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七木

    趙國的滅亡具有代表性,和其它被滅的六國,原因都驚人的相似,他們都滅亡在分封制上。

    趙國的滅亡我們不能看區域性問題,看區域性問題時就會把目光聚焦於一點不夠全面。

    因此全面的看法是:落後的制度必然會被先進的制度取代,就像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中央帝國取代諸侯國,歐洲的資本主義取代國王權貴,這是歷史的必然。

    趙國雖然有很多人才,但他們在制度上就已經失敗了,而且失敗的很徹底。趙國國內大大小小邦國林立,除了趙王外,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封地,比如大家熟悉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平原君,他就有自己的領地;而且憑藉領地上的稅收交遊天下。

    而如平原君這樣的領地無異於國中之國的存在,其存在的結果會導致趙國在政府效率上政出多門,效率低下。

    當時諸侯把土地分封給臣子也是形勢使然,這點在柳宗元的《封建論》中可以詳細的闡述,這裡只提出他的部分觀點:

    彼封建者,更古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勢之來,其生人之初乎?不初,無以有封建。封建,非聖人意也。

    當時的周天子選擇分封制是形勢下的結果,因為當時的政府效率還不夠高,並不能統治大量領土;而且更先進的統治哲學還沒有誕生。

    中央帝國的郡縣制作為更先進的統治制度,還是在戰國時期,法家思想家們有見於幾百年諸侯混戰刀兵迭起,才慢慢提出來的。

    當時的趙國實行的是分封制,也並沒有像秦國一樣有過徹底的變法,推行過郡縣制。

    趙武靈王時,趙國胡服騎射有過短暫的變法,但又淺嘗輒止,變法的核心深耕于軍隊,與文化;而國內的統治制度上的改革又因為國內分封的貴族太多,沒有徹底推行;以至於他後來就是被國內有領地有軍隊的大臣趙成發動政變,圍困在沙丘行宮,最終被餓死。

    經過以上分析,做個總結的話,從宏觀的角度上看,趙國的滅亡與其它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一樣的,是落後低效的政府被更高效更先進的政府打敗,是郡縣制打敗分封制。

    至於趙國的軍事將領,優秀人才,他們至多是時代的海浪捲起的泡沫,而不是推動海浪前進的人。

  • 2 # 歷史的陪伴者

    戰國後期的趙國衰退是有多種原因的,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君王是否英明?而名臣名將影響遠不及君王的影響。

    首先,在封建社會的時候,君王是否賢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運。因為君王的權力基本上不受限制,或者說能限制君王的權力非常的小。因此,君王的行為就影響到國家的命運,如果君王昏庸無道,就會激起兵變,引起國內動盪,從而影響國家的走向。而朝廷大臣的影響只是輔佐作用,所以君王的影響是很大的。

    因此,趙國在趙靈武王的時候,由於趙靈武王的胡服騎射的變法,使得趙國再次變得空前強大。然而,他的子孫卻沒有他那麼英明神武,相繼中了秦國的離間計,還把名將廉頗給逼走。隨著,藺相如、廉頗相繼去世,趙華人才凋謝,後勁乏力。加上趙國君王連續幾代昏聵,導致了國內矛盾逐漸加重。在加上長平之戰大敗,動搖了趙國根基。這是內部因素。

    當時,秦國為了統一六國,所以實行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讓趙國更加內外交困,使得趙國變得舉步維艱。加上趙國再無明君,使趙國衰弱加速更快。直到國內空虛,秦國趁機滅了趙國。

    因此,一個國家擁有名相如藺相如,名將如廉頗等人,固然可喜。但是,還是要有一個賢明的國君。否則,再多的人才也無濟於事。能適當運用,把人才發揮到最大的價值,那才對一個國家產生效果,好的效果!

    所以,趙國滅亡是必然的!

  • 3 # 稼軒何必長貧

    趙國之所以滅亡的原因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畢竟趙國是東方六國中唯一一個在軍事實力上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國家,尤其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擁有幾乎是當時最強大的騎兵軍團,可長平一戰,精銳盡失,趙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具體原因有如下幾點。

    1國君一代不如一代。趙武靈王是興業之主,他銳意改革,胡服騎射,讓趙國異軍突起。但他的改革僅僅停留在軍事層面,沒有涉及政治經濟等其他領域。更致命的是,他前明後暗,為了禪位給小兒子,竟然盛年退位,引起趙國內亂,以至沙丘宮變,活活餓死,令人扼腕嘆息。趙惠文王是首業之主,尚能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聚集藺相如,廉頗,趙奢等將相,也不失為合格之君,但缺乏銳意進取的勇氣和膽略。至趙孝成王,倚重貴族,偏聽偏信,趙括紙上談兵,長平四十餘萬趙兵被白起坑殺,短短三代,趙國被滅的結局已定。之後的趙悼襄王和趙王遷更是昏聵無能,尤其是趙王遷,冤殺李牧,自毀長城。

    2用人不利。趙華人才濟濟,但是,趙國的國君從趙孝成王開始,重用的人大多是公族貴戚。

    比如決定趙國生死存亡的長平之戰,趙孝成王只找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商量,這兩人都是公族貴戚。而有才能的藺相如和廉頗,都不在決策人之列。秦滅趙之前,趙王遷聽信讒言,殺了支撐趙國半壁江山的李牧,直接導致三個月後,邯鄲城破,趙王遷被俘。雖然李牧就算不被殺,趙國也是凶多吉少,但是,至少還可以堅持一段時間。

    3政治腐敗。僅僅從從郭開這個人就可以看出趙國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他對趙國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秦國和趙國各佔兩位,趙國的兩位名將是廉頗和李牧,而這兩人都被郭開陷害。廉頗是趙國名將,屢立戰功,卻毀於郭開之口,不得不逃離趙國;李牧的下場更慘,直接被殺。

    4主次不分。戰國末期,趙國不僅要面對強大的秦國,同時還遭到後方燕國的騷擾,雖然燕國實力比不上趙國,但是在趙國滅亡的過程中,燕國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燕國趁機攻擊虛弱的趙國,這是燕王的失策。如果沒有趙國擋住秦國,燕國安能如此太平?

    燕王目光短視、落井下石,而趙孝成王也發了昏,不僅沒有對內休養生息,對外廣結朋友。面對燕國的入侵,還持續打了四年,儘管把燕國打疼了,可是自己也損失慘重,導致兵力進一步消耗,這讓秦國坐收漁翁之利。

    5疆域銳減。趙國疆域的快速減少有兩個原因,一是被秦國吞併,二是封給他人。在趙國與燕國交戰的四年中,秦國趁機吞併趙國西部三十七座城池,趙國舊都晉陽也淪陷;為了討好秦國,趙孝成王將河間封給呂不韋。為了報答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將趙國重鎮鄗送給了信陵君。甚至為了讓齊國的田單對付燕國,竟然送出五十七座城池,要知道,當時趙國還有名將廉頗和趙奢。

    綜上所述,趙國豈能不亡?

  • 4 # 一個要養娃的年輕人

    先說藺相如,被許多史學家評論庸才,最出名的就是完璧歸趙。當時秦國要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土地是立國之本,和氏璧不過是玩物。傻子都知道秦國是不會換的。這只不過是秦國的戰略性試探,當時秦國要打楚國,怕趙國背後捅刀子,所以想知道趙國對秦國的態度,秦國要和氏璧 趙國應該一口回絕。。而且藺相如在秦王面前說說出了趙王畏懼秦王這樣的話,秦國就知道趙國的態度了,所以小規模的打了趙國幾次,算是在嚇唬趙國幾次,就開始大規模的打楚國了。。。

    廉頗,比起趙奢來,差太多了。南韓把上黨地區,給了趙國後,這就變成了秦趙之間的戰爭,而且廉頗被一個秦國的三流將軍打的屁滾交流,最後被圍困,切斷了補給線,堅守不出,就是活活餓死。秦國的補給線雖然遠,但是綜合國力在那擺著,補個三年五年不是問題。。趙括,也不是紙上談兵的能力,趙國對秦國幾次少有的勝利,趙括都是給趙奢當參謀,論實戰也絕對不比廉頗差,趙國換了趙括,秦國立馬就把三流將軍換成白起,足以證明秦國對他得重視。。只可惜他接手的時候趙軍已經 斷糧很久,人吃人的現象到處都是,軍心渙散。。。誰都沒辦法,趙括下的本身就是一局死棋,趙括母親愛兒子,拼命說他不會帶兵打仗,就是不想讓兒子去送死。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雖然不是最好的結果,但絕對不是最壞的,趙括用殘兵敗將仍然重創了秦國。使得秦軍力大減,最後趙括戰死沙場。。。但是呢?把趙軍置之死地的廉頗,卻成了名將。。。戰死疆場的趙括卻要背幾千的黑鍋…………。趙括悲哀

  • 5 # 圖圖老師講數學

    誠如題主所說,趙國無論文韜武略,都有相當撐得起場面的人物,其中李牧甚至可以說是超越“殺神”白起的存在。然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趙國那就更可怕了,連最高統治者國君都是個熊包,那當然就熊了一整個國家進去。

    其實,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趙國自始至終是最能打、也打得最慘烈的一個國家,可以說前前後後被秦國瘋狂站樁輸出了幾十次,一直屹立不倒,這和趙國的民風有關係,自古“燕趙之地多慷慨”,軍民抗擊外侮是非常積極的。然而歷史最終還是沒有選擇趙國,令人扼腕。

    一、秦國強大的綜合國力碾壓山東六國。秦自孝公嬴渠梁開始,任用衛鞅實施變法,開啟了“以法治國”的先河,法家思想在戰國舞臺上大放異彩,使秦國一手抓農耕,一手建強軍,把整個國家從上到下的人口、糧食、財富、軍事資源徹底調動啟用起來。此舉雖然讓六國嘲笑秦人愚昧,只知耕戰而不知禮法為何物,但歷史只會留給勝利者繼續發言的機會。秦先後歷孝公、惠文、武、昭襄、孝文、莊襄、始皇帝六世君主,中途也出了一兩個業績平平的庸才,但秦法一直被堅持貫穿,六世的奮鬥,使秦國在戰國後期已經成為相當於今天美帝的實力,放眼天下,已無人可正面匹敵。其餘國家雖然也有過變法圖強的經歷,但大都人走茶涼,難以為繼,效果當然是遠遠不如了。

    二、趙王中計殺李牧,加速了趙國的滅亡。自毀長城這事兒,是歷代昏君的標配,不殺幾個能征善戰的中流砥柱,都顯不出自己是個昏君,比如後世的宋高宗殺岳飛,明崇禎帝殺袁崇煥。李牧有多能打?在出道早期就已經在北方輕鬆殲滅匈奴十幾萬騎兵,然後又連滅東胡、林胡,打得單于是思想有多遠,它就滾了有多遠,從此趙國一戰而定北方邊界,匈奴十幾年不敢靠近,這可是後世漢武帝時期傾全國之力才能辦到的事啊,讓李將軍就這麼不動聲色的辦了。然後在公元前233年,李牧任趙國大將軍,反擊秦軍,打得十幾萬秦軍悉數被殲,秦將樊於期戰敗逃脫,國也不敢回,乾脆投奔了燕國,次年,又再次在番吾重創秦軍,秦王頂不住了,把王翦派到前線來指揮,也拿李牧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後秦王就只能使老一套了,賄賂、造謠,說李牧功高震主啦,要造反啦,要自立為王啦……這個離間計雖然老套,但總是百試不爽,趙王二話不說,大手一揮,拖出去斬了!可以說,李牧一出道就是個滿級大號,自帶各種正BUFF,沉迷打怪升級,來者不拒,一律被他刷了經驗,結果一回頭,發現網線被自己家的家長給拔了,就這麼憋憋屈屈的卡死在裡面了。

    三、趙國有能人,難道秦國就沒有嗎?到了戰國後期,秦國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已經是文臣如雲,將星閃耀,隨便拉幾個出來,都是那個時代最亮眼的靚仔。白起,大小70餘戰,一生共殲敵120餘萬人,幹掉的敵人連起來可繞地球1圈,從來未嘗一敗,無敵是多麼寂寞?範睢,“遠交近攻”思想的始作俑者,在外交領域長袖善舞,一個個的都被他耍得滴溜溜轉,嘴皮子特別能忽悠,就問你怕不怕?

    總結:戰國至尊,白起屠龍。始皇一出,誰與爭鋒?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長平之戰前,趙國是足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大國,也是極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大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國力大增,足以與天下諸侯爭雄。

    趙國的文臣武將更是戰國傑出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文臣藺相如,機智勇敢就連秦王都要佩服。武將就更加層出不窮了,廉頗、趙奢、李牧等人都是戰國頂尖武將,實在是黃金配合,完美組合。

    可趙國還是亡國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比較複雜,長平之戰對趙國國力的消耗,那是不可想象的,不過這只是個開始而已。趙國末期三代君主,活活把趙國的基業給坑完了。

    01趙孝成王主持的長平之戰戰敗,趙國落後秦國數十年。

    長平之戰其實是一場持久戰,早在趙括上戰場之前,老將廉頗已經在前線與秦軍對峙了三年之久。

    秦趙兩國其實都在死撐著,三年之內,前線的數十萬將士全都不能作為勞動力,每天的糧草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趙王壓根就頂不住,試想一下大一統王朝的雍正時期,年羹堯在西北帶著二十萬人馬,雍正用全國財政來支撐,都未必撐得住,更別說當時小小的趙國了。

    趙王認為,如果再不決戰的話,那麼趙國肯定會被拖垮的。其實秦國也是快拖不起了,這麼下去秦國後備力量再強大,也撐不下去。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史記》

    可是秦國還是忍住了,他就是要等待趙國換將出擊,這就中了他們的圈套了。結果我們都知道,趙國把廉頗換成了趙括,結果趙括帶著四十萬萬大軍與清軍決戰。

    大戰過後,趙括被射殺而死,40萬大軍被困只好選擇投降。可讓人想不到的是,秦軍主將白起居然把這40萬趙軍給坑殺了。

    這可是趙國最健壯的勞動力,就算他們不打仗,回到國內也是可以耕種發展生產的,所以說秦國的這一舉動,直接把趙國一夜打回瞭解放前。

    就算後來楚國和魏國出手,救下了趙國,卻也無法挽回趙國衰敗的必然結果了。所以說長平之戰,是趙國國力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02趙悼襄王無視國力落後,一直都在打仗消耗力量。

    長平之戰過後,趙國的生產力急劇下降,趙孝成王雖然極力拉攏諸侯國對抗秦國,以此保住了趙國的存在,卻無法改變趙國衰敗的局面。

    趙孝成王死後,他兒子趙悼襄王並沒有吸取教訓,也沒有重視國力的發展。而是繼續各種戰爭,尤其是對燕國的戰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可他不知道的是,這麼消耗下去,趙國壓根就頂不住。

    都說姜維北伐消耗蜀漢國力,我們看趙悼襄王這一生,先攻打燕國,後來攻打齊國,再攻打秦國,一直在折騰。

    他老爸留給他那點家產,根本就不夠他揮霍的。所以我們會發現,趙悼襄王壓根就沒有注重休養生息,而是繼續消耗國力,想要透過掠奪來充盈國力,這現實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史記》

    本身趙孝成王就不是什麼英明的君主,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可生了個兒子,卻是個敗家玩意兒。在趙悼襄王的努力之下,趙國的國力急轉直下,他自己一個人打仗打爽了,死了以後把個爛攤子就扔給後人不管了,可真是想得通。

    秦國就比較聰明瞭,他們長平之戰戰勝以後,步步為營,看準了再出手。知道趙國在消耗國力,所以就故意不打趙國,先讓他自己消耗著,等到時機成熟了,大將王翦直奔趙國,奪取大片城池。

    03趙幽繆王殺掉大將李牧,等來了趙國的滅亡。

    李牧一直以來都是趙國的重要將領,他之所以前期不怎麼出名,那是因為一直都在北方防守長城地區的事務。

    後來匈奴人倒是沒怎麼犯境了,可趙國跟秦國之間,卻發生了亡國戰爭。無奈之下李牧只好輾轉南下,帶兵對抗秦國。

    李牧不虧是趙國最後的名將,他一出手,就算是弱小的趙國,也能夠抵擋秦國猛烈的攻勢。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也只好避其鋒芒。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史記》

    趙悼襄王的兒子趙幽繆王上臺以後,國家已經被他爸玩的支離破碎了,所以趙幽繆王基本就是接手了一個爛攤子。

    當然了這不是他亡國的理由,當時秦軍連續攻佔趙國十幾座城池,趙幽繆王實在是頂不住了,就讓李牧出馬,總算是擋住了秦國的進攻。

    這個時候秦國雖然退兵了,南韓和魏國又來進攻趙國,李牧又跑去抵擋這兩個國家的進攻。過了一年趙國境內又發生了大地震和大饑荒,這些破事兒都讓趙幽繆王給趕上了,他運氣是真的差到家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秦國大將王翦,花錢買通了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詆譭大將李牧,昏庸的趙幽繆王居然就派人把李牧給宰了。

    沒有李牧抵擋秦軍,那秦軍還不是勢如破竹嗎?再說了,陣前殺將不利於趙國計程車氣,所以趙國兵敗如山倒,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厄運。

    總結:內有奸臣當道,外有強敵壓境,趙國不亡才怪。

    其實趙國也比較堅挺了,長平之戰那麼慘的狀況下,趙國居然還挺過來了,很難想象一個哀嚎遍野的國家,是如何熬過那淒涼的幾十年的。

    趙幽繆王時期,奸臣當道,真正有作為的大臣,卻無法得到大王的任用,唯一能夠抵擋秦軍的大將李牧,居然還被奸臣陷害而死。

    與此同時,強大的秦軍早就磨練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力,他們的戰鬥力,是趙國無法想象的,這個時候的秦國滅亡趙國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趙國本是壓制秦國的大國,實力與秦國相當。卻因為三代不成氣候的國王,導致最終的滅亡:

    趙孝成王的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鋒的能力。

    趙悼襄王在國力衰敗的情況下,一直南征北戰,拖垮了趙國的經濟。

    趙幽繆王寵幸奸臣,陷害重量,最終自毀長城,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擋秦軍的利器。

    所以趙國滅亡是再多人才都無法挽回的了,就算廉頗、藺相如、李牧、趙奢這些人回來,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參考資料:

    《史記》

  • 7 # 歷史不太冷

    武有廉頗、李牧文有藺相如趙國為何滅亡?

    公元前229年,將在外軍命有所不授,李牧呵斥著前來換防的將領,李牧知道面前的這群虎狼之師,絕非這兩個草包可以應對,而這也將是趙國最後的防線,而在邯鄲的趙王遷顯然對於來自秦國的威脅,更在意的是眼前這位不聽命令的將軍,他明白決定趙國生死的李牧同時也掌握著自己的生死,此時的李牧早已脫離的自己控制。“殺”!李牧的熱血隨著趙王遷的命令永遠浸透在的趙國的土地上,但比起趙國的興亡與自己的安危,他選擇了後者,諷刺的是李牧的死並未帶來趙國的安穩,反而加速的趙國的滅亡。三個月後邯鄲城破,趙王遷受俘,發配到房陵深山中。趙王遷在房陵中回想起當年趙國的榮耀和此刻自身的窘境,不禁開始悲歌。

    短暫的輝煌

    曾經的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闢雲中、雁門、代三郡,“胡服騎射”懾中原,唯秦莫敢與之爭者。

    後期卻因壯年退位,廢長立幼致使國中爆發內亂,被困死於沙丘城。

    此後趙惠文王便完全掌握了趙國,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澠池會秦王,閼與之戰破秦軍。

    長平之敗輝煌去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繼承王位,彼時藺相如已經去世,而秦國已加快的對六國的攻伐,此時一個巨大考驗出現在這位新的君主面前,而他的選擇關乎整個國家,乃至六國的存亡。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想秦,便將上黨郡獻於趙國,想讓秦國轉攻趙國,郡守馮亭的計策果然奏效,趙孝成王接納了上黨郡,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戰爭結果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秦軍也傷亡大半,國內空虛。趙國從此無力抵抗秦國,其餘山東五國也成了秦國案板上的魚肉,老矣尚能飯否的廉頗只能悽苦的看著這一切。

    戰國後期,趙國的藺相如、廉頗、李牧皆已死,而廉頗和李牧皆受到了趙王丹和趙王遷的猜忌,最終在君臣離合下,趙國在歷史的舞臺上草草收場。

  • 8 # 四季文史

    戰國後期,趙國武有廉頗、李牧文有藺相如,趙國緣何還會被亡國?

    趙國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趙王的昏庸無能。趙國雖然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李牧,但在趙國被滅之前,二者均沒有發揮太大作用,這也是趙王決策的嚴重失誤。

    一、關於廉頗和藺相如

    讀過《史記》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統一六國諸戰當中,唯有趙國最難打,原因很簡單,當時趙文王文韜武略,知人善任,並有大將廉頗護國,而且他作戰指揮沉著冷靜,以至於秦國吃了很多次敗仗,所以秦國在統一大業的程序中,屢次受阻。隨著時間的流逝,趙國趙孝成王執政以來,則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們知道,秦國滅趙前後,廉頗和藺相如已經人到遲暮,身體狀況都已大不如前。而且我們知道,老將廉頗遭郭開詆譭,到臨了還被免職,最後逃亡到魏國,等到趙王想再用他時,已然覺得廉頗老矣。由此看來,趙孝成王的亡國純屬自己造成,與大將廉頗和文官藺相如沒有半毛錢關係,他們不會背亡國黑鍋。

    二、趙國滅亡的必然性

    有人會疑惑,作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李牧都是趙華人,即便他們年齡大了,但是其作戰思想仍然舉足輕重,那麼趙孝成王為何棄之不用呢。

    這裡就要說說此時趙王的昏聵無能了,這也是趙國滅亡的實質原因。

    (一)用人失策。大將廉頗、李牧的棄用,與趙王任用郭開有直接關係。郭開屬於公族貴戚,不但沒有真武學,反而亂使絆子,混淆視聽,趙王已被矇蔽了雙眼,只顧聽郭開瞎白活,所以大戰無人,怎能抵擋得住秦軍的鐵騎呢。

    (二)軍事指揮失策。趙國不但要抵禦強大的秦國,還有後方的燕國時常來進犯,趙王輕重不分,也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攻打燕國,以至於趙國的軍事力量一下子削弱了很多。

    (三)疆域銳減。在與燕國的4年拉鋸戰中,秦國偷襲了趙國37座城池,而且還把重鎮最為獎賞送給了信陵君(竊符救趙),還有,趙國還曾贈送齊國57座城池,目的只是為了請齊國的田單對付燕國。

    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趙國的滅亡成為了必然。長平之戰趙國被滅,退一步說,即便當時廉頗、李牧能披甲上陣,頂多也就是暫時的勝利,要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主要領導人的英明神武才是關鍵因素。

    三、人才力量的現實意義

    從趙國被滅不難看出,趙孝成王的種種腐敗和失誤,是導致國家被滅的根本原因。他偏聽偏信,過度倚重王公貴戚,對那些忠心老臣視而不見,他們甚至還遭到驅逐和慘死,如此國君怎能不把江山拱手讓人呢。

    在當今社會,人才和科技已經成為國家之間力量短兵相接的兩大內容。尤其是人才力量,更是不可多得的軍備要素。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不惜花費巨資大搞人才培養、開發戰略,目的就是要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地。然而,我們的古人領袖便沒有如此視野和心胸,更沒有將人才觀作為自己主政的核心內容。

  • 9 # 93四個金

    各個國家的滅亡都有其內部和外部原因,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是如此,戰國時期更是如此。戰國時期,趙國雖然有著眾多的文臣武將,而且都是聞名各國,但是戰爭從根本上來說打的是國家的整體實力,是後勤。雖然趙國君明臣賢,但它的國家硬實力與秦國是無法相比的。並且趙國曆任君並非都是明君,例如在長平之戰中撤換廉頗的趙孝成王,殊死李牧自毀長城的趙王遷,他們都是在國家生死存亡時做了極其錯誤的決定,並最終造成了國家的滅亡。

    其實即使在最後趙王不殺李牧,李牧也能擋住秦軍,但這只是暫時的,因為大一統的時間已經到來,任何阻擋都將是無用的

  • 10 # 歷史解說

    長平之戰前,趙國是足以和秦國相抗衡的大國,也是極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大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國力大增,足以與天下諸侯爭雄。

    趙國的文臣武將更是戰國傑出的代表人物,比如說文臣藺相如,機智勇敢就連秦王都要佩服。武將就更加層出不窮了,廉頗、趙奢、李牧等人都是戰國頂尖武將,實在是黃金配合,完美組合。

    可趙國還是亡國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比較複雜,長平之戰對趙國國力的消耗,那是不可想象的,不過這只是個開始而已。趙國末期三代君主,活活把趙國的基業給坑完了。

    01趙孝成王主持的長平之戰戰敗,趙國落後秦國數十年。

    長平之戰其實是一場持久戰,早在趙括上戰場之前,老將廉頗已經在前線與秦軍對峙了三年之久。

    秦趙兩國其實都在死撐著,三年之內,前線的數十萬將士全都不能作為勞動力,每天的糧草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趙王壓根就頂不住,試想一下大一統王朝的雍正時期,年羹堯在西北帶著二十萬人馬,雍正用全國財政來支撐,都未必撐得住,更別說當時小小的趙國了。

    趙王認為,如果再不決戰的話,那麼趙國肯定會被拖垮的。其實秦國也是快拖不起了,這麼下去秦國後備力量再強大,也撐不下去。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史記》

    可是秦國還是忍住了,他就是要等待趙國換將出擊,這就中了他們的圈套了。結果我們都知道,趙國把廉頗換成了趙括,結果趙括帶著四十萬萬大軍與清軍決戰。

    大戰過後,趙括被射殺而死,40萬大軍被困只好選擇投降。可讓人想不到的是,秦軍主將白起居然把這40萬趙軍給坑殺了。

    這可是趙國最健壯的勞動力,就算他們不打仗,回到國內也是可以耕種發展生產的,所以說秦國的這一舉動,直接把趙國一夜打回瞭解放前。

    就算後來楚國和魏國出手,救下了趙國,卻也無法挽回趙國衰敗的必然結果了。所以說長平之戰,是趙國國力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02趙悼襄王無視國力落後,一直都在打仗消耗力量。

    長平之戰過後,趙國的生產力急劇下降,趙孝成王雖然極力拉攏諸侯國對抗秦國,以此保住了趙國的存在,卻無法改變趙國衰敗的局面。

    趙孝成王死後,他兒子趙悼襄王並沒有吸取教訓,也沒有重視國力的發展。而是繼續各種戰爭,尤其是對燕國的戰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可他不知道的是,這麼消耗下去,趙國壓根就頂不住。

    都說姜維北伐消耗蜀漢國力,我們看趙悼襄王這一生,先攻打燕國,後來攻打齊國,再攻打秦國,一直在折騰。

    他老爸留給他那點家產,根本就不夠他揮霍的。所以我們會發現,趙悼襄王壓根就沒有注重休養生息,而是繼續消耗國力,想要透過掠奪來充盈國力,這現實嗎?

    本身趙孝成王就不是什麼英明的君主,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可生了個兒子,卻是個敗家玩意兒。在趙悼襄王的努力之下,趙國的國力急轉直下,他自己一個人打仗打爽了,死了以後把個爛攤子就扔給後人不管了,可真是想得通。

    秦國就比較聰明瞭,他們長平之戰戰勝以後,步步為營,看準了再出手。知道趙國在消耗國力,所以就故意不打趙國,先讓他自己消耗著,等到時機成熟了,大將王翦直奔趙國,奪取大片城池。

    03趙幽繆王殺掉大將李牧,等來了趙國的滅亡。

    李牧一直以來都是趙國的重要將領,他之所以前期不怎麼出名,那是因為一直都在北方防守長城地區的事務。

    後來匈奴人倒是沒怎麼犯境了,可趙國跟秦國之間,卻發生了亡國戰爭。無奈之下李牧只好輾轉南下,帶兵對抗秦國。

    李牧不虧是趙國最後的名將,他一出手,就算是弱小的趙國,也能夠抵擋秦國猛烈的攻勢。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也只好避其鋒芒。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廢司馬尚。---《史記》

    趙悼襄王的兒子趙幽繆王上臺以後,國家已經被他爸玩的支離破碎了,所以趙幽繆王基本就是接手了一個爛攤子。

    當然了這不是他亡國的理由,當時秦軍連續攻佔趙國十幾座城池,趙幽繆王實在是頂不住了,就讓李牧出馬,總算是擋住了秦國的進攻。

    這個時候秦國雖然退兵了,南韓和魏國又來進攻趙國,李牧又跑去抵擋這兩個國家的進攻。過了一年趙國境內又發生了大地震和大饑荒,這些破事兒都讓趙幽繆王給趕上了,他運氣是真的差到家了。

    更讓人氣憤的是,秦國大將王翦,花錢買通了趙幽繆王身邊的寵臣郭開,郭開詆譭大將李牧,昏庸的趙幽繆王居然就派人把李牧給宰了。

    沒有李牧抵擋秦軍,那秦軍還不是勢如破竹嗎?再說了,陣前殺將不利於趙國計程車氣,所以趙國兵敗如山倒,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厄運。

    總結:內有奸臣當道,外有強敵壓境,趙國不亡才怪。

    其實趙國也比較堅挺了,長平之戰那麼慘的狀況下,趙國居然還挺過來了,很難想象一個哀嚎遍野的國家,是如何熬過那淒涼的幾十年的。

    趙幽繆王時期,奸臣當道,真正有作為的大臣,卻無法得到大王的任用,唯一能夠抵擋秦軍的大將李牧,居然還被奸臣陷害而死。

    與此同時,強大的秦軍早就磨練出了鋼鐵般的意志力,他們的戰鬥力,是趙國無法想象的,這個時候的秦國滅亡趙國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趙國本是壓制秦國的大國,實力與秦國相當。卻因為三代不成氣候的國王,導致最終的滅亡:

    趙孝成王的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鋒的能力。趙悼襄王在國力衰敗的情況下,一直南征北戰,拖垮了趙國的經濟。趙幽繆王寵幸奸臣,陷害重量,最終自毀長城,失去了唯一可以抵擋秦軍的利器。所以趙國滅亡是再多人才都無法挽回的了,就算廉頗、藺相如、李牧、趙奢這些人回來,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蛋糕水果盒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