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谷歷史
-
2 # 香橙味的小夥子
在商鞅變法剛剛開始時,魏國是戰國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他是名副其實的霸主。魏國是各國中最早變法的國家,使得他們國家一家獨大,擁有現役的訓練有素的軍隊50萬,這還不包括他緊急徵發的兵員數量。而且他剛剛接手了秦國的函谷關等地(實際上他們本來聯合山東五國分秦,只是被秦國從中作梗使得盟約解散才未能得手),加之剛剛與齊國大戰勝利,同時剛剛滅了中山國不久,實力空前強大,財力民力等其他國力方面也是無與倫比的。但是由於公叔痤老丞相的病亡,使得朝政落入新丞相公子昂手中,公子昂與上將軍龐涓聯合,摒棄了爭霸中原的戰略,取而代之的是統一中原的大業,也就是不再以自身的強大實力來秉持中原各國的均衡狀態,而是向各國表示好戰姿態。雖然龐涓力主滅秦,在這一點上與公子昂不合,無奈魏惠王聽取了公子昂的意見,也輕視秦國,轉而在中原地區四面出擊,這就導致魏國喪失人心,與其他五國關係越來越差,終於勢同水火。這一階段齊國南韓相繼變法,國力也大大增強。魏國為了保持其霸權,先後發動了對趙國和南韓的戰爭。但是由於齊國的援救,使得魏國先後大敗,這也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者更是使得上將軍龐涓兵敗人亡。期間魏國還動用大批人力物力來營建他們的新都城;而其他幾國相繼變法也是的他們的經濟優勢慢慢衰退。這一切都使得他們的國力漸漸空虛。這期間秦國還收回了原來割讓給魏國的河西地區,但是沒有引起魏國的足夠重視。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取代了他成為新的霸主,威加天下。這之後不久秦國變法大成,向魏國開戰,魏國此時已經完全沒有實力與之抗衡,只有拉來老仇人南韓,捐棄舊惡,組成聯軍與之抗衡,最後還是失敗了,接下來的事基本就就知道了。山東開始合縱共同抗擊秦國。
-
3 # 你楚喬啊
公元前687年,齊國公子小白即位齊國國君,是為齊桓公。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富國強兵,其後齊國日益強大。公元前681年,齊桓公以周天子之名九合諸侯,誅暴討逆,成為天下公認的霸主。
到了戰國時期,地處偏遠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開始突飛猛進,隨後經過秦幾代國君的積累和勵精圖治,秦王政即位後,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秦王政野心勃勃,即位後便開展了對東方六國的兼併戰爭。
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九年亡趙,二十二年取魏,二十四年破長平,楚亡,二十五年俘虜燕王喜,二十六年擒獲齊王建。歷時十年,兼併了東方六國。自古唇亡齒寒,在秦國大肆攻伐諸侯土地時,諸侯也在奮力抗秦。公元前241年,在趙國的主導下,趙、魏、韓、楚以及衛國組成了五國聯軍,企圖聯合起來抵禦秦軍的蠶食,奪回被佔的土地。
戰國合縱家龐煖為聯軍主帥,聯軍一度攻打至秦的函谷關。然而最終由於諸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此次聯合最終無功而返。在這次聯軍伐秦的過程中,身為中原大國的齊國卻不願參加,那麼在秦國吞併東方五國時,齊國在幹什麼呢?
公元前284年,齊國齊愍王在位時,齊燕交惡,齊愍王依仗齊國兵力強大,屢屢欺負周邊小國。燕昭王便號召諸侯國共同伐齊,諸侯聯軍在名將樂毅的率領下,連破齊國70餘城,只留下即墨和莒沒有攻下。此後齊國名將田單用離間計趕走樂毅,用火牛陣大破燕軍,復立了齊國,但齊國國力從此大衰。
齊愍王被聯軍殺死時,他的兒子田法章改名換姓到太史敫家做傭人,太史敫之女認為田法章絕非常人,便與他私通。田單復立齊國後,田法章即位齊王。太史敫的女兒被立為王后,史稱君王后。齊王死後,君王后的兒子建繼承王位,君王后也成為齊國的幕後掌權人。
史載君王后有賢德,做事謹慎,於諸侯講求誠信。由於齊國地處東海之遙,據秦國最遠,秦國採用遠交進攻的策略,派使與齊國修好。君王后為了不得罪虎狼之秦,便在秦滅其他五國時保持了中立的態度。秦攻趙時,趙由於糧食不足,向齊國借糧,齊果斷拒絕。秦攻楚,楚請齊國出兵協助,齊國也不為所動。趙國召集諸侯組成聯盟共同伐秦,齊國也不參與。
齊國為了苟安一時,既不願得罪秦國,也不想幫助諸侯,冷眼旁觀,看著秦國一點點蠶食中原各國。由於西邊有各國作為屏障,齊國在後方逍遙自在,40年沒有遭受兵戈之亂,史稱四十餘年不受兵。然而當秦國滅掉楚國後,兵鋒直抵臨淄城下,齊王建頓時悔之已晚,成為了秦軍的階下囚。秦王政將他安置在共地,不給他供給食物,齊王建最終活活餓死。
-
4 # 老子打的就是精銳去他
南韓
大約在商鞅變法開始的五年前,南韓也開始了“申不害變法”,一度強盛。不過由於地理位置、基本實體(國土、人口)和“申不害變法”自身的缺陷,南韓的強盛也只是“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勉強躋身戰國七雄之列,沒有能力干涉秦國的“商鞅變法”。
燕國
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除了燕昭王時期和戰國末期,燕國在整個諸侯爭霸兼併的舞臺上基本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商鞅變法時的燕國也是如此。另外,南方的齊國當時對燕國形成了很大威脅,燕國也沒有精力去關注遠在關中的秦國。
趙國
趙國
由於沒有及時進行變法改革,趙國“三晉之首”的位置在戰國初期被魏國取代,這也為後來趙魏關係的破裂埋下了伏筆。“商鞅變法”時期,趙魏之間爆發了多次大戰。當時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趙國應付魏國都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去關注秦國了。
楚國
從春秋中期開始,秦楚兩國之間形成了長期的友好關係,再加上秦國當時國力較弱,對楚國沒什麼威脅。因此商鞅變法時,楚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與魏國、齊國爭霸和向東南進攻越國,基本不怎麼關注正在進行“商鞅變法”的秦國。
齊國
春秋時期,齊國長期受到晉國和楚國的壓制。後來晉國解體、楚國重創,本是齊國重新崛起的好機會。但在戰國初期,魏國憑藉“李悝變法”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這讓齊國非常不快。所以在商鞅變法,齊國主要是跟魏國爭霸,眼裡並沒有秦國
魏國
“商鞅變法”出現的最大外因就是魏國,如果不是魏國對秦國的威脅已經到了讓秦國瀕臨滅亡的邊緣,秦孝公又怎麼能下定決心變法圖強呢?但由於以魏惠王為代表的魏國上層驕傲自大,最應該警惕“商鞅變法”的魏國卻無視了秦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與齊國爭霸上。
-
5 # 偽裝的觀點
變法的目的是強國,為什麼要強國?還不就是怕捱打?怕捱打就要先強軍,強軍就需要錢,搞錢最好的辦法是收稅,收稅就需要強化官僚系統。
變法的邏輯,大致就是這樣,所以變法相應也大概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強軍,比如,商鞅變法之前,南韓,魏國,趙國都已經變法過了,南韓的弩兵,魏國的魏武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第二個階段是稅收改革,但這個階段並不明顯。
第三個階段是政體改革,商鞅變法就涉及到了這個階段,但還是初期,即便是這樣,他也被封建貴族勢力反撲,用他自己創造的刑罰把他弄死了。
相應的,東方六國,也有仿效,趙魏韓三國離著秦國近,比較多,燕齊楚離著遠,基本沒動靜,但是等商鞅一死,六國就更消停了,變法之事無人再提。
-
6 # 時政記者劉生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國左庶長商鞅在秦國開始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經過幾十年的“商鞅變法”,原本貧窮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不過有些奇怪的是:“商鞅變法”是秦國與關東六國實力對比逆轉的關鍵,也是所謂“天下苦秦久矣”的起始。但秦國在進行長達幾十年的“商鞅變法”時,其他諸侯對秦國的“商鞅變法”基本沒有干涉。那麼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都在幹什麼呢?
南韓
大約在商鞅變法開始的五年前,南韓也開始了“申不害變法”,一度強盛。不過由於地理位置、基本實體(國土、人口)和“申不害變法”自身的缺陷,南韓的強盛也只是“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勉強躋身戰國七雄之列,沒有能力干涉秦國的“商鞅變法”。
燕國
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除了燕昭王時期和戰國末期,燕國在整個諸侯爭霸兼併的舞臺上基本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商鞅變法時的燕國也是如此。另外,南方的齊國當時對燕國形成了很大威脅,燕國也沒有精力去關注遠在關中的秦國。
趙國
由於沒有及時進行變法改革,趙國“三晉之首”的位置在戰國初期被魏國取代,這也為後來趙魏關係的破裂埋下了伏筆。“商鞅變法”時期,趙魏之間爆發了多次大戰。當時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趙國應付魏國都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去關注秦國了。
楚國
從春秋中期開始,秦楚兩國之間形成了長期的友好關係,再加上秦國當時國力較弱,對楚國沒什麼威脅。因此商鞅變法時,楚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與魏國、齊國爭霸和向東南進攻越國,基本不怎麼關注正在進行“商鞅變法”的秦國。
齊國
春秋時期,齊國長期受到晉國和楚國的壓制。後來晉國解體、楚國重創,本是齊國重新崛起的好機會。但在戰國初期,魏國憑藉“李悝變法”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這讓齊國非常不快。所以在商鞅變法,齊國主要是跟魏國爭霸,眼裡並沒有秦國。
魏國
“商鞅變法”出現的最大外因就是魏國,如果不是魏國對秦國的威脅已經到了讓秦國瀕臨滅亡的邊緣,秦孝公又怎麼能下定決心變法圖強呢?但由於以魏惠王為代表的魏國上層驕傲自大,最應該警惕“商鞅變法”的魏國卻無視了秦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與齊國爭霸上。
連最應該警惕和防範的魏國都無視秦國“商鞅變法”,其他諸侯自然更不在意。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完成商鞅變法的秦國對魏國發動了第五次河西之戰,大敗的魏國不得不交出了全部河西之地,失去了問鼎的機會。
-
7 # 龍毅小聖
秦國,是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變法的。
引言:變法的需求
隨著諸侯國戰爭規模的擴大,舊的朝廷運作體系已經不能調動更多士兵(資源)來滿足戰爭的需要,這時,誰的辦法(變法)能有效的調動更多計程車兵,勝利的天平將傾向於誰。
軍備競賽的開端
(公元前400年)魏國的李悝變法:第一個變法的諸侯國,搖身一變成了戰國前期的強國,並擊敗過秦國。
飛輪效應啟動
“修昔底德陷阱”,一個國家的崛起,必然挑戰到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將會迴應這種威脅。各諸侯國開始抵制魏國,同時也紛紛變法,來威脅制衡。這個歷史的車輪已經開啟,無法逆轉。
最後但最有效的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內容,我就不細說了,商鞅變法更好的整合了國家的資源,更有效的提高軍隊戰力。
同時秦國地理位置優異,易守難攻,坐看六國相互制衡(坐山觀虎鬥),並看準時機,侵佔他國。
回答
秦國在商鞅變法時,諸侯國其實都有變法,不同的是各國認準的思想家不同而已,秦國把法家思想用到了極致。
-
8 # 清風徐來樂開懷
商鞅變法的時候,即秦國在進行長達幾十年的“商鞅變法”時,其他諸侯對秦國的“商鞅變法”基本沒有干涉。東方其他六國主要幹如下活動(按國分點寫):1.南韓,大約在商鞅變法開始的五年前,南韓也開始了“申不害變法”,一度強盛。不過由於地理位置、基本實體(國土、人口)和“申不害變法”自身的缺陷,南韓的強盛也只是“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勉強躋身戰國七雄之列,沒有能力干涉秦國的“商鞅變法”。2.燕國,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除了燕昭王時期和戰國末期,燕國在整個諸侯爭霸兼併的舞臺上基本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商鞅變法時的燕國也是如此。另外,南方的齊國當時對燕國形成了很大威脅,燕國也沒有精力去關注遠在關中的秦國。3.趙國,由於沒有及時進行變法改革,趙國“三晉之首”的位置在戰國初期被魏國取代,這也為後來趙魏關係的破裂埋下了伏筆。“商鞅變法”時期,趙魏之間爆發了多次大戰。當時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趙國應付魏國都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去關注秦國了。4.楚國,從春秋中期開始,秦楚兩國之間形成了長期的友好關係,再加上秦國當時國力較弱,對楚國沒什麼威脅。因此商鞅變法時,楚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與魏國、齊國爭霸和向東南進攻越國,基本不怎麼關注正在進行“商鞅變法”的秦國。5.齊國,春秋時期,齊國長期受到晉國和楚國的壓制。後來晉國解體、楚國重創,本是齊國重新崛起的好機會。但在戰國初期,魏國憑藉“李悝變法”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這讓齊國非常不快。所以在商鞅變法,齊國主要是跟魏國爭霸,眼裡並沒有秦國。6.魏國,“商鞅變法”出現的最大外因就是魏國,如果不是魏國對秦國的威脅已經到了讓秦國瀕臨滅亡的邊緣,秦孝公又怎麼能下定決心變法圖強呢?但由於以魏惠王為代表的魏國上層驕傲自大,最應該警惕“商鞅變法”的魏國卻無視了秦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與齊國爭霸上。
-
9 # 老貓談史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一直處於悲慘的情景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是截然不同的,在我們的印象中春秋時期的秦國在秦穆公等歷代秦王的帶領之下國力還是很強盛的,實力強到甚至能與東方強國晉國掰手腕,當時的秦穆公還是非常有抱負的,他一直想要率軍東進,以擴大秦國的領土面積和國家影響力,但是此時的秦國一直無法跨越晉國這座大山。
到了戰國時期,晉國內部出現了矛盾,強大的晉國分裂成了魏,趙,韓三個國家,歷史上將這次事件稱為"三家分晉"。當時的秦國一度非常高興,認為強大的晉國已經不復存在,秦國可以實施東進戰略了。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此時的秦國國力相較於春秋時期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此時的秦國內部充斥著大貴族,可以這麼說,有能力的大貴族掌握著秦國的朝政,君王只能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他們。當時秦國內部的貴族勢力為了爭奪權利打的不可開交,常年的內部鬥爭使得秦國國力大為衰減。
戰國初期,魏國的魏文侯第一個拉開國家變發的序幕。魏國在進行改革之後國家生產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國力非常強盛,在這一期間還誕生了"魏武卒"這一橫行天下的精銳部隊。強盛的魏國因為河西之地與秦國拉開了戰爭帷幕,沒想到魏國的吳起僅僅率領數萬魏武卒就將大秦幾十萬軍隊打的丟盔棄甲,經此一站後,秦國元氣大傷,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的霸主。之後的秦國經常被楚國魏國等戰國強國欺辱,一時間秦國甚至快要到了國破家亡的地步了。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秦孝公廣納人才,希望秦國能夠走向強盛商鞅這個人物終於在秦國得到了重用,商鞅變法的實施使得秦國變得國富民強,商鞅變法非常注重國家的生產,生產多的人甚至可以得到額外的獎勵,而且商鞅還在秦國實施了"軍功制度",在戰場殺掉越多的敵人,軍銜就越高。這一制度為秦國打造了一批虎狼之師。
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時,東方六國在幹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說魏國,魏國在多次打敗秦國之後非常瞧不起它,認為他只是一個蠻夷國家,魏國高層盲目自大的行為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種子。當時的魏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與齊國和楚國的爭霸上面,長時間的爭霸和魏國名將的流失使得魏國國力衰減,這也為秦國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發展好時機。秦國在商鞅變法實行數十年後在第五次河西之戰中大敗魏國,使得魏國一蹶不振,徹底走向了衰落。
第二個是趙國,戰國前期的趙國是非常累弱的,他一直被秦國、魏國和齊國欺負,秦國商鞅變法時期趙國和魏國的關係變得惡化,這兩個國家一直忙著內鬥,哪有時間管秦國啊。
燕國處於東北角,與秦國沒有任何交集,再說了燕國挨著一個強大的齊國就已經夠鬱悶的了,哪有功夫管秦國變法啊。
齊國的確十分強大,但是齊國高層做出了一系列錯誤的決斷葬送了齊國君臨天下的大好機會。齊國沒有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還經常於魏國掰手腕,齊國在燕國國力最弱的時期曾在燕國境內大規模的少殺搶掠,這也導致了後來燕國與齊國的長時間鬥爭。當時的齊國眼力根本就沒有秦國,它只不過是一個蠻夷國家罷了。
楚國的基本目標就是與齊國共同聯合對抗魏國,再加上秦國是他的手下敗將,它也不將秦國放在眼裡。
南韓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南韓在戰國初期也進行了改革,改革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南韓的國力,但是南韓土地太小了,而且資源較為匱乏,只能守衛住自己現在的國土,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幹涉他國內政。
-
10 # 風陵流度
題主所問商鞅變法時期,東方六國在幹什麼?
商鞅變法是在什麼時候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當時秦國曆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非要重要的一件大事。商鞅變法革除了秦國的積弊,極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為後來秦國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回答不是討論這個問題的,我不做過多贅述。
商鞅變法(此處不計算商鞅為變法做準備工作的時間,只計算變法發生的時間節點)發生在秦孝公六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周顯王十三年和周顯王十九年,換算成公元紀年,就是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商鞅變法時期”這個概念我們不能單單說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這兩個時間節點,鑑於各國的政策都有一定的持續性,我按照秦孝公在位期間其他國家在位的國君來講一下。
東方六國在秦孝公時代之間發生過什麼大事魏國魏惠王
之所以先講這個大哥,因為就是這個大哥不重用商鞅,把商鞅放到秦國的搞變法的。
農業上,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幹了一件大事,他用人工開闢了鴻溝,就是後來楚漢爭霸時期那個大名鼎鼎的鴻溝。鴻溝連通了黃河淮河水運系統,使得黃淮平原地區的灌溉有了極大的進步,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軍事上:重用龐涓,大力發展軍事,成為了中原強國,不過也為後來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準備了最一手的素材。
魏惠王還是比較兼顧發展的,農業、軍事兩大塊古代國家的硬實力,他是一個都沒少。
齊國齊桓公和齊威王
這個年代的齊國正處在權力交替階段,齊桓公在公元前357年去世,齊威王繼位。商鞅變法時期大致就是齊威王初期。
齊威王初期的時候沉迷於酒色,聲色犬馬,一副和其他六國各安天涯的樣子。
但是這老哥身上也發生一件需要高中生背誦的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也有一件廣為傳頌的“齊王召即墨大夫”。“田忌賽馬”也是這老哥時期發生的。政治上,這個時候的齊威王算是譭譽參半了,畢竟他的崛起是在稍微晚一點的時候。
軍事上重用孫臏,和魏國搞軍備競賽,最終打出了圍魏救趙的成語,使魏國一蹶不振。
燕國燕後文公
燕國這個時期存在感極其低,除了後來稍晚時期的合縱連橫,燕國在這個時期除了吃飯睡覺,跟著大國的屁股後面玩一玩,沒有什麼大事。
楚國楚宣王
這老哥一輩子的主要工作都是在做內部改革,當然了,他的改革比不上商鞅變法那麼有名。對外“廣闢土地,著稅偽財”就是這個老哥弄出來的。
虛懷納諫啊,教育臣下啊,對外小規模戰爭也不少。打打蔡國,穩定一下巴蜀啊這是基本功。“狐假虎威”這個成語就是這個老哥教育臣下的時候說的。
趙國趙成侯
這個哥們一輩子基本不是在打人的路上,就是在被人打的路上。軍事記錄遠比政治記錄要精彩。比如前面提到的“圍魏救趙”,救的就是趙成侯。不過最後還是和魏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南韓韓昭候
南韓,從戰國到現在都是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偽強國。不過,韓昭候算是南韓國君裡邊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了。昭候繼位之初,南韓內政混亂,軍事比至於其他國家也是弱旅。但是昭候任用了歷史上也很出名的法家大腕申不害為相,在公元前355年進行政治改革,和商鞅變法一前一後。申不害變法也取得了相當好的成就。
太史公在《史記》中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小結商鞅變法時期,東方六國除了南韓同時進行了申不害變法,其他五國的工作的主要重心還是在打仗或者發展農業,其目的主要是爭霸中原。
當然了,由於時代的限制,當時的英雄豪傑不可能開上帝視角看到未來國家的發展歷程,也由於其他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選擇了那個階段對自己政權比較有利的發展方案。
但是,上天是眷顧秦國的,賜給了他商鞅這種改革家,也賜給了他秦孝公這種明君,更賜給了他反商鞅穩定人心、不廢變法穩定局勢的後代。最終才有了“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的英雄故事,拉開了中國兩千年封建歷史的帷幕。
回覆列表
秦孝公五年(前356年),秦國左庶長商鞅在秦國開始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商鞅變法”。經過幾十年的“商鞅變法”,原本貧窮落後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礎。
不過有些奇怪的是:“商鞅變法”是秦國與關東六國實力對比逆轉的關鍵,也是所謂“天下苦秦久矣”的起始。但秦國在進行長達幾十年的“商鞅變法”時,其他諸侯對秦國的“商鞅變法”基本沒有干涉。那麼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國都在幹什麼呢?
南韓
大約在商鞅變法開始的五年前,南韓也開始了“申不害變法”,一度強盛。不過由於地理位置、基本實體(國土、人口)和“申不害變法”自身的缺陷,南韓的強盛也只是“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勉強躋身戰國七雄之列,沒有能力干涉秦國的“商鞅變法”。
燕國
由於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除了燕昭王時期和戰國末期,燕國在整個諸侯爭霸兼併的舞臺上基本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商鞅變法時的燕國也是如此。另外,南方的齊國當時對燕國形成了很大威脅,燕國也沒有精力去關注遠在關中的秦國。
趙國
由於沒有及時進行變法改革,趙國“三晉之首”的位置在戰國初期被魏國取代,這也為後來趙魏關係的破裂埋下了伏筆。“商鞅變法”時期,趙魏之間爆發了多次大戰。當時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趙國應付魏國都自顧不暇,自然不可能去關注秦國了。
楚國
從春秋中期開始,秦楚兩國之間形成了長期的友好關係,再加上秦國當時國力較弱,對楚國沒什麼威脅。因此商鞅變法時,楚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與魏國、齊國爭霸和向東南進攻越國,基本不怎麼關注正在進行“商鞅變法”的秦國。
齊國
春秋時期,齊國長期受到晉國和楚國的壓制。後來晉國解體、楚國重創,本是齊國重新崛起的好機會。但在戰國初期,魏國憑藉“李悝變法”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這讓齊國非常不快。所以在商鞅變法,齊國主要是跟魏國爭霸,眼裡並沒有秦國。
魏國
“商鞅變法”出現的最大外因就是魏國,如果不是魏國對秦國的威脅已經到了讓秦國瀕臨滅亡的邊緣,秦孝公又怎麼能下定決心變法圖強呢?但由於以魏惠王為代表的魏國上層驕傲自大,最應該警惕“商鞅變法”的魏國卻無視了秦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與齊國爭霸上。
連最應該警惕和防範的魏國都無視秦國“商鞅變法”,其他諸侯自然更不在意。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完成商鞅變法的秦國對魏國發動了第五次河西之戰,大敗的魏國不得不交出了全部河西之地,魏國也由此從天下霸主的寶座上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