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揚楊劉
-
2 # 林城—布衣
秦朝滅亡後,劉邦、項羽“楚漢之爭”。劉邦善於用人、越戰越強,項羽匹夫之勇、終致敗落。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韓信等合兵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
夜晚圍困楚軍的漢軍營寨裡唱起楚地歌曲,致使項羽的楚軍軍心大亂。因為楚軍將士,聽到楚地的歌曲,以為漢軍裡多楚人,楚地多為劉邦所佔,從而瓦解了鬥志。
“四面楚歌”致使項羽兵士大量逃亡,項羽不得己率殘部突圍。逃至烏江邊時,因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
-
3 # 舊巷深處
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以筆者看來,垓下之戰的本質,無非就是韓信對楚軍的攻心之戰,用楚歌來打破項羽以及整個楚軍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韓信此舉的目的,無非就是藉此思鄉曲來瓦解楚軍的戰鬥意志。楚軍就在這四面楚歌聲中分崩離析、不攻自破了。
那麼,在當時真實戰役中,韓信是如何一步一步攻破楚軍的心理防線呢?下面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場著名的戰役。
一、垓下之戰——“四面楚歌”以楚文化瓦解楚軍(垓下遺址)
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 也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歷史上的韓信用兵入神,其最大的特點是以智取勝, 也就是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勝利。並且他懂得如何提高軍隊計程車氣, 瞭解作戰者的心理, 尤其是特別瞭解敵人的心理, 進行心理戰是韓信的拿手好戲。
時間在公元前202年, 韓信率兵在垓下準備與項羽進行決戰。首先,韓信先設定了十個方向的伏軍, 又派士兵衝著楚營叫罵,誘騙項羽決戰。果然,項羽率軍一直衝到垓下, 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 陷入漢軍的重重包圍。項羽率部勉強突圍,此次大敗對於項羽打擊不小,一晃幾日過去, 楚軍糧草斷絕, 又無救兵, 項羽陷入一籌莫展的困境。
這個時候,韓信的過人之處,便顯露出來。首先,韓信並沒有採取強攻,而是將楚軍包圍起來,此時的楚軍剛剛經過幾番廝殺, 傷亡大半, 糧草斷絕, 外無援兵, 又趕上時值隆冬, 寒風刺骨,楚軍將士忍飢受凍, 多有怨聲。就在這時, 韓信命令漢軍營中會唱楚國民歌的人展開喉嚨唱起楚歌來, 一時之間, 被包圍的項羽軍營四周傳來陣陣楚歌聲。此時的楚軍將士,聽到家鄉的歌謠,難免心生思鄉之情, 想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兒。於是,楚軍軍心開始渙散,士氣大降,甚至有計程車兵開始出逃。
這無非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誅心之戰, 在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 韓信沒有絲毫懈怠, 他要透過心理戰麻痺敵人, 瓦解敵人計程車氣, 徹底摧毀敵人的鬥志。
二、“四面楚歌”策略中所蘊含的原理項羽軍中多是江東子弟, 同鄉同族凝聚而成的同生共死的團隊精神極強, 同時又對楚地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認同。因而, “楚歌”作為他們的家鄉文化, 不約而同地勾起了其親情和鄉情———這也是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韓信正是抓住了這一點, 用楚地文化進攻楚軍。我們大家可能都能感同身受,夜深人靜之時, 是人最想家的時候, 也是聲音傳得最遠並達到最佳收聽效果的時候。
四面響起的楚歌帶給楚軍一種暗示:楚地已經全部淪陷。楚軍認為大勢已去, 軍心渙散。其次, 河對面就是楚地, 甚至有的將士還能望見自己的家鄉。在隔河望鄉之地, 最能使楚軍將士想家。特別是在殘酷的戰場上, 想家的念頭更為強烈。再次, 面對著家鄉, 在自己的家門口, 被團團包圍, 多數楚軍將士本已無心戀戰。聽到熟悉的淒涼婉轉的家鄉歌聲, 使他們淚流滿面, 思緒氾濫, 喪失鬥志。
三、垓下之戰——留下的啟示由此可知,任何戰爭的較量其本質上都是文化的較量, 精神的較量。想要戰勝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強有力的武力征服其軍隊和政權, 更重要的是征服其文化。
“四面楚歌”顯然是一次有預謀的、有準備的攻心之戰。韓信以“楚歌”, 嚴重挫敗了楚軍將士乃至項羽的信心和鬥志, 減少了自己軍隊的傷亡, 加速了項羽軍隊的失敗。其堪稱是歷史上文化戰的經典案例, 把“攻心”為上的兵法精髓演繹得淋漓盡致, 留給後人不盡的啟示。
-
4 # 左爸世說新語
垓下之戰,漢軍唱楚歌瓦解楚軍的軍心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四面楚歌。
那麼為什麼這樣做有效呢,實際上這是一種攻心戰,漢軍軍營傳來的楚歌會給楚軍軍士一種錯覺那就是現在漢軍裡面有很多軍士都是來自楚地,這說明漢軍已經佔領了楚國的大部分領土,並從這些地方招人加入他們的部隊,這樣一來楚軍士兵就會認為既然楚國大部分都被漢軍佔領了,那麼繼續戰鬥的意義也就不大了,如此一來,楚國軍隊無心作戰,自然就會敗於漢軍。
這就是四面楚歌背後的心理戰。
-
5 # 減水書生
《項羽本紀》: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秦末亂世的第一英雄,項羽總共有兩次害怕:
第一次是濰水之戰,龍且的20萬楚軍精銳全部報銷,於是項羽“恐”。
第二次是垓下之戰,四面楚歌聲,於是項羽“大驚”。
叱吒喑嗚而千人皆廢的楚霸王項羽,已經“大驚”,那些楚國戰士又會是何種情緒?
《高祖本紀》
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國也沒了、家也沒了,包圍自己的漢軍,竟有楚地鄉黨,就這種形勢,項羽的楚國戰士還怎麼打仗?
非但楚軍心理崩潰了,就連楚霸王也心理崩潰了。於是,名將項羽立即就知道這仗已經沒法打了,所以帶著八百親兵趕緊逃跑。逃跑,就是楚霸王唯一能做的事情。
1.楚漢爭霸的劉邦、項羽兩大軍團,兵員素質到底是什麼水平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荀子論兵,按照強弱不同、將軍隊分為五類,即技擊之兵、武卒之兵、銳士之兵、節制之兵和仁義之兵。雖然荀子論兵是在為道德說教做論證,但也可以幫助我們對軍隊有一個認識,即:
擅長單兵格鬥的技擊之兵,幹不過結陣作戰的武卒方陣;結陣作戰的武卒方陣,幹不過賞罰嚴明的秦之銳士;賞罰嚴明的大秦銳士幹不過國法節制的桓文之兵;國法節制晉文公和齊桓公,又幹不過仁義天下的商湯、周武之兵。
蘭博再厲害,也幹不過集體作戰的方陣;再厲害的方陣,也幹不過賞罰嚴明的整個軍隊;再彪悍的整個軍隊,也幹不過法令節度的舉國之兵;而舉國之兵則幹不過仁義之師的天下之兵。
這裡面有道德,但也有形勢,還有組織。依次是是單兵、方陣、軍隊、國家和天下。
那麼,秦末亂世,劉邦和項羽兩大集團計程車兵,處在哪個層級?
滅秦之時,是仁義天下之兵;滅秦之後是桓文節制的國家之兵;爭霸較量則是賞罰嚴明的爭霸軍隊;士氣不振,則是還能結陣作戰的武卒方陣。而打了敗仗,就是各自為戰的技擊遊兵,甚至比這還不堪。
也就是,垓下被圍的項羽軍團,充其量就是一群久經戰陣卻準備逃跑的技擊遊兵,已經失去了統序和歸屬。
而劉邦之軍則是天下之兵,不是因為仁義而是因為形勢,馬上就可以建立新王朝了,而這些戰士都知道自己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2.項羽軍團已經沒了戰心,他們就差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楚漢爭霸打了四年,打到最後,項羽的西楚國就剩下成皋滎陽軍團了。這支軍隊早就被劉邦給磨軟了,他們早就開始厭惡戰爭了。
從成皋滎陽,撤退到固陵,然後又從固陵撤退到垓下,項羽的成皋滎陽軍團,在一路向東的撤退中,已經沒鬥志。
但是,他們還有信心,這個信心就是楚霸王。兵是將威、將是兵膽,有屢戰屢勝的楚霸王,楚戰士們還能成就秦銳士和魏武卒的風采。
但是,韓信五軍陣,卻結結實實地教育了楚戰士們啥叫人多欺負人少。我就是兵多、血厚,擺在戰場上讓你們殺、你們殺不完,放在戰場上等你衝、你也衝不破。
所以,這時候對楚霸王的信仰,已經不能再當飯吃了。曾經以一當百的楚戰士,只能環顧四周、準備逃生保命。
而四面楚歌聲,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楚戰士徹底不知道在為啥打仗了?
這個問題很重要。
幾個人,可以為了錢去搶劫;幾十個人,就得為了發財去集團為盜;幾百個人,就得有比錢更大一點的組織目標了,因為得建立紀律;幾千、幾萬人,就得有法令、有制度,還得有故事和信仰。楚國軍團20萬人,得相信自己能勝利,得相信自己有家有國有楚霸王,才能團結起來。
但是,現在家也沒了、國也沒了,甚至連命都可能沒了,這就真得沒法打仗了,也就沒了勝利。所以,結果只能是心理崩潰。
3.小區業主永遠打不過物業公司,因為組織物業公司,是為了盈利而組織起來的。而小區業主,則是毫無組織而只能自私自利的烏合之眾。
所以,儘管物業公司人少,儘管小區業主人多,但較量起來,吃虧的多從來不會是物業公司。
當然也有個例,業主團結一致戰勝物業公司,也是有的。但這得需要業主裡面有牛人,能夠把自私自利的烏合之眾組織起來。
PS:不是業主們,本性就自私自利,而是在沒有組織、沒有秩序的情況下,理性人就得形成自私自利的人設。這是博弈環境所決定的。
還有,就是政府出面了,這個最強外力能徹底改變全部博弈環境。不用黨委政府這個層級出手,就是居委會或派出所出面都可以,因為他們雖小卻能代表政府。
但是,因為業主與物業公司的事情太小,所以科層制的政府去處理這種小事,應付起來費勁而且也沒有動力去應付。所以還得靠牛人,就是政府系統中有人敢拍板,就要幹物業公司。
回到垓下之戰和四面楚歌,其中原理就是一個組織起來與沒有組織起來的問題。
項羽的軍團原本是組織起來的,有將軍、有都尉、有千夫長、有百夫長,層級有序、號令節制。但是,連續遭遇敗仗之後,軍心已經散了,所以組織水平直線下降,不是軍官都死了而是當兵的都不聽話了。
技擊之兵是蘭博,蘭博幹不過軍隊,甚至是一個小隊,蘭博都幹不贏。真實世界不是電影。
小股精兵很厲害,比如魏武卒,但是秦之銳士是整個軍隊的賞罰嚴明,是整個軍隊被組織了起來。所以,魏武卒幹不過秦銳士。
而晉文公和齊桓公的軍隊呢?不是說他們的軍隊有多牛,而是整個國家法令節制、嚴整有序,是整個國家被組織了起來。
而湯武之兵呢,是仁義的價值信仰把天下組織了起來。
所以,關鍵是一個有組織與沒組織的問題。
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四面楚歌聲,就是要把瀕臨組織崩潰的項羽軍團徹底瓦解掉,讓二十萬楚戰士徹底變成烏合之眾。只要到了這種程度,韓信就不用再組織什麼五軍陣或六七八九軍陣了,直接等著楚戰士投降或逃跑就可以了。
-
6 # 半信半疑的歷史書
人心都思鄉,尤其是在外過得不好的時候。被包圍了,而且突圍的機率有不大,不唱楚曲就想回家何況聽到家鄉的曲子呢?
-
7 # 歷史笑春風
“四面楚歌”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戰例,它開創了攻心之戰的先河。在當時,項羽、劉邦以鴻溝為界,已經講和罷兵。可是劉邦聽從張良的勸說,背信棄義,進攻劉邦。在道義上已經輸了一籌,所以和項羽一戰就敗,只得用張良的計策,調集韓信、彭越的兵力,以最大的兵力和項羽決戰。
在垓下之戰中,韓信親自指揮漢軍,採取厚集中央,兩翼包抄的戰術。打破了項羽慣用的中央突破的戰術,打敗了項羽。但是,雖然項羽在戰場上暫時失敗了,可是項羽尚在,楚軍軍心不亂,要徹底打敗項羽也還是艱難的。
因為項羽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戰神。他的軍事生涯裡,多次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蹟。在鉅鹿之戰中,他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在彭城之戰中,他更是以三萬鐵騎打敗了劉邦五十六萬大軍。只要項羽還在,楚軍心中還存有勝利的希望。
為了打消楚軍的希望,韓信在楚軍兵敗之際,使出了“四面楚歌”的計策。這嚴重的挫傷了楚軍的希望,也嚴重挫傷了項羽的鬥志。史書中記載: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有人說,這楚歌是漢軍學唱的。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是不是楚人一聽就能夠聽出來。這些唱楚歌的確確實實是楚人。他們是原來楚國的周殷、英布等人的部下,都是地地道道的楚人。
“四面楚歌”這一計之所以厲害,是因為這楚歌中傳遞這幾種資訊:一是向那些楚軍傳遞思鄉之情,天下征戰幾年,大家拋妻棄子,進行著血腥殘酷的戰爭。嚮往和平生活是大家共同的願望。這才會出現鴻溝之約的時候,大家高呼萬歲的情況。
而劉邦再起戰端,憑藉著對他背信棄義的仇恨,楚軍還可以一戰。但是,敵強我弱的態勢顯現出來,垓下一戰失敗,大家心中的鬥志消磨大半。再一聽楚歌,思鄉之情越發的強烈,鬥志就更加低沉。
二是,四周唱歌的楚人眾多,大家和項羽的想法基本相同,那就是楚地很可能被劉邦的漢軍給佔領了。由於被圍,訊息不通,這種想法很快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一旦有了這種認定,那麼走投無路的心理就會徹底摧毀楚軍心理的最後一道防線,首先在心理上就會造成崩潰。
三是,在漢軍中有這麼多楚人,也給楚軍一個資訊,那就是漢軍對楚人的態度。當時,戰爭殘酷,殺俘虜屠城市是家常便飯。項羽的楚軍就沒少幹這些事情。因此,楚軍對漢軍有一種懼怕報復的心理。
而楚歌傳遞給楚軍一個資訊,漢軍對楚人並不是趕盡殺絕的。在漢軍中有這麼多的楚人為劉邦效力。因此,這些楚軍對將來萬一失敗後,漢軍對他們的態度有了一定的希望。這樣一來,楚軍更不會對漢軍死打硬拼了。
有了以上幾個因素,“四面楚歌”這一計徹底摧垮了楚軍的鬥志,也讓項羽放棄了最後的希望。接下來項羽突圍而走,自刎烏江。楚軍敗散,漢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消滅了楚軍的主力,天下最終重新統一,開創了輝煌的漢朝。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讓我們看看正反面的幾個類似戰例,一起來探究其中原因。
東京玫瑰:激發了美軍的戰鬥熱情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小鬼子,抄襲起來也是很認真的。
二戰時,美軍也玩起了“楚歌”遊戲,不過小鬼子很時尚,加上了無線電。
東京玫瑰,對美軍戰鬥意志的打擊未達效果。他們組建了“廣播協會”,用一些聲音甜美的女性,對太平洋上的美軍發起了心理戰。
電臺裡,嬌美的女聲每天都在同情美軍。“今晚為你們播放的是邦妮.巴克的《無力反抗》,你們是不是有同感呢?太平洋群島徘徊的傻瓜們”。
電臺裡,不斷地講述著各種故事,試圖激發美軍士兵的思鄉之情,以及“對溫暖女性懷抱的渴望”,同時,也試圖挑撥美軍對驅使他們送死的指揮官的怨恨!
結果如何呢?
戰後,當美國準備對一個“東京玫瑰”成員判刑時,許多美軍士兵出面求情。
他們表示:“東京玫瑰”激發了他們的戰鬥熱情。因為,他們都想“打到東京去,親眼看一看這個玫瑰”,正是這個念頭,讓他們挺了過來!
英軍正在和你們的妻子睡覺相比之下,小鬼子的盟友德華人的宣傳就靠譜一些。
二戰爆發後,德軍全力攻波蘭,西線與英法軍呈守勢。而英法也“綏靖”,沒有對德軍大規模進攻。雙方打起了“靜坐戰爭”。
“靜坐戰爭”時期,德軍不遺餘力地想要趁機削弱法軍的戰鬥意志。他們不斷宣傳:“北方各省計程車兵們,英軍正在和你們的妻子睡覺···”法國士兵也受到了影響,他們迴應:“我們是南方人,我們也不想打仗!”
整個靜坐戰爭期間,法軍一直在靜靜休息。
呂蒙收荊州之法德軍的宣傳,似乎說明一個道理:能讓一個男人分心的,往往是他們對家人的擔心。
呂蒙白衣渡江,襲取南郡。正在襄樊前線的關羽急忙回軍來救。
關羽軍畢竟是剛剛威震華夏的軍隊,要是堂堂正正地打起來,即使東吳能取勝,也免不了“自損八百”,弄不好讓背面的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而且,關羽正在前面抗曹,你東吳偷雞摸狗、背後插刀,關羽軍將士要打回來,估計也是“不需要動員”的。
正好,關羽軍計程車兵給家人寫信,關心家人的安全。呂蒙讓人善待關羽軍家屬,不阻止他們“與敵通訊”,讓他們傳遞“平安”。
這樣,關羽軍的將士得知家人平安,生活安定後,失去了與東吳軍作戰計程車氣,紛紛散去。
關羽軍散去大半,被迫敗走麥城,兵敗被俘。“楚歌”一定有效嗎?看情況!玩起音樂來,中國歷史上也是不乏達人的,但對戰場形勢的影響有好有壞。
西晉末年,劉琨被胡人圍困在晉陽。
劉坤本來就是音樂家,他決定發揮所長,瓦解敵軍。
"琨登樓清嘯,賊聞之,皆悽然長嘆。中夜揍胡笳,賊又流涕唏噓,有懷土之切。向曉復吹之,賊並棄圍而走“--《晉書.劉琨傳》“月夜胡笳”,劉琨以思鄉曲奪敵士氣,使敵散去。
多年後,女真人也玩了這一手,卻演砸了!
蒙古軍圍攻汴京。金軍為了守城,做《江水曲》,讓人在靜悄悄的夜晚登城唱之。企圖以此瓦解河朔漠北蒙古軍。
結果,沒什麼人搭理,大家該怎麼打還是怎麼打,直到——破城!
原理探究:士氣的規律氣盛則激勵而戰,氣衰則且養氣,待其可用而使之。——《百戰奇略.養戰》以上戰例中:
美軍遭遇珍珠港襲擊後,正不斷反擊日本。雖然他們在一些島嶼爭奪戰中陷入苦戰,但畢竟形勢好轉,士氣正在上升階段。
蒙古軍連戰連勝,已經攻破大半個金國,正準備對金髮起最後一擊。
這樣的情況下,激發他們的思鄉之情,無非是激勵他們儘快結束戰鬥!
這,是幫助對方“氣盛則激勵而戰”,是幫對方做戰鬥動員!
相反,法國在二戰前長期綏靖,士氣未獲充分動員,本來就還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胡人長久圍攻晉陽,屢挫於劉琨的堅守,士氣受挫。
關羽軍前受挫于徐晃,又失去根本,也正是“惰歸”之時。
這種情況下,對他們有利的是“氣衰則且養氣”之時。
一曲思鄉曲,一句平安,打亂了他們養氣的節奏,自然很容易受到影響了。
四面楚歌的形勢垓下之戰中,項羽軍計程車氣衰落到了極點。
他們長久在滎陽前線與劉邦相持,久戰無功,在不利形勢下議和退軍。張良等人建議追擊,正是要“擊其惰歸”。
韓信、英布等人掃蕩楚後方,彭城等地已經失手,他們家屬安危自然也是每個將士心中所期盼的,在這個前提上,鬥志更是被擔憂之心所覆蓋!
垓下決戰失敗,正是表明:“殺回去”,機會已經沒有了!這種情況下,四面楚歌,他們對家人的擔憂之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對“想走走不了”的絕望之情一起迸發,自然軍心大亂!
因此,我認為:四面楚歌,正是在對方士氣低落時的最後一擊,以思鄉之情、擔憂之心、無力之感覆蓋掉其戰鬥意志,徹底瓦解對方!
但是,戰爭的勝負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盲目模仿,適得其反!
-
9 # 歷史哨聲
四面楚歌 是劉邦佔據西楚國大部分土地的事實反應 並非劉邦等的策略
四面楚歌,在《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都有記錄:
《高祖本紀》: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兩點記錄都說明項羽在聽到漢軍中楚人歌聲才失去戰心,拋棄大部分楚軍,率領少部分心腹突圍而出,最後被灌嬰的5000騎兵斬殺。
但記錄也說明,四面楚歌並非劉邦等人的有意行為,而是漢軍中楚人佔比提高的客觀結果。
劉邦軍主要是由關中和魏、趙之人;韓信軍是齊人、彭越軍主要是魏人。也就說劉邦軍中楚人士兵並不多。
但垓下之戰時:彭城及周邊地區被灌嬰攻佔、壽春等淮北之地被劉賈攻佔、西楚國大司命周殷在舒反叛,即西楚國在江北地區大部分已經落入劉邦手裡。
因此劉邦軍的楚人士兵比例肯定會增加。這才有項羽聽到的四面楚歌的故事。
四面楚歌不是一個計策,而是一個事實:
劉邦軍楚人士兵增多,意味著項羽西楚國大部分已經被劉邦攻佔。
這才有項羽脫離大部隊突圍,意圖南下江東的行動。
本身劉邦、韓信和曹參等沛縣集團都是楚人,劉邦更是喜歡聽楚歌。軍隊中楚人多了,大家晚上一起唱歌娛樂減壓,才是四面楚歌的真相,並非劉邦讓士卒學唱楚歌。
不是楚人計程車兵怎麼可能在短短几天都能唱楚歌?
楚歌是用楚語來唱的歌曲,和吳謳、越吟具有鮮明的特點。讓非楚人學唱楚歌,和讓一個不懂中文的老外唱中文一樣的難度。
還是應劭的說法正確:
”漢已略得其地,故楚歌者多雞鳴時歌也“漢已經佔據了大部分西楚國土地,因此漢軍中楚人比例高。楚人士兵在夜晚唱楚歌娛樂。劉邦自己在廢太子不成時,就讓戚姬跳舞、自己唱楚歌;項羽在垓下時,就讓虞姬彈琴,自己唱楚歌。
這說明楚地男人唱歌是非常普遍的行為。劉邦和項羽都不約而同作為主唱,而讓戚姬、虞姬伴舞彈奏而非唱歌。
漢軍楚人士兵晚上唱楚歌也就不奇怪了。
四面楚歌,是促使項羽放棄數萬士兵,意圖率領手下精銳突圍到江東,重新崛起。但渡過淮水時,項羽從800多人,就減少到100多人,700人因為不能渡過淮水而失去,又因為迷路,被灌嬰軍追到,只剩下28人,已經失去了崛起的基礎。
如果渡烏江時,項羽還有800人,肯定會走,但只有26人,就算到了江東,也失去了崛起的基礎。
-
10 # 深圳湯三
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漢軍唱楚歌是為了瓦解楚軍的鬥志,使其放棄抵抗來達到不戰而驅人之兵。韓信真可謂高明之極。
回覆列表
漢軍唱楚歌瓦解了楚軍的軍心,四面都是楚歌,既讓楚軍認為天下都被漢軍佔領,那麼他們打仗還有什麼意義,又喚起了楚軍的思鄉之情,讓他們想回到家鄉。楚軍的軍心和士氣都沒有了,還拿什麼打仗,軍隊也會大量逃跑,漢軍再進攻剩下的少量楚軍,就會易如反掌。
就像襄樊之戰的一樣,關羽在前方得知荊州被攻下,馬上撤軍,這時關羽還有幾萬兵馬。吳軍方面,呂蒙進入荊州後,對荊州百姓秋毫無犯,多加安撫,並讓人把訊息散佈出去。關羽軍隊裡計程車兵得知家裡人都平安無恙,那他們還打什麼仗?一路上,關羽的兵馬越跑越少,最後追隨關羽的,就剩下十幾個騎兵了,然後才被吳軍輕鬆的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