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我們大眾所熟悉的「體驗派」「方法派」來對演員們進行劃分的話,那麼周迅、舒淇這種塑造出來的經典角色與自身的重合程度高、塑造路徑感性的演員自然是「體驗派」了。
姚晨不是。
她是秦海璐那樣的「方法派」女演員,演戲絕不是靠直覺進行的, 而是靠思維和儲備。
抽象地說,她們演戲是充分地糅合自身的感性與理性,並且在理性指導下,從細節入手,給人物注入非常獨特鮮明的人生態度,使角色充滿人情色彩的同時,又能極具說服力。
這話… 啥意思?
提煉來說,所謂的這種“方法派”演員有三個特點:
1、對導演的依賴性小;
2、角色的整體性和層次感相對而言強;
3、在不同作品裡的發揮趨於穩定。
因為周迅沒有接受過表演的科班訓練,所以她演戲實際上是極度依賴直覺和發揮的。
她曾經說過,她跟許鞍華導演合作的《明月幾時有》裡,有一場戲是說她沒有辦法去救她母親了,她有一個巨大的心理過程要去演。
那場戲從開拍那天我就不知道怎麼演。
那麼她是後來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一直想一直想,其實在拍戲的這個過程當中,當你處在那個環境,人物走到一個地方,她就會有一些情感來去發生。
所以,當週迅遇到自己心裡沒底的表演段落時,她沒有在拍攝開始前解決自己的這個「沒有底」。
相反,她是會允許自己走入一個「不夠清楚」的狀態中,現場進行發揮的。
你們看,周迅在表演中,是“迷信”的,她相信自己,相信感覺,相信「靈光一現」和「妙手偶得」。
姚晨這類演員與周迅這類演員的極大地不同就體現在,她一定是要站在一定的距離去看看自己的角色,進行思考,然後再進行演繹的。
她也一樣有那個現場的感受和反應,但是她依賴性小,她腦子裡對於自己的行為、感情都是特別清晰的,更專業一點說,她對於角色的「控制力」很強,這個「控制力」源於她充分的準備。
舉個例子。
姚晨之前接受過一個採訪,她聊到自己在《潛伏》中與孫紅雷創作「餘則成與翠平的最後一面」的那個過程。
她說:
那場戲我就屬於準備過了頭,看劇本的時候,每次看到那兒都熱淚盈眶,所以你知道拍那場戲的時候,你提前就已經開始醞釀這個情緒很多天了,就等著到那一天,哭得稀里嘩啦的。
導演很滿意,導演自己也在鏡頭面前流著淚。
我突然冷靜了下來,觀眾知道他們倆不可能再相見了,但翠平是不知道的,她還滿心希望說:喲老餘,你還活著呢,你看我也活著呢,說一會兒咱們家裡見。
她應該是高興的,她是歡欣雀躍的。
她很激動,但她忍住了,其實這對觀眾的刺激是更大的。
大家看,周迅和姚晨這兩場戲,其實都是講分別的,而且都是講最慘的那種分別,「死別」。
但她們兩個的處理路徑,是完全不一樣。周迅選擇的是讓事情自然發生,姚晨則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了不同的選擇。
結果都很不錯,但是依然如我前面所說:
姚晨對於導演的依賴更小,而周迅對於導演的依賴更大(同理,有些導演也會特別依賴這種演員);姚晨在不同作品裡塑造角色的能力更強,周迅在不同作品裡塑造自己的能力更強。
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可共存也應共存的絕對對立,亦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人生態度,非常有趣。
事實上我並不完全贊同用「體驗派」和「方法派」這樣的名詞對演員的表演進行分類。
但是如果這兩種思路的簡易劃分,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表演,那也未嘗不可採用。
這也是我們說的,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本質區別所在。
有人要說了,那你既然都說姚晨演得這麼好了,那為啥她就不拿獎呢?
原因很簡單,以我們現在的主流獎項來看,演員拿獎最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其實還是角色本身的設計複雜性、角色與演員自身氣質的貼合性、以及導演的處理,而不單純是演員自己的演技這麼輕鬆。
這一行,終究是講「運勢」和「天意」的。
有些演員,比如春夏,她拿金像影后的最重要原因還是自身氣質與角色的貼合度,若論演技,她確實還太新了。
春夏獲金像獎
這沒辦法。
但是這不妨礙觀眾欣賞好的表演。
你們得自己學會去判斷,甚至你們需要自己學會去理解,哪些人在靠「感覺」演,哪些人在靠「腦子」演,如果你我的人生也是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盛大表演,我們到底應該更多地依賴「運氣」還是依賴「思考」?你們是要去更多地相信「感性」還是相信「思考」?
如果你們選擇了相信「感覺」和「運氣」,那麼相應地,你又是否做好了自己不是天選之人的準備?
朋友們,周迅是「天才」,尚且會在一部戲中一個趔趄差點沒站穩,何況我們都不是周迅呢?
戲如人生。而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必然面臨「姚晨式」和「周迅式」的兩種選擇。
以我的觀點來看,其實很多人說的「相信感覺」,不過是在以寄希望於玄學的假象來掩飾自己的懶惰和懈怠罷了。
還是那句話,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不足以拼天賦。
我很欣賞、也很羨慕周迅這樣能夠在每次演出中都投入一個全心全意的自己的「體驗派」演員,但我也很心疼,因為這意味著對自己靈魂加倍的燃燒、加倍痛苦;對於普通人、普通演員,我更建議各位正視自己不是天才的事實,踏踏實實地在表演中、人生中去做足儲備,謀定而後動,以不容挑釁的業務能力作為自己的盔甲。
這樣,我們才會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每一場戲的「未知」,然後自信地說:我不靠天賦,我靠的是自賦。
酷炫的人生,當如此。
如果按照我們大眾所熟悉的「體驗派」「方法派」來對演員們進行劃分的話,那麼周迅、舒淇這種塑造出來的經典角色與自身的重合程度高、塑造路徑感性的演員自然是「體驗派」了。
姚晨不是。
她是秦海璐那樣的「方法派」女演員,演戲絕不是靠直覺進行的, 而是靠思維和儲備。
抽象地說,她們演戲是充分地糅合自身的感性與理性,並且在理性指導下,從細節入手,給人物注入非常獨特鮮明的人生態度,使角色充滿人情色彩的同時,又能極具說服力。
這話… 啥意思?
提煉來說,所謂的這種“方法派”演員有三個特點:
1、對導演的依賴性小;
2、角色的整體性和層次感相對而言強;
3、在不同作品裡的發揮趨於穩定。
因為周迅沒有接受過表演的科班訓練,所以她演戲實際上是極度依賴直覺和發揮的。
她曾經說過,她跟許鞍華導演合作的《明月幾時有》裡,有一場戲是說她沒有辦法去救她母親了,她有一個巨大的心理過程要去演。
那場戲從開拍那天我就不知道怎麼演。
那麼她是後來是怎麼處理的呢?
我一直想一直想,其實在拍戲的這個過程當中,當你處在那個環境,人物走到一個地方,她就會有一些情感來去發生。
所以,當週迅遇到自己心裡沒底的表演段落時,她沒有在拍攝開始前解決自己的這個「沒有底」。
相反,她是會允許自己走入一個「不夠清楚」的狀態中,現場進行發揮的。
你們看,周迅在表演中,是“迷信”的,她相信自己,相信感覺,相信「靈光一現」和「妙手偶得」。
姚晨這類演員與周迅這類演員的極大地不同就體現在,她一定是要站在一定的距離去看看自己的角色,進行思考,然後再進行演繹的。
她也一樣有那個現場的感受和反應,但是她依賴性小,她腦子裡對於自己的行為、感情都是特別清晰的,更專業一點說,她對於角色的「控制力」很強,這個「控制力」源於她充分的準備。
舉個例子。
姚晨之前接受過一個採訪,她聊到自己在《潛伏》中與孫紅雷創作「餘則成與翠平的最後一面」的那個過程。
她說:
那場戲我就屬於準備過了頭,看劇本的時候,每次看到那兒都熱淚盈眶,所以你知道拍那場戲的時候,你提前就已經開始醞釀這個情緒很多天了,就等著到那一天,哭得稀里嘩啦的。
導演很滿意,導演自己也在鏡頭面前流著淚。
我突然冷靜了下來,觀眾知道他們倆不可能再相見了,但翠平是不知道的,她還滿心希望說:喲老餘,你還活著呢,你看我也活著呢,說一會兒咱們家裡見。
她應該是高興的,她是歡欣雀躍的。
她很激動,但她忍住了,其實這對觀眾的刺激是更大的。
大家看,周迅和姚晨這兩場戲,其實都是講分別的,而且都是講最慘的那種分別,「死別」。
但她們兩個的處理路徑,是完全不一樣。周迅選擇的是讓事情自然發生,姚晨則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了不同的選擇。
結果都很不錯,但是依然如我前面所說:
姚晨對於導演的依賴更小,而周迅對於導演的依賴更大(同理,有些導演也會特別依賴這種演員);姚晨在不同作品裡塑造角色的能力更強,周迅在不同作品裡塑造自己的能力更強。
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可共存也應共存的絕對對立,亦是一種「非此即彼」的人生態度,非常有趣。
事實上我並不完全贊同用「體驗派」和「方法派」這樣的名詞對演員的表演進行分類。
但是如果這兩種思路的簡易劃分,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表演,那也未嘗不可採用。
這也是我們說的,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本質區別所在。
有人要說了,那你既然都說姚晨演得這麼好了,那為啥她就不拿獎呢?
原因很簡單,以我們現在的主流獎項來看,演員拿獎最最關鍵的決定因素,其實還是角色本身的設計複雜性、角色與演員自身氣質的貼合性、以及導演的處理,而不單純是演員自己的演技這麼輕鬆。
這一行,終究是講「運勢」和「天意」的。
有些演員,比如春夏,她拿金像影后的最重要原因還是自身氣質與角色的貼合度,若論演技,她確實還太新了。
春夏獲金像獎
這沒辦法。
但是這不妨礙觀眾欣賞好的表演。
你們得自己學會去判斷,甚至你們需要自己學會去理解,哪些人在靠「感覺」演,哪些人在靠「腦子」演,如果你我的人生也是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盛大表演,我們到底應該更多地依賴「運氣」還是依賴「思考」?你們是要去更多地相信「感性」還是相信「思考」?
如果你們選擇了相信「感覺」和「運氣」,那麼相應地,你又是否做好了自己不是天選之人的準備?
朋友們,周迅是「天才」,尚且會在一部戲中一個趔趄差點沒站穩,何況我們都不是周迅呢?
戲如人生。而每個人的人生中,都必然面臨「姚晨式」和「周迅式」的兩種選擇。
以我的觀點來看,其實很多人說的「相信感覺」,不過是在以寄希望於玄學的假象來掩飾自己的懶惰和懈怠罷了。
還是那句話,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不足以拼天賦。
我很欣賞、也很羨慕周迅這樣能夠在每次演出中都投入一個全心全意的自己的「體驗派」演員,但我也很心疼,因為這意味著對自己靈魂加倍的燃燒、加倍痛苦;對於普通人、普通演員,我更建議各位正視自己不是天才的事實,踏踏實實地在表演中、人生中去做足儲備,謀定而後動,以不容挑釁的業務能力作為自己的盔甲。
這樣,我們才會有足夠的底氣去面對每一場戲的「未知」,然後自信地說:我不靠天賦,我靠的是自賦。
酷炫的人生,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