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競舟江上

    三伏天每年的時刻是不一樣的。中國古代有將“伏”表示天氣熱的意思。每年北半球“伏”天的開始多是在小暑後大暑前。天文曆法規定,“伏”天為“三伏”,分別叫“頭伏”、“中伏”、“末伏”(又叫一伏、二伏、三伏),總計30或40天。

    總的來說,“伏”的開始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決定的。按中國古代的干支紀年法規定,“頭伏”始日必須是在“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一庚為10天),即常言“夏至三庚便是伏”。第三個帶“庚”的日即為“頭伏”開始之日,如1997年7月17日,經天干、地支配合排至該日時,為“庚申”日,恰好是第三個庚日開始,亦即“頭伏”開始之日。在此必須強調指出的是:這種天干、地支的配合紀日是早在千百年前就開始了,且以此迴圈,當排至1997年陽曆7月17日時恰為“庚申”日,並非當年臨時現配合。通常每年“夏至”往往在6月21-22日,個別年份在6月23日。

    以此推之,歷年的“頭伏”(又稱初伏)開始在7月中旬。干支紀年法規定“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為“中伏”開始之日。而“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開始之日,即末伏是以“立秋”這個節氣為起算點的,因此中伏到末伏就不一定是10天。干支紀年法同時還規定,“頭伏”和“末伏”各10天固定不變。如有變動,就只有在“中伏”的天數上發生變動。“中伏”不是10天就是20天,絕對不允許出現中伏11天或12天或13天等等這樣“帶零頭”的天數。因此,每年中伏天的天數不是30天就是40天。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僅有30天。

    【為什麼伏天的長短會不一樣呢?】

    “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農諺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秋後有一伏”的說法。按照干支紀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個庚日。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農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個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卻又不相同。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無論是公曆還是農曆都不可能是庚日。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入伏日,第四個庚日開始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長短主要決定於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況下,7月19日以後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是7月25日,開始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14日,開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今年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出現在7月15日,7月15日就開始入伏。7月25日為中伏的第一天,今年夏至到立後有5個庚日,因此,中伏是20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表示一個對一個數a只取它的整數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