在位時間太長,秦國以前的國策得以繼續推行。
至於他為何一繼位就殺掉商鞅,可以說於公於私原因都有吧。
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秦華人民也安居樂業,史書說,秦人皆言商君之法,不言大王之法。此時的商鞅已是功高震主了,任用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沒有殺商鞅,可想要殺商鞅的秦國貴族呼聲一直不斷,畢竟改革變法觸動了貴族們的諸多利益,於是待到秦惠文王一繼位,一為緩和貴族矛盾,二是鞏固自身王權,他便下令抓捕商鞅,商鞅無奈,起兵抵抗,最後被抓,車裂而死,商鞅事秦,為秦立下不世之功,卻被秦如此殘害,令人唏噓不已。
其實在商鞅變法期間,秦惠文王還是太子,太子犯過禁令,可商鞅不能處罰太子,他對秦孝公說,秦國要想真正實行變法,貴族和平民一樣,凡是法律都要遵從,否則當受處罰,太子犯法,理性處置,,可太子不能處以墨刑,那就讓他的老師代替好了,於是處置了太子的老師。可這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是贏駟的大伯,秦孝公的大哥,秦國公子虔,結果被人挖去鼻樑。此事可以想象,贏駟及公子虔心中絕對記恨商鞅,所以秦王,貴族都要殺商鞅,他就難逃一死了。
孝公之後,秦惠文王沒有廢除商君之法,商鞅變法的內容依然在實施,秦惠文王雖殺了商鞅,可變法猶存,不得不說秦惠文王的確英明。他的一生,為秦國前往東方的道路上,又加快了手中揮動的馬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