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百度百科的介紹和評價: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著作者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從收受深圳豪華別墅事件、“首富”事件、青歌賽是非、“故居門”、“大師”事件、“含淚”事件、“私通”事件到“捐款門”,餘秋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一直處於輿論的漩渦。 餘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終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這個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糾結而成的“沉澱物”。
5
回覆列表
  • 1 # 何殊我

    餘秋雨的熱潮基本上已經退卻了,現在來評價餘秋雨這個人,可能會稍微客觀一點。從他《文化苦旅》出版的1992年算起,已經26年了,他的社會知名度呈現了爆炸般的效果,遭受的非議也指數級增加。

    人紅是非多,各界對於餘秋雨的評價呈現出了極端的兩極化,以至於在今天社交媒體爆發的情況下,對於餘秋雨“愛哭”“詐捐”“文過飾非”的關注遠超過餘秋雨其他方面的成就。

    餘秋雨是當代文化史繞不開的話題

    首先得承認,餘秋雨的影響力太大了,橫跨文革、改革開放兩個時期,近半個世紀,無論是文藝學術界還是傳播界,都繞不開餘秋雨。

    先說我個人的閱讀過程。仔細盤點了下,我也算餘秋雨的一個老讀者了,從1999年在高中用節餘的飯費買了一本盜版的《文化苦旅》開始,十幾年來,陸陸續續讀了《行者無疆》《霜冷長河》《山居筆記》《笛聲何處》等等。在網路不發達和價值觀萌芽階段,對其書中的知識點和觀點佩服的不得了。

    後來讀書多了點,做了媒體以後,再看到餘秋雨先生的一些社會活動,有了含淚勸告災民、“詐捐門”和後來出版《冰河》《空島》等小說,尤其是小說寫的不忍卒讀,不知道他靈動的文筆去哪了。自此,對餘秋雨的評價多了不少的負面。

    但是,負面評價之外,他學術成就集中的文學藝術尤其是戲劇藝術方面,後來他走入大眾領域以後,產生的巨大社會影響力,餘秋雨是繞不開的話題。

    客觀評價餘秋雨的文化成就

    首先他是一位嚴肅學者。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荒唐歲月,餘秋雨能夠鬧中取靜,潛心學問,拿出了《世界戲劇學》這樣的皇皇鉅著,不能不說他是一位厲害的學者。1982年首次出版以後,立即風行大專院校,就獲得了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當時餘秋雨才36歲,與其一起獲獎的是曲六乙、陳瘦竹、徐扶明等老一輩學者。

    他後來的《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學》《中國戲劇史》等著作都是資料翔實、觀點鮮明。與大部分學術著作不同,他的著作不全是枯燥的理論,高屋建瓴深入淺出還夾敘夾議,能在理論中夾雜對人生和歷史的認知,不露痕跡,這顯露的是非常高明的寫作技巧和文字駕馭能力。

    我讀他的崑曲著述《笛聲何處》的時候,就有此感,文字漂亮,知識點齊備,比起現在同類著作,漂亮的多。他能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後來做到上戲院長,完全是靠實力。

    九十年代消費文明興盛,他轉而投身大眾文化。46歲推出“歷史大散文”《文化苦旅》,將華人對文學和歷史的愛好推向了一個新高度,也打開了散文寫作的一個新空間。從這本書開始,大陸的散文寫作才從楊朔、秦牧的模式有了新氣象,對於大眾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

    落後於社交媒體時代的人

    可能和職業、寫作有關。餘秋雨的性格中不乏所謂“矯情”的成分,而他的一些言論更是過度抒情的表現,比如“含淚勸告災民……”,可以想象一下他這個出發點完全是人情道德,未考慮社會公義,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價值堅守也沒了。這是需要批評的一面。

    不過,這些事情的真實場景不好還原,很容易成為羅生門。

    這十多年來,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大發展,社交媒體爆炸,讓不少平媒時代的人物左支右絀,最為明顯的是微博以前每條只能發200字的規定,讓習慣了長篇大論的學者們就容易掉入“敘述圈套”,話題發酵速度遠超過他們表達、解釋的速度。

    餘秋雨的“汙名化”也由此方面因素。當然,也不排除他有表演的嫌疑。客觀環境之外,我們對他身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是不能放下追究、探討的可能性的。

    最後,評價餘秋雨需要道德與學術分開來看,不能因為爭議就忽略了他在學術上的貢獻。

  • 2 # 文都楊稼

    對餘秋雨的回答己有樓上作者詳細作答,我在這裡來敘述一下餘秋雨的兩次婚姻。餘秋雨前妻一一李紅,1951年出生,上海人,曾下放農村做知青,知識分子家庭出身。1979年兩人結婚,1984年大女兒出生。李紅與餘秋雨婚後生活是平地起步,哪時餘秋雨也不出名,憑寫作出書也掙不了多少稿費,何況人不出名,你的書稿送進出版社大門人家也懶得去看。

    那時餘秋雨幾起幾落,因在文革期間餘秋雨曾在上海市委寫作組做過寫手,與“四人幫”屬下朱永嘉一同工作過。經組織調查,餘秋雨被迫辭職。屋漏偏逢連陰雨,此時餘秋雨又患上了肝炎。李紅是個爭強好勝的女人,那時深圳建特區剛好開放,迫於家庭生計,李紅於1989年辭職去了深圳打工。

    李紅去深圳一呆就是一年才回來一次,長年累月身邊無女人的餘秋雨就想入非非了,他競偷偷與黃梅戲演員馬蘭好上人。等李紅明白真相為時己晚,不得不於1992年7月被動離婚。幸好李紅在深圳也發展的很好。

    馬蘭,安徽太湖縣人,1962年出生,與吳瓊、吳亞玲、楊俊、袁玫統稱為黃梅戲“五朵金花”。馬蘭長相靚麗、扮相俊美、戲曲唱腔圓潤,曾飾演黃梅戲電影《龍女》而走紅。後又在86版電視劇《西遊記》飾演唐僧母親一角,更擴大了知應度。也許才子愛美女吧?餘秋雨終於把小自己16歲的馬蘭追上了手。

  • 3 # 新儒哲

    文化智慧更多的在聖賢原著裡

    自從一讀《紅樓夢》,不看人間糟粕書。在此書僅限於文學藝術,否則可看的書實在太多了,孔孟老莊、宋明理學、四庫全書、二十五史、資治通鑑、儒藏、道藏、佛藏等等。中華文明浩浩蕩蕩五千年,留下多少可以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寶藏啊!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面前,其他作品都顯得黯淡無光,準文人的文學作品就更沒法看了。對餘秋雨的著作很少關心,因兩次被邀請回答這個問題,就耐著性子把他的系列文章如《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老子和孔子》等都看了一遍。

    當努力尋找文章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髓時,卻總感覺作者在與人捉迷藏,有時偶爾觸及某一個點,卻總是淺嘗輒止不得其要,或許這是準文化作家的特點吧。餘秋雨先生的文字比較容易被未進入社會的學生所歡喜,至少在他出名的年代應是如此,因為學生正處於對未來充滿好奇與遐想的年齡,而文學表達往往稍微欠缺,文字也常跟不上遐想的腳步,自然在遇到類似意識流作品時,易驚豔於情感也能似記流水賬般的用語言描寫和表達,易共鳴於說話無須那麼多填空判斷式的確指的約束。而人之常情的相契往往會讓不諳世事的讀者得到一種確證自我存在的滿足感。作為寫作啟蒙,他的作品對寫作來說還是有些價值的,但僅限於此。

    餘秋雨現象還有一個更深沉的原因,即以前的教育從來沒有告知學生,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更沒真正讓學生弄明白,中華文明為何這麼偉大與不朽;也沒有鄭重告知學生,大部分的文化成果都被老祖宗記錄了下來。以至於當有人稍稍涉獵古人的典籍,天馬行空地駕馭文字似夢如幻時,讀者輕易地被感染進而認為作者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可正是在這種看似厚重實則淺薄的陶醉下,作者的智慧已摔碎了一地。

    餘秋雨先生的文章,涉及到的歷史知識有一定的真實性,也有部分戲論及自娛的成分。真實性佔8分,戲論佔2分,也可以算是對歷史的個人觀點。雖從學術角度看,多少有些嚴肅不足聯想有餘,但也沒必要過分苛責,畢竟只是準文人的自秀情結,大多數言論對外人也沒多少攻擊性。然而必須明確的是,真文人是象文天祥那樣具有凜然氣節的仁義君子,真實的學問是徹骨徹髓頂天立地的學問!

    如果說世界上有哪種文化,僅憑文字就能讓人熱愛生活,且持久而恆常,那就是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封建腐朽的不是儒學,恰恰是侵蝕了儒學的那部分。而餘秋雨先生於正統儒學的學問僅停留在訓詁層面,於真義可謂零深度,反而對封建腐朽這部分的研究和評論似乎更有所獲。這也是讓人深思的人文現象。作為文化學者,更多的責任在於深入文化的寶庫中探索,而不是在寶庫周圍轉悠擺pose,卻始終進不了門檻。

    不知不覺說到關鍵處了,什麼是真學問?真學問即實證良知本體,那是一種內在的生命體驗,不是空想出來的。沒有深刻的真實體驗,又怎麼能寫出如聖賢文章那樣洞徹真理的文字呢?體會深則文字深,體會淺則文字淺。《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王陽明說:“良知(本體)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聖人。” 李顒(李二曲)也說:“人人具有此良知良能,隨感而應,日用不知,遂失其正。騎驢覓驢,是以謂之百姓。學之如何?亦惟求日用之所不知者為知之耳。”

    儒家把良知分疏為本然良知、現實良知、悟得良知、發用良知。現實良知為常人生活中的良知,有被汙染雜妄的一面,也有天良真誠的一面,其真誠的一面時有顯現,即《孟子》所謂“惻隱之心”等四端,這是從事的後天層面而言。若從良知本體層面言之,其心體本然真態仍在,只不過較微弱難以顯現而已。王龍溪說:“當下本體,如空中鳥跡,水中月影,若有若無,若沉若浮,擬議即乖,趨向轉背,神機妙用,當體本空。” 《孟子·公孫丑上》中有 “凡有四端與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

    二曲對悟得的良知本體景象有較完整的敘述:“虛若太空,明若秋月,寂若夜半,定若山嶽。靜而虛明寂定,是謂未發之中;動而虛明寂定,是謂中節之和。” 此良知本體超越心與物的意識形態之上,在現代西方哲學中,恐怕還沒有相應的名言來比擬,無以名之,暫稱之為“超心物的哲學”,以俟大俗大雅君子之教正。

    而孔子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真實境界,更是準文化作者未夢見在的,在此引錄另一位大儒的話以喚醒夢中人!

    王時槐(王塘南):人在生理中,猶魚之在水,由中徹外,無之非是。此理塞天地,亙宇宙,無微可間,無時可息,本性空寂,而非冥頑。其中自有這段生生不容已之幾,瀰滿充周,活潑圓融,孔子所謂“逝者如斯”,《詩》所詠“於穆不已”者是也。須知此理,乃為知性。程子曰“天道運而不已,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皆以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先儒嘆自漢以來,學者未知此義,豈不然哉?

    王時槐:嘉靖進士、嘉靖南京兵部主事、萬曆貴州參政

    後 記

    為了便於理解,簡單解釋一下,其實上文已經將完整的過程說的比較清楚了,如果多看幾遍,應能領會到更多。比如發用良知即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也是走向“隨心所欲不逾矩”或明儒薛瑄所言“此心始覺性天通”的過程。

    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是每個人固有的。上述“四端”都屬仁顯露的端倪,若於此時體認,則屬識仁體(即良知本體)之良法。

    關鍵在於體察“四端”顯現時的內在心志與感受,那是仁心在生命、心意層面的氣化反應,該反應之內在氣機變化的真實狀態是仁心的狀態與感受的根據,敏感的人能感受到這種狀體。

    對此狀態,任持之,擴充之,則能逐漸領悟到“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的真實含義,而不僅僅是一種道理。將此所得及於人倫與萬物就是儒家以仁經世的精髓!

    如果真的看懂了此文,還需要對某些現象和現象中涉及的人做評價嗎?

    參考書目(按年代順序):

    1. 《 孟子》 孟軻

    2. 《傳習錄》 王陽明

    3. 《王畿集》 王龍溪

    4. 《王時槐集》 王塘南

    5. 《二曲集》 李顒

    6. 《原儒》 熊十力

    7. 《李二曲研究》 林繼平

    8. 《儒家內聖修持輯要》 甄隱

    9. 《傳統修身法理》 尹真

  • 4 # 信君創意

    再後來在網上聽過一些他講的中國文化方面的淵源和世界範圍內的意義,覺得他是有文化理想和抱負的一個知識分子。在當下的國內國外的發展形勢下,有這麼一面文化舉旗人也確實能為張顯中華文化魅力具有獨特的意義。

    餘老師的散文系列我一本都沒讀完,對他的文釆以及文中傾注的思想情感只是略知而已,給我的感覺,餘老師對中華文化的虔誠與用心是值得許多知識分子校仿的。而他在戲劇史方面的學術研究成績,我更不敢亂說,因為,我隔得不是一堵一座山那麼遠。

    至於在生活中的餘老師的為人處世,我沒有機會接交,亂說也是不地道的,但眼下資訊發達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豈止是無孔不入,簡直就是節外生枝的節奏。離婚奇怪嗎?裝腔是第一嗎?愛財有多錯?還有網上謠傳的我都叫不上名號的什麼,對於一位讓中國文華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上面那些傳言是可以休矣。

    話又說回來,再高階的知識分子也是人,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在文彩華麗的外表下有一些人還看出餘老師的俗與劣,不喜歡這樣的人也很正常,特別是餘老師成為文化名人之,也不排除有不安好心的人要搞點事,但喜歡餘老師的人不會因為瑕疵而否定他的主要成果和貢獻。

    文化生態紛繁複雜,霧裡看花的是已經讓善良的人越來越心明眼亮了,什麼是主,什麼是次,大眾總有分清之時。中華二字太大,太神聖,而為之付出心血的人,歷史會記住的。最後祝餘秋雨老師晚年幸福!

  • 5 # 地球調研局

    文人,學者型文人,作品知識性強,文章詞彙量豐富。不過他的散文只能列為二流,因為過於注重辭藻,文句並不優美。過於展現知識,文章缺少靈動。不過我還是喜歡看他的書,作家裡真正有才華的不多。也許是術業有專攻吧,餘秋雨的強項就是中國文化知識,散文當成普及讀物就絕對上乘。文化屆這種類似的情況很多,例如最近劉震雲、馮小剛和鏟屎官打的嘴仗,我就發現,劉震雲在網上回擊崔的文章居然沒有馮小剛寫的好,真是讓我大跌眼鏡。也許小說家都這樣吧……

  • 6 # 抱庸詩書

    我不敢也沒資格直接評價餘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對他的瞭解僅限於作品。高中時代認真讀過他的《文化苦旅》和《霜冷長河》,特別是那篇《文字祭》,先後讀過不下十遍,部分精彩章節幾乎可以成誦。讀研究生時,餘老師曾到我所就讀的院系作過學述報告,語言風趣,論點犀利,口才也很棒。常言道“文如其人”,我就從他的書裡文字裡,描述一下我心目中的餘秋雨。

    很有才華。我認為餘秋雨是當代純文學作家的傑出代表,是文學圈第一流的才子。他的散文札記裡,可以讀到朱自清、郁達夫的影子。文筆很美,甚至可以說是華麗,因此,即便是沒有故事情節的手札,也可以讓我安靜的讀完所有文字。

    才思敏捷。讀其文,思如泉湧,就是一種生活歷練與思維磨洗,也是一種天份,天生對文字有感覺,即便所言之事格局不大,也能出口成章。

    頗有情懷。與馬蘭的幸福婚姻,可以說明,餘秋雨是一個敢愛的人,也是一個敢娶的人。他對愛情十分看重,或者說,愛情對他的人生之旅至關重要。

    行事比較低調。舉個例子,當年餘秋雨先生到我所在院系作報告,學校同一期請了兩位專家來,同樣的講學費(不高),易中天老師沒有來,餘秋雨老師到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作為文化圈中頗有盛名的專家、學者、教授,也容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平民觀眾不必過於執著孰是孰非。時間,總會給每個人作出公正的評價。

    抱庸齋主。問候朋友。

  • 7 # 宋德山357

    餘秋雨莫言都是現代的大作家,一個獲過諾貝爾獎,一個股票市場是贏家!文章沒有穿透力,以酒色題材,悲傷的故事反映人類!沒有扣人心弘現代社會氣色!這是我個人看法,大作家就是大作家!

  • 8 # 笑笑叔

    第一段:1989——1991年,(餘秋雨先生)婉拒了升任幾個省部級職位的徵詢,並開始向國家文化部遞交辭去院長(上海戲劇學院)職務的報告,辭職報告先後共遞交23次……辭職後,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在考察沿途所寫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筆記》……他由此成為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第二段:2000年開始,由於全球考察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國內某些媒體為了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場效應,先由北大一個學生誤信了一個上海文人的傳言進行顛倒批判,即把周恩來總理為搶救教材編寫組說成是“文革寫作組”,並誤植了那位上海文人自己參加的“石一歌”。由此,形成了十餘年沒有實證支撐的批判大潮……

    在一大飆批判餘先生的大軍中,有一位特別起勁的上海文人,不惜筆墨連篇累牘的發文,對餘先生文章的所謂“病句、錯句”進行“指正、抨擊”,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別點名嘲笑餘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一文中,關於假想自己擋住列強搶走中國歷史經卷藏書馬車的去路的描述為“自不量力的自詡為拯救中國文化的堂吉訶德”,並聲嘶力竭的質問:餘秋雨,1你有什麼資格拯救中國文化?同時,還煞有介事的指責餘秋雨先生,一個現代人,妄想阻擋歷史馬車的文字,“是最為荒謬的文法錯誤”!

    餘秋雨先生有沒有毛病呢?當然會有,只要是人,誰都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就像魯迅、茅盾、老舍、林語堂等等文化巨匠一樣,只要願意,一定能夠從他們身上找出一大堆的毛病。所以,餘秋雨先生也不例外。問題是要看一些毛病都是些什麼毛病,而且還要看這些毛病到底是不是他們的毛病。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何況,有許多所謂的毛病,還是有人刻意的栽贓呢!因此,對於餘秋雨先生的一些負面評價,本人作為“局外人”,不知內情,自然不好說長道短。但是,有一點本人倒是可以確定(純屬個人意見),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後,餘秋雨先生一定會與魯迅、茅盾、老舍、林語堂……等一干中國文化巨匠齊名!這,算不算也是對餘先生眾多評價中的一種評價呢?

  • 9 # 火山鹽酒院

    談佛不如錢文忠,談禪還有易中天,諸子百家歷史人文百家講壇隨便拎,基本沒餘秋雨什麼事,這人一天到晚在國外被人請過去演講基本上是出口轉內銷的意思。最近聽了幾集他在喜馬拉雅的節目就不聽了,不是其他學術原因(儘管根本也沒什麼建樹),而是這人總是說要樸素生活不要在乎功名利祿,但是在他的節目裡幾乎隔三差五就不自覺的說自己當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演講時怎麼怎麼樣,一次兩次也就罷了,真的很多,越聽越噁心……

  • 10 # 北冥有漁夫

    海上學人徐晉如君有士林語錄一卷,臧否人物,皆一時明賢,所記涉餘秋雨者兩節,茲錄其一:“安徽大學的胡先生,和馬蘭是老鄉。一次馬蘭回安徽,先生設宴款待她,推杯換盞之時,酒酣耳熱,香澤微聞之際,胡先生笑著說:“馬蘭你現在戴了眼鏡,倒像一個學者。可你們家餘秋雨老師,卻越來越像一個演員了”!所記者恐亦耳食,未得確證,然所言謔至刺骨,實圈內人的看法。觀其平素,亦為蹈矩,文亦有可觀之處,於今世顯名,無足怪也。然亢龍有悔,盛及必衰。世有好事者,於其史蹟,扒羅剔撅,多能尋許多短處來,故其辱見來,亦自然之理也!士落九品,斯人為下,非其文有所失也!……得道千鍾粟,失道乞憐哀,文為時所用,名從功業來!海上季氏錢氏,踵武前後,亦一路人,皆為士林不喜,亦無可奈何之事也!漁夫曰:行藏用舍,大道如腸,促紅滅黑,誰家度量,嘆一川風月,盡付過場。笑秦皇漢武,千古文章,唐宗宋祖,聲老名戕,從來是,閒人閒話,幾多荒唐!

  • 11 # 張炎淼

    對這個問題來說,感覺有點無聊,這不成了長嘴婆了嗎?對名人也好,明星也罷,每個人的路程不同,活法不同,認知不同,無可厚非,非得給人家個評論和非議好似是當下有些人的愛好,對餘秋雨老師的作品當然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對《文化苦旅》喜歡,對其它作品不認同,很正常,別把人神話,別把聖人的標準強加於人為好,說人家這不好那不好,我們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呢?人生不易,何必苛刻。

  • 12 # 千嘻萬年

    他作為一個文化學者,作為一個作家,連最基本的普通話都說不清楚,連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真應該去幹點別的了,至少不應該再當什麼作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戒菸成功的人,看到別人在抽菸,腦子裡會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