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魯迅的那個年代白話初興,各種用法,寫法尚不規範。魯迅寫錯的字不叫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因此魯迅寫錯的字還不能叫通假字,魯迅所處的年代漢字還不太規範,寫一些錯字、別字是難免的,後人為了保護文章的原貌也未作修改,就出現了一些所謂的錯別字。魯迅生活的年代,不少詞語尚缺乏標準寫法,或者當時的標準與現在不同。如果硬要用現在的標準去衡量,那就是錯別字,但在當時就是完全正常的。這種現象也並非只見於魯迅的作品中,同時代的其它作品也會有同樣的現象。擴充套件資料: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思維卻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所以,時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注於個讀音,而選擇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爸爸帶兩個孩子去沙灘玩看圖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