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9335765427

    1.元素論是物質觀的一個重要論點。中國古代"五行說"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樸素元素論。"五行說"發生於何時已不可查。大約可能就在商周奴隸社會全盛時期產生的。最早見之記載的是戰國未年《尚書.大傳》裡的一段文字:"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而達旦,前歌後舞,假於上下。鹹曰:孜孜無急,水火者,百姓之所以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生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尚書.洪範》則明文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國語》中的《鄭語》裡明確地把金木水火土看成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元素,並且認為必須不同物質在一起,才能發生作用,產生新物質;如果是同一種物質元素,那是產生不出新物質的。這些記載都清楚地說明了當時的"五行說"就是今天元素論的萌芽。

    《洪範》還說到五行的主要本性和味道。到了戰國時代,五行說和陰陽說結合起來成為陰陽五行說,形成了人們對世界物質性的認識,並進一步觸及到物質變化的規律。《墨子》提出"五行無常勝"的說法。在這以前有"五行常勝說",即:水能滅火,故水勝火;火能熔金,故火勝金;金可伐木,故金勝木;木犁可耕地,木勝土;築土能擋水,土勝水。這種說法叫"五行相剋",即互相制約的意思,它反映了部分事實,但有片面性。《墨子經下》提出"五行母常勝,說在宜"。還指出:"火鍊金,火多也,金糜炭、金多也。"五行還有相生的說法,出現於漢代的文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 除了陰陽五行說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一元論"的物質觀,認為萬物是由一種原始東西構成的。這個原始東西有種腫不同的名稱。《周易》上叫做"太易"。老子《道德經》上叫做"道"。《淮南子》上叫做"太始"。《列子》上稱之為"太易":"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索者,質之始也。"漢初萱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上把這原始的東西叫做"元"。王充《論衡》上叫做"元氣"。

    中國古代對於物質是否無限可分的問題也有一些科學價值的見解。法家《韓非子.解老》認為物質可分,《莊子.天下》引公孫龍的說法是物質可以無限分,而引惠施的說法則是物質不能無限分,《墨子.經下》認為物質到了沒有一半的時候,就不能進一步斫開它了,在這種情況下就叫做"端","端"是物質不能再分的最小單位。墨子的學說已有了極其原始的物質最小單位的概念。

    關於物質變革後的質量問題,中國古代也有物質守恆的見解。《列子.天瑞》說:"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隨世隨安,往來相接,間不可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離開1歲半寶寶去上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