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距今6700年以前,在著名的仰韶文化的發 祥地渭河流域生活著一群人,過著一種以女性為中心的生活,他們就是著名的半坡人。當時正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的鼎盛時期,從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石紡輪、骨梭來看,半坡人已告別了披樹葉、裹樹皮的矇昧,在穿著方面,有了固定的形式,初步具有了原始審美觀念。

      陶、石紡輪、骨梭的發現使人們確信聰明的 半坡人已經掌握了紡線織布的技術。他們採用野生植物的纖維,如葛、麻等,用紡輪捻成線,織成布。當時的織布機是水平式的,一端固定經線,另一端系在腰際,使用時手持骨梭來回穿梭編織,雖然在遺址中沒有發現半坡人織出的布,但半坡人在一些陶器的底部留下了十分清晰的麻布印痕,這種麻布粗的類似今天的麻袋布,細的像帆布。

      半坡遺址還出土裡281枚骨針,這些骨針製作精美細緻,而且在針的尾部已經出現了可供穿線的針眼,這表明當時縫製衣物已相當普遍。至於衣服的式樣大概尚無定型,根據民族學和考古學資料來推測,一種式樣大概是連身的,把一塊麻布披在身上,腰間繫根繩子,這種衣服無上、下衣之分,也無領無袖。另一種式樣“衣”和“裳”可能是分開的,像現在的短衫和短裙,下身主要是護腰和前身,這就是人類最原始的衣裳樣式了。衣服的出現不僅用來禦寒防暑,還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

      從陶器的底部所留下的印痕看,人字紋居多,另外還有籃紋、席紋及布紋等,由此來看半坡人已相當普遍地使用了編織物,其方法和技巧,看起來幾乎和我們今天陝西省關中地區民間的方法沒有多大區別,從紡織的技術來看,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古代相傳的“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就網羅”,大體上符合半坡人手工業紡織的技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爸爸愛孩子和媽媽一樣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