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洛杉磯高等法院裁決星巴克需要在產品的顯著位置標註致癌警告標語。因為星巴克咖啡裡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一種已知致癌物,星巴克咖啡裡的丙烯醯胺劑量有可能已經達到了致癌的標準。 但巴西聖保羅大學的一項研究表示,每天喝3杯咖啡有助於清洗血管,減少動脈硬化的機會。還有研究發現,咖啡可能減低患心臟病肝癌和腸癌的風險等。但 到底喝咖啡對身體有害還是有益?
7
回覆列表
  • 1 # 醫學之巔

    然後,最近星巴克咖啡被曝出售的咖啡中含有丙烯醯胺,洛杉磯一家法院裁決,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品必須貼上癌症警告標籤。

    那麼,喝咖啡是否會真的會致癌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了解一下咖啡中的致癌物質丙烯醯胺,澱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丙烯醯胺在體外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其的確是一種致癌物。然而,流行病學研究未能提供一致的證據,證明人體從膳食中攝入丙烯醯胺的水準與癌症發病率相關。

    事實上,丙烯醯胺在很多常見食物中都存在,比如泡麵、薯片、餅乾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無法避免。簡單而言,只要是透過油炸、烘焙、燒烤等方式烹飪的食物,就會含有丙烯醯胺,咖啡豆本身並不含有丙烯醯胺,而是烘焙過程產生的。

    其實,如果單純講某一種物質是致癌物,不考慮濃度、暴露時間,本身是不科學的。任何一種致癌物質都需要達到一定濃度,並且需要持續暴露、接觸一定時間以後,才能達到致癌後果。

    那麼,喝咖啡到底對身體有益還是有害呢?

    根據英國著名醫學期刊BMJ上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相對於無咖啡消費人群,每日飲用3-4杯咖啡,可最大程度的降低人群的全因死亡風險(rr 0.83, 95%,CI,0.83-0.88)、心血管死亡風險(0.81, 0.72-0.90)以及心血管事件(0.85, 0.80-0.90)風險。

    咖啡攝入量高的人群其腫瘤風險降低18%(0.82, 0.74-0.89),同時可以顯著降低多種特殊癌症、神經、代謝和肝臟疾病風險。

    另外,醫學領域享有很高聲望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對 40 萬人持續 14 年觀察後,發現每天至少喝一杯咖啡的人,遭遇那些致死性的疾病——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腦卒中、糖尿病等——的危險性下降了大約 10% 左右。而且每多喝一杯咖啡,這種危險性還進一步降低;對於女性同胞來說,效果還要更明顯一點點。

    總的來說,喝咖啡的益處大於弊的。

    那麼怎麼喝咖啡比較好?

    1. 不要喝太燙的咖啡;

    2. 給每杯咖啡加上兩大勺牛奶;

    3. 每天飲用量不超過 5 杯,通常 1~2 杯就好;

    4. 失眠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不要喝。

  • 2 # 大頭不暈車

    愛吃糖,你們說吃多了蛀牙對身體不好;愛吃燒烤,你們說燒烤吃多了也會的癌症;現在喝咖啡這點愛好,也被說致癌?感覺有點小愛好真的不容易,下面我們來了解下咖啡是不是真的會致癌。丙烯醯胺這東西可遠遠不止限於咖啡裡,而是廣泛存在於各種含澱粉的烘烤食物裡;這也不是什麼新發現,人們知道丙烯醯胺會在這些食物裡出現已經快20年了。動物大量接觸它會致癌,但現實中人類靠吃東西能吃到的量還不足動物致癌量的千分之一咖啡裡的丙烯醯胺是在烘烤的過程中產生的。實際上,美國癌症學會(ACS)指出,只要一個食物裡有澱粉,有氨基酸,經過了高溫烹飪,那就會產生微量丙烯醯胺,在油炸和烘烤的食品裡尤其容易產生。這就涵蓋了從薯條薯片到餅乾麵包在內的一大類食品。另外咖啡除了丙烯醯胺之外,剩下的部分看起來是有利健康的,而且證據要更強……美國政府自己的膳食指南就認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證據是咖啡可能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有關,還可能可以預防帕金森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

    總之,丙烯醯胺是一種有致癌嫌疑、但沒有證據的東西;它在食物中普遍存在;並沒有嚴重到值得引起重視的程度。當然,你願意因為“加州裁決”而停止咖啡消費,這也是自己的一種選擇。

    只能說,人云亦云,還是希望大家理智看待這個事情,沒有咖啡的工作日怎麼能算開心的工作日呢。

  • 3 # 無名藥師

    咖啡可能致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請,早就有這一方面的研究了。

    不過目前的科學研究表明,咖啡可能導致某些癌症,也可能預防另一些癌症,但都沒有確切的定論。

    咖啡在咖啡烘培過程中產生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研顯示,丙烯醯胺能夠增加膀胱癌的風險。這被認為是咖啡致癌的原因,所以世衛組織之前將咖啡列為可能的人類致癌物,不過2016對其致癌性進行了重新評估,認為其致癌證據不充分。丙烯醯胺在現磨過濾式咖啡中含量較少,在速溶咖啡中含量比較高。

    不過也有些流調學研究表明咖啡也可能有預防某些癌症的風險。比如能夠降低患子宮內膜癌,肝癌以及結腸癌的風險,對於咖啡能夠預防癌症的機制目前並不清楚。比如說降低結腸癌的風險,一是認為咖啡改變了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分佈。 另外可能是咖啡可以促進腸蠕動,使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短,使得糞便中的致癌物與結腸組織接觸時間短,從而達到預防癌症的作用。

    總而言之,咖啡口感香醇順滑,具有提神醒腦作用,對於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來說,每天喝一兩杯咖啡,對健康一般不會造成什麼影響。當然如果能夠喝過濾咖啡,會更好。在喝咖啡的時候,不要飲太燙的,喝過熱的飲料會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 4 # 薇健康

    健康先知: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每個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但任何食物吃過多都不利健康!標註致癌警告標籤是知情權的問題,但應客觀的看待此問題,並非說咖啡就不可以喝了!

    咖啡是茜草科小喬木咖啡樹果實中的果仁咖啡豆經烘培製作出來的飲料,與可可、茶同為流行於世界的主要飲品。

    離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據計算可知需連續飲入10kg咖啡(僅是粗算的量,要知道人體是很複雜的,並非簡單的化學實驗),差不多相當於星巴克中杯咖啡28杯的量!1天喝8杯水都做不到的人,就別瞎操這個心了!

    另外,可不僅咖啡中含有丙烯醯胺,菸草、油炸食物中同樣含有丙烯醯胺,吸菸有害健康,且油炸食物在慢性代謝病高發的今時更應該少食!

    每個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咖啡也不例外,咖啡所含咖啡因是人們精神的振奮劑,還可以燃燒身體中多餘的脂肪;咖啡所含煙酸、尼克酸、維生素PP可以預防口腔黏膜損傷;咖啡所含鞣酸抗氧化,對抗自由基,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及癌症。不過,過飲咖啡可就不利健康了!建議每日喝1-2杯即可,不可過量。

  • 5 # 張之瀛大夫

    一、事件起因

    本週,美國加州法官裁定星巴克還有其他的一些出售咖啡的企業(可能還包括麥當勞)必須給出警告:表示其中含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物質--丙烯醯胺。

    通俗地講,就像香菸盒上必須標明“吸菸有害健康”一樣,以後你買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可能咖啡杯子上會寫著“咖啡可能致癌”的警示語。

    二、什麼是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提純後可以表現為白色透明片狀晶體,易溶於水、甲醇、乙醇、乙醚、丙酮、二甲醚和氯仿。丙烯醯胺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1994)劃分為可以導致癌症的一類物質(2A類),也就是說如果人類服用一定劑量的丙烯醯胺可能導致癌症。

    三、它在食物中普遍存在

    在富含澱粉的油炸和烘烤食品(如炸薯條、法式油炸土豆片、穀物、麵包等)以及咖啡中均有丙烯醯胺的存在。說白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美食大部分是煎炒烹炸,這麼一看,我們的大部分食物絕對屬於高丙烯醯胺含量。打個比方,比如說我們華人愛吃的油條,就肯定是一種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物。當然我沒有油條丙烯醯胺具體含量數值,但是我猜想應該不低,可能遠遠高於咖啡中丙烯醯胺的含量。

    以下食物丙烯醯胺含量有明確資料:薯條或者薯片含量最高,大約是每千克780微克,炒制後的大麥茶是每千克510微克,速溶咖啡是每千克360微克。

    四、不足以致癌,為什麼還要標記?

    有實驗顯示,小白鼠大量接觸丙烯醯胺後可以致癌,但是人類接觸的食物中的丙烯醯胺的量遠遠低於動物致癌劑量,同時人類體重還比小白鼠大很多,所以致癌的可能性的確是微乎其微。同時,人類已經發現很多食物裡有丙烯醯胺20年了,但是至今未能找到丙烯醯胺與人類致癌有明確的關係。這也從側面說明,可能我們所吃食物中含有的丙烯醯胺不會致癌。

    那麼,這樣一來大家可能要問了:那為什麼美國加州法官強制食品企業做出“咖啡致癌”這樣毛骨悚然的警示?這是因為星巴克這些食品企業自己也不能有實驗證據說明微量丙烯醯胺對人體無害,這樣一來按照當地法律就要標明“咖啡可能致癌”。

    最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個涉及美國加州法律和人文的問題,並不是咖啡真的致癌。可是,經過標題黨這麼一宣傳,著實把很多愛喝咖啡的人士嚇了一跳。所以,張大夫最後建議大家,該吃吃,該喝喝,健康飲食習慣不光是一杯咖啡的事,要大家切實規範每一個細節才行。

  • 6 # 手機故事匯

    要知道,在某些國家銷售的香菸外包裝會繪製非常噁心的長期吸菸的病人肺部、氣管照片,難不成將來在咖啡的外包裝上也出現這種腫瘤的圖片。

    (圖片過於噁心,此處省略N副圖)

    其實,仔細看這條新聞,發現大家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咖啡致癌的始作俑者是發現烘焙咖啡中含有二類致癌物“丙烯醯銨”。

    丙烯醯銨是怎麼產生的呢?高溫烹飪是導致丙烯醯銨產生的頭號因素。含有澱粉的食物,在高溫下經過烹調後顏色越深重、香味越濃郁,則丙烯醯銨的產量越多。但是,目前人類研究尚沒有明確的丙烯醯銨的攝入量、生化物水平與多種癌症之間的必然關係。

    因此,大家不需要太操心了。畢竟西方人早就在用人體進行喝咖啡致癌的試驗。人家喝咖啡喝了這麼多年,每天的攝入量就像華人喝茶一樣,遠遠超過華人的攝入量。這麼久的咖啡歷史都沒有證明過喝咖啡與癌症之間的必然聯絡,還怕啥。

    在這裡想提醒各位,咖啡只是舶來品,不同的文化培養了不一樣的身體素質。我們老祖宗是喝茶的,咖啡飲用過多,我們亞洲人身體素質不一定能夠接受。並且,咖啡喝多了,將會導致神經亢奮、心跳加速、頭暈噁心等症狀。

    請謹記,“適量的才是正好的”。

  • 7 # 食育王喜平

    對於喝咖啡安全性,以及對該事件的態度,我和各位科普者的觀點是一致的,即每天喝1-2杯咖啡是安全且健康的;不喝也無妨。

    這一結論有堅實的科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指出咖啡不會致癌,美國政府釋出的膳食指南也指出咖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在咖啡產品上貼上致癌警告標籤將會誤導消費者,產生不必要的恐慌。

    這才是正文:科普文中的劑量,是致癌物的安全線嗎?致癌物的分類,是根據致癌性的強弱嗎?熱水和丙烯醯胺,哪個致癌風險更大?食物中的致癌因素,能否去除?致癌物的“劑量”是安全線嗎?

    科普圈有一句口頭禪,“離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對有害物質的一般毒性而言,這句調侃就是真理,對於致癌性則不盡然,不存在“安全劑量”。

    一種物質產生物效應的發生規律,可以分為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簡單來說,確定性效應是指生物效應的發生機率和嚴重程度隨劑量發生改變,存在閾值;隨機性效應指發生機率隨劑量改變,嚴重程度不隨劑量改變,不存在閾值。

    對有害物質的一般毒性效應而言,其產生危害的機率和嚴重程度都是確定的,這個閾值就是“安全劑量”,可以看作是否會發生毒性危害的開關。

    然而,致癌效應就是典型的隨機性效應。對於致癌物和致病菌而言,劑量越大危害發生的機率越高,但極低劑量也有風險,且一旦發生癌變,其嚴重程度與劑量大小無關。即不存在“安全劑量”,只存在一個可接受的“低風險劑量”。

    對於一般的毒性而言,有害物質低於一定的劑量,不會對人體器官產生影響,這個劑量稱為“最小無作用量”;然後隨著劑量的增大,對人體器官的影響越大;達到一定劑量後,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劑量再增大,危害也更大,直到達到致死劑量。這就是所謂的劑量-效應曲線,也是那句科普口頭禪“劑量即毒性。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悉的亞硝酸鹽,其中毒機理是亞硝酸鹽作為一種氧化劑,可使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輸氧能力而使身體各組織缺氧。如果攝入的亞硝酸鹽很少,僅使很少(假設1%)的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我們是無感的,這就不算中毒,隨著亞硝酸鹽被代謝掉,身體也就會恢復如初了;劑量增大,假設使10%的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可能會感覺睏乏,有中毒跡象;劑量繼續增大,20%以上血紅蛋白失去攜氧能力,可能會頭痛、噁心、腹瀉、煩躁不安;再加大劑量,可能會死於呼吸衰竭。

    這就是典型的劑量-效應依賴關係,不同的劑量,不同的危害表現。低於某個劑量就沒有可以顯現的危害,稱為“最小無作用量”,也就是“安全劑量”。

    對於致癌物而言,劑量越大,危害越大,這個沒有問題。但在小劑量,即使只有一個致癌物分子,也可能在區域性導致一個正在分裂的細胞產生基因突變,如果這個突變恰好是有效的突變,這個突變的基因在後期沒有被修復或清除,那就可能成為一個癌變細胞。致癌物劑量越大,發生基因突變的機率越大,但沒有一個不會導致基因突變的最小劑量。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很低劑量的飲酒,也會對口腔、食道和乳腺有致癌風險。

    所以,致癌物一般沒有“安全劑量”,只能規定一個可接受的“低風險劑量”。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致癌物就好比交通事故,即使遵守交通規則走在馬路上,也有可能發生意外,但交通是必須的,就好比食物還是要吃的。所謂的“低風險劑量”就像交通規則一樣,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交通意外,但不能避免交通意外。

    致癌物的高劑量、短時間暴露固然有害,低劑量、長時間接觸也會產生累加性的基因損害,造成惡果。顯然,癌症發展過程的特殊性,對傳統毒性概念在食品安全上的應用提出了挑戰。對於致癌性這種隨機性效應的防護,主要是把隨機性效應發生的機率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

    致癌物分類是指致癌性強弱嗎?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會定期公佈致癌物清單,以供科研參考。最新是2017年10月27日釋出的致癌物清單,將致癌物分為四(5)類,其中1類致癌物116種(詳見食藥總局《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

    致癌物分類如下:

    一類(肯定致癌):有足夠證據證明對人體致癌。

    二類A(較大可能致癌):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二類B(較小可能致癌):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並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三類(尚不清楚是否致癌):對人類致癌性可疑,尚無充分的人體或動物資料。

    四類(基本不致癌):對人體可能沒有致癌性的物質,缺乏充足證據支援其具有致癌性的物質。這一分類下目前只包括己內醯胺這一種物質。

    這個分類依據的是一種物質致癌的證據是否充分,也就是致癌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致癌能力的強弱,更不是發生癌症後的嚴重程度。從一類到四類,依次是證據的充分性由強變弱。

    對於一類致癌物,如酒精、菸草、甲醛、黃麴黴毒素、部分中藥材的馬兜鈴酸、太陽輻射、X射線等,具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人體致癌,也就是可能性很大。但它們的致癌強弱程度是很不一樣的,比如,每天喝白酒1兩(約10克)風險不大,但吃一粒長了黃麴黴的花生,風險很大;每天曬曬太陽也無妨,但做一次CT檢查也要防護(這個X射線劑量很小,除孕婦外,防護的必要性不大)。

    二類A是實驗動物致癌的證據充分,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也就是致癌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類B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並不充分,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比二類A證據更弱,也就是致癌的可能性比較小。

    事實上,2A和2B類的致癌是媒體對Probably/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 的誤讀,實際2B的Possibly只是說明可能性大於零而已。

    三類尚不清楚是否致癌,因為研究得比較少,資料有限。

    四類“基本不致癌”只包括己內醯胺這一種物質,不是說除了該物質,其他物質都致癌,而是隻有那些可疑的、值得研究的物質或物品、場合,才會被列入表中加以研究,根據研究證據的進行分類。那些並不可疑的物質,如涼白開,就沒必要研究了。

    綜合而言,世界衛生組織釋出致癌物清單,是為了給科研者提供一個參考,哪些研究還不充分就需要多多研究;也是給生產者和監管者一個參考,那些已經確定會致癌的物質,生產要避免,監管要嚴格。它不是給消費者做指南的,消費者也無法透過這個表對自己的行為做指導,比如黃麴黴毒素可能存在於各類糧油中,只能透過嚴格的生產品控以防止汙染、降低殘留,而消費者無法判斷各種糧油中含量的高低,更沒法不吃糧油。

    熱水和丙烯醯胺,哪個致癌風險更大?

    根據2017年10月的致癌物清單,65℃以上的熱飲和丙烯醯胺都屬於2A類致癌物。

    一份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上的評估報告指出:在中國、土耳其及南美洲國家的研究發現,這些地區的人們通常習慣飲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管癌的風險也隨之提升。這是因為喝溫度太高的熱飲,會造成食道黏膜破壞,反覆的黏膜破壞和修復,細胞突變的機率增加,會造成食道細胞癌化的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說,凡是超過 65°C 的熱飲,均可被列入了 2A 類致癌物名單。咖啡是熱飲,香氣濃郁時的飲用溫度應當是微燙(超過 65°C)的。

    相比可能含有或含量未知的丙烯醯胺,咖啡的溫度是可感知的,選擇高溫喝還是低溫喝,就要看更喜歡口感,還是更在乎健康了。

    至於一杯熱咖啡中,熱水的致癌風險大,還是丙烯醯胺大,殊難判斷。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去年10月的清單,已將飲用咖啡的行為[Coffee (drinking)],從2B類致癌(限於膀胱癌),調整為為了3類,基本可以認為喝咖啡是安全的。食物中可以做到不含致癌物嗎?

    食物中的致癌物(化學成分、放射性物質)有天然存在的,有加工過程產生的,有汙染帶入的,也和食用方式有關。儘管致癌物沒有安全劑量,但還是有個“低風險劑量”。那麼是否可以將食物中的致癌物全部除去呢?

    答案是否定的。一是成本能否接受,二是技術可否達到。

    從致癌物來源可以看出食物中含有致癌物,幾乎難以避免。若要除去(不可能完全去除,但含量比現在降低幾個數量級,就能降低風險),必然要在加工過程中更換原料、或改變工藝、或嚴控汙染,而對於成品則已無可奈何。這一過程必然要耗費很大的成本,最終的結果可能是賣家不賺錢,買家也買不起。

    即使土豪不差錢,若不改變食物原有的口感和風味,有些物質以現有的技術未必能做到。若是改變了食物的口感和風味,就不是原來的食物了,也沒必要糾結原來的食物如何如何。

    何況,任何一種天然的食物,其成分非常複雜,而生理過程也不是簡單的化學反應塔,其生物效應是各種成分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效果和單獨分離純化的某成分的生理效果很可能並不相同。

    請愉快且安心地享受食物吧。

    更多閱讀

    薦書 |《消失的微生物》足以改變你的健康觀

    柳葉刀:肥胖是因為飲食、基因還是微生物?

    柳葉刀:減肥不必害怕「脂肪」了

    NEJM:減肥,哪種營養素最關鍵?

    JAMA:減肥:哪種減肥飲食效果最好?

  • 8 # 小葉看世界

    我想,對於這個喝咖啡就跟喝水一樣是每天必備的國度,這個新聞可能絲毫不會影響人們對於咖啡的忠誠度。 套用小品格式來表達,”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這都不是事兒“。

    所以,還能不能安心喝咖啡了?

    事件的起源

    加州法院裁定咖啡公司應該在銷售的咖啡上貼上咖啡致癌的警告標籤。理由是其中咖啡烘焙工程中,會產生一種有毒的致癌化學物質-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是什麼?

    丙烯(propylene,CH2=CHCH3)常溫下為無色、無臭、稍帶有甜味的氣體。不溶於水,溶於有機溶劑,是一種屬低毒類物質。

    哪些食物中含有丙烯醯胺?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薯類油炸食品含量最高(炸薯條),其次為穀物類油炸食品(甜甜圈,油條),再次為穀物類烤制食品(麵包),再再次為速溶咖啡,大麥茶,玉米茶。[具體含量見下表]

    假設這丙烯醯胺是一種食物中含有的對人類來說潛在的致癌物質,人類正常飲食中的攝入量會達到致癌劑量嗎?

    答案是遠遠不夠。 看到網上的資料說法是,一個正產體重範圍內的成年人,你需要一天喝28杯星巴克中杯咖啡,才能達到所謂的致癌劑量。所以我們還是別操這個心了,喝那麼多咖啡還睡不睡覺了。

    所以,我們還喝不喝咖啡了?

    像答主文章一開始說的,大多數美國的態度是,愛咋咋的。對於熱愛健康關注健康的華人來說,其實也不用太把這個放在心上,畢竟考慮到華人的飲食習慣,咖啡的攝入量是遠遠低於美華人的。少吃點炸薯條,炸油條,就啥都回來了。

    寫在最後,目前的科學研究還並沒有得出咖啡是否危害健康,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喝咖啡可以降低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所以,是不是可以看成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但是又開了一扇窗?❤️ 說到底,啥都是適量。

  • 9 # 一節生薑張洪濤

    看到這訊息,我第一時間的反應是,美國加州的法庭已經被老鼠控制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咖啡裡的這個致癌物,叫丙烯醯胺(Acrylamide)。不只是咖啡裡有丙烯醯胺,很多食物中都有丙烯醯胺。丙烯醯胺含量比咖啡高的食物有很多,包括:穀物、炸土豆片、炸土豆條、堅果,在各種烘培的麵食裡也不少。

    丙烯醯胺不是食物新增劑,是一個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在高溫烹飪時,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在一起會發生反應,產生這丙烯醯胺。

    丙烯醯胺的致癌性有多強?目前在動物試驗中有明確的結果,但是在人類飲食中的後果卻無定論。有研究指出,吃入丙烯醯胺之後,人體的的代謝跟老鼠還不一樣!所以,炸土豆條之類的食物不能多吃,吃多了確實不健康,但是也不用過分擔心,視同毒藥。如今加州立法如此重視丙烯醯胺,感覺到了來自老鼠的恐懼,所以覺得是被老鼠控制了。

    至於咖啡,由於其中的丙烯醯胺含量很有限,不但致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連致癌動物試驗的結果都沒有,恰恰相反,流行病學的調查還發現飲用咖啡會減少很多癌症的風險:

    有一個對近五萬名男性長達20年的隨訪研究發現,在每天喝4杯以上咖啡的人群中,惡性前列腺癌的發生有明顯降低[1]。咖啡可以減少肝硬化,降低肝癌的發病率[2]。一個在以色列的流行病調查,發現喝咖啡可以降低結直腸癌風險[3]每天2杯以上的咖啡,可以減少乳腺癌治療後的復發風險[4]

    總結一下,加州立法者估計是閒得無聊極了,關注點都在雞毛蒜皮的事,真不比其他地方被霧霾和各種汙染搞得焦頭爛額的領導。

    愛喝咖啡的人,用不著分享老鼠的恐懼,仍然可以放心喝咖啡,只是要在下午之後避免,以免影響睡眠。

    參考文獻:

    1. Wilson, K.M., 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prostate cancer risk and progression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1. 103(11): p. 876-84.

    2. Gressner, O.A., Less Smad2 is good for you! A scientific update on coffee"s liver benefits. Hepatology, 2009. 50(3): p. 970-8.

    3. Schmit, S.L., et al., Coffe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6. 25(4): p. 634-9.

    4. Simonsson, M., et al., Coffee prevents early events in tamoxifen-treated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modulates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3. 24(5): p. 929-40.

  • 10 # 李生55891051

    我看了評論,沒有一個支援法官的,而是為咖啡喊好怨的!如果是茶葉,例如普餌茶,這些支援咖啡的大Ⅴ們都,科學地分析普餌茶如何欺騙消費者云云,某大V還將一本教科書作插圖,大聲呼叫,致癌物質沒有安全劑量!今天,因為是咖啡,不是普佴茶,這本教科書失效了,可見某些大Ⅴ,根本上不是科學教,而是洋務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床上發現的,誰知道這是什麼蟲子,紅色的,有螺紋,尾巴部位隱約覺得有點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