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Y飛魚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三日黎明,一隊人馬保護著唐玄宗從禁苑延秋門而出,匆匆向西疾馳而去。這支隊伍中除了皇帝之外,還有楊貴妃、楊國忠及楊氏的幾個姐妹以及太子李亨和少數幾位皇子,連皇帝的其他嬪妃、公主、皇孫以及百官都拋棄不顧了。可見安祿山叛軍的聲勢,潼關的失陷對玄宗震動之大,使他完全張皇失措,只能不顧一切地拋棄長安向西蜀地區逃命去了。

    高力士與馬嵬之變

    當玄宗一行走到馬嵬驛時,卻發生了禁軍譁變,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迫使玄宗處死了楊貴妃。 關於這次事變是否是軍士的自發譁變,學術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事先有所預謀、有計劃的,但是關於主謀為誰,卻有著各種不同的解讀。從上面的引文看,有四個人比較引人注目,即太子李亨、陳玄禮、高力士、李輔國。

    其中陳玄禮的意向最為明顯,史書記載他早在長安城中時就想誅殺楊國忠,在此次禁軍譁變中,他表現得最為活躍,而他本人又是禁軍大將,所以最有可能是他主導的此次事變。但是陳玄禮為什麼要誅殺楊國忠?其緣故史書中卻沒有明確的記載,於是有人認為大宦官高力士是主謀,因為高力士主導的內朝與楊國忠主導的外朝爭權,所以導致高力士必欲剷除楊國忠,陳玄禮只不過受其指使而已。不過這些均為推測之辭,並沒有多少史料作為證據。還有就是太子李亨,他與楊國忠矛盾最大,自然也願意乘機剷除楊氏勢力。

    在上面的引文中,記載陳玄禮透過太子身邊的宦官李輔國,向太子徵詢過誅殺楊國忠的意見,“太子未決”。似乎太子並未參與此事。但是從其他記載看,太子李亨的態度卻不是這樣的。如《舊唐書·楊貴妃傳》載:“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同書《韋見素傳》載:“龍武將軍陳玄禮懼其亂,乃與飛龍馬家李護國(即李輔國)謀於皇太子,請誅國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禮等禁軍圍行宮,盡誅楊氏。”這些記載都明確說太子參與了密謀,並沒有“未決”這樣的態度,可見《資治通鑑》是為太子李亨避諱了。至於李輔國,只不過是個往來傳話的角色,並非此次事件的主角。

    那麼,高力士到底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從上引《資治通鑑》的記載看,他是主張處死楊貴妃的,而且是縊殺貴妃的直接執行者,其積極參與的姿態是非常明顯的。原因應是怕楊貴妃秋後算賬,索性將楊貴妃也縊殺。而且從後面接著發生的事情來看,高力士支援太子的態度也是非常明顯的。

    馬嵬事變結束後,玄宗命令繼續西行,“父老皆遮道請留”,玄宗於是命太子留下來撫慰百姓,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須臾,眾至數千人。太子不可”。於是太子之子建寧王李倓、廣平王李椒(即李豫)以及李輔國等皆勸太子留下來,“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在這種情況下,太子只好派人報告玄宗,玄宗“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資治通鑑》卷218)。

    從此,太子李亨與玄宗在政治上分道揚鐮,擺脫了玄宗對他的控制。其實這一切也是事先策劃好的。據《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獻計太子,請分玄宗麾下兵。”《新唐書·李輔國傳》亦載:“陳玄禮等誅楊國忠,輔國豫謀,又勸太子分中軍趨朔方。”從這些記載看,上面所說的父老遮道請留太子,完全都是事先預謀好的,也就是有人導演的一場戲。

    那麼太子李亨到底擁有何種力量而能使他與玄宗的分道揚鑣成功呢?這就是他所掌握的部分禁軍部隊。《舊唐書·承天皇帝談傳》雲:“祿山之亂,玄宗幸蜀,談兄弟典親兵啟從。”說明在此次玄宗幸蜀時,李亨的兒子建寧王李談、廣平王李椒等均掌典禁軍,此二人所掌的這部分禁軍自然是李亨所倚賴的基本軍事力量。這部分軍隊有多少人呢,從上引的“乃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一句可以知道有二千人馬。

    從“後軍”二字可以知道玄宗從長安逃走時,太子一直處在殿後的位置,也就是說他本來就統率著後軍。關於這一點還有史料可以證明,如《舊唐書·肅宗本紀》記載說:“車駕將發,留上(指李亨)在後宣諭百姓……(玄宗)乃令高力士與壽王帽送太子內人及服御等物,留後軍廄馬從上。”從以上情況分析,這裡所用的“留”字要比前面所用的“分”字更能準確地表達當時的實際情況。在這二千人馬中有部分飛龍廄兵馬,這是唐朝禁軍中的精銳馬軍,它一直由高力士統率,並任內飛龍廄大使。這支禁軍甘願跟隨太子李亨而與其老首長高力士分離,恐怕高力士本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馬嵬事變實際上是太子李亨、高力士與陳玄禮等人聯合發動的一次有計劃有預謀的政治行動,除了要達到剷除楊氏兄妹的目的外,幫助太子擺脫玄宗羈絆,使其能擔負起領導全國平叛的責任來,才是這場事變的最終目的。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高力士與陳玄禮皆玄宗的心腹之臣,有著數十年深厚關係,為什麼卻在此次事變中轉而支援太子呢?這就需要再作分析了。

    楊國忠在朝廷專擅弄權,聲望極其不佳,當時人皆認為:“兵滿天下,毒流四海,皆國忠之召禍也。”高力士、陳玄禮難免也有類似的看法,因為陳玄禮就說過:“今天下崩離,萬乘震盪,豈不由楊國忠割剝毗庶,朝野怨諮,以至此耶?若不誅之以謝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憤!”(《舊唐書·楊國忠傳》)在這種情況下,當太子李亨出於政治需要對付楊國忠時,高、陳二人自然會予以支援。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老邁的玄宗在叛軍進攻長安時,沒有積極地擔負起領導全國平叛的責任,反而遠避於西蜀,而太子李亨卻有意承擔起這副重擔,作為忠於李唐王朝的老臣高力士、陳玄禮,為了國家的長遠計,也不能不選擇與太子合作。同時作為與玄宗數十年合作的老臣,他們又甘願保護玄宗西行,這樣於私於公都做到了盡心竭力,就此點而言,高、陳二人的行為的確難能可貴。不過他們兩人與太子的此次合作並不等於他們加入了太子集團,或者是為了撈取個人政治好處。

    馬嵬事變後,到底向何處去,這在當時引發了爭議。將士們認為楊國忠久兼劍南節度使,其勢力仍然存在,不可前往西蜀。於是有人建議皇帝到河、隴一帶去,有人主張到靈武(今寧夏吳忠北),有人建議到太原,也有人主張回到京師長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唐玄宗的本意想去川蜀,但因眾人反對,所以也不好表態,只好沉默不言。御史中垂韋諤認為,如果回京,應當具備防禦的軍事力量,今兵力寡少,不如暫且前往扶風(今陝西扶風),然後再決定去向。到達扶風后,軍中人心不穩,流言四起,玄宗非常擔心。恰好成都進貢的春採十餘萬匹運到了扶風,玄宗命將其全部拿出來賞賜將士,才使得軍心逐漸穩定。

    為了能夠順利地到達成都,玄宗首先正式任命劍南節度留後崔圓為節度使,又命穎王先行前往成都,做好迎駕準備。然後將護駕軍隊分成六軍,命壽王李瑁等人分別統率,以次進發。其實這時跟隨玄宗的禁軍不過一千三百餘人,即使需要整頓,也未必一定要分成六軍。玄宗之所以這麼做,實際上是分散了禁軍的統率權。在此之前,禁軍由陳玄禮統率,此次分別由皇帝的親兒子壽王李瑁等人統率,說明玄宗已經不再那麼相信陳玄禮等外姓將領了。

    玄宗逃難到蜀地

    唐玄宗是經陳倉、散關、河池等地,即透過陳倉道,直達成都的。途中崔圓來迎,並進奏說:“蜀土豐穩,甲兵頗盛。”這使得玄宗久懸的心才稍稍有所放鬆,遂任命崔圓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即拜為宰相。到達普安(今四川劍閣)時,憲部(刑部)侍郎房棺來謁見皇帝,玄宗遂又任命其為文部(吏部)侍郎、同平章事。

    到達巴西郡(今四川綿陽東)時,太守崔渙來渴,玄宗任命其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同時又拜韋見素為左相。玄宗如此頻繁地拜相,一方面是要補齊楊國忠被誅殺後留下的中樞機構的殘缺不全,收拾已經渙散的官員隊伍之人心;另一方面他要透過這些行動顯示自己仍然牢牢控制著朝廷的大權。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玄宗在普安時還頒佈了一道制書,時間在這年七月十六日。這道制書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一是罪己,唐朝在玄宗自己統治時期出了安祿山舉兵叛亂這樣的大事,致使百姓塗炭,皇帝不得不逃離京師,玄宗不表示罪己責躬,顯然是說不過去的;二是宣佈以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都使,負責收復長安、洛陽;三是以永王李磷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都使,以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路、淮南、河南等路節度都使,以豐王李珙為武威都督,仍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都使;四是唐朝制度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所謂“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也就是說將原來由中央統管的財權下放了,從而為後來的藩鎮掌財權開了先河。

    “其署官屬及本路郡縣官,並各任便自簡擇,五品以下任署置訖聞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後一時聞奏。”將地方官員的任命權也下放了,這就為以後的藩鎮擁有闢署權開了先河(《全唐文》卷366)

    透過玄宗頒佈的這道制書,還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即玄宗雖然被迫同意太子與自己分道揚鑣,但是他又不願意使太子的權力過大,所以分別任命諸子為各路節度都使,使太子的勢力不至於擴充套件到這些地區,同時也可以起到互相制約的作用。當然玄宗下放財權與人事權,並不一定是為了防範太子,而是出於對當時局勢的正確分析,因為唐政府已經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統一控制這些權力了,同時也是為了對付安祿山的需要。

    這道制書的頒佈,還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玄宗並不想主動退出政治舞臺,即不想讓位於太子,他還要繼續掌控全國的局勢。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早在這道制書頒佈的四天前,太子李亨已經在靈武正式即皇帝位了。在這道制書頒佈前,全國各地都不知道玄宗的下落,制書的頒佈才使軍民知道皇帝已經到了普安,並且正在向成都進發。

    七月二十八日,玄宗一行終於到達成都。經過幾天的休整後,遂於八月二日頒佈了(幸蜀郡大赦文》。在赦文中,除了再次檢討自己的過失外,重申了在普安時的戰略部署,命令太子與諸王協同合力,平定叛亂。再就是對被安祿山脅從的官員,只要能改過自新,歸順朝廷,原其罪行,優與官賞,用於瓦解敵人,爭取人心。這是玄宗作為皇帝釋出的最後一道詔令,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儘管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尊為太上皇。

    這種說法是符合實際情況的。靈武郡是朔方節度使的治所之所在,唐朝在這裡屯駐有大量的軍隊,早在天寶初期,朔方的總兵力即達64700人,馬14300餘匹,衣賜200萬匹段,可謂財豐兵精。尤為重要的是,朔方之兵多為久戰之軍,戰鬥力極強,加之朔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下可直逼長安,東向經河東北部可進擊河北,威脅叛軍老巢,同時這裡又是控扼河、隴的交通樞紐,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地位。

    太子李亨從奉天北上時,一路狂奔,馬不停蹄,有時晝夜賓士三百里,猶如逃跑,士卒器械亡失過半,其狼狽情況不亞於玄宗入蜀。到了平涼時,才敢稍稍停歇,直到靈武后,才算安定下來。從此以後,靈武便成為唐朝平定安祿山叛亂的大本營,而玄宗避居川蜀,失去了領導全國軍民抗擊叛軍的地位,被太子所取代遂成為必然的趨勢。

    太子即位真相

    太子李亨於七月九日到達靈武。僅僅過了三天,遂於七月十二日即位於靈武城南樓,史稱唐肅宗。事情發展得如此之快,反映了李亨及其追隨者迫不及待的心情。

    由於唐肅宗即位時玄宗尚在幸蜀的途中,所以並不知道已經發生的這一變故。到了成都以後,由於驛路不通,道路艱澀,因此仍無法獲得外界的訊息。直到八月十二日,肅宗派往成都的使者到達後,玄宗才知道了這個訊息。面對這種局面,玄宗還有什麼話可說,在國家危難之時,他只能接受這個現實,並且還得裝出一副高興的樣子。不過玄宗並不願意徹底退出政治舞臺,軍國大事仍要奏與他知。

    因為肅宗即皇帝位時畢竟沒有經過老皇帝的允許,也沒有傳國玉璽之類的國寶玉冊,於是玄宗又命韋見素、房琯、崔渙為使,奉國寶玉冊赴靈武傳位。除了這些東西外,還必須有正式檔案為據,於是玄宗先後又頒佈了《明皇令肅宗即位詔》和《肅宗即位冊文》,這樣總算完成了新皇帝即位的全部程式。

  • 2 # 談彈娛樂

      唐朝上最有名的兩次反叛戰爭,《安史之亂》便是其一。楊貴妃是唐玄宗最疼愛也是最得寵的妃子,高居貴妃之位,可想而知她在唐玄宗心中的分量有多大。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悲嘆道君王唐玄宗終日沉湎在歌舞酒色之中,放縱行樂,傷感悲秋之時寫道: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諷刺唐玄宗的荒淫無度、縱情享樂不理朝政之事,讓宦官和後宮妃子勾結孃家來插手和掌管權利。

      高力士,作為宦官之首,跟楊貴妃有著莫大的關聯。

    楊貴妃的一生可以用“成也蕭何敗蕭何”來形容。

    楊貴妃和高力士,一個是明皇身邊得寵的妃子,一個是明皇十分信任並重用的大臣,恰巧的是將白綾奉上讓楊貴妃自縊的正是高力士。

    高力士和楊玉環長兄楊國忠相當是明皇身邊的左右手,為何高力士會支援太子處死楊貴妃?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不思進取,終日和楊貴妃唐廝混在一起,國家的安危受到威脅,楊貴妃的兄長楊國忠卻獨攬大權,專權誤國的同時任用奸臣,私下經常打壓安祿山,持著皇帝的賞賜和權位為所欲為,最終導致朝綱紊亂。

    可作為君王的唐玄宗聽之任之,縱情享樂不說簡直到了荒誕的地步。

    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無力反抗,遂攜帶家眷出逃,楊貴妃,宰相楊國忠和太監高力士等人在列。

      天寶十四載(公元756年),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等組織軍隊,直指長安。

    由於不理朝政年,被叛軍直逼城下,奈何只有逃跑一計可施。名則上皇帝為了百姓的安危親自出徵,實際上是為了出逃保命。

    帶上心愛的楊貴妃和寵臣高力士等浩浩蕩蕩的往叛軍相反的方向逃離。奈何路途遙遠,三軍疲乏,自古以來都有紅顏禍水之說,安史之亂又是因為楊貴妃而起,不把楊貴妃賜死,用什麼來安慰軍心、士氣又何以得到重振?

    君王敗朝,後宮嬪妃干政本是個大忌。可偏偏這個楊貴妃就能夠利用自己的裙帶關係讓家族成員們高官厚祿衣食無憂,服侍在唐玄宗的身邊枕邊風也不少吹。

      此料唐玄宗正是昏庸無能之輩,貪圖享樂之人,這種不作為的方式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再來說下高力士,高力士也著實是個厲害的人物。

    在位期間盡心盡力的服侍唐玄宗,唐玄宗對高力士的評價是:力士當上,我寢則穩。足以說明李隆基是十分信任高力士的。

      在朝廷中,巴結高力士的人數不在話下。高力士對唐玄宗毫無二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高力士絕對是愚忠,為了讓唐玄宗高興,什麼活兒都能做的出來。歷史上有名的為了博得美人一笑的“妃子笑”荔枝的典故也是出自高力士。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從側面也說明了高力士為了皇上開心,儘管皇上終日不理朝政和縱情享樂但他還是不管不顧。高力士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對皇上是忠心的。

      面對直逼城下的叛軍和護衛皇上的進軍的不滿,他又是個會審時度勢之人,為了皇上的性命;在馬嵬坡中,響應保駕的禁軍士兵的強烈要求“清君側”之時,讓唐玄宗在江山和美人之間做出選擇。

    “貴妃與國家熟重?”唐玄宗是何其聰明,為了保住皇位和江山,美人沒了怕什麼,天下都是自己的,何愁沒有美人服侍在側?

    儘管是最寵愛的貴妃那有怎樣,最終還不是難逃被賜死的命運。

    在君王帝家最不被看重的是感情和生命。楊貴妃一死,才能保住皇帝的性命,國家才有不被滅亡的可能。

  • 3 # 羽書遲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唐朝內部幾十年不見戰火,叛軍一路勢如破竹

    ,唐玄宗應對不力,導致叛軍攻破潼關,長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帶著后妃及王公大臣奔蜀。行至馬驛時,禁軍發生騷動,群起殺死被認為是奸相的楊國忠。隨即又要唐玄宗捨棄楊貴妃。唐玄宗起初不忍心,後在貼身宦官高力士的勸說下,縊殺楊貴妃,眾心始安。有分析認為整個事件的導演者是太子李亨,但有爭議。

    當初,把楊貴妃入宮之事辦成,高力士起了很大作用,畢竟楊貴妃原本是唐玄宗兒媳,有悖倫理。這個時候,高力士卻極力勸說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原因何在?

    首先,高力士作為唐玄宗最得意的宦官,他只忠於唐玄宗一人。如果唐玄宗執意留下楊貴妃,這對唐玄宗本人而言是很危險的。他要保唐玄宗,就要打消唐玄宗意氣用事的思想。

    其次,高力士對事態發展有清楚的認識,就算太子沒有導演譁變,單單禁軍殺害楊國忠後,如果仍留在楊貴妃,眾心難安,到時形勢更復雜,何況很多人把安史之亂責任推到楊貴妃身上,認為她紅顏禍水,迷惑了君王。

    再則,從高力士一生的表現看,他的名聲在宦官中算很好的,他為了唐朝的大局著想,勸唐玄宗割愛保全社稷也是可能的。

    何況,從個人安危和利益看,殺楊貴妃等於保了唐玄宗,保了唐玄宗,就等於保了自己。

    所以於公於私,高力士都有勸唐玄宗殺楊貴妃的動機。

  • 4 # 喬江寶

    其在宰相之位時同李林甫如出一轍,在朝堂上循私枉法,忌賢妒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尤其與安祿山的權力之爭已到白熱化的程度,可唐玄宗昏庸無能,任其事態發展,最終成為動亂的導火索。高力士一直追隨唐玄宗左右,他在武則天時期一樁謀反案的牽連而被閹割,後隨玄宗平韋后之亂而立功,一直侍奉在玄宗身邊,對其忠心耿耿。高力士雖然持寵而嬌但他不專橫跋扈,他貪贓但不枉法,性情溫和謹慎,與李林甫和楊國忠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深受唐玄宗的信任,朝中士大夫也少有與之有利害衝突之人。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唐玄宗一行走到馬嵬驛,因一路上官民逃散避禍,無人提供糧食,禁軍將士飢餓疲憊滿腹怨怒,禁軍頭領陳玄禮認為楊氏兄妹是引發禍亂的罪魁禍首,於是向太子奏請想要除掉楊國忠,太子當時猶豫不決,因為他並不掌權,怕引起父子間的反目,所以沒有表態。

    正巧,逃亡隊伍中有二十多人的吐蕃使者攔住楊國忠索要食物,陳玄禮立既鼓動士兵高喊:“楊國忠與胡人密謀叛亂"!楊國忠害怕就跑到馬嵬驛西門裡,被追趕而來計程車兵殺死。憤怒的禁軍將士將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及楊國忠的姐姐南韓夫人和秦國夫人(也有一說在安史之亂前夕病死)一同殺死。唐玄宗聽到外面的喧譁吵鬧聲,派高力士外出察看,高力士回來說楊國忠意圖謀反已被禁軍將士誅殺。玄宗穿衣在驛站門口慰問士兵,令他們集合,士兵們不理睬,唐玄宗派高力士尋問原因。禁軍統領陳玄禮回答:"楊國忠陰謀造反,楊貴妃已不適合服待陛下,希望陛下割捨私情糾正法度"。意思是讓玄宗殺掉楊玉環。

    唐玄宗當然不捨得殺掉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美人,思索了許久對高力士說:"她平日深居宮中,怎麼會知道楊國忠的反叛呢?"!唐玄宗是想為楊玉環開脫。高力士看出他的心思,對玄宗說:“貴妃確實沒罪,但是國忠已死,而貴妃還在陛下身邊,他們能安心嗎?"最後,高力士說了一句最關鍵的話:“將士們安心,陛下就安全了"。

    這一句話促使唐玄宗最終下決心讓高力士勒死了楊貴妃。確實,禁軍將士殺死了楊國忠一家人,如果獨留楊玉環在玄宗身邊,一旦形勢好轉,楊玉環肯定會展開報復,參與此事的人,包括高力士在內都不會有好下場。深諳權力鬥爭的人都清楚這一點,所以必須斬草除根。

  • 5 # 江漢秋穎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夢迴大唐盛世,記憶中除了詩酒未央,歌舞翩躚,還有千古紅顏楊玉環與唐玄宗纏綿悱惻,風流繾綣的悽美愛情。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楊玉環羞花容顏致使偌大的大唐為之瘋狂,為之痴癲,驚回首,卻引得中原滾滾狼煙。“漁陽鼙(pí)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戰鼓爭鳴,馬蹄聲碎,驚醒了溫柔夢鄉里的唐玄宗和楊玉環,只得收拾行裝倉皇西逃。“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在這進退兩難,命懸一線的時候,愛江山還是更愛美人,唐玄宗李隆基估計也是左右為難,無法選擇。

    人生在最困難,最無助,面臨重大危機的時刻,可能需要身邊最親近,最信賴的人幫他做出一個判斷,哪怕是生死抉擇。高力士對唐玄宗一生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可謂是唐玄宗最值得依靠和信任的人。唐玄宗曾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可見唐玄宗對高力士的放心程度不是一般人可比。面臨兵變,事關唐玄宗生死榮辱之時,一面依依不捨身邊的紅粉佳人;一面又無法安撫譁變將士之心,唐玄宗這時估計痛苦不堪,心力交瘁。此時終究沒有兩全的辦法,唯有捨棄一頭方可保全他自己。作為唐玄宗最依仗的高力士或許見他如此痛苦,幫他下了這麼一個決心;也或是唐玄宗暗自授意,我們無法得知,只能按照情理推測。不管是什麼原因,最終為了保護唐玄宗的安危,只能捨車保帥,支援太子殺掉楊玉環。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這世間繁華終是過眼雲煙,喧囂過後終需歸於沉寂。感嘆自古紅顏多薄命,傾國傾城,反倒誤了卿卿自家性命!

  • 6 # 我就是竹韻

    唐玄宗有先祖的福澤。

    唐玄宗在位時,因為之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已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強盛,所以他登基之後,壓力並不大。在政治上,唐玄宗早期挺英明,在他的前半生,國力更加強盛,天下太平,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四海昇平,史稱“開元盛世”。

    唐玄宗晚期昏庸。

    晚期的唐玄宗自恃天下繁榮,他思想鬆懈,不思進取,生活作風奢華,被“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楊貴妃迷得喪失理智,將國政交給宰相李林甫全權處理,而且時間長達十九年。這宰相李林甫本是奸詐之人,貪汙受賄,任人唯親。李林甫之後,楊玉環的堂兄楊國忠上位擔任宰相。楊國忠與李林甫一丘之貉,沆瀣一氣,仗著楊貴妃得寵,拉幫結派,剷除異己,將整個朝廷弄得烏煙瘴氣。

    安祿山、史思明發動七年兩個月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突厥人,本是無名小卒,但他深懂為官之道,加上李林甫、楊國忠任宰相期間,官場腐敗,他一路賄賂,步步高昇,最後竟然有機會結識了楊國忠。安祿山透過楊國忠,得以見到唐玄宗、楊貴妃,為討他倆歡心,安祿山厚顏無恥的認楊貴妃為乾媽,而楊貴妃足足大安祿山16歲。

    安祿山武功不錯,又能口燦蓮花鬨得唐玄宗、楊貴妃開心,一時很受寵愛,官職越升越高,手中的兵權越來越大。安祿山自恃得寵,忘乎所以,變得飛揚跋扈,目中無人,連楊國忠都不放在眼中。

    楊國忠見安祿山如此驕橫,兵權越來越大,拉攏的官員越來越多,覺得他威脅到了楊氏家族的利益,於是想剷除安祿山。

    安祿山感覺到楊國忠的不懷好意,先下手為強,況且他早有謀反之心,於是借“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之名,與他的同鄉史思明在河南范陽召集將士十五萬起兵,安史之亂正式開始。

    大唐一直繁榮昌盛,沒有戰事已久,安祿山的造反太突然,以致朝廷中很多人包括唐玄宗都不相信安祿山起兵謀反。安祿山的大軍所向披靡,直到河南完全淪陷,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起兵造反的事實。

    河南、河北很快被安祿山佔領。安祿山這個皇帝迷,迫不及待地稱帝。公元755年12月,他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但安祿山殘暴無度,公元757年,他兒子安慶緒與李豬兒、嚴莊,忍無可忍,將其殺害。

    安慶緒接過安祿山的皇位,繼續造反攻大唐首都長安,唐玄宗多年未曾用兵,而宰相楊國忠也只能紙上談兵,眼看長安即將失守,唐玄宗、楊貴妃與一些將領被迫逃離長安,逃往寧夏。

    楊貴妃之死。

    唐玄宗、楊貴妃、楊國忠逃離長安時,經過陝西馬嵬坡,眾將士飢渴難耐,怒火沖天,將矛頭指向楊國忠,說楊國忠奸詐誤國,是造成安祿山造反的罪魁禍首,要誅殺楊國忠,為國除害。楊國忠聽罷,騎馬疾奔逃命,被眾將士攔在城門,亂刀砍死。

    眾將殺死楊國忠後,又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唐玄宗責問將士:“楊國忠該死,可是關貴妃什麼事啊?”高力士勸導:“楊國忠已被將士們殺死,貴妃雖然無罪,但是楊國忠是她的哥哥,日後貴妃常伴君側,將士們豈能安心?將士安心則陛下安心,陛下安心則天下可安。”

    (高力士)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

    《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

    《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

    唐玄宗被逼無奈,才下令賜死楊玉環。讓楊貴妃在佛堂自縊,高力士監督執行。

    唐玄宗此時已是落魄不堪,面對李亨支援的的政變,無可奈何宣稱退位,李亨便在長安之外登基,即唐肅宗。

    一代美女楊貴妃,在這安史之亂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這安史之亂,恰恰是她的義子安祿山發動的。可憐的唐玄宗,一代明君,晚年卻昏庸,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不住。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訊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哀江頭》:杜甫)

  • 7 # 每日一首怪詩詞

    有必要糾正一下,楊貴妃不是太子殺的。

    楊貴妃是被玄宗皇帝在禁軍的逼迫下賜死的,太子並沒有直接參與。但是,他是默許的。而高力士是唐玄宗最為信任的人,因此他知道,按照玄宗皇帝對楊貴妃的感情,玄宗皇帝是絕對不可能捨棄楊貴妃的。因此,必須由他來說服皇帝,否則很可能激發病變,讓玄宗皇帝性命不保。

    為什麼呢?

    叛軍佔領長安後,玄宗和太子李亨一路西逃到馬嵬驛。恰巧在這個時候天降大雨,禁軍將士本來就士氣低迷、牢騷滿腹,再加上大雨,他們的不滿情緒就集體爆發了,所以必須找地方宣洩。當時禁軍將領陳玄禮就藉著這鼓勁,帶領禁軍將士殺了造成叛亂的首惡元兇-楊國忠。誰料,楊國忠一死,不但沒有熄滅禁軍將士的怒火,反而讓他們更加癲狂。因為這幫人知道,斬草要除根啊。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兄,如果不連她一塊弄死,等什麼時候她在皇上耳朵跟前吹吹風,他們這幫人必定死無葬身之地啊。所以,就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其實就是逼宮。高力士縱橫官場多年,又屢任軍職,他對軍隊是非常瞭解的。他明白,如果不答應這些人的要求,那麼玄宗皇帝就非常危險了,這幫人現在什麼都幹得出來。

    所以,在處死楊貴妃這個事件上,高力士是最清醒的當局人。

  • 8 # 老莊說故事

    馬嵬之變是否是太子主使的,現在很難確定。所以這個題目就有問題。

    我們來看一下事件的經過: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亂的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王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甲午(十二日),百玄宗登臨勤政樓,下制書說要親自率兵征討安祿山,玄宗又任命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靈昌人崔光遠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讓將軍邊令誠掌管宮殿的鑰匙。玄宗假稱劍南節度大使穎王李璬將要赴鎮,命令劍南道準備所用物資。當天,玄宗移居大明宮。天黑以後,玄宗命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集合禁軍六軍,重賞他們金錢布帛,又挑選了閒廄中的駿馬九百餘匹,所做的這些事情外人都不知曉。

    乙未(十三日),天剛發亮,玄宗只與楊貴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信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發,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孫都棄而不顧,只管自己逃難。玄宗一行經過便橋後,楊國忠派人放火燒橋,玄宗說:“官吏百姓都在避難求生,為何要斷絕他們的生路呢!”於是就把內侍監高力士留下,讓他把大火撲滅後再來。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先行,告訴郡縣官作好準備。到吃飯的時候,抵達咸陽縣望賢宮,而王洛卿與咸陽縣令都已逃跑。宦官去徵召,官吏與民眾都沒有人來。已到了中午,玄宗還沒有吃飯,楊國忠就親自用錢買來胡餅獻給玄宗。於是百姓爭獻粗飯,並參雜有麥豆,皇孫們爭著用手抓吃,不一會兒就吃光了,還沒有吃飽。玄宗都按價給了他們金錢,並慰勞他們。眾人都涕泣流淚,玄宗也禁不住哭泣。

    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驛,隨從的將士因為飢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認為天下大亂都是楊國忠一手造成的,想殺掉他,於是就讓東宮宦官李輔國轉告太子李亨,李亨猶豫不決。這時有吐蕃使節二十餘人攔住楊國忠的馬,向他訴說沒有吃的,楊國忠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士卒們就喊道:“楊國忠與胡人謀反!”有人用箭射擊,射中了楊國忠坐騎的馬鞍。楊國忠急忙逃命,逃至馬嵬驛西門內,被士兵追上殺死,並肢解了他的屍體,把頭顱掛在矛上插於西門外示眾,然後殺了他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與南韓夫人、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說:“你們膽大妄為,竟敢謀害宰相!”士兵們又把他殺了。韋見素聽見外面大亂,跑出驛門察看,被亂兵用鞭子抽打得頭破血流。眾人喊道:“不要傷了韋相公。”韋見素才免於一死。士兵們又包圍了驛站,玄宗聽見外面的喧譁之聲,就問是什麼事,左右侍從回答說是楊國忠謀反。玄宗走出驛門,慰勞軍士,命令他們撤走,但軍士不答應。玄宗又讓高力士去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被誅,楊貴妃不應該再侍奉陛下,願陛下能夠割愛,把楊貴妃處死。”玄宗說:“這件事由我自行處置。”然後進入驛站,拄著柺杖側首而立。過了一會兒,京兆司錄參軍韋諤上前說道:“現在眾怒難犯,形勢十分危急,安危在片刻之間,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斷!”說著不斷地跪下叩頭,以至血流滿面。玄宗說:“楊貴妃居住在戒備森嚴的宮中,不與外人交結,怎麼能知道楊國忠謀反呢?”高力士說:“楊貴妃確實是沒有罪,但將士們已經殺了楊國忠,而楊貴妃還在陛下的左右侍奉,他們怎麼能夠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地考慮一下,將士安寧陛下就會安全。”玄宗這才命令高力士把楊貴妃引到佛堂內,用繩子勒死了她。然後把屍體抬到驛站的庭中,召陳玄禮等人入驛站察看。陳玄禮等人脫去甲冑,叩頭謝罪,玄宗安尉他們,並命令告諭其他的軍士。陳玄禮等都高喊萬歲,拜了兩拜而出,然後整頓軍隊準備繼續行進。韋諤是韋見素的兒子。楊國忠的妻子裴柔與她的小兒子楊晞、虢國夫人與她的兒子裴徽都乘亂逃走,到了陳倉縣,被縣令薛景仙率領官吏抓獲殺掉。

    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太子李亨對馬嵬之變只能說知情,但不能說是主使。至於殺楊貴妃,更不是李亨的主意,所以也就不存在高力士支援太子殺楊貴妃了。

  • 9 # 獨愛炸醬麵

    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楊玉環的故事可以說是古今帝王愛情故事的經典。楊貴妃是唐玄宗後期寵妃,雖然沒有成為皇后,但她得到了唐玄宗全部的寵愛。

    楊貴妃的死可以說是必然的,但同時楊貴妃也是死的很冤的。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756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等人發動了安史之,這對大唐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因為宰相楊國忠的錯誤決策,本該固若金湯的潼關天險被叛軍很快就攻破,唐玄宗為躲避戰禍,帶著楊貴妃離開長安,向蜀中防線逃去。

    跑到馬嵬驛的時候已經是第三天中午了,眾將士又飢又餓,心裡對楊國忠得無能滿是怨氣,正好看到楊國忠和吐蕃人在一起,於是就大喊“楊國忠勾結胡人”衝上去將他亂刃分屍,參與譁變計程車兵越來越多。

    傍晚的時候大批士兵包圍了玄宗和貴妃所在的驛站,譁變計程車兵在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帶領下來求見玄宗,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然就不再跟隨玄宗去四川了。

    高力士作為當朝重臣有是玄宗李隆基最信任的人,深知情勢危急,稍有不慎就是一場大禍。譁變士兵殺了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必然害怕以後楊貴妃秋後算賬,所以楊貴妃必須死,只有楊貴妃死了,才能安將士們的心,讓士兵們繼續保護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且嚴格意義上來講禍首就是貴妃。就因為她讓皇上沉迷享受,不理朝政,才弄得安祿山造反。所以高力士也是支援楊貴妃死的。

    唐玄宗只得棄車保帥,舍小取大,忍痛下令讓楊貴妃自縊,就這樣楊貴妃死在了馬嵬坡。

    只能說楊玄宗李隆基是個廢物,連自己近前的保鏢都不能完全控制,反到出現了保鏢反逼主人的事情。所以楊貴妃的死楊玄宗李隆基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這個豬隊友也是非常配合的送上了一個助攻。

  • 10 # 如史如畫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當時的氛圍有多可怕,唐玄宗帶著幾千侍衛深夜悄悄從宮裡偷偷溜走,除了自己的親屬還有愛妃誰也沒通知。這些侍衛和玄宗在逃走的路上匆匆忙忙,糧食沒帶太多,一會兒便吃完了。

    而在此時,長安大亂,這些侍衛的親屬家人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於是疲憊的身體加上糟糕的心情逼著侍衛兵變。侍衛頭子陳玄禮知道大禍將出,就想讓這些人的仇恨轉移一下,以便得到發洩,於是他想起了楊國忠。

    楊國忠禍亂朝政,早就世人皆知,於是他便號召大家把楊國忠殺了。楊國忠和楊貴妃是一路的,高力士自然不敢保護她,要不然將士們一肚子火便要燒到自己頭上。就算玄宗也無可奈何,以當時緊張的局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養女主播”,叔侄2人盜竊8輛電瓶車,用贓款打賞,網友評論亮了,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