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中皇權至高無上的說法缺乏辯證分析。皇權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須與其它因素結成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係,因而至高無上並非無條件地超越一切,達到無所顧忌的地步。在唐代,皇權受到來自天人兩個方面、四條途徑的制約。其一,君權神授說、天人感應說,致使皇權受到昊天上帝的監臨,實際上是人們假手於天,限制皇權。其二,中央機構中,中書省決策,起草詔令,門下省把關,審查詔令,尚書省執行,貫徹詔令。皇帝個人意志受到中央機構職能的制約,不可能達到頤指氣使、為所欲為的地步。其三,史官記載皇帝的言行,皇帝不能過問,使得想要留下好名聲的皇帝受到約束,刻意規範自己的言行。其四,諫官和臣僚的諫諍職責,從方方面面批評皇帝,使皇帝的言行受到限制。
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里,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其權力所達到的程度,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同著"至高無上"的說法。應該承認,以一種高度的抽象來揭示整個封建社會的通則,這個說法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然而依據辯證法進一步加以分析,便不能不承認如同其餘所有現象一樣,皇權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必須與其它因素結成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係。因此,皇權之"至高無上",並非無條件地超越一切,達到無所顧忌的地步,也不能一味憑喜怒愛惡濫行賞罰,對臣民絕對操持生殺予奪之權。即便在號稱封建盛世的唐代,唐太宗不僅是中原民眾的天子,還被北方遊牧民族尊為"天可汗",卻反倒說自己"常懷畏懼","常不得自由"。可以想見,所謂皇權"至高無上",僅僅是相對而言,當時社會存在著對皇權的制約機制,在正常情況下發揮著有效的作用。
唐太宗關於畏懼感的全面表述是這樣的:"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凡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謙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誰肯犯顏諫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得瞻仰,何得不懼?以此思之,但知常謙常懼,猶恐不稱天心及百姓意也。"(《貞觀政要》卷6《謙讓》)這裡指出畏懼在於天人兩個方面。本文所做關於唐代社會對皇權制約機制的研究,雖細分為若干子目,但不外乎以這二者為畛域而展開。
中國封建社會中皇權至高無上的說法缺乏辯證分析。皇權不是孤立的存在,必須與其它因素結成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係,因而至高無上並非無條件地超越一切,達到無所顧忌的地步。在唐代,皇權受到來自天人兩個方面、四條途徑的制約。其一,君權神授說、天人感應說,致使皇權受到昊天上帝的監臨,實際上是人們假手於天,限制皇權。其二,中央機構中,中書省決策,起草詔令,門下省把關,審查詔令,尚書省執行,貫徹詔令。皇帝個人意志受到中央機構職能的制約,不可能達到頤指氣使、為所欲為的地步。其三,史官記載皇帝的言行,皇帝不能過問,使得想要留下好名聲的皇帝受到約束,刻意規範自己的言行。其四,諫官和臣僚的諫諍職責,從方方面面批評皇帝,使皇帝的言行受到限制。
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社會里,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其權力所達到的程度,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同著"至高無上"的說法。應該承認,以一種高度的抽象來揭示整個封建社會的通則,這個說法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然而依據辯證法進一步加以分析,便不能不承認如同其餘所有現象一樣,皇權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必須與其它因素結成對立統一、相互制約的關係。因此,皇權之"至高無上",並非無條件地超越一切,達到無所顧忌的地步,也不能一味憑喜怒愛惡濫行賞罰,對臣民絕對操持生殺予奪之權。即便在號稱封建盛世的唐代,唐太宗不僅是中原民眾的天子,還被北方遊牧民族尊為"天可汗",卻反倒說自己"常懷畏懼","常不得自由"。可以想見,所謂皇權"至高無上",僅僅是相對而言,當時社會存在著對皇權的制約機制,在正常情況下發揮著有效的作用。
唐太宗關於畏懼感的全面表述是這樣的:"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凡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謙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誰肯犯顏諫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得瞻仰,何得不懼?以此思之,但知常謙常懼,猶恐不稱天心及百姓意也。"(《貞觀政要》卷6《謙讓》)這裡指出畏懼在於天人兩個方面。本文所做關於唐代社會對皇權制約機制的研究,雖細分為若干子目,但不外乎以這二者為畛域而展開。