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嘎兒1997

    哈哈哈,我們班有個孩子,吃飯用手抓然後在衣服上擦桌子上畫,喜歡趴地上,跟家長反映家長說在家沒有發現這種情況呀!我想說家長可能沒注意或者覺得孩子還小,但是一個三歲的孩子了已經可以懂得有些東西事情啦!

  • 2 # 兒童觀察員佳霖

    家長通常看到的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狀態。老師看到的孩子是在集體環境中,或者是社會環境中的狀態,比如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但不排除會有誤判,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交流,交流什麼,核對、比較、確認。

  • 3 # 小張張ZH

    都說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說有可能我們嗯長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孩子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孩子跟老師,同學們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因為老師畢竟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而且也會觀察的比較仔細!與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或著吃飯午睡中等等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既然老師跟你說的問題,建議您先跟師傅溝通一下,孩子的問題出現在哪裡,讓後先不要去指責他,在跟孩子相處中觀察一下是否存在老師說的情況然後配合老師幫孩子改掉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是一個道理的,我們當然看著自己的孩子很好,有時候就算有些小的問題也會覺得小孩嘛,不會有多大的事情大大就好了!而現在老師的角度就是把一些不好的習慣幫助小朋友幫忙改掉!所以建議先跟老師溝通也可以多參加一些跟孩子親自活動,多跟孩子互動!發現問題及時改正,而不是包庇哦!

  • 4 # 北鼻菌

    有啊。我家小朋友就是這樣啊,在家裡雖然有點淘氣,但是因為作為媽媽的我“寸步不離”的看著,所以總的來說還是蠻乖的,而且就算他調皮我也可以及時糾正。

    小朋友上了幼兒園以後有不小改變,在我看來他只是變活潑了,但幼兒園的老師總告訴我小朋友有點調皮,比如喜歡和小朋友撞頭玩,真的是玩,老師告訴我他不是生氣了打架也不是偶爾來一下,他就是感覺撞頭好玩,和人家撞

    不過他在家完全沒有這種情況出現過,但我相信老師說的完全有可能發生。

    為什麼呢?

    第一,因為幼兒園一個班小朋友比較多,沒有家長隨時隨地看著,小朋友比較容易會“自我發揮”;

    第二,在幼兒園老師安排的活動比較多,有時候愛自由的小朋友可能會覺得拘束或者無聊,他們不像大人可以耐住寂寞,或者看看手機,於是就會想出一些自己覺得有趣的“活動”玩耍,只要無聊了就會來一下,也就是我們眼中的調皮行為;

    第三,就是有些小朋友比較怕自己的家長,但對於老師或者其他大人,沒有這種“愛的畏懼”,所以自己的天性和不良習慣就會暴露出來,但大人本身其實不瞭解;

    最後,就是小朋友的模仿行為,他可能模仿大人,也可能模仿同齡的小朋友,但是上了幼兒園,家長白天見不到小朋友,不瞭解自己家小朋友又學習了什麼“新本領”,加上幼兒園小班、中班的小朋友也不能完全正確表述自己在幼兒園的活動,或者會說一些“自己覺得”正確,“自己遐想”出來的事情,導致家長更加不瞭解自己孩子的真實表現。

    拿我自己的小朋友為例,他在家很喜歡聽“白龍馬”我一直以為是幼兒園老師教他們唱歌,參加開放日活動以後發現是他們在做操時候放的音樂,而且小朋友都很喜歡那套操

    還有就是我兒子在家沒怎麼背過兒歌,還有手指操這種,我一直以為他沒學會,到了學校發現他其實會得蠻多的,大部分都能跟上,比我想得乖很多,確實也活躍很多。

    所以老師和家長指出的小朋友的問題和優點,家長一定要多多觀察小朋友和他溝通,而且要和老師積極溝通,找到改善方法,還有就是積極參加幼兒園的活動,儘量不要讓老人代替,這樣才能真實的瞭解自家小朋友,幫助他快樂成長!

  • 5 # 桔豆豆的老母親

    孩子為什麼要上幼兒園?我們上幼兒園成為了習慣,就不再去考慮孩子為什麼上幼兒園。簡單說是為了上學做準備。那上學要具備什麼條件,要服從性好,要訓練社交能力,要學會知識。一個孩子單獨看都是沒有問題的,重點就是放在集體環境中他的社會性好不好。他能不能遵守秩序,能不能保證大多數時間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務,能不能獨立學習。集體環境最能反映孩子的真實狀態。

  • 6 # 兒推樹

    這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生活環境也不一樣,受到的教育也不一樣。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家長和老師站立場不同。

    家長的立場是把孩子放到幼兒園後就解放了自己。並且家長認同幼兒園是孩子的啟蒙階段,需要在幼兒園裡形成良好的習慣,為以後的生活與學習打好基礎。老師的立場是把所有的孩子都管理好。老師要把精力投入到所有的孩子身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孩子。那麼如果不聽管教的孩子多太多,老師就要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他們身上,這樣就影響了工作效率。

    第二,孩子沒有適應幼兒園的角色。

    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因為孩子不習慣幼兒園生活,以為還是在家裡。

    大部分家庭管教有缺失之處,比如過於溺愛,出現問題後不知如何應對,或者乾脆連孩子出現什麼問題都不知道。

    實際上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每一種行為的背後,都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折射出家庭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習慣。

    第三,孩子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家長沒有及時管教,反而縱容。

    常見的現象是孩子哭鬧,家長哄,孩子安靜了。比如孩子哭鬧,家長給孩子看手機,孩子馬上被吸引,不哭不鬧了。短時間這種做法是有效的,但是時間久了以後就會給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

    孩子是有情緒的,當你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時,他就會發洩出來。

    出現這樣的問題怎麼辦?

    第一,家長配合老師,及時更正。

    幼兒園老師都是專業經過專業學習,專業培訓,得到認證的老師。她們深知孩子的心理特性與行為習慣,絕大多數時候比家長更專業。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家長應該與老師及時溝通。發現問題的所在,及時給孩子糾正。

    第二,家長需要扮演比老師更重要的角色。

    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與孩子的關係最為親密的老師。孩子的一切行為習慣,做家長的都比外人更清楚,所以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從家庭抓起。

    第三,透過故事、繪本等教育孩子,讓孩子融入團體,不再搗亂。

    孩子的性情天真,一般他不會故意的去調皮搗蛋,他認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確的。

    所以兒童教育的本質之一就是教會孩子如何融入集體,融入生活,融入社會。說白了,就是教會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立足的本領。

    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經典的故事、繪本等來教育孩子。經過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孩子的性情就會得到薰陶。

    總結:老師站在與家長不同的立場來看待孩子的問題。孩子出現問題以後,家長應該及時與老師溝通,分析問題的原因,及時糾正。

  • 7 # 遛娃實錄

    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兩三個月的時候,和老師溝通,發現了一大堆的問題,令我措手不及。譬如愛哭,譬如要強,譬如不愛分享,譬如不遵守規則。

    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反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關注度不同。

    孩子都是盼望被關注的。在家的環境裡,即便和小朋友一起玩,我是始終關注他的,有求必應。

    若和小朋友發生矛盾,幾個媽媽一起上前,一對一,各管各家娃。他們無論對錯,只要委屈,都是第一時間被安撫的。

    但是幼兒園的環境,一對多,不可能做到有求必應和第一時間安撫。有時,甚至沒有迴應和安撫。

    所以,他的心理落差很大,本來一點小的問題,會放大。譬如愛哭,就是這麼來的。

    2.教育觀點有差異。

    就拿要強和不愛分享來說。

    在家裡,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鼓勵他們騎車的時候,會喊飆速,第一名有棒棒糖。我們認為有競爭意識值得誇獎。但在幼兒園,要強會表現為一定要第一個拉小火車,第一個吃飯等。這就給老師造成了麻煩。

    同理,對於分享與不分享。我們在家裡主張不逼迫孩子分享,可以跟他們講分享的道理,但絕不強求。然而,在幼兒園裡,玩具都是公用的,他們仍然不愛分享,那是不可取的。

    3.做事要求不一樣。

    幼兒園的環境裡,他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規則意識。譬如吃飯,要小腳並併攏,小手背背後;譬如還要老實坐好了上課。但在家裡,是沒有這些要求的。吃飯上餐椅,讀書拱被窩,很隨意。

    在家裡,孩子們彼此追趕,玩捉迷藏、警察抓小偷,我們覺得能鍛鍊人,笑起來也可愛;但老師認為沒有規則,是很危險的行為。

    綜上,家裡習慣與幼兒園要求出現反差越大,孩子在幼兒園的問題越多。因為,放在家裡來看,問題被掩藏,或者本就不是問題;但在幼兒園,卻問題一堆。

    那麼,怎麼辦呢?

    1.悉心聽取老師的意見,儘量與幼兒園看齊。

    幼兒園是一個初級社會,比較中立。以後的社會,更加中立,更加嚴酷。孩子只有適應了幼兒園,才能慢慢適應更大的社會。

    告訴孩子,家裡和幼兒園的區別。讓他明白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公共的。包括玩具、物品和老師。

    告訴孩子,在家裡聽爸爸媽媽的,在園裡聽老師的。

    2.多溝通,多鼓勵孩子的進步。

    只有家長和老師同步,一方面明白彼此的重視和努力,另一方面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才可以幫助孩子。

    可以適當記錄孩子的行為,自己的方法和心得,常常與老師進行溝通。同時,多向老師諮詢孩子在園表現。對於孩子的問題,不要怕,慢慢解決;對於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

    總之,孩子上了幼兒園,一定會發現很多以前不曾發現的問題。不要怕,與老師勤溝通,與孩子勤溝通,一定可以解決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牙齒矯正前為什麼要先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