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一段自曝被大資料“殺熟”的微博火了。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表示,他經常透過某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從前臺得知酒店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查,還是380元。網友也紛紛曬出了自己被宰的經歷,大罵企業無良,不少媒體認為大資料殺熟是技術走了歪路,要有法律制裁才行。
6
回覆列表
  • 1 # 愛如少年

    根據幾個要點簡單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許會有不全面周到的地方,請海涵。

    1.“大資料殺熟”是老問題,新表現,是“殺熟”現象的零零火星趁著一陣風又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了。

    2.“大資料”不背這個鍋。 “大資料”就跟我們使的刀一樣,它被造出來的初衷可能是用來切菜、切水果、切肉,關鍵在於,使刀的人心黑了,就可能用它來“殺熟”,你不能說這是刀的原罪。

    3.“殺熟”是價格差別的一種表現,而且是比較惡劣的一種表現,是極不合理的一種價格差別。

    ①價格差別其實在以往也不少見,小攤小販看到穿得闊氣一點兒的人,就會把最低價往上抬抬,看到比較節儉的人,知道向他們要高價他們也買不起,就會把低價定得低一些。這無非是商家的心理在發生作用,當然,也可能和“有錢人有時候不太執著於砍價”有關。這種價格差別尚在我們的接受範圍之內。

    ②還有一種價格差別,比如我的一個舍友寒假前買機票回家,她買的時候一張機票600-700元,等她過了段時間再去看時,卻發現同樣的航班只要300元。這就屬於一種動態價格所產生的差別。有可能是價格系統在根據供求變化等等隨時進行動態調整。這種在市場供求作用下的適當的價格調整,我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動態價格其實更合理。

    但是,“殺熟”我們是接受不了的,因為它不是一種有正當理由的、合理的價格差別,相反,它是商家利用消費者、利用熟客的市場信任和習慣、情感依賴來謀取不正效益的一種表現。 在“殺熟”中,商家看到了熟客的消費粘性,看到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依賴,利用這點來想著法兒地獲取不當收益。

    所以,是應該被嚴肅思考和解決的。

    4.“大資料殺熟”的案例表現∶

    微博廖師傅指出的酒店問題和打車問題;

    亞馬遜曾經的“光碟價格差別問題”。

    5.殺熟為什麼要跟、為什麼能跟大資料扯上關係?

    ①傳統線下的價格差別和“殺熟”已經沒有生存空間,市場約束機制越來越完善,所有東西都公開地明碼標價,沒有可以“差別”的餘地。

    ②線上消費愈來愈流行,而且有一個明顯特點,即是,每個人只能注意到自己的消費過程,除了自己賬戶的資訊外,我們很難了解到別的消費者獲得的價格、優惠等等。這樣就導致,每個人看到的標價,極有可能“只是針對自己的標價”。所以有“殺熟”的可能性。

    ③大資料技術的發展為線上“殺熟”提供了手段。但這並不是“大資料”的錯。 一個前沿技術的發展,其初衷大多是為了造福人類,是正面、積極的,但其一旦產生髮展,不可避免的,就會有人發現可以鑽空子的地方。 我們發展大資料,應用於消費者分析,本意是為消費者提供有針對性的高質量服務,但卻有人發現了另一個有利可圖的方面。

    比個例子,區塊鏈,算是比較先進、前沿的一項技術,我們的本意是發展一種全新的模式,本可以用以改造醫學等傳統行業,以實現新發展,完善傳統行業的不足。但就有人發現了區塊鏈的另一方面,用比特幣來收受賄賂,用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來搞網上賭場、非法資產境外轉移等。 這就是,不是刀的錯,是使刀人的錯。

    6.怎麼解決“大資料殺熟”的問題?

    首先,中國的相關法律是有一定限制性的,是很難直接解決的。《價格法》和《反壟斷法》中的相關規定條件是很模糊、不對應的,所以難以直接應用。

    但商家、企業必須意識到,用大資料來得寸進尺地“殺熟”,不僅是在宰客,也是在宰你們的整個行業。這種“殺熟”會造成消費者極大的不信任,嚴重危害買賣關係,是在攪混市場這壺水。 即便法律暫時不能懲治、解決,但要相信,我們這群群眾的力量,也是不小的。喪失良知就是喪失市場。

    非專業人士,無利益相關。感謝聆聽,完畢。

  • 2 # 憶隨風飄924

    最近,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自述了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據介紹,他經常透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透過前臺他了解到,該酒店房間淡季的價格在每間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後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據悉,部分網路公司利用大資料“殺熟”的行為是一種普遍現象(2月28日《科技日報》)。

      “殺熟”作為中國商場江湖上的一種“劣根性”,未想到竟然得到大資料的青睞。有專家表示,部分網路公司利用大資料“殺熟”,“這樣的現象很普遍”。如此“網際網路+”,嚴重背離了大資料技術服務人類的初衷,真叫人哭笑不得。

      早就有人說過,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成了裸泳的魚兒,沒有一點兒隱私可言。每種通訊和控制類裝置,無論軟體還是硬體,均成了獲取資料的工具,所以你在網上說的話、發的微博微信、被馬路攝像頭獲取的影片、手機定位系統留下的路線圖,都成了大資料的組成部分。

      至於“集體照相時你喜歡站在哪裡,跨門檻時喜歡先邁左腳還是右腳,你喜歡與什麼樣的人打交道,有些習慣你沒意識到,大資料或許已經發現了”。所謂的大資料探勘,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由機器自動完成的特殊“人肉搜尋”而已。難怪人們會感嘆:“個人隱私就算瞞過了枕邊人,也瞞不過網際網路公司。”

      可怕的不是你在裸泳,而是你最終成了商家的獵物。現在“人肉”“大資料”的目的不再限於找到某個人,而有了更廣泛的用途。比如,為商品銷售者尋找最佳買家、為某類資料尋找規律、為某些事物之間尋找關聯等。用大資料“殺熟”不過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你的行蹤與消費喜好早就被“大資料”記錄在案。你打車用“滴滴”,記錄的不只是你的出行軌跡,還包括你的住址、工作地點及職業。你餓了叫外賣,時間久了就暴露你的飲食愛好,以及工作地及收入水平。出門在外自然少不了透過各種票務平臺訂票、訂酒店,同樣會記錄下你的行蹤。不獨海量的消費資訊被記錄下來,你的偏好和習慣在不經意間也暴露無遺。

      另一方面,雖說商家在向不同的消費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打出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是一種價格歧視,有悖商業道德,但誠如北京郵電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學院教授楊義先所言,很多企業難以抗拒其間價格差的誘惑。於是,利用大資料“殺熟”就成了一些商家下意識的選擇。

      正因為“懂你的人傷你最深”,正因為大資料隱私挖掘的殺傷力,已遠遠超過了大資料隱私保護所具有的能力,有必要引起公眾和職能部門的警惕。透過多管齊下,強化對公民的私權利保護。比如,採取措施對一些惡意的大資料探勘行為實施監督和管控,對一些獵取個人資訊的行為列出“負面清單”並大聲說“不”;有賞鼓勵公眾舉報,對惡意洩露公民個人隱私資訊的行為,發現一起依法處罰一起;將喪失誠信的服務平臺納入“黑名單”予以聯合懲戒;完善相關法律規範,禁止以“人肉搜尋”為目的的大資料探勘行為;增加“被遺忘權”等條款,即網民有權要求相關平臺刪除“與自己直接相關的資訊碎片”……總之,凡是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都不能輕易放過。

  • 3 # 用心愛你40

    只能勸各位息怒、自己長心。

    憤怒的原因,無非是:我作為“老”客戶、長期給你們“送”錢的人,“就應該”被你們像上帝一樣對待、給予超越平常的待遇。誰成想……你們竟然……

    這裡要提醒各位的是“人性利己”,作為商家,“嘴裡說得好聽”是行業規則、生存需要。如果你真相信他們會把你當上帝,就屬於被“忽悠瘸了”。你的行為原則是利己,他們何嘗不是?如果在資訊不透明的前提下,某種合法方式既讓你接受、又讓自己多賺錢,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如果換做你,敢保證按自己認為的“上帝”標準對待客戶嗎?

    站在客觀角度,不能不說你的憤怒源於自大、輕敵。沒錯,商家與客戶就是對手、博弈的關係,認敵為友,怨得誰來?

  • 4 # 人云一第

    大資料讓商家利用了,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讓人煩惱的事。

    這件事應該是賓館“殺熟”,還有可能是老闆考慮老客戶380-400元,一直讓享受380元的優惠價而用大資料設定了。

    不管怎樣,建議不要自己形成一種定勢,不要一直在一個地方消費,不要一直在熟人哪裡購物,經常更換一下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生人生地方還可以討價還價,更換更換可以比較比較,這是熟人熟地方不方便,也是不容易發現的。

  • 5 # wu吳金泉

    謝邀!本題我覺得應該是商家的問題,大資料只不過是一種技術,只不過是此技術為誰所用。正如武器防衛者可用,侵略者也可用。我們說無奸不商,商家都是要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你所遇到的正是奸商的問題,應該與網路平臺無關。據我的經驗透過攜程網訂房,一般都是賓館掛牌房價三折左右,淡季甚至是一折。當然遇到某大型會議活動用房緊張時房價才會超過三成。

  • 6 # 財經觀察徐叔

     隨著消費時代的不斷髮展,人們的消費維權意識也在不斷髮生變化,比如,此前,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的食品安全、假冒偽劣等,而現在資訊消費成為了重要一部分,近期以來,持續被關注的大資料“殺熟”即是很好的例子。

    實際上,大資料殺熟事件並非觸犯了什麼法律規範,但是,它違背了消費定價公平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挑戰的是商業道德,對商業誠信規則的藐視。

    但是,殺熟事件也反映出了大資料時代的尷尬,一方面,大資料為我們帶來巨大的變化,方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們的個人資訊已完全暴露公開,並且是不對稱的,這些資訊被大量用於商業運作,給個人帶來極大的生活騷擾和安全隱患。

    整體而言,當前,大資料技術運用越來越成熟,每一個數據分析,都能讓我們細分到令我們自己都無法想象的地步,我們的畫像、消費習慣、社交等資訊都被大資料的運營方掌握在手中,儘管大資料本身沒有錯,但是這些大資料都被掌握於他們,這都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們要大力呼籲,對大資料的使用和監管,必須是透明、公平、法治的,但是,目前我們看到的的是,大家都在使用這些大資料,而距離對其規範管理,還有一段很長的道路要走,這期間,不僅需要加強企業的自律,有關部門的主動有為的強監管,還需要充分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最終,構建一個由多方主體組成的監督機制。

  • 7 # 燕趙都市報

    大資料“殺熟”是一個新近才“熱”起來的詞彙,主要指網際網路廠商利用大資料技術,針對有一定黏度的老顧客,提供價格較高的商品或服務。要說,針對不同的消費者給出不同的定價並不罕見,只要價格公開、不屬於壟斷銷售和強買強賣,基本不會受到詬病。現實中就有很多商販會與買家討價還價,給議價能力較強的消費者更優惠價格。但大資料“殺熟”則既違背商業倫理,又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相關部門理當予以重視,及時加以規制。

    大資料“殺熟”無疑悖逆了商業倫理和商業文明。越是忠誠度較高的顧客越應受到照顧,至少不該被“殺熟”,這是商家應遵循的基本倫理。現實的消費場景中,會員等級越高,享受的優惠和便利越多,敢於“殺熟”的商家則會被貼上見利忘義的標籤,被消費者所拋棄。很多電商也推出了相應規則,對會員推出減免運費、提高折扣等優惠措施。“殺熟”行為顯然透支了熟客的信任,讓其掉入商家精密設計的“陷阱”。

    除此之外,大資料“殺熟”現象還可能侵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和知情權。表面上看,消費者透過網站、APP選購商品時,得到了一個明碼標價的商品或服務。但這種明碼標價並非是公平合理的,而是充滿了資訊不對稱背景下的歧視和暗算。消費者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其選購的商品價格與其他消費者享受的價格一樣,至少不會出現老顧客支付更高對價的情況。正是基於這種樸素認識和信任,消費者才會順利下單,不再透過多個賬號來對比價格。如果知道新使用者享受的價格更低,多數消費者可能不會順利用老賬號下單。由此可見,這就是對消費者的矇蔽和欺詐,剝奪了其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需要指出的是,大資料“殺熟”並非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群體的差別定價。後者建立在價格公開透明和消費者完全自願的基礎上,如一瓶可樂在超市賣3元,在快捷酒店可能賣5元,在五星級酒店則可能賣20元。這也不是為吸引新顧客所推出的專屬優惠,因為專屬優惠有一定限制和期限,且多數體現在優惠券上,而非商品定價上。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目前來說,由於商家佔據者資訊優勢和技術優勢,完全能夠根據掌握的使用者資訊進行隱蔽的精準“殺熟”。而消費者則處於資訊孤島之中,對商家一無所知,基本上對被“殺熟”毫無感覺,除非每次購物時利用多個賬號加以比對。但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時時關注產品價格變化,利用不同賬號進行對比。如果真將消費者逼到這個地步,網際網路商業也就完全淪為了商家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幫兇,失去了繼續存在的正當基礎。

    簡而言之,規制大資料“殺熟”,不能依靠消費者單打獨鬥,勢必寄希望於監管部門出面干預。調查商家“殺熟”的方式和套路,重新釐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定價規則,懲戒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商家。建立誠信、公平、透明的市場交易環境,避免弱勢的消費者被大資料所“圍獵”。

  • 8 # 南方都市報

    大資料“殺熟”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調研發現,51.3%的受訪者遇到過網際網路企業利用大資料“殺熟”的情況。所謂大資料“殺熟”,指的是訂房、打車等網際網路平臺利用收集的使用者資料資訊,對個別使用者進行歧視性提價從中獲利。

    過去,我們可能遇到在酒店入住同樣的房間,價格差別50%以上,此時尚可自我辯解說訂房渠道不同。現在,只是換自己不同的賬號登入這些軟體,價格就會出現一定的差別。對比之下,難免覺得受到歧視、感到憤怒:我們的資料竟然被用來歧視我們?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值得嘗試著一層一層地剝開進行拆解。

    首先,差別定價無處不在。線上下商品零售領域,從沒有明確的價格標牌,到有明確的價格標籤,這是一種市場效率的進步。在熟人構成的小集市中,雖然沒有明確價格標籤,但社會規範讓攤主會維持不變的價格。當交易擴充套件到陌生人時,明碼標價可以提升交易效率。

    但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說,明確的、不變的價格就是公平的、合理的。在航空、酒店等領域,雖然機票與房間均有明確的定價,但所謂的“收益管理”是常見的安排,也就是對不同型別的顧客差別定價使得自身收益最大化。這種做法在經濟上是合理的,是因為未被使用的座位與房間就是浪費,因而這些公司需要調整價格以平衡供給與需求。在這些領域,根據情況進行價格調整是被接受的。

    在有了打車軟體之後,優步(U B E R )曾備受爭議的一點就是,它採用一種相對單一的邏輯來調整價格,當一個地區的供給不足時,它會大幅度調整價格。平常這種價格調整邏輯尚能被接受,但在倫敦發生恐怖襲擊後它價格大幅暴漲,引發道德爭議,被批評“豬狗不如”,事後它才在其調價演算法邏輯中考慮到此類因素。

    但這種以收益管理為名的差別定價又有一個明確的邊界,這個隱含但被普遍接受的邊界是,商家不能針對某個具體的個人歧視性提價。形象地說,一個不受歡迎的客人到達餐廳門口時,老闆可以直接或委婉地拒絕他進入,但不可以說,對你這個人我們的價格提升一倍。但反過來是可行的,好客的老闆可以給客人打折,又或者顧客如果覺得服務好可以給服務員大筆的小費。

    當這種差別定價轉移到網際網路上之後,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簡單地說就是,網際網路公司有了個性化對待每個人的能力。“個性化”是網際網路的最大承諾之一,比如在資訊上我們經歷了從千人一面的入口網站到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的社交網站資訊流和資訊A PP的資訊流,在網際網路廣告等領域,平臺根據蒐集的資料給你展示對應的營銷資訊也很常見。

    也就是說,網際網路公司在產品設計理念和能力上一直可以做到個性化,且產品趨勢是越來越個性化。從流量等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角度來說,個性化也是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同時,個性化也是我們這些網際網路使用者想要的,我們想看到與自己相關的資訊,而不想被不相干的資訊干擾。如果把這種個性化思路推廣到付費購買商品服務的領域,我們作為消費者也往往願意為個性化付出更多費用。

    然而,如果網際網路平臺這種“個性化”能力被用於差別定價(特別是歧視定價也就是對個別人提高價格),就必然帶來巨大的爭議。

    麻煩的是,網際網路公司的這種差別定價能力正變得越來越強。以實物電商和服務交易對比為例,實物電商平臺和平臺上的賣家有差別定價的能力,但很難這麼做:一方面平臺有充分的動力抑制賣家的差別定價,從而維持平臺的良好消費生態,另一方面,商品價格的差異很容易被發現和判斷,商家“作惡”成本相對較高。

    但是,網際網路上的服務交易平臺如果想“作惡”就會隱蔽很多、成本也低很多,且幾乎毫無約束。以打車為例,每一次打車都是獨特的,消費者無法判斷是否被歧視定價。讓事情更糟的是,在這種場景中,可能作惡的是平臺,它可以盤剝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司機兩方,而讓自身獲得收益。

    此時,純從市場角度來講,對平臺的唯一約束就是一個長期約束,它如果作惡被發現,可能損失非常巨大———小則聲譽受到影響,大則平臺交易生態崩塌。網際網路基礎性平臺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與公共性,基礎性平臺往往承擔多重角色,平臺越大,對平臺的中立性、公平性、道德性要求越高。就以上我們討論的場景看,如何形成一個平衡的、有制約、多方受益的生態,路還很遠。大資料“殺熟”把歧視性提價展示在所有人面前,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作者方軍,系網際網路觀察人士)

  • 9 # 蔣鴻昌

    在那本被稱為“最好的大資料讀物”——《大資料時代》的開篇就講了一個故事,2003年,美國著名的計算機專家埃齊奧尼要從西雅圖去洛杉磯參加弟弟的婚禮,在飛機上,他和鄰座閒聊,得知對方的機票比他買得晚,票價卻比他便宜很多。科學家一生氣,後果很嚴重。故事的結局是,埃齊奧尼做了一個系統,根據美國商業航空產業中,每一條航線上每一架飛機內的每一個座位推按內的綜合票價記錄,來幫助消費者預測票價,以獲得最優惠的價格。這個系統真的為消費者節約了非常客觀的一筆錢。

    這是大資料的威力,埃齊奧尼的系統並沒有預先知道飛機票定價的規律,它只是根據全量的過往資料來進行預測,就獲得了非常準確的結果。

    引用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早在“大資料”這個概念流行前,航空公司就已經在進行差別定價,而且這個差別定價被很多人熟知。就像埃齊奧尼一樣,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機票買得越早,就越便宜。但是,埃齊奧尼教授後來也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航空公司的票價有著非常複雜的定價機制,甚至一個計算機專家也無法推算出來。而根據業內人士透露,航空公司甚至有“航線收益管理員”這個角色,職責就是根據淡旺季或地域等因素差別定價,以使航空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那有沒有“大資料殺熟”呢?其實很早就有人懷疑過,而就在最近,一位蘇姓的臺灣男子在社交網路發文稱,自己在加拿大航空官網購買臺北往返美國的機票時,在同等日期、城市和人數的搜尋條件下,正常登入網頁的價格是30986元新臺幣,但是使用無痕瀏覽時(網站無法獲取cookies),價格是20533元,差了整整一萬元新臺幣。

    這個帖子吸引了無數臺灣同胞響應有類似情況,但是這個事兒的收場很尷尬。有人發現這位蘇姓男子在搜尋時其實用了不一樣的城市,一個是臺北桃園,一個是臺灣松山,這也得到了原發帖者的承認。

    而事件當事航空公司,加拿大航空也正面迴應了此事,表示加航的訂票系統出現的價格浮動是來自訂票系統機制的影響,和無痕視窗並無關聯,更不會透過抓取搜尋紀錄來刻意提高票價。

    加航進一步解釋,加航使用的是全球統一的線上購票系統,當有人在線上搜尋特定日期的票價時,系統就會將選定的航班座位鎖定,如果同個票價已經沒有剩餘座位,其他登入者就可能搜尋不到相同價格,而即使最後該鎖定的座位並未結帳,系統也要過一段時間後才會再次放票,也因為是全球統一的購票系統,同時登入的人較多,使用者搜尋的分秒差就可能讓顯示的價格有所不同,和爆料者說的“無痕模式購票較便宜”並無關聯。

    “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裝置、手機系統而異。創造使用者價值是公司的價值觀,也是我們做事的基本底線。滴滴從未有過任何“大資料殺熟”的行為,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那為何相同的起始點會有不同的價格?張博表示,滴滴“預估價”是為乘客提供行前車費參考,會實時波動。而乘客最終支付的車費將根據行程真實狀況標準計費。造成“預估價”波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預估價”是根據乘客定位、實時路況、預估行駛里程、時長計算預估,並按照按秒實時重新整理。這些變數都會影響預估價。使用者所以進入預估價介面的時機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哪怕一分鐘內也會看到不同的預估價。同時,使用者發單時所處的網路環境不同也會影響預估價。即使同名的起點和終點,也會受GPS精度影響,最終經緯度座標產生細小誤差,從而影響預估價的估算。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機票、酒店和專車很早就開始了差別定價的做法,但直到現在,它們的差別定價機制依然是個“黑箱”,難以被外人所知。在這個事件中,網友“廖師傅廖師傅”的爆料出現在2017年12月29日,兩個多月後,這個爆料突然開始被科技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集中報道,而這些嚴肅的主流媒體,都沒有采訪這位“廖師傅”,也沒有獲知是哪家網站出現的情況,更沒有讓涉嫌“大資料殺熟”的公司正面迴應,然後就直接展開了一輪大批判,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媒體是不是在逼迫相關公司更加透明,還是要讓後者向某些部門交出更多資料,目前還不得而知,是不是好事,更加未知。

  • 10 # 文意圈

    這幾天,我被“種草”了一個很高階的詞彙——“大資料殺熟”。

    所謂的“大資料殺熟”,有人將其定義為網際網路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使用者資料,對老使用者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

    也就是說: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項服務,網際網路廠商顯示給老使用者的價格要高於新使用者。

    2017年12月29日07:54,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 分享了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據瞭解,他經常透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透過前臺他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內容來源:清博輿論公號)

    該微博發出後,瞬間轉發破萬,網友們紛紛吐槽各自“被宰”經歷。截至2018年3月27日14:30,該微博轉評超2.7萬+,點贊1.5萬+。但由於被元旦、跨年、“李小璐出軌”等其他熱點事件掩蓋,儘管部分媒體進行了轉發,但此事並未在輿論場引起太大反響。

    3月23日18:07,@滴滴出行 官方微博發出該公司CTO張博在內網釋出的公開信截圖,配文稱“‘大資料殺熟’?其實大家想多了啦。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信中稱,“滴滴平臺上不允許價格歧視,打車價格更不會因人、因裝置、手機系統而異。‘預估價’和‘實付車費’是兩個概念。”(內容來源:清博輿論公號)

    雖然極少數網友表示這樣的解釋可以接受,但多數網友並不買賬,持續質疑滴滴在撒謊,並用自己的經歷進行了實證。

    3月24日,微信公號“人民日報”推文《"大資料殺熟"刷屏,網友親測後氣炸!你中招了嗎?》,盤點了大資料花式宰客套路,並評論“從福利經濟學的視角,針對不同消費能力群體差別定價並非一定是壞事。然而,同一時刻對同一產品的差別定價,尤其是將消費者矇在鼓裡隨意加價的情形,並不在其列。為了獲得灰色超額利潤,它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已經構成違背消費者知情權的價格欺詐,不為價格法所允許。”

    24日13:31,@人民日報 官微也釋出了這篇文章,並在當晚22:20再次轉發了@中國青年報 的相關博文,同時附上了微評“看人下菜碟,越熟越坑你,‘大資料殺熟’引發眾怒。無論‘殺熟’還是‘欺生’,都有失厚道,屬於不折不扣的欺詐。大資料本是好東西,卻淪為作惡工具,板子應該打在操弄者身上。技術無辜,機構擔責。不尊重廣大使用者,這樣的企業能走多遠?”。

    同時,@中國經濟網、@財經網、@三峽日報、@中國之聲 等媒體賬號和微博大V也紛紛發博跟進此事。

    社交平臺上,“大資料殺熟”引發激烈的輿論震盪,網友紛紛吐槽這種行為,有網民表示,在機票、酒店、電影、電商、出行等多個價格有波動的平臺都存在類似情況,微博網民@裝睡的鹿先生 直接發文,“親身經歷過,攜程買機票一下單就漲價,取消訂單後更蹭蹭漲,然後小夥伴異地電腦端查同樣行程的同班次機票,便宜好多好多好多。”

    清博輿情繫統(免費註冊,海量資料,多維分析,近50000使用者的選擇,yuqing.gsdata.cn)顯示,截至3月27日下午14:00,與此事相關的資訊量為5051條,其中網頁的資訊量最多,為1622條,微博的資訊量為1581條。從24日起,連續4天,此事的POl(輿論負面指數)均超過800,出現紅色預警。(內容來源:清博輿論公號)

    從熱門主題詞可以看到,“機票”、“電影”、“會員”、“酒店”等備受熱議,這主要源於較多網友在網路上曝光了自己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一些價格波動較大的行業如網購機票、電影票、酒店線上預訂、網約車等是“殺熟”的重災區。

    但“殺熟”本身卻是老問題。事實上,大資料“殺熟”與傳統經濟中的“殺熟”並無本質區別,都體現了一種滯後的商業文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大資料“殺熟”而殺死大資料。

    不管此事最終如何定性,一個誠信、透明、公平的市場交易環境都應該是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所應該追求和呵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吹小號的天鵝》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